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曹和平:內循環可矯正過去一段時間內扭曲的市場
本報實習記者/鄭丹/記者/孟慶偉/北京報導
「國內大循環可矯正國民經濟體系因長年出口導嚮導致的國內市場成分不足,雙循環導向又可鞏固啟動內需大市場時有可能弱化早先海外市場累積的份額優勢。雙循環戰略取長補短,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發展的導向。」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在《打響中國經濟內循環人民戰爭》中寫道。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再一次清晰地闡述了「內循環」經濟概念:「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曹和平基於此,結合歷史與企業結構,寫下文章《打響中國經濟內循環人民戰爭》,備受好評。
過去13年,曹和平一直致力於高新技術和數位技術支持下的聯網共享經濟研究。他認為,國外和國內的雙循環,能夠讓國民經濟體系內外兩個輪子的驅動均衡性發展,投資向數字基礎設施下的聯網共享經濟,以及其對應的基礎設施方向變化,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如果趕上這一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潮流,中國經濟增長會非常好。
以下,是曹和平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內容。
要理解好內需升級
《中國經營報》:內循環概念提出後,大家的解讀各有不同,甚至也有人擔心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當然,更多人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倡導。您怎麼看?
曹和平:現在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疫情的打擊下,我們為了自己的經濟增長,啟動內循環。啟動內循環以後,社會上有兩種輿論,其中一種輿論是說,中國在國際上的整個大環境糟透了,在加上疫情的雙重打擊下,中國經濟由外向型轉向為閉關鎖國了,這種輿論其實是非常不正確的;而以前我們倡導出口導向的時候,大家就討論過姓資還是姓社。這兩種思想是特別要不得的。
我們不論是哪個方向,都一定是讓中國百姓受益,經濟結構變遷,經濟增長的速度達到它的潛在生產能力的水平,才會對中國有好處,不要先入為主,因為不符合個人的意識形態,你就認為是錯的。
在我看來,內循環,就是中國14億人,人均GDP越過1萬美元,恩格爾係數降到25%以下,食品消費降到20%以下,服裝和一些日用的文化類的消費降得更低的時候,我們具備教育、醫療、健康、養老、創新、發明、儀器,高端住宅、數字商業跟伺服器、網絡的搜索平臺、第六代智能交易、中央頂層帳戶經濟系統算理和算能體系,這才是真正的內需。
內需不是14億人吃飯的內需、穿衣的內需,不是餐館、酒店、吃喝玩樂、旅遊、談情說愛與慢生活。內需是真正的國民經濟體系升級的時候,整個產業板塊之間的互相需求。內需包括投資需求、政府公共需求、消費需求、創新需求等等,千萬別把它想像成吃喝拉撒睡,那就錯了。
《中國經營報》:從啟動改革開放,到提出雙循環,有漫長的、歷史變化的多種因素。在您看來,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讀者也很想知道,您是怎麼關注這個過程的?
曹和平: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當時國務院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就國民經濟體系運行問題提出過國際大循環,後來海外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倡投資拉動和出口導向經濟。那時我們只有勞動力,但沒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加工設施、工廠車間、工藝管理流程,出口從何而來?
後來我們就借用港臺和國際華人對海外市場了解的優勢,招商引資,內地建設各種各樣的園區,於是解決了一些問題,所以出口導向投資拉動型經濟還很成功。
隨之也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物質產品的生產份額巨大,比如生產了全世界1/3左右的物質產品,但是我們利潤率卻非常低,所以年GDP的份額和時間同等的工業產值國家相比太小,也就出現了物質產品生產份額巨大和價值實現份額過小的大分流現象。所以十八大以後,我們就啟動了一個新模式,一定要把經濟從超高速物質產品生產份額巨大降下來變成中高速,這樣達到環境可持續,產業鏈升級換代,經濟結構變遷,走向新常態。
2013年開始,到2016年前後,我們完成了走向新常態,當時有一句話叫脫新入常,即走向新常態的過程中結構轉變完成。但2017年川普上臺後,有了中美貿易摩擦,開始時針對貿易平衡,後來牽扯到匯率平衡,變成人民幣和國際結算支付,再到技術之戰,抵制中國技術,進而擴大規模,上升到產業之爭,再上升到了增長模式之爭。川普這種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給中國脫新入常造成了阻礙。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個打擊的國家是中國,然後無差別地打擊了全世界,導致全球的需求在下降。原來我們出口導向加投資拉動型模式,在目前的形勢下需要轉變,怎麼讓中國經濟維持一個脫新入常以後的可持續增長模式呢?我們就要走出口導向加投資拉動型的外循環,以及需求拉動和創新驅動的內循環,兩個輪子拖動國民經濟體系向前更加均衡地成長。這就是我理解的國內國際大循環的歷史,國民經濟體系結構和現在的問題。
所以當習近平總書記7月21日跟企業家談話後,我就寫了一篇文章,解釋內循環的情況,將總書記的想法,企業家的反饋,結合歷史和當前經濟結構,寫了一篇說明。也收到了一些好的反饋,習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就是黨和政府真正地關心各類企業了。
「雙循環」促進再平衡
《中國經營報》:在寫那篇文章之前,企業界的人士和您聊的時候,他們認為當前形勢對他們有哪些影響?
