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脫貧傳奇③:翻越最後一座「高山」

2021-01-15 人民網

  六盤山頂

  隆德縣農民正在收穫色素菊花。

  在隆德縣管莊鄉前莊村裡,本村婦女在閩寧人造花扶貧車間辛勤勞作。不用出村,就能掙錢。

  西吉縣農民在種植西芹。

  西海固,是紅軍長徵結束的地方。長徵路上,紅軍翻越了18座高山,最後一座是這裡的六盤山。

  脫貧路上,中國攻克了無數「高山」,在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最後一座「高山」裡就有西海固。

  人們說,西海固的山川連著中南海,西海固的貧困牽動著黨中央的目光。近日,記者走進固原5個區縣,在荒嶺、河流、梯田、果園、森林、廠房、牛棚與農戶家中,探尋當地人脫貧的密碼。

  

  「牛肉光煮著吃可不行,咱的肉得進高級館子,煎牛排!」

  太陽快下山時,四周響起牛叫聲。

  原州區河川鄉海坪村到處是牛棚,最大的一間屬於海龍。他是個能吃苦的漢子,該上大學的年齡,家裡實在供不起,他主動退學去上海打工,賺錢把兩個弟弟都送進了大學。最難時,在工地上跟老婆一天就一個菜。

  10年前,他在上海接到弟弟電話,說村裡矛盾太多了,總有人打架。「額(我)就想,村裡人不搞錢哪行,這不是閒出來的毛病嘛!」

  第二年,海龍返鄉,很快當選為村主任。2013年,經過精心準備,海龍招呼村民們跟他出去考察養牛、養羊產業,卻被大家一通笑話,他只好帶上幾個從小玩到大的「鐵子」去了陝西、甘肅。回村後,他貸款2萬元,帶頭養起了牛。

  6年時間,海龍家的牛已有150多頭。他的雙排式大棚用足了空間,巨大的青貯池裡玉米稈正在發酵,夠吃到明年夏天。他養的牛個頭大,有不少能賣到2萬多塊錢一頭。

  「養牛養羊,額算是個專家咧。」海龍說,「直到現在,每晚額還挨個把牛看一遍,鼻子有汗嗎?精神好著嗎?糞便好看呢嗎?」

  村民服了,決定跟著幹。2014年,村裡養牛數量從280頭猛躥到2650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牛棚。又趕上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好,大銀行主動來找農戶提供貸款。光海龍一個人就為村民們擔保了1000萬元貸款額。他領著大夥,把牛賣到了上海、深圳、廣州……

  海龍每年還去甘肅張掖學習,盤算著把品牌化、規模化養殖帶回村裡。最近,他想去趟黑龍江,聽說那裡引進了一種澳大利亞肉牛,他打算買回來,給村裡養的牛升級換代。「牛肉光煮著吃可不行,咱的肉得進高級館子,煎牛排!」

  村裡一溜大瓦房。站在自家房前,說起養牛的事,海憲珍有些不好意思。去冬,他為牛棚跟兒子吵了一架。兒子想學海龍,貸款10萬元蓋雙排式牛棚,他嫌太貴不讓,氣得兒子好幾天不搭腔。這不,牛群數量大了,他家牛棚果然又擠又潮。「馬上就蓋新的,聽年輕人的!」

  海憲珍家沒離開過原來的地方,早年間鑿的窯洞,一家人住到上世紀90年代才搬進土坯房。2016年全家人把土坯房改成了大瓦房,家裡農機具很全乎,兒子買了輛小汽車,經常開出去辦事。

  40公裡外,原州區開城鎮下青石村。49歲的牟應國看上去有些老相,頭髮灰白。老牟從山頂遙指半山腰一棵大樹,他曾在那安家幾十年。從那處破房子爬上山頂,要迎著荒草走10分鐘。漫長的冬季,這裡寸草不生,「陡得毛驢上去都打滑」。山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處廢棄的窯洞或土坯房,無聲訴說著曾經的窮苦。

  對於過去,老牟感觸最深的倒不是冷天,而是夏天。乾旱的西海固終於下點雨時,他總是又喜又憂。雨水流到山谷,漲了河水,漫過唯一的獨木橋,渾濁的黃水裹著石子奔流,他送娃下山上學,得蹚過齊腰的河水,一手拎一個娃走到對岸。

  下青石村可不是個普通地方,半山腰矗立的紀念碑證明著80多年前那場豐功偉績。毛澤東在這個村親自指揮了著名的青石嘴戰役,紅軍繳獲140餘匹戰馬,成立了第一支騎兵偵察連。

