【1211期】紀念天才詩人翻譯家——梁宗岱

2020-11-28 南開大學新聞網

  今年是天才詩人翻譯家梁宗岱先生逝世30周年。梁先生曾於1936至1937年執教於我校英文系,為我校外語教育事業作出過輝煌貢獻。他走了,留下了後人對他的永遠懷念與追思。南開人永遠不會忘記他。此文特為紀念梁先生逝世30周年而作。

  □王秉欽

  梁宗岱,廣東新惠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傑出的文學翻譯家。1923年畢業於嶺南大學英語系。從1924年起,赴當時的歐洲文化中心法國留學,後留學英、德、意等國。梁宗岱留洋歸來,在東西方文化之間遊刃有餘,由詩人而學者,而翻譯家。1931年,經傅斯年向胡適推薦擔任北大法語系主任,那一年他才28歲。幾年後,卻因一件小事梁宗岱觸犯了胡適,在一次歡迎著名漢學家伯希和的宴會上,有學者問伯希和:「當今的歷史學界,您以為誰是最高權威?」伯希和答道:「我以為應推陳垣先生。」會上梁宗岱擔任翻譯,譯得直截了當。胡適生氣了,自然遷怒於梁宗岱。二人從此相互間意見越來越多,明裡暗裡衝突不斷。最後,梁宗岱不想做「學閥的走卒」(梁語),被迫離開北大。

  1935年秋,從日本回國之後,次年初,他毅然決然走進南開園,執教於我校英文系,主講法國文學,但他對法、德、英三國文學都十分精通,曾講授「西洋文學名著選讀」。梁先生來南開那年,正是我校英文系鼎盛時期,人才薈萃,學術空氣濃厚,全國著名作家應邀來我校講演者,有朱自清、朱湘、孫大雨、羅念生等。先後又有著名翻譯家卞之琳、羅大岡等來我系任教。

  梁宗岱的翻譯造詣深得法國象徵派詩歌大師保爾·瓦雷裡的賞識。1927年他將保爾·瓦雷裡著名長詩《水仙辭》譯成中文,他是中國譯介這位象徵派大師的第一人,並從此與大師結成了忘年交。留法期間,瓦雷裡和羅曼·羅蘭都非常喜歡這位來自異國的青年。瓦雷裡對二十幾歲的梁宗岱不吝溢美之辭,說他的詩「的確拔類出群」。

  1929年,他將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散文和詩歌《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等系統翻譯成法文,後出版了《陶潛詩選》,得到了羅曼·羅蘭的高度評價:「你翻譯的陶潛詩使我神往。不獨由於你稀有的法文知識,並且由於這些詩歌的單純動人的美。它們的聲調對於一個法國人來說毫不陌生!從我們的土地上升起來的氣味居然是同樣的。」梁氏是繼敬隱漁之後與羅曼·羅蘭有過文字交往的第二個中國人。梁宗岱為人從不做作,從不虛偽。有時在得意忘形之時,還豎起大拇指開玩笑地自誇一番:「我英文這個,法文這個,研究羅曼·羅蘭這個,翻譯《浮士德》這個,中文這個,身體這個。」一口氣能說出十個八個「第一」。可是,當人們請他把羅曼·羅蘭寫給他的十幾封信拿出來發表時,他卻不好意思地搖搖頭說:「信裡許多是吹捧我的,拿出來不好。」梁宗岱特別喜歡羅曼·羅蘭的一句名言:「我活著是為了完成我的律法,受苦,死,然而做我要做的——一個人。」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銘。

  1931年,他翻譯出版了著名的譯詩集《一切的峰頂》(收入世界著名詩人歌德、勃萊克、)萊、雨果、波德萊爾、尼採、魏爾倫、裡爾克和泰戈爾等人的37首傑作)被譽為「五四」以來優秀作品。其中歌德的一首《流浪者之夜歌》為他的最愛:

