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級科學家只誕生在西方國家?

2020-10-03 探索貓

網上有人問:為什麼中國近代沒有世界級的科學大家?為什麼西方總能出現世界級的科學家?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李約瑟之問。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一個問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

人類出現過幾次思想大爆發,而且會發現思想大爆發的出現和地球氣候有明顯關聯。基本上我的總結就是,人類思想大爆發出現,需要具備宏觀外部大環境突變,微觀上形成有局部區域的多政治競爭的生態。宏觀的突變環境,刺激著這個區域的生態系統發生劇烈「進化」。

人的思想在這裡非常類似生命的進化,因為本質上來說,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的抽象思維,抽象思維直到符號系統可以說是基因DNA(RNA)的升級版。

甚至可以寫成公式:

思想大爆發=宏觀環境突變+微觀區域具有多政治生態特徵

從人類文明進化史上看,我將人類文明分成三個階段: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全球一體化階段。思想大爆發其實就是發生在每個不同階段的早期,早期過後,這個階段就進入到「階段性共識期」,即穩定較長時間。

早期萌芽孵化階段,一定出現過早期的思想大爆發時期,但現在沒有史料記載,只有考古發現如蘇美爾泥版上的數學天文記錄。

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早期20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即亞洲大陸的大一統共識形成的早期。2000年前的思想大爆發,使得人類社會以多神崇拜主導的社會結構突變到一神崇拜主導的社會結構,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出現了大一統的帝國。這第一次思想大爆發產生的原因就是多國混戰產生對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戰爭主要是對「土地」資源的爭奪。春秋戰國時期,氣候異常溫暖,特別是對於亞洲以農業為主的區域,氣候溫暖加冶鐵業的發展,農業產量暴增,引發對土地擴張的需求,政治軍事的突變與氣候是有密切相關的。西周最後一個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代,即戰國時代。多國大混戰本身就是一個熵的劇減過程,人類社會經過激烈的動蕩,更加有序化。

之所以有人問,問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牛頓和愛因斯坦,很簡單的道理,因為中國是亞洲主大陸區域,這個區域共識文明形成的早期階段是20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

現在看共識文明的第三階段,這是全球一體化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除了亞洲,其他各大洲都沒有形成「共識文明」,這反而給其他各大洲的人類創造的新的途徑,他們要開創新的共識文明,人類也順勢進入到全球共識文明期。

全球共識,原有的以抽象意識(如宗教、哲學概念等等)主導的思想很難很快推廣遍布到全球,而科學以每個人都可以感應到的、不分種族國別的經驗共識,迅速普及推廣開來,「科學」這種認知模式快速遍布全球用戶。全球共識的基礎就是科學。

這個階段的早期必定不會是之前地球主大陸「亞洲」已經形成共識文明的群體中誕生,而是應該在沒有共識文明的群體中誕生。但在中國之外,還有歐洲、印度、非洲。而歐洲、印度、非洲中,微觀上看,只有歐洲具備微觀局部區域上的多政治生態格局。美洲和非洲不具有多政治特徵。

歐洲文藝復興是一次的思想大爆發,歐洲誕生了很多偉大科學家。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產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在17世紀所處的政治格局造成的,1648年歐洲諸國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將以前至少形式上還將歐洲大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的神聖羅馬帝國,變成幾十個擁有對等主權且力量相對均衡的政治格局,這一格局也影響了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格局也是歐洲諸列強開始在歐洲互相激烈競爭,並引發到世界各地的海戰,再到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劇烈的多國混戰將會形成人類社會熵值銳減。這種狀態可以類比中國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而且多個歐洲諸國將競爭引入全球,引發世界級海戰,因為歐洲諸國以貿易為主要生存手段,戰爭主要是對「港口」資源的爭奪。今天全球主要大城市就是「港口」,這是人類社會系統熵減的結果,有序化比之前更強了。

