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模式對中國醫藥零售的參照:醫藥嚴格分開,專業藥房和藥妝店...

2020-12-06 動脈網

由於具有相似的人口結構及發展背景,日本經濟發展之路一直是國內學習研究的重點,其政策制定、技術積累和產業發展過程對於中國經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大環境之下,日本醫藥行業的發展歷史也是國內學習的重點。

其全民醫保制度與中國類似,倡導醫藥創新、壓縮流通環節利潤、鼓勵醫藥零售多元化經營等措施造就了今天日本高質量的醫藥工業水平和完善的醫療醫藥服務供給。

聚焦到醫藥零售環節,國內醫藥零售產業似乎也在走日本醫藥零售產業發展之路。

動脈網對日本醫藥零售產業進行了簡要梳理,並結合當下國內正擬推行的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對未來國內醫藥零售產業的發展趨勢予以預判。核心觀點如下:

1.日本醫藥分開執行非常徹底,約有70%左右的處方是在醫療機構之外完成配藥的。對於正在執行「醫藥分家」的中國醫改來說,這是一個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數值。

2.日本醫藥零售機構分為調劑藥房和藥妝店,前者相當於從醫療機構剝離的藥房,主要售賣處方藥和醫保藥物,後者售賣非處方藥和一般商品。在醫藥分開背景下,國內醫藥零售業態也可能出現這種分野。

3.連鎖化是調劑藥房和藥妝店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國內零售藥店數量已趨飽和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併購整合是行業的主旋律。

醫藥分家促零售市場快速增長

與國內類似,日本亦執行全民醫保制度。個人根據不同年齡與收入繳納不同費率的保險,大致在收入的10%左右,由被保險人和僱主分別負擔一半。

產生醫療費用之後,70歲以下人口會報銷70%、70-74歲報銷80%、75歲以上人群報銷90%。

較高的報銷比例,給醫保基金的運行帶來不小壓力。於此,日本政府開始進行多元的控費方式,儘量控制醫療費用支出增長水平,降低醫保基金壓力,「醫藥分開」就是其非常重要的手段。

日本從上世紀80年開始執行醫藥分開,圍繞著「醫」和「藥」兩條主線進行。醫療方面,提高掛號費、診療費,減少藥品收入佔醫療機構和醫生收入比例;同時設立處方調劑費,使醫生有動力讓處方外配。

藥物方面則是以醫保支付為抓手,對藥品出廠價格進行幹預。

一般是每兩年一次對藥價進行談判,談判標準是以市場基準價加上一定比例係數,確定新的醫保支付價格。

流通方面,雖然日本政府對於藥品流通價格不作限制,但是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在向流通企業採購時都會以低於基準價的價格拿貨,流通環節的加價被市場所限制,流通企業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工業企業返點和規模化經營的精細化管理。

由以上兩條路徑,日本成功實現「醫藥分開」。

日本藥劑師協會的數據顯示,代表醫藥分家關鍵指標的處方箋受取率從1989年的11.3%已升至2015年的70%。(處方箋受取指的是調劑藥房接受醫療機構的處方並完成配藥,是醫藥分家的關鍵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醫藥零售市場逐步做大,90年代初,零售藥店銷售規模還僅為醫藥終端市場的5%左右,到2000年左右達到40%,至2014年已達到54.3%,相應的,醫院、診所等醫療終端市場的規模則持續下滑。

另外,日本政府還通過引導市場對仿製藥的使用來進一步實現控費的效果。

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2017年仿製藥使用需達藥品終端市場70%的目標,至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提升至80%。這意味著藥品市場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醫藥分開的意願更強。

國內執行醫藥分開的背景與日本類似——出於醫保控費的要求,所走的路徑也相差無幾,比如北京醫改執行的醫療服務價格提升、藥品陽光採購,以及上海、廣東等地開展的集團採購。

