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至上?比亞迪DM-i插混系統好在哪?|阿特金森|dm-i|比亞迪dm...

2021-01-20 騰訊網

如今電動汽車似乎已經成為了替代化石能源的大趨勢,但是這股潮流並不能在一夜之間席捲市場,在這個時代,電動機與內燃機還在進行著一場決鬥,獲勝的一方將決定未來人類地面交通的發展方向。不過這兩種動力形式也不是完全對立的,他們在某種狀況下可以相互合作,用自己的長處來彌補對手的不足,來組成高效的動力系統,這便是油電混動。

提到混動,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豐田、本田、比亞迪等等。作為自主品牌中較早涉足新能源領域的品牌,比亞迪早在今年年初就對外透露了即將推出DM-i插混技術平臺的消息。相對於當前其主銷車型中應用的DM-p(Powerful強勁性能)技術平臺,DM-i(intelligent智慧高效)技術平臺更加偏向於節能減排。在廣州車展期間,比亞迪終於正式揭開了DM-i平臺的面紗,並詳細解析了作為DM-i技術平臺的核心之一的「驍雲-插混專用1.5L高效發動機」。

「43%的最高熱效率」是比亞迪這套動力系統的最大亮點,它通過一系列技術革新,最大程度將自己武裝起來,從而攀上燃油內燃機的熱效率高峰。那麼,這臺看似「毫不起眼」的1.5L自然吸氣發動機到底是有哪些「黑科技」呢?

阿特金森循環結合高壓縮比

阿特金森是汽油內燃機的一種熱循環名稱,在奧拓循環、米勒循環以及阿特金森這三種循環形式中,後者在理論上可以說是內燃機熱循環銷量最高的,而奧拓循環則是動力最強的。

我們將四衝程發動機的工作過程拆解,得出進氣、壓縮、做功和排氣這四個單獨的步驟。其中,進氣對發動機工況的影響是最為重要的,而阿特金森循環就是通過延長進氣門的開啟時間,從而使得處於壓縮行程中的氣缸再次排出一部分氣體,實現壓縮行程小於做功行程,提升熱效率。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自然吸氣發動機最適合阿特金森循環:因為在渦輪增壓引擎上,進氣門外都是正壓,氣流不能被活塞沿著進氣門被反推回去,而自然吸氣引擎則沒有這個問題。當然,渦輪引擎也能夠實現壓縮行程小於做功行程的方式,那便是提前關閉進氣門,但這會造成充氣效率過低。

在純內燃機動力系統中,由於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在低轉速時的扭矩表現並不理想,使車輛很難完成起步、加速的任務。但在混動車型中,電機會在低速工況中代替內燃機對車輛進行加速,其響應快、扭矩大的特性恰好彌補了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的劣勢,為駕駛者帶來良好的行駛體驗。

我們可以看到,比亞迪的插混專用發動機的壓縮比非常高。當壓縮比較高時,混合氣體在壓縮衝程後期熵值會更高,使混合氣被點燃後更快完成燃燒,火焰傳播速度的增加讓氣體膨脹效率升高成為可能,簡單來說,就是單次點火後做功效率更高了。

應用電氣化設計

取消輪系降摩擦

除了提升發動機本身的做功輸出,我們還可以通過減少發動機的動力損失來提高熱效率。在發動機的運行過程中,摩擦損耗佔據了重要的比例。

傳統發動機往往有諸多附件需要通過輪系傳動來從發動機輸出端直接獲取動力。而得益於電氣化的設計,比亞迪應用了電驅水泵、電動真空泵以及電動空調壓縮機,取消了齒輪、皮帶傳動,避免了無謂的摩擦損失。奔馳最新的M254以及M256引擎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

此外,比亞迪還應用了活塞連杆組件特殊塗層、曲軸組件軸徑優化、低摩擦油封、可變量機油泵、低粘度機油等技術,使得這部最新發動機的摩擦損失較上代發動機減少了20%。

廢氣冷卻再循環

降低油耗與排放

黃色部分就是EGR

EGR,即為發動機廢氣再循環系統,它能夠將前一次未完全燃燒的廢氣通過曲軸箱通風管路重新導入氣缸內,與新的可燃混合氣一起進行二次燃燒。

通過將冷卻後的比熱容更大的廢氣輸送回缸內,EGR系統可以降低發動機缸內的燃燒溫度,從而一定程度上規避部分高溫下的化學反應,減少汙染物生成。與此同時,EGR的降溫作用也減輕了發動機的散熱負擔,幫助發動機實現更高的壓縮比,恰好也提升了熱效率。