伴隨著思想大爆發的是人類文明中心的轉移,歷史上出現過多次人類文明中心的轉移,就像很多人疑問為什麼6000、7000年前的浙江、湖北有很多非常先進的新時期文化?其實應該是距今5000年指3500前的中華文明出現了轉移,黃河領域文明取代了長江流域成為今天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所以簡單的把歷史割裂成很短的分析,都是狹隘的,簡單的。

從人類文明進化史上看,我將人類文明分成三個階段: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全球一體化階段。

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就像蒲公英那樣,從最初的蘇美爾文明開始,早期文明萌芽經歷過幾個文明古國的漂移,直到亞洲黃河流域夏商周文明古國。這個階段中,人類早期文明如同任何生命體那樣,經歷了不穩定的變動,最後逐漸在東方黃河流域穩定成長下來,僅僅在黃河流域,就歷經千年,直到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混亂、大洗牌,第二輪大統一的種子在蠢蠢欲動。

地球上最大大陸,人口最多的區域,最終由秦始皇統一,完成了從萌芽到成型的過程。亞洲主要區域統一了,意味著人類文明的主要枝幹完成了統一共識,這是歷史主流,其他區域如歐洲只能是分支,沒有統一的可能永遠也無法統一了,這是事實。其中,劉邦的作用,從歷史角度看非常大。項羽兵敗戰死,意味著由秦始皇開創的亞洲大一統格局真正可以延續,加上漢代官方開始推崇孔子儒家文化,使得大一統格局真正穩定下來。這太重要了,要知道,人類的進化,實際上就是群體共識的不斷擴大。中國之所以能保持二千多年成為全世界文明的中心,都是秦始皇這個創始人加上漢代的鞏固。項羽不死如果戰勝劉邦,那就是歷史倒退,不知還要經過多少年以後了。第二輪的區域大一統,武力是形式,共識則由信仰組成,亞洲的儒家文化、歐洲的基督教,這段時期,信仰共識是凝聚不同區域人類群體的基礎。

從成吉思汗開始,人類群體進入到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成吉思汗只是按了一個啟動鍵,在後來極端氣候刺激下啟動的是歐洲人開始從海洋向世界尋找生存機會,這是全球一體化的萌芽期,直到近現代科學出現、工業革命,一戰二戰至今,可以說現在也僅僅是全球大一統的早期階段。這個階段全球文明共識,統一的進程不會再是上個階段那種武力徵服、信仰共識。成吉思汗按下的啟動鍵已經說明註定不會是武力徵服式的全球統一、信仰共識。現在也只是全球一體化的早期階段,經歷過幾個大混亂、大洗牌之後,通過科學共識、機器共識,全球一體化的未來是基於全球共同對由機器運行的科學理論基礎上的數學規則的共同認可。這種共識是不自覺的,就像自由落體那樣,甚至可以寫進基因中,因為基於科學理論的機器共識,和信仰共識不同。