  還是這片土地,但戰役已變成了脫貧攻堅。

  老牟家現住山下公路邊的大瓦房。這房子總價14萬元,他只花了1.8萬,其餘都來自政府補貼。窗外,9頭牛在新建的牛棚裡哞哞吼,當地政府給他的牛棚補貼了1.2萬。

  脫貧的臨門一腳,政府幫老牟踢起來了。有了資金底子,他不再發愁,掰著指頭算,一頭牛一年就能長成,至少賣1萬塊出頭。家裡娃們也爭氣,上學都上出了眉目,老大老二開始掙錢啦。

  「美得很!」老牟笑。

  「要是這麼賣能行,那造型樹可真成『搖錢樹』了」

  西海固一度窮到跟知識幾乎絕緣。一位中學老師向記者回憶,十幾年前,好多娃到了初中,還不會乘法口訣。家長急得撓牆,可自己大字都不識一個,咋要求娃學?

  而今,新知識新技能在西海固成了致富催化劑。

  涇源縣新民鄉黨委書記馬義傑把記者帶到一處盆景地。這兒遍是油松,用鋼絲扭成各種別致的造型。

  涇源是整個固原最不缺水的地界,今年降水量已超過1000毫米,與南方一些省份相似。借著良好的降雨條件,涇源從本世紀初就將苗木作為支柱產業培養。路過涇源的大小村落,總會看到田間種滿了樹,村民房前屋後也都是樹,有雲杉、油松、樟子松等。

  2013年起,這個支柱產業出現滯銷,累積到今還有14.4萬畝。

  馬義傑很上火,去北京世園會參觀,發現各省展館到處可見油松的影子。去陝西楊凌、曲江看,人家早把油松做成了景觀樹,造型越怪,賣價越高。

  「這種樹咱不是多得很嘛!還覺得七扭八歪賣不上價呢。」馬義傑心頭一亮。

  這位「80後」鄉黨委書記給記者算帳:涇源的苗木,1.5米到2米高的賣十幾塊錢,再好一點的賣四五十塊,但要做成造型,賣個幾千上萬沒問題。

  咋說動大夥?他決定做個示範。鄉政府從老百姓手裡收了一批樹,請外地師傅來做造型,讓本地一些護林員和青壯年現場當學徒,千姿百態的造型樹看呆了村民。

  精細化種植的好處,貧困戶禹三十也咂摸出味兒來,他從田裡選了50棵樹,開始做造型。自己不會,就請專家來指點。像他這樣的農戶不在少數,手裡都有幾畝還沒賣出去的樹苗。大夥有了盼頭:要是這麼賣能行,那可真成「搖錢樹」了。

  整個固原開啟了「四個一」工程,著力選準適宜當地的「一棵樹、一枝花、一棵草、一株苗」。從各地引來的樹與花,只有在示範園裡弄成功了,才向全市推廣。從2018年起,建成57個500畝以上示範園,重點示範推廣了86個新品種,這座西北城市缺花少葉的舊貌就此改變。

  新民鄉的樹,也賣出了第一棵,單價3萬元,還籤下近400棵樹的訂單。

  「咱這地方,下雨就是下GDP」

  記者在固原每到一個縣區,都聽當地人說,這幾年下雨越來越多。

  中國降水量地圖上,有一條400毫米等量降水線,也是農耕文明的生命線。在這條橫跨東北與西南的降水線兩邊,通常一邊半溼潤、一邊半乾旱,一邊是森林、一邊是草原,一邊是種植業、一邊是畜牧業。

  西海固的大部分區域都在這條線附近,原州區、西吉大部、彭陽大部劃歸半乾旱區,隆德、涇源、六盤山劃歸半溼潤區。彭陽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屬於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長年山坡裸露,飛沙揚塵。

  彭陽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高志濤帶著記者攀爬山路,來到麻喇灣流域制高點。從山頂望下去,山坡綠樹成蔭,旱作梯田上全無「裸地」。深秋,山桃葉泛紅,刺槐葉泛黃,清風吹過,山崗都是紅黃綠起伏的波浪。

  在陡峭梯田上種樹有多難?

