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18日 14:1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從2012年9月起,我開始了在荷蘭鹿特丹市Marnix Gymnasium學校的中文教學。雖然我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已有七八年,但是走進荷蘭學校教中文還是第一次。
使用荷蘭文動畫課件
在和負責教學的副校長面談之後,我明確了和以往教學的不同目標:在Marnix中學的教學目的不是深入系統地教授中文,而是利用5周的短期課程,讓荷蘭學生對中文和中國文化形成大致的了解,並通過這個課程激發他們對中國的喜愛和對學中文的熱情。
基於此,我開始著手課程設計。在兩節課90分鐘裡面,我安排了30分鐘、5次的中國地理、歷史和文化的荷蘭文動畫課件展示。這樣學生們在中文課上不知不覺地就學到了一些中國文化,對中國和中文也有了簡單的認識,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了解到喜愛。
鹿特丹市居住著多種族居民,反映到班裡也是這樣。和華裔孩子相比,荷蘭的孩子都很早熟,敢於提出反對意見。要讓正處於青春期的一群十三四歲的孩子認真地學習中文,光充分準備課件是遠遠不夠的。在和同行的交流後,我明確了課堂所面對的主要挑戰: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秩序並贏得學生的尊重。
課堂搞成搶答競賽
經過充分備課之後,課堂實踐開始了。第一節課至關重要。在第一節課上,首先是和學生們流暢地交流並做自我介紹。自我介紹之後,讓學生們學說我的名字「鄭老師」,並給每個學生1分鐘時間進行自我介紹。針對荷蘭學生比較散漫的特點,我強調了課堂紀律的重要。上課時,首先點名,學生們要用學會的中文問「老師好」;下課時,要一起用中文說「老師再見」。這樣的反覆訓練也有助於讓荷蘭學生養成遵守課堂秩序,尊重老師的習慣。
記得第一節課時我帶讀中文四聲的時候,總有同學在偷笑,我設身處地一想,對於荷蘭孩子來說,漢語的四聲在荷蘭語和英語裡都是沒有的,在荷蘭人聽起來很奇怪。於是第二次上課時,在我帶讀四聲之前,就先給學生們進行了解釋。這麼一說很靈,之後真的沒人再笑了,都很認真地跟我讀。
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認同學生想法,理解和尊重學生,也會贏得學生的尊重。
Marnix是一所重點中學,來這裡的都是學習好、接受能力強的孩子,但他們精力集中的時間有限,需要有足夠的挑戰。針對這些特點,我把主題動畫課件做成了搶答競賽的形式,這樣學生們不是被動地聽,而是互動式地參與,每個同學都積極地舉手搶答,氣氛非常熱烈,每次30分鐘的文化常識課都是在學生們的笑聲和感嘆聲中度過的!
另外,學唱中文歌也是我們的課程安排之一,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幫助學生儘快掌握漢語這門陌生的語言。一次喝咖啡的時候,Marnix的一位老師高興地告訴我,他們班的學生們課間在唱中文歌呢!我聽了感到很欣慰。
讓荷蘭孩子了解中國
作為一名中文老師,我喜愛這份工作是因為它時常讓我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這短短的5次課中,比學中文更重要的是讓這些荷蘭孩子正確了解中國,培養對中國的感情。
一次,班裡一名同學告訴我,他不想學中文,他想學日文。我在講解漢字時,就拿漢字和日文的假名做對比,讓學生找出哪個是漢字,哪個是日語的假名。學生發現,原來日語裡有很多漢字,由此也知道了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文化淵源。針對不少荷蘭學生以為「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不屬於中國」的誤區,我找來中國各少數民族少女的照片,和日本、泰國等國的少女照片放在一起,讓學生們找出照片中不是中國人的部分。通過這些小遊戲,學生們了解了中國的民族和文化,認識到中國是由各種色彩、各種文化融合而成的多民族大家庭。
春節前夕,正巧我們在講解漢字的對稱結構,我讓每個同學製作了有「春」字剪紙的賀年卡,送給自己的父母。卡片正面寫上「新年快樂」,在背面,我幫學生列印了關於春節含義的荷蘭文解釋。這樣一來,我們班的每個學生都變成了中華文化的小使者,把中國的春節文化傳達給他們的父母家人,傳達給更多的荷蘭人和荷蘭家庭了。
我欣喜地看到,華文教育之花已在荷蘭紮根並茁壯成長,其中就有我在Marnix中學撒下的種子,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鄭楠 寄自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