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壓痕儀 | 非均質結構材料研究

2020-09-21 安東帕AntonPaar

熱噴塗技術通常是在高溫下進行操作,然後在較低溫度下快速凝固,從而其塗層的微觀結構具有很強的各向異性。對於微觀結構的各向異性的表徵,建議採用儀器化壓痕測試方法做點陣壓痕測試,並結合高斯分布擬合方法對測試結果做統計評估。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表徵熱噴塗塗層的非均質結構,並在Anton-Paar NHT3納米壓痕儀上得到了驗證。

Anton-Paar NHT3

高斯分布

點陣壓痕可以獲得硬度(HIT)和彈性模量(EIT),統計結果用雙模高斯分布進行分析,用硬度HIT來舉例 (彈性模量EIT直接替換) 公式為:

其中,參數μ1和μ2均為單相的平均硬度,σ1和σ2分別對應於不同個體分布的標準方差,參數p表示相分數。

測試參數

點陣式壓痕測試不僅需要定義兩個相鄰壓痕點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要定義單個壓痕點的壓入深度。我們來看下圖1,當壓入深度遠大於第二相的尺寸時,就會造成結構中兩相結果的疊加,從而不符合測試需求。因此,需要定義壓入深度遠小於第二相尺寸,這樣才能對兩種不同的相進行區分。

圖1 : 點陣壓痕測試和結果分析

可知定義相鄰兩壓痕點間的距離和單個點的壓入深度極其重要,從而點陣壓痕的最大載荷是2mN;加載和卸載時間為10 秒,在最大載荷處保載5秒,並以5μm為間隔製作20x20個壓痕點陣。

所測試的材料為採用HVOF方法製備的陶瓷-金屬塗層:WC-17%Co,Cr3C2-25%NiCr,以下簡稱為WCCo和CrCNiCr。圖2展示的是WCCo和CrCNiCr的微觀結構,是典型的碳化物硬質顆粒混在金屬基體中。

圖2 :由HVOF工藝製備的WCCo (a) 和CrCNiCr (b)

結果分析

圖3展示的是對於點陣壓痕測試結果中彈性模量進行統計分析,包含了概率密度圖以及對測試樣品進行雙峰高斯分布擬合。可以了解到WCCo和CrCNiCr塗層包含了兩種不同的力學性能擬合峰值,即對應了兩種不同的相結構。對於WCCo塗層,雙峰高斯分布中金屬基體的彈性模量和硬質合金顆粒的彈性模量分別是274GPa和 368GPa。對於CrCNiCr塗層,金屬基體的彈性模量是219GPa,而硬質合金顆粒的彈性模量是310GPa。這些值與相似成分的塊體材料的彈性模量顯示一致性。

圖3 : 塗層WCCo (a) 和CrCNiCr (b) 的彈性模量直方圖和高斯擬合

結論

採用點陣壓痕模式結合高斯擬合表徵非均質結構的方法,在Anton-Paar NHT3納米壓痕儀上得到了很好驗證。這樣表徵的方法不僅能表徵非均質材料的力學性能,還能獲得力學性能的分布情況等信息,為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提供方向和助力。