而更重要的是,EGR系統將一部分廢氣重新輸送到進氣系統的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發動機進氣壓力,與經過了拋光處理的進氣道一同減少了泵氣損失。

分體冷卻熱管理

智能控溫更高效

從上面可以看出,發動機的溫度也是影響燃燒效率的重要因素。溫度過高會讓發動機產生爆震趨勢,噴油系統必須向缸內噴射大量的燃油來進行降溫,造成燃料浪費。而當溫度過低時,發動機會增大噴油量來進行自動暖機,在這期間燃燒始終是效率偏低的。

新發動機應用了分體冷卻熱管理系統,缸蓋與缸體分別都有著各自獨立的冷卻水道,缸體內還應用了水套插片技術。通過智能算法,系統能夠自動調節冷卻迴路,從而儘可能將發動機溫度維持在最佳工作區間,提升熱效率。

舉例而言,當冬天冷車啟動時,這套系統可以使冷卻液零流動,從而快速升溫;而當缸蓋溫度較高時,系統可以單獨進行缸蓋冷卻循環,不影響缸體的溫度;如果溫度繼續升高,系統還可以根據升溫程度進行小循環或大循環,避免發動機高溫爆震。

其實,除了上述的幾個主要方面,比亞迪還在這款最新發動機上應用了高能點火、充納氣門等細節優化,從點點滴滴處積累,最終才實現了最高43%熱效率的亮眼成績。

車叔點評

DM-i動力系統是對DM-p動力系統的一個很好的拓展,兩者雖都是插電混動系統,但在性能表現以及客戶群體上卻是完全不同的。DM-i以高熱效率追求低耗能,低排放,而DM-p則以電力為輔助幫助自己實現高性能,兩者可謂是相輔相成。可以預見未來這兩套混動系統能夠讓比亞迪實現「兩條腿」走路,滿足更多消費者的使用需求。