  一切的峰頂,沉靜,一切的樹尖全不見絲兒風影。

  小鳥們在林間無聲。

  等著吧:俄頃你也要安靜。

  並用詩中一句「一切的峰頂」作為他譯詩集的書名。這也許是為了懷念他在歐洲和日本的那段自由快樂的遊學時光。因為他和他的夫人沉櫻曾在日本葉山完成他們的蜜月旅行。也正是在日本葉山這安靜的海濱,才得以沉浸在他酷愛的世界文學中,翻譯完成了這本著名的《一切的峰頂》。

  1936年,還翻譯了歐洲近代散文創始人,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的著名散文集《蒙田試筆》(後被編入鄭振鐸主編的《世界文庫》)。1941年,翻譯了羅曼·羅蘭的《羅丹》。同年,出版了梁氏於1923至1936年間翻譯的小說和劇本,取名《交錯集》(收入裡爾克的小說《上帝的故事》、霍夫曼的《聖史威斯特之夜的奇遇》、泰戈爾的劇作《隱士》等)。後又翻譯出版了羅曼·羅蘭的《歌德與貝多芬》等。1943年翻譯了莎士比亞的30首十四行詩,並撰文《莎士比亞的商籟》,為我國翻譯莎氏十四行詩的第一人。梁宗岱文中說,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這種體裁中「賜給我們一個溫婉的音樂和鮮明的意象的寶庫」,「在這裡他用主觀的方式完成了他在戲劇裡用客觀的方式所完成的」,「對著這樣的詩,譯者除了要頻頻輟筆興嘆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1957年到1960年間繼續從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翻譯工作,「文革」期間譯文遭毀後,1970年他以73歲的高齡又重譯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部154首和《浮士德》(上卷)。莎士比亞十四行詩154首,1978年選入《莎士比亞全集》(第11卷),並與《一切的峰頂》一起合編入《梁宗岱譯詩集》,1983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梁宗岱的譯作,論數量不算十分豐富,他的宗旨是「以質取勝」,他的譯品能「抵得住時間塵埃的侵蝕」,永遠「保持其青春的鮮豔與活力」。

  「以質取勝」,還體現在他嚴謹認真的翻譯態度上,這裡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朱光潛先生在《文藝心理學》裡曾將美學中一個範疇「sublime」譯為「雄偉」。梁宗岱似覺譯得失之妥當,便從字源、文學、音樂、美術等各方面考證研究,寫成數萬言的長篇論文《論崇高》,以論證此譯不妥,應譯「崇高」為宜。此例雖小,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為譯史所廣為傳頌。

  1983年,梁宗岱先生與世長辭。 在「五四」新文學作家中,他是一個「全才」,然而,時代卻沒有給他足夠的舞臺,成為了一個「未完成的天才」。翻譯家柳無忌作為他的南開同事在懷念文章《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中深情地寫道:「八年抗戰,十年浩劫,折磨了這麼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學術精湛的知識分子。宗岱以八十高齡而逝世,壽不可謂不長,但他在人世間所遭受的迫害,摧殘了他那多姿多彩的才華,卻是空前的。從他離去南開那年算起,這位『被冷落了幾十年的老詩人』,倘使在較為良好的環境下,我相信,會對於中國的詩壇與學術界,作出更為輝煌的貢獻。」跨文化交流研究

