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問:為什麼中國近代沒有世界級的科學大家?為什麼西方總能出現世界級的科學家?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李約瑟之問。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一個問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
人類出現過幾次思想大爆發,而且會發現思想大爆發的出現和地球氣候有明顯關聯。基本上我的總結就是,人類思想大爆發出現,需要具備宏觀外部大環境突變,微觀上形成有局部區域的多政治競爭的生態。宏觀的突變環境,刺激著這個區域的生態系統發生劇烈「進化」。
人的思想在這裡非常類似生命的進化,因為本質上來說,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的抽象思維,抽象思維直到符號系統可以說是基因DNA(RNA)的升級版。
甚至可以寫成公式:
思想大爆發=宏觀環境突變+微觀區域具有多政治生態特徵
從人類文明進化史上看,我將人類文明分成三個階段: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全球一體化階段。思想大爆發其實就是發生在每個不同階段的早期,早期過後,這個階段就進入到「階段性共識期」,即穩定較長時間。
早期萌芽孵化階段,一定出現過早期的思想大爆發時期,但現在沒有史料記載,只有考古發現如蘇美爾泥版上的數學天文記錄。
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早期20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即亞洲大陸的大一統共識形成的早期。2000年前的思想大爆發,使得人類社會以多神崇拜主導的社會結構突變到一神崇拜主導的社會結構,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出現了大一統的帝國。這第一次思想大爆發產生的原因就是多國混戰產生對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戰爭主要是對「土地」資源的爭奪。春秋戰國時期,氣候異常溫暖,特別是對於亞洲以農業為主的區域,氣候溫暖加冶鐵業的發展,農業產量暴增,引發對土地擴張的需求,政治軍事的突變與氣候是有密切相關的。西周最後一個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代,即戰國時代。多國大混戰本身就是一個熵的劇減過程,人類社會經過激烈的動蕩,更加有序化。
之所以有人問,問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牛頓和愛因斯坦,很簡單的道理,因為中國是亞洲主大陸區域,這個區域共識文明形成的早期階段是20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
現在看共識文明的第三階段,這是全球一體化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除了亞洲,其他各大洲都沒有形成「共識文明」,這反而給其他各大洲的人類創造的新的途徑,他們要開創新的共識文明,人類也順勢進入到全球共識文明期。
全球共識,原有的以抽象意識(如宗教、哲學概念等等)主導的思想很難很快推廣遍布到全球,而科學以每個人都可以感應到的、不分種族國別的經驗共識,迅速普及推廣開來,「科學」這種認知模式快速遍布全球用戶。全球共識的基礎就是科學。
這個階段的早期必定不會是之前地球主大陸「亞洲」已經形成共識文明的群體中誕生,而是應該在沒有共識文明的群體中誕生。但在中國之外,還有歐洲、印度、非洲。而歐洲、印度、非洲中,微觀上看,只有歐洲具備微觀局部區域上的多政治生態格局。美洲和非洲不具有多政治特徵。
歐洲文藝復興是一次的思想大爆發,歐洲誕生了很多偉大科學家。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產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在17世紀所處的政治格局造成的,1648年歐洲諸國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將以前至少形式上還將歐洲大部分地區統一起來的神聖羅馬帝國,變成幾十個擁有對等主權且力量相對均衡的政治格局,這一格局也影響了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格局也是歐洲諸列強開始在歐洲互相激烈競爭,並引發到世界各地的海戰,再到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劇烈的多國混戰將會形成人類社會熵值銳減。這種狀態可以類比中國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而且多個歐洲諸國將競爭引入全球,引發世界級海戰,因為歐洲諸國以貿易為主要生存手段,戰爭主要是對「港口」資源的爭奪。今天全球主要大城市就是「港口」,這是人類社會系統熵減的結果,有序化比之前更強了。
伴隨著思想大爆發的是人類文明中心的轉移,歷史上出現過多次人類文明中心的轉移,就像很多人疑問為什麼6000、7000年前的浙江、湖北有很多非常先進的新時期文化?其實應該是距今5000年指3500前的中華文明出現了轉移,黃河領域文明取代了長江流域成為今天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所以簡單的把歷史割裂成很短的分析,都是狹隘的,簡單的。
從人類文明進化史上看,我將人類文明分成三個階段: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全球一體化階段。
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就像蒲公英那樣,從最初的蘇美爾文明開始,早期文明萌芽經歷過幾個文明古國的漂移,直到亞洲黃河流域夏商周文明古國。這個階段中,人類早期文明如同任何生命體那樣,經歷了不穩定的變動,最後逐漸在東方黃河流域穩定成長下來,僅僅在黃河流域,就歷經千年,直到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混亂、大洗牌,第二輪大統一的種子在蠢蠢欲動。
地球上最大大陸,人口最多的區域,最終由秦始皇統一,完成了從萌芽到成型的過程。亞洲主要區域統一了,意味著人類文明的主要枝幹完成了統一共識,這是歷史主流,其他區域如歐洲只能是分支,沒有統一的可能永遠也無法統一了,這是事實。其中,劉邦的作用,從歷史角度看非常大。項羽兵敗戰死,意味著由秦始皇開創的亞洲大一統格局真正可以延續,加上漢代官方開始推崇孔子儒家文化,使得大一統格局真正穩定下來。這太重要了,要知道,人類的進化,實際上就是群體共識的不斷擴大。中國之所以能保持二千多年成為全世界文明的中心,都是秦始皇這個創始人加上漢代的鞏固。項羽不死如果戰勝劉邦,那就是歷史倒退,不知還要經過多少年以後了。第二輪的區域大一統,武力是形式,共識則由信仰組成,亞洲的儒家文化、歐洲的基督教,這段時期,信仰共識是凝聚不同區域人類群體的基礎。
從成吉思汗開始,人類群體進入到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成吉思汗只是按了一個啟動鍵,在後來極端氣候刺激下啟動的是歐洲人開始從海洋向世界尋找生存機會,這是全球一體化的萌芽期,直到近現代科學出現、工業革命,一戰二戰至今,可以說現在也僅僅是全球大一統的早期階段。這個階段全球文明共識,統一的進程不會再是上個階段那種武力徵服、信仰共識。成吉思汗按下的啟動鍵已經說明註定不會是武力徵服式的全球統一、信仰共識。現在也只是全球一體化的早期階段,經歷過幾個大混亂、大洗牌之後,通過科學共識、機器共識,全球一體化的未來是基於全球共同對由機器運行的科學理論基礎上的數學規則的共同認可。這種共識是不自覺的,就像自由落體那樣,甚至可以寫進基因中,因為基於科學理論的機器共識,和信仰共識不同。
人類社會結構其實是各種不同的「自進化生態系統」,其中有非常多的不同共識的「社群」組成,不同共識的社群之間通過某種關係進行連結,形成更大的「共識體」。有位傳統投資人曾經說過:如果想要讓協作更好,是想辦法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提升,彼此的信任建立了,很多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協作的流暢度和效率就會提升。而區塊鏈則將信任在理論上機器化,無需人類,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進程中,為未來「大同社會」產生的技術基礎。未來的人類,很有可能是去中心化文明中的全球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