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創業教育,人們普遍認為是大學教育的事。如今,可能不一樣了。一則消息說:字節跳動公司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的一條鯰魚,進入哪個領域都不容忽視,只是沒想到居然要做教育,並且提出「創新教育,成就每一個人」的口號。另外,中國建設銀行創辦的建行大學愚公學院已經落地深圳。這對把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改革突破口的傳統大學來說無疑是實實在在的挑戰。
近年來,創業教育得到大力度推進,全國累計開課2.8萬餘門,選課人數近630萬人次,參與創業大賽的學生達數百萬人,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和示範高校已經建成。然而,「成長的煩惱」也伴隨而來,凸顯出了一些深層次問題。據軒轅(2018)對大學生抽樣調查後發現,100%的高校都開設有創業課程,但創業課程的平均分為2.54分(滿分5分),在上過創業課程的學生中,認為創業課程確實對創業能力提升幫助很大的學生只有17%,認為完全沒用的為30%。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既與部分高校教師缺乏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方面的研究和引導有關,也有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不足、課程體系系統性不夠、實踐教學覆蓋面窄導致的創業教育效果不佳,還有創業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不能很好與學生專業課程相結合,而且不少創業教育偏重形式、輕視內容,導致大學生想當然認為不重要、無意義,失去了創業教育的本意。50位創業失敗大學生在開展針對性原因分析時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低估了市場的殘酷、盲目崇拜偶像、輕信合作方或新技術、迷信理論知識或模型、政策支持不夠、人脈資源太少、韌勁不足等,同學們發現營銷曲線模型、商業模式理論背得再滾瓜爛熟,在本土商業實戰上卻依然寸步難行。
由此可見,有些創業教育表面看上去熱熱鬧鬧,實則缺乏科學內涵,表現為泛在化的現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回歸教育本質,遵從創業教育的科學性,變「泛在化」為「品質化」,給創業教育塑魂,著力創新創業的品質化升級。
第一,要堅持以培育新時代創業精神為核心,打造真正有靈魂的創業教育。「創業精神」是創業教育的「靈魂」所在,創業本質上是人與事的契合,即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這是由創業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主導的。一個優秀的創業者總是會為時代進步立命,為社會創新而開先河,而絕非是只為自己謀利賺錢。創業教育要訴求於人格塑造和精神培育,致力于堅持以創業精神為內核,引導創業者忠於祖國,熱愛人民,堅守初心,增強責任感;提升高屋建瓴的藍圖規劃能力,堅持做正確的事,而不為了炫耀做事;保持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尊重和對產品項目獨特價值的洞察。
第二,要深化創業教育範式的變革。創業活動自身的實踐性特徵決定了創業教育必須基於「做學合一」的實踐體驗導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創業活動是創業教育的源頭活水,市場和社會的創業活動與創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大學在推進創業教育中,自身也必須被教育和改變。如今,大變局下的中國提供了基於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互動的創業機遇,鋪就了新的創業藍圖,創業正在多方向同步推進,既有將最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應用的高科技創業尖兵,也有深耕鄉土,為基層注入嶄新動能的返鄉創業勇士,創業教育正急需融入這些生動的創業實踐。
第三,要豐富和升華創業知識和創業理論。我國創業教育較之發達國家起步晚,一方面需要基於已有國際創業知識理論體系來進行;另一方面要善於吸收國外最先進的相關研究成果,同時,必須更大力度致力於我國創業教育理論的本土化實踐總結和理論升華。比如,歷史上的徽商、浙商、晉商等的商道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中關村和深圳等地的創業發展模式,網際網路時代中國大學生創意型創業特徵分析等的理論研究成果。創新創業的品質化升級一定要藉助國際和國內教育經驗,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創業教育體系,推進創新創業的品質化升級。
(作者:李家華,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肖喜明,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