曹和平:今年我一直在全國進行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數位技術支持下的國民經濟體系升級換代方面,以及產業園區的發展方面做調研,調研時發現,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有很多公司年初購的貨,積壓倉庫。比如有1000億元的購貨可能賣出去60%,40%就積壓到倉庫,這對企業是很大的打擊。
六七月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出口的遲滯,6個人群密集型的行業裡消費不暢,使得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微微企業的流動性出現了極度困難。於是總書記和企業家座談時也提到這方面的問題。
第一,政府要保護企業,流動性出困。比如說租金、社保、醫保、轉型培訓,還有其他的各種一攬子政策方面,比如說產業發展政策方面扶持。
第二,政府要啟動一些對國民經濟體系中長期增長的重大工程項目,比如說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要進行新型數位技術下的新型技術革命和創新,使得把這一次流動性困難化為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動力。
不僅企業家座談會是這樣,我在全國各地座談也是這樣,冰火兩重天:數位技術支持下的聯網共享經濟增長得很快,增長40%~70%;可是線下的經濟和門店的經濟是方艙型的,比如說醫院、學校、電影院、飛機的密封艙和高鐵的出入口,傷害非常大。所以在這個時候整個經濟流動不暢,關於貨幣的流動性,政策還可以再寬一點。
《中國經營報》:您一直在提倡數字經濟,它對於當下倡導的內循環經濟有哪些推動作用?
曹和平:我個人認為,如果政府能夠像現在這樣的力度,連續支持3~5年,中國經濟的基礎設施要比美國更先進。再過10年到15年,如果我們把數位技術內置到航空港、空海鐵聯運、高速公路,那我們的數字基礎設施可能就比美國要上升一個臺階,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體的後續產業有放大作用。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個叫數字替代,有人擔心會造成失業,其實不會,因為數字替代經濟還會伴隨著「素質創造經濟」,而且數位技術的勞動就業彈性比製造經濟的勞動就業彈性要高。所以數字經濟越發展,就業形勢越好,而不是就業形勢越惡化。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會把原來一些特別稀缺的資源,反饋給普通老百姓。我們會發現,原來某些只有高職、高幹、大咖才能分享的資源,現在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分享,這就是福利。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均收入的提高,是以實實在在分享到的福利為先而提高的,數字經濟就會讓智能智慧給人類服務,進而刺激民眾消費,擴大內需。
國外和國內的雙循環,能夠讓國民經濟體系內外兩個輪子的驅動下均衡性發展,投資向數字基礎設施下的聯網共享經濟,以及其對應的基礎設施方向變化,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如果趕上這一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潮流,中國經濟增長會非常好。
根本上糾正「扭曲點」
《中國經營報》:我們現在倡導雙循環、內循環,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在之前,我們對國內大市場的開發不足,卻過多地在乎對外投資?