相關焦點

  • 「效率」至上?比亞迪DM-i插混系統好在哪?
    作為自主品牌中較早涉足新能源領域的品牌,比亞迪早在今年年初就對外透露了即將推出DM-i插混技術平臺的消息。相對於當前其主銷車型中應用的DM-p(Powerful強勁性能)技術平臺,DM-i(intelligent智慧高效)技術平臺更加偏向於節能減排。在廣州車展期間,比亞迪終於正式揭開了DM-i平臺的面紗,並詳細解析了作為DM-i技術平臺的核心之一的「驍雲-插混專用1.5L高效發動機」。
  • 比亞迪DM-i :「降維打擊燃油車,意在顛覆」
    近日,比亞迪在京召開了第一季的DM-i系統的技術解析會,詳細講解了比亞迪這套還未面世的DM-i插電混動系統的技術優勢、市場前景以及戰略規劃。據了解,該技術是在插混性能市場推出DM-p後,比亞迪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再進一步,所推出主打「超低油耗」的混動技術。「這款發動機以消費者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極具性價比。」
  • 比亞迪唐DM-i即將預售
    近日,水滴汽車從網絡上獲悉比亞迪唐DM-i將於今年1月正式開啟預售。從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看,該車將基於比亞迪DM-i平臺打造而來,動力系統將搭載由1.5T發動機和電動機組成的插電混動系統,在純電模式下續航裡程有52km和112km兩種,續航總裡程最高可達1050km。
  • 比亞迪發布DM-i超級混動,欲對燃油車實施「降維打擊」
    1月11日,中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比亞迪正式發布DM-i超級混動技術。比亞迪表示,DM-i超級混動是以電為主的混動技術,具備快、省、靜、順、綠等多重優勢;其虧電油耗最低僅3.8L/100km,綜合續航裡程突破1200km,0-100km/h加速時間將比同級別燃油車快2-3s。
  • 中信證券:比亞迪(01211)第四代插混DM-i平臺發布,電動銷量有望邁向...
    1月11日,比亞迪(01211)發布第四代DM-i插混平臺及三款DM-i車型(秦PLUS、宋PLUS、唐),新車型憑藉多項核心動力技術實現超低油耗、超長續航、更低成本,在公司PHEV車型銷量連續2年下滑後有望迎來高增長,推動公司電動銷量邁向新臺階。
  • 實測比亞迪DM-i超級混動
    DM-i混動與DM-p混動同屬於比亞迪第三代DM系統也就是雙模混動系統,DM-i主攻節油長續航,而DM-p主攻性能。DM-i混動以電機作為主要動力來源,基本能覆蓋所有的工況,搭配超高效率的全新的驍雲-插混專用1.5L高效發動機、EHS電混系統和DM-i超級混動專用刀片電池,讓其能做到超低的油耗表現。
  • 新能源技術全新物種,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正式發布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瑞斌 北京報導1月11日,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正式發布。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DM-i超級混動是比亞迪厚積薄發的力作,將扮演燃油汽車顛覆者的角色。它的出現,是汽車市場的一次「供給側改革」,有能力改變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結構,加速實現綠色出行的夢想。「我們要讓DM-i超級混動進入傳統燃油車佔絕對主導地位的細分市場,在紅海中殺出一片藍海。」
  • 比亞迪宋PLUS DM-i申報:油耗僅0.9L
    1月12日消息,我們從工信部獲取到一組比亞迪(002594,股吧)宋PLUS DM-i車型的申報圖,該車採用漢同款前臉設計,動力上搭載比亞迪最新研發的DM-i超級混動系統,油耗申報值僅為0.9L。相比在售的宋PLUS,新車進氣格柵內部並非「鎧甲點陣造型」,而是採用了類似音階斷線式設計,同時格柵上方還有銀色金屬飾板,整個前臉與比亞迪的漢DM比較相近。車尾部分,該車採用溜背+小面積後風窗的設計元素,左下角的「DM」標識表明了其混動身份。此外,新車長寬高分別為4705/1890/1680mm,軸距為2765mm。
  • 最大續航1050km 比亞迪唐DM-i將於1月上旬預售
    日前,網通社從相關渠道獲悉,比亞迪唐DM-i將於1月上旬開啟預售。新車基於比亞迪DM-i平臺打造,外觀整體延續了現款唐DM的設計語言,主要區別在動力方面,新車搭載了DM-i超級混動技術。據悉,該車最大續航有望達1050km。
  • 比亞迪發布DM-i超級混動,增程式被判死緩!燃油車無壓力嗎?