這些都是為全面的醫藥分開奠定基礎,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目前尚無類似於日本調劑藥房的醫藥零售機構,對處方的承接能力還很差。

調劑藥房和藥妝店等量齊觀

前面已經提到,日本的醫藥零售業態分為兩種類型。調劑藥房負責醫保藥品、處方藥品的售賣,藥妝店則主要銷售OTC藥品和化妝品、日化產品等一般消費品。

從規模上來說,二者可以說是等量齊觀。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2015年日本調劑藥局市場規模約為7.2兆日元,藥妝店市場規模約為6.1兆日元。(註:兆=萬億)

雖然規模相差不多,但是在市場結構上,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調劑藥房市場集中度低,而藥妝店市場集中度高。

同樣據厚生勞動省數據,2015年日本調劑藥房的數量為5.7萬家,排名前十企業的店鋪數量合計為5100多家,佔比不到10%;從銷售上看,排名前十的調劑藥房銷售額合計1萬億日元,市場份額也僅為14%左右。

日本排名前十調劑藥房銷售情況(2015)

數據來源:Mac-advisory、東方證券研究所

與之相比,藥妝店排名前十的企業店鋪數合計約9700家,佔總數1.75萬家的60%左右,市場規模為3.67萬億日元,佔比為61%。

日本排名前十藥妝店銷售情況(2015)

數據來源:Mac-advisory、東方證券研究所

調劑藥房市場集中度低的原因在於,在日本政府藥價調控下,處方藥的利潤率被大幅壓縮,導致調劑藥局這一經營業態的市場規模增長較緩,限制了大企業的利潤空間,阻礙其進行併購整合。

另外,調劑藥房一般與醫院有協約關係,形成利益聯盟,對外來者也有一定的防禦作用。

不過,在利潤率被進一步壓縮的情況下,部分單體調劑藥房經營日漸難支,逐步推動行業的規模化。2016年,有超過1000家調劑藥房被併購,也預示著日本調劑藥房格局將發生變化。

藥妝店市場集中度高,與其經營產品的類型不無關係,其經營產品主要為OTC藥品、化妝品和日用雜貨,類同於快消品行業,需要對顧客進行持續的營銷活動。而連鎖化經營保證了營銷活動的一致性和連續性,越是規模大的企業越容易形成品牌認知。

政策對調劑藥房和藥妝店這兩種經營業態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最近一次大的調整是2009年頒布的《修正藥事法》。

該政策將原有的藥品銷售監管體系簡化,藥品被劃分為處方藥、非處方藥製劑和一般用藥品。

一般用藥品放開了對藥師執業的要求,註冊銷售員即可銷售,較大程度擴大了醫藥零售的靈活性,對醫藥零售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在政策及市場推動下,調劑藥房和藥妝店也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模式,調劑藥局更加專注於處方藥和藥事服務能力的建設,並逐漸發展出輕醫療服務,專業化能力更強。

而藥妝店則向著大健康產品和快消品方向發展,如排名第一的藥妝店松本清在東京開出了全新門店Beauty U,嘗試不同於藥妝店中藥品、化妝品、食品混合經營的模式,全面進軍化妝品行業。

松本清進軍化妝品行業也給日本藥妝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即利用此前建立的品牌優勢進入消費品行業,多元化經營模式更進一步。

國內醫藥零售發展將走日本之路

從國內醫藥零售行業現狀來說,與日本市場有不少相似之處。

其一是受政策影響,醫藥逐步分開,零售藥店需要承接處方延展;醫保控費壓力仍在,醫藥終端市場規模將保持較低增速,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其二是市場飽和度非常高,需要進行內部資源整合,以及多元化經營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藥妝、商超化是潛在的延展路徑。