人類社會結構其實是各種不同的「自進化生態系統」,其中有非常多的不同共識的「社群」組成,不同共識的社群之間通過某種關係進行連結,形成更大的「共識體」。有位傳統投資人曾經說過:如果想要讓協作更好,是想辦法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提升,彼此的信任建立了,很多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協作的流暢度和效率就會提升。而區塊鏈則將信任在理論上機器化,無需人類,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進程中,為未來「大同社會」產生的技術基礎。未來的人類,很有可能是去中心化文明中的全球共同體。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未誕生過世界級科學家?中國的土壤培養不出頂級天才嗎?
    但是,這張圖片中出現的科學家是外國人,照片中沒有中國科學家。在人類歷史上,中國從未出現過過,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牛頓,霍金,伽利略和居裡夫人都是外國人。人民,問題來了,中國有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呢?張衡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家,而並非完全是科學家這實際上與中國的國情有關我會。
  • 工業革命為什麼誕生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未來將是終結
    過去的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 歷史上,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我們看到,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推動。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巨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
  • 為什麼科學誕生於西方而不是中國
    在如今資訊時代,網際網路,計算機,網絡傳輸協議,作業系統,資料庫等等都是都是美國人的發明,當然在吧這些東西應用方面中國現在做的很好,但是為什麼這種從無到有的發明中國做不到呢?在書籍《改變世界的1001項發明》中羅列了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1001項發明,中國人在其中有30項之多,但是在30多項發明全部出現在公元1500年之前。而這1001項發明中有800多項都是公元1500年以後的。
  • 為什麼總被西方國家「卡脖子」?每一位科學家,都值得尊重和愛護
    當科學家走在路上,他似乎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當科學家伏案研究的時候,他們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稱讚。如今,當國外的限制到來,當先進的技術被限制,當別人用技術要挾,那些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才會在突然間進入到民眾的視野中,我們才明白科學家為我們付出了多少。
  • 為什麼像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多出現在歐美和美國?
    中國人也算是世界上比較聰明的一個民族了,創造力也不輸其他國家吧,但為什麼近代偉大的科學家基本都在西方呢?西方的教育,從小就教導孩子要有批判思維,要學會問為什麼。但我國的教育思想呢?自古以來就強調做人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到校要聽老師的話。我們學校一直設置各種條條框框限制學生的行為,禁錮學生的思想。導致孩子們從小就敬畏老師,不敢挑戰權威,更不敢反抗什麼。
  • 牛頓跟愛因斯坦,誰更偉大:古中國,沒有世界級的科學家!
    一般認為,1809年德國柏林大學的創立,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誕生。而近現代大學,又起源於12、13世紀的歐洲中世紀大學。事實上,早在1088年,義大利就率先建立了第一所正規大學——博羅尼亞大學。正像牛頓說的那樣:自己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 中國有四大發明,為什麼很多人卻說現代科學誕生於西方?
    其它西方國家還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那麼,為什麼總有人說科學起源於西方國家,而不是歷史悠久,發明享譽世界的中國呢?關於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回答,其一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有沒有經過實踐去證明,其二則是古代的發明有沒有一種清晰的邏輯思維可以解釋。
  • 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它能讓人很輕易就得出中國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的謬論。如果不是在這次疫情中,亞洲國家優異的抗疫表現,我們都很難找到理由去反駁它。客觀地講,現代科學,的確沒有誕生在中國,中國甚至不具備誕生現代科學的土壤:即使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出現現代科學的可能性依然十分渺茫。因為,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的是科技,而不是科學。
  • 中國誕生不了愛因斯坦式頂級科學家?查證後發現,吃得太飽惹的禍