  高志濤說,要在坡上挖出寬80釐米、深80釐米的坑,邊挖邊築高50釐米、頂寬40釐米的埂,再回填坑裡,使田面寬2米。用這法子,彭陽人攔截住金貴的雨水,提高了林木成活率。

  彭陽常住人口不過20萬左右,勞動力少於10萬人,可像這樣的人工坑,整個彭陽連起來,能繞赤道3圈半。彭陽人卯足勁,一鍬一鍬挖坑,一棵一棵種樹,瞅著它們長大成林,山坡由黃變綠,綠變稠密。梯田每層大約有6—8米寬,2014年起,彭陽組織專業種植隊伍,在2米坑之外的土地上種了多樣化樹種。有了前面的基礎,這批樹迅速成活。

  1983年彭陽設縣時,森林覆蓋率僅3%,今已達到27.8%,植被覆蓋率更是超過80%。

  讓人驚訝的是,滿眼蔥鬱之後,彭陽,甚至西海固地區,雨水竟逐漸連年增多。環境改善日積月累,終成氣候。固原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1999-2008年平均降水量為462.6毫米;2009-2018年,年平均降水量為526毫米。

  一位當地幹部感慨:「咱這地方,下雨就是下GDP。」

  「瑞雪兆豐年,2020年又會是一個好收成呢!」

  離開固原前一天,當地今年第一場雪不期而至。飄飄灑灑3小時後,在海拔2700米的六盤山紅軍長徵紀念館外,記者拿尺子一量,積雪足有6釐米。

  六盤山下的隆德縣銀裝素裹。管莊鄉前莊村裡,摘了窮帽的黃宏子大姐生起爐火,把屋子烘得暖洋洋。一群人圍著爐邊跟記者嘮開了。

  「2003年,額還是小組長,也是這麼個冷天,外頭下著大雨,一整晚都值班沒睡。怕呀!那麼多土房子,倒了可不得了,只好把人集中到一個地方睡覺。」村主任張玉海回憶,「那年,全村216戶,只有4戶不住土房子。」

  「現在呢?沒有一戶不住大瓦房!」張玉海說,「今個咱就放寬了心,在屋裡邊吃邊聊。」

  「那時候家裡吃頓米飯都算改善生活,哪有現在這日子嘛。」黃宏子一邊接話,一邊拿菜鏟攪鍋裡的大塊羊肉。

  黃宏子的新家有7間房,騰出幾間辦農家樂,前面的小屋開了小賣部。夏天,村前油菜花海引來大批城裡人,她家生意忙得很。而且,辦這個農家樂,政府3年共補貼她5萬塊錢。

  小賣部裡的煙,大部分要十幾元一包;酒,七八十元一瓶。記者問:「這都是賣給遊客的嗎?」

  「哪能!村裡的小賣部,當然主要賣給村裡人,他們買得起。」黃宏子笑。

  「今天福建正好來人了,跟我們談下一年的合作。這5年,每年給村裡的支援都超過100萬呢!」張玉海說,「看到全村的牆上都是3D畫了吧?那是廈門大學的學生娃畫的,遊客來了都愛拍,咱這美麗鄉村不是虛名。」

  隔壁是一個500平方米的車間,20多位本村婦女正在做工。這是閩寧合作的人造花扶貧車間,不用當地操心訂單、銷路,做不完的活計帶回家也能接著幹。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多元。像這樣的車間,僅在隆德縣就有11個。

  一屋人聊著,笑著,喝著茶,再看看窗外的雪景。羊肉鍋在小火慢燉下,咕嘟咕嘟沸騰了,香味撲鼻。

  黃宏子朗聲說:「瑞雪兆豐年,2020年又會是一個好收成呢!」

  (本版圖片均由中共固原市委宣傳部提供) 

  

  記者手記

  就得有不脫貧決不罷休的勁頭

  外出採訪前,總會在資料收集時先形成某種印象,這次去西海固也不例外。當然,採訪中往往會看到現實與資料有區別,這正是一線採訪的魅力。但西海固帶來的認知反差,讓記者始料未及。

  資料上說,這兒遍地黃土,山大溝深,植被稀少,作物難以生長,人類難以生存。固原是寧夏脫貧攻堅主戰場,記者走了5個縣區,卻見有的縣綠樹成蔭,有的縣瓜果飄香,有的縣遍地牛羊,有的縣蜂舞山丘。期間,遇到過瓢潑秋雨,遇到過今年第一場雪。在溼潤的空氣裡、遼闊的土地上,處處鋪展著豐收畫卷。

  在西海固,各式好風景看了不少,就是沒撞到過什麼漫天黃沙、遍地黃土和面黃肌瘦的人。記者給同事發了個微信:「西海固不再是人間慘劇了,真的。」

  走訪當地過來人,印象最深的是一股子勁頭——不脫貧決不罷休的勁頭。憑這股子勁頭,老熊把一畝地種出6000多公斤洋芋,海龍6年養出150多頭牛,彭陽縣幾萬勞動力刨出可繞赤道3.5圈的梯田樹坑……