相關焦點

  • 梁宗岱所譯莎翁十四行詩集 尋書路上所得多
    求得梁宗岱譯本我後來研讀著名翻譯家、詩人梁宗岱先生,知道他也譯有一部莎氏「十四行詩」。可我入門時,梁先生已經去世,他的這本譯作,我也許久無緣讀到。在研讀其它文章時,我對梁先生人品文格逐漸了解,十分景仰。後來聯繫上梁夫人甘少蘇先生,承她援手,我獲得不少梁先生的著譯作品,並藉此寫出數篇有關文字,可這部「十四行詩」譯本,似乎機緣未到,總不能獲得。
  • 翻譯家李之義獲北鬥星勳章
    >         華聲報訊:9月25日晚,瑞典維多利亞公主在北京東方先鋒劇場,將北鬥星勳章授給中國翻譯家李之義《父親》是世界兩大自然主義悲劇之一,當晚,為紀念2005斯特林堡在中國的系列戲劇活動之一的《父親》的彩排,正式在北京東方先鋒劇場舉行。該劇由趙立新出任導演,將在10月8日首次在中國演出。
  • 尼採:一個天才與瘋子,哲學家與詩人!
    同時,他也是位詩人,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對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批判。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身為一個哲學家和詩人,他的一生充滿了曲折和不幸。父親在他5歲時去世,數月後年僅2個月的弟弟也不幸夭折。在他的童年裡充滿了死亡的陰影。尼採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
  • 人物紀實:詩人的桂冠,我在精神病院見到的食指
    2008年11月19日下午4點,中國先鋒詩歌拓荒者的第一人,詩人食指60歲生日酒會暨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老故事餐吧隆重舉行。  這一次為祝福詩人食指60歲生日而舉行的食指詩歌專題朗誦會,主題是「詩人的桂冠」。
  • 1211滅火器是什麼滅火器?是乾粉類型滅火器嗎?為啥被禁止?
    有一些小夥伴聽說過1211滅火器嗎?這種滅火器目前來說市場上很少見了,對於1211滅火器有什麼特點?它是一種什麼類型滅火器?好不好用?
  • 天才詩人李賀一首經典的馬詩,寫得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古代從來不缺天才,各個朝代都有那種天才人物,尤其是唐朝,從初唐開始就有無數的少年天才,他們用手中一支筆,寫下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例如初唐時期的王勃,還有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甫;以及中唐時期的李賀和劉禹錫等人,那都算得上是天才。
  • 天才少年蘭波與男人痴戀寫下曠世奇作,法國圖書館花千萬尋他手稿
    作家木心感嘆:「蘭波從一誕生就十足蘭波了,這些事跡裝在別的詩人身上是不合適的。」    1871年,蘭波十七歲,他突發奇想,覺得詩人都應該是通靈的,只有通靈的詩歌,才能達到「未知」的世界,寫出真正的詩。《元音》和《醉舟》就是在「通靈說」理念下創作的,成為了象徵派詩歌的代表作。
  • 四海誰人不識君──詩人朔望一鱗半爪/成 放
    圖:《少年心事──朵花集》的封面  被譽為「江左才子」、活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壇的詩人、外交家、翻譯家畢朔望(一九一八至一九九九),現在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起來。  這位以「江左才子」著稱的詩人,說他渾身是詩也不過分。一九七九年秋,時任中國作協外事辦公室主任的畢朔望陪外國友人赴杭州參觀訪問。在奔馳的火車上,他讀到張志新事跡,掩面大慟而泣,嗚咽有聲。入夜輾轉反側,幾不能寐,以憤怒的筆觸,寫下了那首京華為之轟動、名噪一時的《只因……》。  只因你犧牲於日出之際,監斬官佩戴的勳章上顯出了斑斑血跡。
  • 瑞典王儲為翻譯家李之義戴上「北鬥星勳章」
    本報訊昨晚,一場充滿「皇家」意味的戲劇在東方先鋒劇院上演———未來瑞典王位繼承人、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親臨2005斯特林堡在中國系列戲劇活動之一的《父親》的盛大彩排現場,並頒發了「北鬥星勳章」給我國翻譯家李之義先生。
  • 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朵漁篇(一)