按食藥監統計公報,截至2016年11月底,零售連鎖企業門店數為22.07萬家,零售單體藥店數為22.63萬家,合計44.7萬家,單店覆蓋人群約3100人。

發達國家藥店飽和度標準為單店/2500人,日本約為單店/1700人。考慮到中國城鎮化率高,人群集中居住,中國醫藥零售門店數已經趨於飽和。

實際上,一個稍微理性的讀者到市場上轉一圈回來,也肯定會認同這個答案,在區域中心城市幾乎每隔200米就有一家藥房。

但同時,與日本調劑藥房市場格局類似,國內醫藥零售市場的集中度並不高。

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國內銷售前100位的藥品零售企業門店總數為5.43萬家,佔全國門店數12.2%;銷售額為1070億元,佔零售市場總額29.1%;排名前三的零售企業市場份額僅為6.7%。

國內大型醫藥零售企業數據概覽

數據來源:東方證券

所以近年的行業政策,都致力於推動醫藥零售連鎖率提升。

如「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到,到2020年,藥品零售連鎖率應達50%以上;而日益嚴苛的監管環境和產業環境也令單體及小規模連鎖樂於投身巨頭懷中,加盟或被併購成為非常經濟的出路,這些都將助力行業集中度提升。

在大的政策導向之下,實際上還有一條較為「隱形」的政策容易被市場忽略,那就是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

該提法始見於2012年,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發布的《零售藥店經營服務規範》提出,對藥店實行分類分級管理,按營業面積、藥學服務能力、藥品供應能力、人員配備等對零售藥店進行等級評定。

可以明顯看到,該提法與日本「藥事修正法」的相似之處。之後,北京、湖北、山東等地陸續頒布試行辦法,但未在全國範圍推開。

「2017年醫改任務清單」提出:試行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鼓勵連鎖藥店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醫保結算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這意味著監管層意圖在零售藥店分類分級管理的基礎上,更希望強調其與處方外流、醫保對接的聯動,對醫藥零售行業未來發展影響深遠。

那麼未來國內醫藥零售行業是否也會走向日本模式呢?即醫藥嚴格分家,專業藥房和藥妝店平行發展,連鎖化成主流。目前看,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參考資料

東方證券-醫藥生物行業深度報告:處方外流促進藥店增量提升,監管升級和資產證券化帶來存量整合

華創醫藥日本醫藥生物行業觀察(第6期):醫藥流通,承載未來

文|高康平

★院內護工產業:一二線城市已形成產業化,參與企業尚需規範,市場有待監管

★醫療雲推不下去,是水土不服,還是沒找到問題的根源?