    比亞迪若想加速DM-i想在非限牌城市與燃油車戰鬥進程,應該在產品技術基礎上,加強品牌創新,與消費者加深情感勾連,產品力之外給更充足的購買理由。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DM-i超級混動是比亞迪厚積薄發的力作,將扮演燃油汽車顛覆者的角色,有能力改變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結構。王傳福為何有底氣說「顛覆」?這主要是緣於DM-i技術的低油耗,以及低成本。
  • 比亞迪DM-i完整亮相,揭秘何以高效低耗
    1月11日的這場發布會,終於把這套系統完整地呈現於世人面前。 讀懂DM-i:高效率和低油耗從何而來? 對於DM-i系統的一些關鍵數據,諸如43%的熱效率、作為其核心部件的驍雲-插混專用高效發動機百公裡油耗能低至3.8L等,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關鍵的問題是,這是怎麼做到的。
  • 3.8L超低油耗續航1200km真香警告:繼DM-p後比亞迪DM-i混動出新招
    1月11日,比亞迪DM-i超級混動在深圳正式發布,搭載超級電混系統,以電為主,具備快、省、靜、順、綠等多重優勢。早在去年6月,比亞迪DM混合動力全新平臺就推出 分別主打性能的DM-p 和 追求經濟性的DM-i 雙平臺。如今,DM-i平臺正式到來,比亞迪的大型「雙標」現場,是否真香?
  • 比亞迪超級混動DM i,從硬體結構分析他的故障率和3.8的油耗
    廢話不多說直入主題1,比亞迪的Dm i,和本田的immd的邏輯一模一樣,先聲明,先聲明,先聲明,這套邏輯比亞迪08年的f3混動就推出了,不存在誰抄誰,這套混動邏輯特別簡單,沒有所謂的變速箱,發動機和發電機直連狀態。
  • 比亞迪秦PLUS將於1月開啟預售 搭載DM-i混動系統
    近日,我們從相關渠道了解到,比亞迪秦PLUS或將在1月上旬開啟預售。新車之前已經邀請媒體進行了靜態體驗,新車將搭載DM-i超級混動系統,充滿電百公裡油耗僅0.7升,而饋電 狀態下,百公裡油耗也才3.8升。外觀上,新車採用了比亞迪家族Dragon Face的設計語言。
  • 比亞迪DM-i超級混動 打出閃電五連鞭 降維打擊同級燃油車
    而一直在新能源領域作為領軍企業的比亞迪今天卻使出了真正的「閃電五連鞭」,讓我們來看看比亞迪的大招如何……1月11日,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正式發布。DM-i超級混動搭載超級電混系統,是以電為主的混動技術,具備快、省、靜、順、綠等多重優勢,筆者也稱為之為DM-i超級混動的閃電五連鞭。
  • DM-i超級混動「三劍齊發」,降維打擊同級別燃油車
    並且,搭載DM-i超級混動系統的車,在虧電狀態下行駛,油耗會比同級別的車型更低。除此之外,無限接近於純電車型的NVH表現、充電全場景的覆蓋等等都是DM-i超級混動的優勢。就像比亞迪自己說的,「快、省、靜、順、綠」是比亞迪DM-i超級混動系統的特點。其實在半年之前,比亞迪就推出了主打性能和動力的DM-p超級混動,和它相比,DM-i更加注重節能以及低油耗。
  • 比亞迪DM-i技術如何實現虧電狀態下低油耗?實際體驗又如何?
    比亞迪於1月11日隆重推出的DM-i插電混動技術,可以說是完全避開了以上所有的短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們先來看整體結構,DM-i核心部件包括雙電機的EHS系統,驍雲插混專用發動機,混動專用功率型刀片電池。還有四大控制系統,包括整車控制、發動機控制、電機控制和電池管理。
  • 比亞迪唐DM-i超級混動版將預售:搭刀片電池 油耗僅5.3L
    作為比亞迪「王朝」旗艦SUV車型,唐的市場表現一直很不錯,特別是在引入刀片電池後,備受消費者關注。近日,比亞迪官方宣布,比亞迪唐DM-i將於1月上旬預售。不同於唐DM追求加速和四驅越野性能,搭載超級混動系統的唐DM-i將燃油經濟性發揮到極致,滿足用戶對節能的需求。
  • 綜合續航1050km 唐DM-i近日將開啟預售
    DM-i即將開啟預售,新車基於DM-i平臺打造,搭載自主開發的驍雲-插混專用渦輪增壓1.5Ti高效發動機和EHS電混系統動力總成,綜合續航裡程達到1050km。 網易汽車1月10日報導 日前,據比亞迪官方消息,比亞迪唐(參數丨圖片)DM-i將於近期開啟預售。新車是基於DM-i平臺打造,搭載自主開發的驍雲-插混專用渦輪增壓1.5Ti高效發動機和EHS電混系統動力總成,綜合續航裡程達到1050km。【加入車友群,添加官方微信:autolive88】
  • 比亞迪「DM·i」系統技術亮點解析&產品規劃預測
    相信關注比亞迪汽車的用戶更關注的是這個問題,因為性能的DM(P)平臺已經達到性能「冗餘」較大的程度,同時也有製造成本偏高、無法讓量產車打入快銷車陣營的障礙。作為代步汽車不見得需要跑車標準的加速能力,能做到夠用而且實現更低的耗油量,這是快銷車用戶的主要需求——DMi系統就是為了省油而生,這套系統與曾經預測的結果基本相同,不過在技術層面確實有令人沒有想到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