    此次展讀活動將邀請海內外華語詩人名家、實力詩人以自選作品方式參加展讀,展讀作品以近年來的新作為主,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旨在立體呈現當代詩歌名家的思想及創作風貌,奉獻給大家一場當代詩歌的精神盛宴。曾獲華語傳媒年度詩人獎、柔剛詩歌獎、屈原詩歌獎、駱一禾詩歌獎、紫金·雨花文學獎,以及《詩刊》《詩選刊》《星星》《詩建設》等刊物的年度詩人獎等。著有詩集《追蝴蝶》、《最後的黑暗》、《寫小詩讓人發愁》;散文隨筆集《史間道》、《意義把我們弄煩了》、《原鄉的詩神》、《我的呼愁》、《生活在細節中》、《說多了就是傳奇》、《我悲哀地望著我們這一代人》等。
  • 天才詩人海子為何臥軌自殺?(總結篇1)
    西川在《死亡後記》中關於「氣功問題」也說道:練氣功的詩人和畫家我認識幾個,據說氣功有助於寫作,可以給人以超凡的感覺。海子似乎也從練氣功中悟到了什麼。他跟他的一位同事,也是朋友,學氣功。有一回他高興地告訴我,他已開了小周天。他可能是在開大周天的時候出了問題,他開始出現幻聽,總覺得有人在他耳邊說話,搞得他無法寫作。
  • 向中國詩人致敬!拉丁美洲發行量最大詩歌雜誌第一次推出一個國家的...
    剛剛出版的第83期封面用中文和西班牙文標註「中國當代詩歌專刊」,收錄了莫言、吉狄馬加、胡弦、沈浩波、周瑟瑟、黃禮孩、李少君、嚴力、伊沙、蔡天新、明迪、李成恩、顏艾琳、陸漁、秦菲、夢亦非等20名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的詩歌作品,詩歌文本中西雙語版對照,封面照片為聶魯達在長城,設計、插圖均採用了大量中國元素。
  • 天才詩人海子為何臥軌自殺?(總結篇2)
    海子的最後一封遺書:「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這個一生寫了那麼多直擊人心的文字的天才詩人,不知道是否曾想過自己最後寫下的文字竟是這般。極力撇清任何人的干係,將一切緣由歸結於自我。
  • 誕辰140周年丨他們是這樣紀念這位「世紀天才」的
    今天,就讓我們看看,世界各地的人們是如何紀念這位偉人的? 為慶祝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希伯來大學舉辦了持續一周的慶祝活動,包括一場國際記者發布會,會上公布了110頁此前未公開過的愛因斯坦手稿。3月14日,在愛因斯坦的生日當天,推特(twitter)開啟了一場線上分享活動,倡導用戶把愛因斯坦相關的照片分享在社交平臺。
  • 河南魯山:端午節包槲墜、煮大蒜、做香囊、插艾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河南魯山,6月25日上午,魯山人用當地民俗的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攝影:郭東偉 河南魯山,6月25日上午,魯山人用當地民俗的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們的節日—2020
  • 90後詩人燒炭自殺:詩人的最高追求是死亡?
    曾是《中國詩》籤約詩人。由於跟已故著名詩人海子是同一天生日,左秦迷戀海子,並由此萌發出要為中國詩歌復興出力的理想抱負。自海子自殺以來,有不少詩人有意無意地踐行「詩人自殺」這一「行為藝術」,早些時候有駱一禾、顧城、昌耀,這些年也有「打工詩人」許立志等。於是,左秦自殺後,詩友們再次討論起「詩人為什麼要自殺」、「詩歌是什麼」等反覆在被追問的問題。
  • 漢學家馬悅然,竟最看好中國詩人裡的他,推薦他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古文學研究者曾對馬悅然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假如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古代詩人開放提名,您會推薦中國的通俗詩歌作者還是其他詩人?」對此,馬悅然教授坦言:「如果我有權力推薦中國古代詩人參評諾貝爾文學獎,我會選擇辛棄疾。」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莊曉雅1月13日,「朦朧詩鼻祖」、老詩人食指在《在北師大課堂講詩》新書發布會活動現場上批評當紅詩人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