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放棄高薪支教西部,是什麼給了她動力?
生命往往對於殘障人士都是不公的,所以他們比正常人更懂得生活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幸福其實就在別人眼中,所以幸福不是依靠別人的眼光去判斷而是自己真實的感受,特別是殘障人士在對抗命運的不公時,他們表現出的頑強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的。
每一位身殘志堅的人其實都是墜落人間的折翼天使,因為他們的向善和對待生活美好的嚮往正是鼓勵越來越多的身殘志堅人頑強不息。
我的任務是練習,練習,不斷地練習。失敗和疲勞常常把我絆倒,但一想到堅持一段時間會讓我所愛的人看到我的進步,我就鼓起了勇氣。——海倫·凱勒
就拿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來說,她從2歲開始,一場意外的醫療事故讓她從此墜入無聲世界,但是她並沒有向生活和命運低頭,從此開啟了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學習之路。依靠自己「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已一位殘障人士先後考入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並在自己26歲時獲得語言學博士。此外,她還精通了漢語以及英語,同時還有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等語言。
在她考取博士後並沒有去享受更好的生活,而是放棄了高薪去了西部一所學習教學,因為她自己的經歷讓她懂得了還有很多和她一樣的人需要幫助,既然自己能克服重重困難直面生活的艱辛,她也希望其他人也能對生活充滿信心,同時對時間萬物心存感恩之心。在鄭璇抱著用自己的經歷幫助別人打破語言的魔咒時,她也踏上了自己「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之路,看似長路漫漫和艱難險阻無數,但是她在教學上不斷的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並且反覆斟酌,從而摸索出一套適合聾生的「三位一體」的溝通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多方融合的教學方法和指引讓更多聾生可以更準確、便捷和高效地與別人溝通。
鄭璇在她的聾生教學中經常說:相比較教會聾人如何學會手語,幫助他們重塑信心才是最關鍵的。這句話正說明了擺在聾人面前最大的阻礙是自信心的缺乏,只有打破不自信的屏障才可以讓聾人建立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才可以通過一個人去影響一群人,然後通過一群人去影響另一群人。所以在放棄高薪之後鄭璇投身聾人教育事業,在西部唯一的聾人師範教育專業做授課老師,正是用自己的親生經歷去影響她面對的一群人,同時希望受她影響的一群人以後能幫助更多的人和影響更多的人。
記得之前有一部美國電影講述了一個故事,一位窮人受到了富人的饋贈,窮人問富人需要什麼報答時,富人只說了一句話:我只需要你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你能施以援手。從此愛心的傳遞從美國西部蔓延到東部,從一個人發展為一群人在做的事情,受到恩惠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標就是幫助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就像鄭璇一樣把精神的財富通過師範教育教學傳遞給自己的學生,教育是無私的更是充滿感恩的,她正是希望未來她的學生能真正做到傳遞愛心拯救更多殘障人士。
每個人其實都是美麗的,只是沒有發現自己的美麗或者都活在了別人的眼中。西方有位教育家說過,聾人除了不能聽,其他都可以做。因為他們可以把聽用很多方法方式去做到,作為傾聽人我們應該去更好的接納和包容聾人,因為聾人聽不見聲音會感覺很孤獨,然而傾聽人給的關注和關心才是讓聾人遠離自己的孤島,做到互幫互助一起為美好的生活所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