曹和平:說得非常對,其實全社會都有忽視,具體表現為政府和企業的意識較弱。
從企業角度,我們主要出口創匯產業園區都屬於出口服務,一個企業是否有很多出口份額,是否有穩定的銷售和各種各樣的政策優惠,以及是否能上市等等一系列標準,使得我們對國內的消費市場照顧不足。所以雙循環,如果能夠解決我們的需求拉動和創新驅動,就會把國內原來被忽略的市場份額,或者潛在的市場形態培養出來。
其實我們現在的消費市場不錯,但是我們有些市場非常弱,比如說廠商中間品市場,最典型的是我們的晶片市場,越買國外的晶片,越替代了國內晶片業發展的可能。這說明,廠商中間品市場出口導向投資拉動型經濟的時候,使得我們的中間品市場特別弱。中間品市場弱,就不會生產對中國普通老百姓對路的產品。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超市裡的模特都是西方人形象,因為我們幾乎所有的市場都面對海外,甚至覺得洋人就是漂亮。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只有盈利的市場才是好的,西方市場能盈利,所以西方市場是好的。其實國內廠商中間品市場同樣能盈利,只是沒有培養而已,於是大家錯誤地認為國內的市場不好,內循環就能把過去這一段扭曲的市場矯正回來,而讓被抑制的市場成熟和成長,進而通過市場的成長拉動供給和生產。
從政府主導方面,在原來園區發展的基礎上還可以提高,尤其在數位技術上面。有時因為對企業數字創新不熟悉,會造成政府與企業互相懷疑。於是創新的企業拿不到錢,不想幹的企業也拿不到錢,所有的錢都變成了資產泡沫。
《中國經營報》:您剛講的「扭曲的市場」,您認為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扭曲,企業家需要有怎樣的認識調整?
曹和平:比如說我們有9000多個大宗商品市場,24000個產業園區,我們的產業園區生產能力特別強,生產全世界1/3的市場份額,但是我們9000多個大宗商品市場全都是廠商集聚,沒有定價權。你會發現產能過剩,但是定價能力過弱。
全世界人均收入,比如說美國是6萬美元,我們還是1萬美元,如果沒有定價權,人均收入就很低。因為市場形態很低,市場發展有7個臺階,我們一直在3個臺階以下,只有第5個臺階才能定價。
定價權必須要做市商,在市場裡邊進行做市,價格走向收斂,價格逐漸穩定,才有誠信可言,我們的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從來都不均衡。
市場上一個買賣商品的中間商,同樣的商品在短期頻繁變價,會導致沒有地域性的誠信,那如何有廣域的市場輻射能力呢?汽車行業是這樣,紡織行業是這樣,服裝行業是這樣,物流行業也是這樣。我們之所以還有很多這樣的企業在對外出口產品,是因為要素市場的勞動生產力比較優勢,他們以低價去競爭,而不是以質量去競爭,所以在新常態裡面,我們要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去推進。
《中國經營報》:您認為,在目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國內的企業應如何應對,應該有哪些側重點?
曹和平:過去13年,我一直在進行高新技術和數位技術支持下的聯網共享經濟研究,這兩個領域其實不錯,唯一就是在有些領域,比如說在真正的技術創新領域的區塊鏈,小微企業、微微企業的三五個人出去創業,自己的三五百萬塊錢花完了,還沒有打開市場,資金今年一斷,這些人把工作一辭,這可能就僵死到這兒了,我覺得這種扶持恐怕還不夠。
另外,就是線上的第三代市場平臺,同一個技術平面上的競爭非常激烈,結果利潤率就降得非常低。所以急需要把第三代線上的超級電商平臺升級為俱樂部平臺,要上升到這一段的話,數字基礎設施就要跟上。
從歷史看,企業在國內發展比在國外發展要好得多,今年全世界500強裡面,中國是124個,美國是121個,30年前中國連一個也沒有。中國企業成長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我們可千萬不要把這好機會丟掉了。我對企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善待自己,不能說謊,要真正做企業家。過去靠蒙個人給政府寫個方案,政府支持你,給幾十畝地或者一兩百畝地,你低價拿到土地高價一賣,二三十年政府的基層領導對這套路都明白了。當企業家第一步就是誠實,不是說笨蛋,是聰明式的誠實。
第二,善待員工,不是嬌慣員工,你既要嚴,又要有效率,還要把這些年輕人留下,這種善待可是很難的。
第三,善待工藝流程,這工藝流程千萬不能偷工減料,而且要有創新。換句話說,你必須得是一個真企業家。
第四,學會流動性管理,尤其小微企業和微微企業一定要學會流動性管理,不是要做記流水帳的會計,自己對你流動性的收入的周期和你每個月的支出,要做一個財務總監式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