相關焦點

  • 我校青年教師楊未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上發表非均質超材料結構...
    這些優異的力學特性往往與其組成材料本身無關,而是由其內部結構決定,常被成為超材料(metamaterials)。當下,隨著低維材料的不斷興起,二維結構化材料設計在柔性電子、力控熱/電/光/聲學器件等領域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大多數結構化材料在空間上都是由相同形狀單胞結構按照一定的周期性排列而成。通過引入單胞多樣性以及調控單胞間連接方式,可極大豐富超材料的性能以及帶來全新的設計思路。
  • 直播| 原子力顯微鏡和納米壓痕在材料表面微觀性能方面的應用
    您可以使用安東帕的多功能壓痕儀精確得到薄膜、塗層或基體的機械特性,例如硬度和彈性模量。儀器可以測試幾乎所有材料,無論是軟的、硬的、易碎的還是可延展的材料。也可以在納米尺度上對材料的蠕變、疲勞和應力 - 應變進行研究。
  • 氧化鋯基納米羥基磷灰石功能梯度生物材料的微觀形貌和物相分析
    :通過梯度功能技術將2種或2種以上的生物材料複合成的新型非均質生物材料,整體上材料從一種成分過渡到另一種成分,其內部則是這2種或多種成分多層次、不同比例混合後的單向逐漸梯度過渡,通過連續性、梯度性改變複合材料的組成和結構,能夠弱化材料間不匹配因素,緩和應力分布,從而使各生物材料牢固的結合併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性能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 納米及納米材料
    納米科學與技術  納米(nanomaterial)科學,主要是研究0.1~100nm範圍內物質所特有的現象和功能的科學,是研究在千萬分之一到十億分之一米內,原子、分子和其他類型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的科學。狹義的納米技術是以納米科學為基礎製造新材料、新器件及研究新工藝的方法和手段。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在此基礎上,該研究組與美國Case Western大學高宣教授和新加坡國立大學Andrea Wee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合作,在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性質上取得新進展。1.近年來,隨著人們將目光轉投到包括傳統熱電材料Bi2Te3/ Sb2Te3的超晶格結構、碳納米管CNT、Bi納米線以及PbSeTe/PbTe量子點超晶格等低維納米材料上,關於熱電轉換效率的研究才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 npj: 納米結構熱電材料—計算的威力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理論計算和預測在先進高性能熱電材料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貢獻概括地說,目前相關研究已找到了四種典型的計算策略,並增強了納米結構體材的熱電性能。但這些進展尚未得到細緻梳理和綜述。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Christopher Wolverton領導的研究小組綜合了最近的重要研究進展,揭示了納米結構熱電體相材料設計和發現的計算策略的規律。到目前為止,已經用高ZT > 2證明了幾種體積熱電材料的優異熱電性能。
  •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珍珠母納米複合結構使珍珠母特別耐久珍珠母一些貝殼的內部是用珍珠母製成的-為什麼這種材料這麼硬?研究人員揭開了珍珠母硬度的奧秘。從貽貝殼中獲知的材料由於其特殊的性能而歸因於納米級的特殊複合結構。它允許珍珠母在載荷作用下使複合體變形。在此過程中,最小的石灰薄片會纏繞在一起,從而使壓力均勻分布。如果載荷減小,結構將恢復其原始形式-不會失去其強度或彈性。一些蝸牛的殼和貝殼因其珍珠貝母閃閃發光而突出。
  • 【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利用在1000℃下的H2催化下合成的三種不同結構的碳材料(碳球、竹狀碳納米管、直碳納米管),可通過大氣壓力化學氣相沉積(APCVD)來改變其流量。 形成方法: 雷射蒸發石墨法:該方法是在使用金屬催化劑的情況下,用脈衝雷射轟擊石墨表面,在石墨表面[2]上製備納米級碳材料。
  • 新型納米吸波塗層材料的研究
    納米材料的這種結構特徵使得納米吸波材料具有吸收頻帶寬、兼容性好、質量輕和厚度薄等特點,易滿足雷達吸波材料「薄、輕、寬、強」的要求,是一種非常有發展前景的高性能、多功能吸收劑。3新型納米吸波材料的種類和主要研製方法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及納米微粉優良的電磁吸波性能使得納米吸收劑成為國內外研究的方向和熱點。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以Site-specific Synthesis of Silica Nanostructures on DNA Origami Templates 為題目在線發表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020, DOI: 10.1002/adma.202000294)。
  • 納米科學:空氣,水界面的智能納米凝膠:中子反射率的結構研究!
    納米科學:空氣,水界面的智能納米凝膠:中子反射率的結構研究!凝膠是許多日常產品中存在的材料,例如洗髮劑,防曬劑和食品明膠等。基於聚合物的這種系統的開發需要更好地理解這種納米材料的複雜動態結構,並且目前缺乏關於這些材料在界面上如何實際表現的實驗數據。中子是研究納米凝膠微觀結構的理想工具,因此有助於了解如何控制其性質。特別是,中子反射計是表面和界面研究的首選技術。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研究表明,TiO2、ZnO、SiO2、Al2O3、Fe2O3、雲母、高嶺土等在300nm~400nm 波段都具有吸收紫外線的特徵。        若將這些材料製成納米級超細粉體,由於微粒尺寸與光波波長相當或更小,這種小尺寸效應會導致對光的吸收顯著增強。
  • 盧柯:「納米材料」研究深化了對晶格熱穩定性的認識
    研究內容包括納米材料的製備科學、結構性能關係、結構穩定性等,涉及材料實驗技術和計算模擬等。 盧柯博士與德國馬普金屬所的合作始於1991年。1991年9月至1993年4月間盧柯博士在中科院—馬普學會合作交流協議的資助前往德國Stuttgart在馬普金屬研究所開展合作研究,合作者為Predel教授和R·Lück博士,主要開展非晶態合金向納米晶體轉變的相變動力學和熱力學過程研究。
  • 一維納米材料光學可視化研究獲進展
    納米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航天、航海、微電子、信息、食品、服裝、醫藥等眾多領域都應用了各種各樣的納米材料。納米材料按照其形貌可以分為零維、一維、兩維以及三維納米材料等。其中一維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等由於其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便於構建多級結構等優勢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一維納米材料的研究中,最關鍵而同時又是最困難的一個步驟在於如何製取、操縱和應用具有完美結構的單根一維納米材料,從而充分展示其優異性能。由於一維納米材料的長度可以達到毫米級甚至釐米級以上,而其直徑卻往往只有幾個納米,這種跨越多個數量級的尺度範圍為其研究帶來了極大困難。
  • 中科大在生物質製備納米結構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在低溫水熱碳化生物質製備功能性碳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其中有關生物質水熱碳化製備高活性富碳納米功能材料的一系列工作引起國際關注。最近,該課題組應邀撰寫觀點透視綜述論文,並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Dalton Trans上,英國皇家化學會網站也進行了報導。
  • 《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德國Wiley出版社Small 雜誌接收發表。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6830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催化性質而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
  • 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世界首個基於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
    如何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實現從數據(Data)到有效信息(Information)的轉變已成為各個領域重要的研究前沿和熱點。然而,目前存在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不僅數量少,而且多為從文獻中簡單提取數值等文本信息,而忽略了納米材料的結構信息,也就是納米材料結構轉換為計算機可以直接讀取的電子文件,以致於科研工作者們雖然坐擁龐大的納米生物效應大數據,卻不能有效的從中提取關鍵信息。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
  • 助力頁巖氣高效開採,納米尺度下有機質的力學性質研究應獲更多關注
    如何準確測定地層條件下頁巖這種非均質地質材料的力學性質是近年來實現頁巖氣高效開採的難題之一。頁巖內部組分的複雜性以及有機質的富集,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納米尺度下物質的力學性質研究。王曉蕾等人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2期刊發了《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研究進展》一文,基於近年國內外關於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表徵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進展,總結了目前常用的表徵技術、力學性質主要特徵及主控因素,並提出了「多尺度」「多技術」「多角度」「多學科」等工作設想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