  對每位曾經赤貧的採訪對象,記者都會提一個問題:「生活從啥時候起改變最明顯?」答案都是:最近五六年。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向貧困發起最後的攻堅戰,啃的都是硬骨頭。而在西海固這樣的地方,攻堅力度更大,脫貧步伐更堅實,從根本上改善了貧困戶的生活、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自1920年海原8.5級特大地震以來,西海固這片土地就背上了洗不掉的窮名聲。惡劣的天氣、貧瘠的土壤、薄弱的底子,阻擋著西海固擺脫貧困的腳程。新中國70年篳路藍縷,當地人跟著黨和政府,靠著勤勞與堅韌,硬是幹出了今日這番新景象。

  整整100年過去了,西海固人終於迎來徹底摘掉窮帽子的曙光。

  等著他們的好消息。

(責編:莊紅韜、楊曦)

相關焦點

  • 翻越十八軍「進藏最高山」:撫今追昔憶英雄(圖)
    爬到第三峰時,由於氣壓低,高山缺氧,使人感到胸悶、頭暈、手臉發麻。臉和手指甲均呈現絳紫色。人馬呼吸急促,心臟好像要跳出軀體,走上十步、二十步,就得停下來喘幾口粗氣,稍事休息。回頭一望,四周山頭盡在眼下,覺得頭暈眼花,心跳不止,許多同志幾乎是在爬行了。就連平時習慣高原氣候的騾馬,也急喘起來。
  • 佟麗婭:不停地翻越一座座大山,挑戰自己,人生很貴,從不浪費。
    佟麗婭不停地翻越一座座大山,更是內心的大山,一直努力學習,挑戰自己,完善自己,因為人生很貴,她從不浪費。兒子娃娃性格的女人。永遠保著一顆不停翻越下一座大山的勇氣。在佟麗婭12歲那年,坐著大伯的貨車,在冰山與懸崖夾雜的雪地上走了一天一夜,不敢睡覺,害怕,驚訝,好奇。
  • 水利部掛牌督戰四川涼山,攻克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最後一座堡壘
    其間,水利部對涼山州7個未摘帽貧困縣進行掛牌督戰,集結「兵力」,三赴涼山,問實情,查水源,核整改,督戰一體,幫扶問責,為攻克全國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的最後「堡壘」,注入了強大力量。那天他們徒步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草甸檢查水源地,下午2點多才吃上午飯。雨暴風狂,日曬皮蛻,山頂爆胎,蚊蟲叮咬,惡狗恐嚇,坡陡路險生死考驗、節日假日不停不休……穿梭在地形複雜、自然環境惡劣的大涼山,三輪督戰下來,幾乎每位隊員都成了「留下明顯印記」的「有故事的人」。涼山,地處我國14個連片特困帶之一的烏蒙山區,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 我和山的盟約:徵服生命中一座座高山
    rest ge merry gentlemen02:03來自郎嘎尼瑪山盟 黃自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從兒時起,每當爬上一座山頂,我總會興奮地高聲呼喊幾聲,要麼高歌一曲。記得小學課本上學過,列寧在工作之餘,也是一個喜歡爬山喜歡徵服感的人。就像一句廣告詞說的那樣,山高人為峰。拿破崙曾經高呼:「我比阿爾貝斯山還要高!」《鐵達尼號》裡的不羈少年傑克,如果在登上一座高山之後,再振臂高呼:「我是世界之王!」那可能又是另外一種震撼的效果。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成就感和徵服感竟然有增無減。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極貧之地」雲南怒江州脫貧紀實
    中國西南,幾條巨大的山脈並肩高聳,被稱為「地球褶皺」。這裡是橫斷山區,地球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地方。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26.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中國西南,幾條巨大的山脈並肩高聳,被稱為「地球褶皺」。這裡是橫斷山區,地球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地方。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
  • 徵服海拔4500米高山,是什麼樣的體驗
    於是,這一次,下定決心徵服高山,考驗自己,徵服自己。4月22日正值周末,邀請一好友,沒有任何準備,直接開始了登山之旅。剛到山腳下,朋友建議走上山的路,我更傾向於直接爬。於是,我們自己走出了一條上山的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說沒有路是自欺欺人,這裡群山連綿,草木不生,哪裡都是路,只要肯攀登。
  • 貴州最後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這標誌著該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截至目前,中國今年剩餘52個貧困縣集中的新疆、雲南、四川、寧夏、廣西、甘肅、貴州7省(區)已先後宣布貧困縣清零。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裡程碑    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11月23日15時,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在貴州省政府1號樓圓廳會議室召開「貴州省2020年最後9個貧困縣實現貧困退出新聞發布會」。