    中國誕生不了牛頓、愛因斯坦式頂級科學家?查證後發現,原來是吃得太飽惹的禍!喜歡科學的小夥伴應該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在中國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頂級科學家,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時期,東亞國家都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非洲國家也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這個時期科學家多的國家就是西方國家。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一:歷史的角度我們中國和整個亞洲地區和西方國家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當時已經進入了封建王朝,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大家都不把它當回事,統治階級更加注農業,因為我國當年經常吃不飽肚子,大家的精力都花在了這個方面。
  • 最後時刻打破西方封鎖,北鬥導航做到了每300萬年只差1秒
    為什麼會這樣呢?衛星以7.9km/s的速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繞地心做勻速圓周運動。真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如果衛星定位不準確,那還要來幹嘛呢?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
  • 最愛拍科幻電影的西方國家,為什麼最怕機器人?
    如果你想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這位機器人僧侶,你只需要稍微想想就能猜到它在日本,是的,這位機器人僧侶所在之處正是日本京都的高臺寺(Kodai-ji Temple)。一直以來,日本都被認為是比其他國家都更熱衷於建造人形機器人並熱衷於運用人形機器人的國家。
  • 北鬥導航在最後時刻打破西方的封鎖,北鬥導航做到300萬年只差1秒
    直到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有了新的定義,銫13原子振蕩9192631770次為1秒鐘,為什麼?只是科學家們為了將秒劃分成更小的單位而已,而經科學家測試,銫13原子振蕩9192631770次(赫茲)的時間剛好是1秒鐘。我們來看一個例子,石英表裡面有個石英晶振,每秒震動32,768次,為什麼震動32,768次呢?
  • 誕生在中國的AIRMX秒新,重新定義世界級新風產品
    室內環境汙染的嚴峻與健康環保意識的提高形成了巨大合力,有力地推動了新風技術革新與市場的落地和普及,為AIRMX秒新打造世界級新風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消費者對新風產品的認知也在不斷升級,用戶認知從「聊勝於無」逐步深入到對實際效果的極致追求,推動新風產品真正成為了家庭健康的守護者,用戶再也不願意花錢買心理安慰。
  •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誕生在中國呢?
    如果翻開歷史來看,中國有好幾次是擁有實力,發展出工業革命誕生現代化的,但是每一次都擦肩而過,以至於李約瑟發出了一個著名的問號,為什麼現在科學技術沒有最先誕生在中國,以當時的條件來看,我們是最有優勢的。西方歷史上有文藝復興,但是在中國同樣有,並且在500年前已經有了它,就是宋朝的沈括,沈括可以說是一個比肩達文西的人物,他在物理學,數學,地理,地質,天文,醫學,化學,農學氣象學等諸多領域都是當時領先世界的,而且它最重要的科學成就就是發現最先進的指南針,為後來的大航海時代提供了最精準的指南,他不僅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是一個工程師,發明家實踐者,他還發明出了化肥
  • 中國有悠久的文化和歷史,為何科學革命誕生在西方?原因在這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會說,因為地理因素。因為歐洲國家在地理上來說很零散,而且山脈和島嶼都很多。他們之所以喜歡不斷地對外擴張,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地盤太狹小了。他們又彼此徵服不了對方,所以才不得不抱團取暖的,這種各自為政的環境容易醞釀出不同的思想。加上彼此通婚頻道,在大交流中,能夠彼此受益。原因真的只是這些嗎?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看看。
  • 中國古代世界級科學家,他是一位僧人,也是一名天文學家
    文/濤聲依舊中國古代世界級科學家,他是一位僧人,也是一名天文學家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科學發展歷史其實不算太久遠,直到近幾十年來才得以飛速猛進的發展,這和其他國家有著很多的不同,因此中國的科學實力才會如此的薄弱
  • 中國「黑科技」誕生,一塊玻璃轟動全球,西方國家只能幹瞪眼
    只要是人才,都值得被各個國家重視,美國也不例外。潘錦功在20歲時就加入了美國某大學創立的研究中心,主要針對項目也是發電玻璃。和他一起出國的同學都還在進修學習階段,他就已經被美國「盯上了」。為了留住他,美國表示願意用高薪作為交換條件,在當時,這可是所有留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在潘錦功眼裡,這些錢一點分量都沒有,這位世界科學家只想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 90後科學家白蕊,4年取得清華碩博學位,解決多個世界級難題
    他有許多優秀學子,其中有一位90後的女科學家,名字叫白蕊。我們都在課本或電視劇的影響下,有著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但白蕊是一個例外。她92年出生,一般來說,清華碩博連讀,5年半到8年才能夠順利畢業,她只花了4年畢業。
  • 為什麼科學時代是從西方開始而不是東方呢?
    致使西方奮起直追東方,逐漸趕超東方的根本原因應該是科學帶來的機遇。可為什麼科學時代是從西方開始而不是東方呢?所以早期西方對科學發展的探索,為更多科學家提供了便利,當然也包括&34;的牛頓。就當時西方的大時代背景來看,早在16世紀以前,西方還處在一個物資匱乏的&34;,當時通過唯一的商路,與東方交易獲得瓷器、絲綢、香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