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氣象遇上大數據-資訊-中國天氣網
氣象學科的出現與發展始終伴隨著數據理念和算法研究,氣象業務的運行始終伴隨著數據獲取處理和分析決策。大數據產生之後,眾多行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氣象與數據相因相生、相輔相成,這股由信息技術掀起的新浪潮將對氣象行業產生何種影響?在科學嚴謹體系下產生的氣象數據是大數據嗎?大數據強調的預測能力跟氣象行業百年來所追求的對天氣的精準預報預測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
中國氣象數據網微博榮獲2018年全國十大氣象微博
1月22日上午,由人民日報、微博、新浪網聯合主辦的「突破.連結.融合——2019政務V影響力峰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氣象數據網微博榮獲2018年全國十大氣象微博。據悉,人民日報發布的「2018年度政務微博影響力排行榜」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製作,微博提供數據支持,評價對象包括全國所有通過微博認證的機構官方微博,評價體系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和認同度,榜單共計14個,在全國十大氣象微博榜單中,中國氣象數據網名列第9,成功入選前十。
-
「中國氣象數據」
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更名為「中國氣象數據」雖然小據換了名字,但初心不改,精彩更多快來認識新的我吧~為持續打造開放的氣象大數據服務門戶,推動互利共贏的氣象大數據產業發展,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主管的微信公眾號
-
中國氣象數據網7月1日正式上線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氣象衛星雲圖與公眾的距離不再遙遠,日前,人們只要動動手指,訪問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即可查看包括氣溫、降水、衛星雲圖、雷達圖等在內的多種氣象資料。
-
中國氣象數據網下載訂單接近百萬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 劉釗報導 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上線對外服務不到兩年,下載訂單量接近百萬,註冊用戶、年訪問量等逐年上升,氣象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共享力度不斷加大。
-
中國天氣網mobile版,是中國氣象局官方三大品牌之一中國天氣網旗下...
中國天氣網mobile版,是中國氣象局官方三大品牌之一中國天氣網旗下基於手機用戶的氣象服務網站。 中國天氣網mobile版,依託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成熟,強大的業務支撐係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手機氣象服務,可提供國內2566個城市,212個機場及國外5264個城市的7天天氣預報,天氣實況,生活指數,天氣資訊,天氣視頻,服務產品等氣象數據服務。
-
天氣和氣象數據網站集合,以及.nc數據的打開方法
我們當然可以去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那麼會註冊麻煩,通過又慢,歷史數據獲取時間範圍極其有限。我們可以使用天氣網,全球天氣網(www.tianqi.com)提供全國各大城市的歷史天氣預報查詢,歷史氣溫查詢,歷史天氣數據來源於城市當天的天氣預報信息。以上海市為例,http://lishi.tianqi.com/shanghai/index.html,可以選擇的是2011年至今的數據類似的還有。
-
中國天氣網2015年度業務評比
數據帝扒天氣之颱風系列(中國天氣網 主創:信欣 阮桓輝 劉文靜)評語:颱風季連續推出颱風系列盤點,創新科普角度,獨家關注臺灣幫大陸擋颱風、人工消颱風等內容,首次針對同一颱風做連續跟蹤解讀和災後反思,利用權威數據進行科學趣味分析
-
9.29,相約中國氣象數據網5周年
2015年9月29日,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上線對外服務,經過5年發展,「權威、開放、共贏」的理念始終如一。在中國氣象數據網5周年之際,三張海報告訴你,5年來的非凡歷程!權 威擁有我國歷史最長、存量最大、種類最多、質量最好的氣象科學數據,同時利用社會力量有效促進氣象大數據資源共匯「一張網」,推動「網際網路+」氣象服務眾創發展。■ 歷史最長:最早的氣象數據資源始於1841年,目前已實現了全部數據資源的數位化存儲。
-
3部手機3個氣象數據 手機「天氣預報」哪家強
這家面向全球的綜合類天氣信息查詢網站,其發布中國城市天氣預報的數據,與我國官方中央氣象局發布的數據,在時間和精度上都存在一定差異。而安卓系統的華為和小米則一致使用了我國官方氣象信息發布源——「中國天氣網」的數據。來源一樣,為什麼顯示結果不同?業內人士華先生告訴記者,兩款手機使用的軟體更新頻率不同,可能造成氣象數據會有一定的差異。
-
中國天氣網北京站
從數學上看,上述求解過程要解決一個初值問題,要通過求解方程組獲得未來大氣運動狀態的準確數據,就需要有一定密度的地面、高空氣象觀測網來提供大氣實時的氣象要素數據作為方程組的初始輸入值,而求解大氣方程組的計算量巨大,必須依賴於高性能計算機。
-
香港- 氣象數據 -中國天氣網
香港位於珠江口東側,背靠中國大陸,面朝南海,地形主要為丘陵為主,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香港一年四季的特徵分明,差不多有半年時間極為溫和。三月至五月中旬為春季,天氣溫暖而潮溼。五月至九月為夏季,天氣炎熱且非常潮溼。九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為秋季,天氣通常晴朗乾爽。十二月下旬至二月下旬為冬季,通常氣溫相對較低。 香港一月和二月雲量較多,間有冷鋒過境,帶來乾燥的北風;市區氣溫有時較低,並有結霜現象。三月和四月的天氣極為潮溼,霧和小雨使能見度降低,有時更令到航空和渡輪服務中斷。
-
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管理辦法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 10月10日,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規範氣象數據管理,加強資源整合、促進開發利用,保障氣象數據安全。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從簡單的溫溼度計到複雜的能見度儀,從藍天中的探空氣球到大海上的浮標站,從矗立在地面的天氣雷達到遊弋於太空的氣象衛星,各種各樣的氣象觀測手段織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忠實記錄著氣象數據。而這些寶貴的數據,正是預報員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第一手材料。
-
「中國天氣通」:智慧氣象改變生活
對用戶來說,天氣預報需要及時、準確,簡單實用最好。近期,華風愛科氣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攜手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通過一系列線下線上精彩活動,與三星手機會員親密互動,體驗「中國天氣通」強大功能,了解智慧氣象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中國氣象局聯手阿里雲:海量氣象數據變「活數據」
目前,我國每年新增的氣象數據達到PB量級(1PB=1024TB,1TB=1024GB),較上世紀90年代增長了數千倍,並仍在快速增長中。存儲和處理這些數據,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阿里雲每天可支持上百PB的數據處理,是中國每天新增氣象數據量的數萬倍。採用雲計算服務,中國氣象局可以避免資金巨大、周期漫長的IT系統投入。
-
氣象數據網960種衛星遙感數據面向公眾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12月1日,中國氣象數據網和衛星遙感數據網完成整合,正式向公眾發布包含風雲系列、日本MTSAT和美國EOS/MODIS等在內的共計960種衛星遙感數據及相關產品,並提供相關服務。
-
中國天氣網微博首獲「典贊·2018科普中國」十大自媒體
中國天氣網訊 1月16日下午,作為中國科普傳播界的一項年度盛事,「典贊·2018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人民日報社舉行,中國天氣網微博首次榮獲「十大科普自媒體」稱號,這也是自活動創辦以來首個獲此殊榮的氣象類帳號。此外,現場還揭曉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十大網絡科普作品」等獎項。
-
中國天氣進行智慧氣象新探索 精準天氣服務戶外運動
中國天氣網訊 2019年6月20日-21日,2019亞太體育產業峰會於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天氣網亮相2019亞太體育產業峰會並舉辦專場論壇,向戶外產業領域大咖及公眾展示中國天氣品牌,探索精準天氣在戶外運動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