  • 焦點訪談丨困難重重又必須打勝的脫貧攻堅戰,打得怎麼樣了?
    確保到2020年現有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是全面建... 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確保到2020年現有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 水電九局EPC總承包的四川涼山小高山47.5兆瓦風電工程併網發電
    日前,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建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由水電九局EPC總承包的四川涼山小高山47.5兆瓦風電工程併網發電,將涼山鹽源豐富的風力資源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照亮當地千家萬戶。小高山風電場位於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衛城鎮北面白山—小高山—嘎洛一帶山脊部位,主要為北東向山脊,場址區沿山脊走向呈長條形分布,長約19公裡,寬1600米-3500米,海拔高程在3150米-3860米,距鹽源縣城直線距離約26千米。該項目裝機容量15萬千瓦,安裝2.5兆瓦風機60臺,配套建設220千伏升壓站一座。
  • 傳奇寶興遊玩攻略徵集大賽正式落下帷幕!最高得票3226票!
    得票前五名的選手,參賽所投稿件將成為「最佳線路攻略」,獲獎者本人則可獲得傳奇寶興終身遊玩卡1張。這是一張可終身免票遊覽寶興縣域內所有的景區的「超級門票」!無論是現在已有的,還是今後將開發的,都可以暢通無阻!
  • G318川藏南線,平原高山、河流草原、峽谷湖泊、冰川森林……此生必...
    從成都出發到拉薩,2142KM,是中國最長的國道。 一輩子,總要有這樣的一場公路旅行。:成都雅安瀘定康定新都橋理塘巴塘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八一墨竹工卡拉薩 平原、高山
  • 每個人都是一個傳奇:記2017UTSZ深圳越野百英裡
    每個人都是一個傳奇:記2017UTSZ深圳越野百英裡 2017-12-28 01:37 來源: 玩野的九尾狐 一群跑者經歷了從無到有,像根針一樣把深圳的山野資源連接起來,和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戶外愛好者完善了深圳越野跑者所喜愛的賽道
  • 探秘絲路行:亞美尼亞 絲綢與十字架翻越高加索山脈
    | 因波斯薩珊王朝高關稅的影響,絲路取道高加索地區,作為中國和羅馬之間來回的中間樞紐,具有重要的意義。拜佔庭風格的教堂,神秘莊嚴▲作為高加索三國之一的亞美尼亞,是三國中最強大的民族。上帝賜給亞美尼亞最美的禮物:塞凡湖塞凡湖為高山胡泊,風光旖旎,是高加索地區最大的內陸胡泊。離首都葉里溫60公裡,是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 解決脫貧「最後一公裡」
    新華社長春5月5日電 題:白城萬名幹部駐村 解決脫貧「最後一公裡」  新華社記者 李雙溪  日前,白城市派出1.1萬名幹部駐村,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把辦公室搬進貧困戶家,以問題導向,拔除貧困戶思想觀念上的「窮根」、從制度上解決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裡」。  思想觀念「拔窮根」  「我才30多歲,你給我買癌症保險,這不是咒我嗎?」
  • 重慶武隆每年引進100個蔬菜新品種 高山栽培甘藍辣椒
    走進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成為時代新命題。如何揚長避短,把農業做上去,讓經濟強起來?武隆大力發展以高山蔬菜為代表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實現破題。「七山一水二分田」形象地道出了千百年來,桎梏武隆農業發展的地貌環境。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
    中國西南,幾條巨大的山脈並肩高聳,被稱為「地球褶皺」。這裡是橫斷山區,地球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地方。  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
  • 2020西宏古道越野賽道分析|爬過這座山,還有下一座
    4座山,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座高山,爬升時山體坡度較大,半山腰有至今不通車的村子汪家棚,仍然是土牆瓦屋,極具年代感。 裡程:12KM 路面:山間土路,山間風化碎石路、偶有石板路 補給:麵疙瘩、榨菜、湯、水、水果、運動功能飲料、鹽丸、能量膠、能量棒等 海拔:最高840m 最低255m 怎麼說呢,對35KM組來說,這是他們遇到的第二高山也是最後一個大爬升
  • 惡搞漫畫:男子高山上苦練懸浮術,最後成了一名雜技師!
    惡搞漫畫:男子高山上苦練懸浮術,最後成了一名雜技師!麻子正在一座高聳無比的山上打坐修煉,太陽已經落山了,麻子還不知疲倦的修煉這,這些年來,麻子不知下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和淚,只為練成捂襠派獨門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