★醫療健康產業基金三年數據解讀:近160支基金擬募資超2400億元,部分已募資完成並參與項目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日本醫藥分開的百年奮鬥史
    其實,從整個亞洲而言,各國在醫療改革中都走過艱難的「醫藥分開」改革之路。從商業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歐洲和北美,早在13世紀就出現了診療和藥品行業分離的法律。所以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先找醫生開處方,再找藥劑師開藥,早已順理成章。但對於歷經數千年中醫傳統的一些東亞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醫藥合一」,有著強大的文化基因。
  • 益豐藥房上市之路:低價模式差點要了同行藥廠的命
    「以藥養醫」模式已是沉痾所在,醫院以超過一萬億元的藥品銷售規模佔據著近80%的市場份額,新醫改政策能否實現醫藥分開仍是個巨大的未知數;提升藥店連鎖率是政策導向所在,但零散的單體藥店仍佔據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傳統連鎖藥店尚未真正壯大,傳言網上開售處方藥,以天貓醫藥館為代表的醫藥電商又兇猛來襲。在這個增長迅速且空間巨大的市場,連鎖藥店正迎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 波士頓諮詢:醫藥電商風口的六大發展趨勢
    中國醫療發展長期存在的痛點主要在三大方面:醫療效率低、患者體驗差、醫藥支出高。醫藥電商的發展可以有利地幫助推動這些問題的改善。首先是醫療效率方面: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患者缺乏對什麼病該去哪裡看,什麼樣的藥品哪裡能夠購買的清晰認知,因而紛紛都湧向大醫院,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基本醫療機構以及零售藥房則利用率相對低。
  • 北醫股份的醫藥物流服務延伸管理
    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醫股份)是華潤醫藥集團控股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在全國建有 20 餘個控股子公司,擁有以北京為中心,遍及 28 個省市自治區的銷售網絡。北醫股份與國內外醫藥生產廠商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服務全國各級醫療機構、醫藥商業批發企業和零售藥店。2011 年北醫股份銷售規模超過 300 億元,名列中國醫藥商業企業第三位。
  • 【重磅】集採、疫情等催生醫藥新生態,一心堂、益豐、大參林……共...
    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毅帶來藥品零售企業的戰略創新,他認為,目前中國醫藥零售正處於行業整合、醫藥新零售、處方外流「三浪疊加」的特殊時期。上市零售連鎖集中度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併購整合要注意供應鏈整合、運營系統整合及團隊和文化融合這三個核心能力;疫情推動醫藥新零售快速增長,要提前布局「藥診險」在線,通過科技賦能+專業服務,實現公域運營+私域運營一體;承接處方外流策略有:1、提升規範化經營能力,爭取醫保統籌資格;2、與工業企業深度融合;3、加速院邊店布局;4、自建網際網路醫院平臺。
  • 專業藥房計劃遇阻,步長製藥距離中國強生還有多遠?
    九州通則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醫藥流通企業,具備較完善的物流體系和終端資源,想要在零售藥房加強布局也是理所當然。但是這樁看起來很合理的合作開展得卻並不順利。最開始,步長九州通選中的業務是藥房託管。藥房託管指的是在藥房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醫療機構將其藥房交由醫藥企業進行有償的經營和管理。
  • 下一站,醫藥行業的紅利在哪裡
    目前在此領域形成成熟盈利模式、走出完整投資周期、誕生了龍頭企業的有眼科、體檢、口腔。龍頭企業規模擴張已到了中期,核心競爭力顯現。多渠道融資渠道和槓桿的合理應用只是輔助工具,成熟的管理架構和人才隊伍才是支撐企業穩健運營和搶佔、深耕市場的核心,既能對整體醫療質量有嚴格的把控,又能保證每年的新增目標不低於預期。
  • 2020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5年內線上...
    2020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5年內線上零售市場競爭將加劇  2020-08-11 15:13:54
  • 2019-2025年中國藥店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第一章 世界藥店經營與借鑑  第一節 日本的連鎖藥店    一、日本連鎖藥店的業態特徵    二、日本現代連鎖藥店發展概況    三、日本現代藥店的經營特徵    四、日本現代藥店企業轉型方向  第二節 美國成熟的醫藥連鎖經營方式    一、零售藥店在美國醫藥產業鏈的位置
  • 醫藥數位化標杆,中國醫藥TOP10「齊魯製藥」聯手法大大啟動電子...
