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卡脖子」的時候,才想起他們!
當科學家走在路上,他似乎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
當科學家伏案研究的時候,他們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稱讚。
如今,當國外的限制到來,當先進的技術被限制,當別人用技術要挾,那些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才會在突然間進入到民眾的視野中,我們才明白科學家為我們付出了多少。
沒有國之重器,我們的高尖端武器,就無法保護我們的生命和財富,更無法維護我們作為人的尊嚴,他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銘記。
而在這些人中,就有一個人,他功成名就,從1998年到2008年,先後成為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等榮譽。可以說,他本可以在美國享受得到的一切,卻在2008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中國的高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的中國,許多領域還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那時還有不少可能被國外「卡脖子」的領域,中國在別人眼中還是一個不富裕的國家。可是他卻堅持攜妻子一同回到了深愛著的祖國。
他就是擁有美國外籍院士和中科院院士兩重身份,如今的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施一公回國進入清華大學後,為祖國培養人才。但是他的「野心」遠不如此,當他了解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有許多都未能歸國,心裡非常不是滋味。他成為了清華副校長,卻毅然辭職,與中國眾多科學家以及愛國人士創辦了西湖大學,他也成為了首位校長。
或許,沒有多少人知道施一公身為科學家為什麼不專心搞科研,卻關心起來教育。但是筆者以為當一個國家需要幾個科學家來承擔起國家的脊梁,還遠遠不夠,中國需要更多的人才。如今中國科技被「卡脖子」,更是證明西湖大學的創立非常必要。西湖大學還試圖發展成為像美國史丹福大學等一樣的世界名校,也只有中國高校能夠與西方高校平起平坐,中國的科技才能夠真正的崛起。
然而,創建一所可謂與過去不同的大學何其困難?
相信,許多人都能夠想到。世界名校動輒幾百年的校史,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要在短暫時間內趕超本身就充滿了困難。可是施一公卻猶如當年很多先賢一樣,明知這麼做困難重重,但是他依然如此做了。
有人會問,為什麼?
因為中國的科研沒有退路,施一公不在乎外界評價,一心要為國家培養人才,而這才是真正「讀書人」的骨氣。2015年籌建的西湖大學也來頭不小,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2018年,教育部才批准設立西湖大學,雖然是民辦研究型大學,但是楊振寧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施一公當選首任校長。
更讓人感動的是西湖大學的創建過程中,資金有來自未成年的孩子,也有來自耋耄之年的老人,既有國家的公務員,也有其他行業的工作者……他們為什麼捐款?因為他們深知中國的人才,對這個國家有多麼重要!可以說,這所大學承載了很多人的希望,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儘管,當下的西湖大學,還沒有招收本科學生,但是該校已經蓬勃發展,而且許多年輕的科學家加入了進來。西湖大學注重學科交叉,更看重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方面,而西方「卡脖子」就是用基礎研究和理論,但是一旦中國這方面崛起,那麼中國人就不會再受制於人!
每一位科學家,都是國家的寶藏,值得我們每一個公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