    未來,法大大將不遺餘力地協助齊魯製藥將電子合同項目做好、做完美,為齊魯製藥及其客戶提供最大的價值和最安全的契約保障。」此次合作,齊魯製藥將通過引入法大大電子合同服務,來優化企業合同籤署流程,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齊魯製藥是中國大型綜合性現代製藥企業,專業從事治療腫瘤、心腦血管、抗感染、精神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的製劑及其原料藥的研製、生產與銷售。
  • 引進6款熱門生物藥,上海醫藥搶入創新藥戰局勝算幾分?
    當前,上述產品在中國尚未開展臨床試驗,相關工作將在合資公司成立後儘快開展。具體來看,合資公司成立的初始目標其一是開展合作產品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並完成出資產品的臨床試驗;其二是成功完成合作產品的臨床試驗後,取得合作區域的上市許可;其三是對獲得上市許可的合作產品進行生產、銷售及其他商業化活動。
  • 醫藥行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全文)
    無論是供應國內市場還是出口創匯,現代化醫療儀器產品的比重均有較大增長,特別是一些醫學成像設備已從中國組裝模式進入中國製造或中國開發生產模式,病人監護儀器已佔領國內絕大部分市場,B型超聲、直線加速器、臨床實驗室儀器和一批植入性生物材料製品已經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 醫藥行業研究與投資策略:長期的力量,醫藥正青春
    今年 10 月初,恆瑞醫藥推出卡瑞利珠全年藥費 3.96 萬元的 4 季度大促銷活動,表明了其進入醫保目錄的決心和底氣。2020 年 恆瑞醫藥、百濟神州和君實生物等國產的 PD-1 全部被納入醫保目錄。3)高值醫用耗材集採提升中標企業市場份額高值醫用耗材是指對安全性有嚴格要求,直接作用於人體、嚴格控制 生產使用的、價值相對較高(單價 500 元)的消耗型醫用材料。
  • 跨國企業日本諾貝爾製藥落戶中國醫藥城
    日前,中國醫藥城與日本諾貝爾製藥株式會社通過視頻連線籤約,該企業計劃在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註冊江蘇諾貝仁製藥公司。日本這家專業從事孤兒藥研發和銷售的企業,帶著自研的10多種孤兒藥品種悄悄開始了在中國的布局。  孤兒藥又稱為罕見藥,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罕見病的藥品。
  • 中國連鎖藥店的SCP模式分析(上)
    後來,美國許多具體行業的實證研究和政府、國會的產業組織政策制訂,都毫不例外地受到這一範式及其衍生模型的直接影響。國內用SCP模式分析具體行業的情況尚不多見,本文嘗試用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對我國連鎖藥店進行分析。
  • [年報]上海醫藥(601607)2009年年度報告
    本集團現已成為集聚上實集團、上藥集團核心醫藥資產和業務的整體上市平臺,形成醫藥工業(包括研發和製造)和醫藥商業(包括分銷和零售)兩大業務板塊,致力於成為覆蓋醫藥行業全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最強的綜合性醫藥產業集團及中國醫藥行業的主要整合者。
  • 外資流入對中國醫藥股的影響_新財富網
    這些「核心資產」所處的細分領域是未來中國醫藥行業轉型和發展的方向,而他們在行業中的龍頭地位將使其取得超過行業的增速。先導性領域和龍頭公司兩大特徵使醫藥行業的「核心資產」備受外資追捧,而外資的流入則助推公司股價和估值中樞上揚。
  •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單位 青島明藥堂新三版掛牌
    2005年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先後迎來並見證雲南鴻翔一心堂、湖南老百姓大藥房、益豐大藥房,以及我們協會副會長單位中山中智等企業上市的好消息。同時,也有眾多的成員企業正在積極地籌備上市,感到欣喜的同時,我們相信,優秀企業必然會迎來更多的市場機遇也必定會肩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未來,不僅僅是明藥堂,整個協會的成員都應以更加積極與創新的面貌融入全國經濟建設。
  • 山東省醫藥零售行業協會淄博分會成立 宏仁堂董事長張超任分會會長
    記者 荊睿 孫豐鳴)11月10日,山東省醫藥零售行業協會淄博分會成立大會山東省醫保研究會秘書長仇振華、淄博市醫保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元彥等領導以及280餘家醫藥零售單位   大會公布了山東省醫藥零售行業協會淄博分會第一屆當選領導名單。其中,選舉淄博華信宏仁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超擔任淄博分會會長職務。
  •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印發醫藥行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的...
    無論是供應國內市場還是出口創匯,現代化醫療儀器產品的比重均有較大增長,特別是一些醫學成像設備已從中國組裝模式進入中國製造或中國開發生產模式,病人監護儀器已佔領國內絕大部分市場,B型超聲、直線加速器、臨床實驗室儀器和一批植入性生物材料製品已經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