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十八軍「進藏最高山」:撫今追昔憶英雄(圖)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從邊壩縣城所在地草卡鎮出發,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位於夏貢拉(又名「丹達山」)東麓的村莊——丹達村。

  這裡原是進藏路上的一處著名驛站「丹達塘」。不過,現在的丹達村,已經是經過整體搬遷後的丹達村,不在史料記載中的「丹達塘」的位置。原來的丹達村就在現在丹達村附近的山溝裡。從山上向下望去,原先密集的村居在暮色中靜靜佇立,片片殘垣斷壁顯得有些蒼涼。只有村邊的麥曲河水,還在不停地譁譁流淌。

  邊壩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吳平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整體搬遷,主要是考慮到該村原來的位置正處在山谷裡,有遭受泥石流的危險,可能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能更直觀地了解丹達村原址的真實情形,村裡73歲的老人次旺貢覺和76歲的老人羅布次仁主動帶領我們去位於山谷中的原丹達村。就在這個時候,一件令我們感到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們邀請兩位老人坐我們的車同行時,兩位老人卻婉言拒絕了,只見他們敏捷地登上了在一邊等候的自家的坐騎——摩託車,一溜煙地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山下疾馳而去。

  因為搬遷的緣故,曾經繁華熱鬧的「丹達塘」,這時顯得有些清靜與寂寥。要知道,這個如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村落,歷史上曾經留宿了多少官員和商旅,以往他們在翻越丹達山之前,必須要在這裡留宿一晚。

  從丹達塘向山上仰望,茫茫蒼蒼的丹達山層巒疊嶂,一峰更比一峰高,山上的積雪看起來晶瑩美麗,尤其是在藍天紅日映照下,真是壯觀極了!在半山腰,一條廢棄的若隱若現的騾馬驛道顯得有些荒涼,它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帶子,緩緩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因為新公路的通行,它給世人留下的只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表面上看,丹達山確實雄偉壯麗,美得妙不可言,可如果真要爬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翻越此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人和自然進行一場力量和意志的較量。

  在丹達山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標語,「丹達山高六千三/進軍西藏第一險/英雄踏破三尺雪/浩氣驚碎美帝膽/亞東部隊政治部宣。」這是十八軍官兵們在翻山時留下的。雖然僅有20多個字,但是卻耗費了他們整整1個小時的時間。魏克在其《昌都到太昭沿途見聞》一文中詳細描述了當時十八軍官兵們寫標語時困難的情形。

  關於十八軍官兵翻山時的情況,王先梅在其《從昌都到拉薩》一文中這樣寫道:「在丹達塘經過實地勘察和調查,從中路到太昭,要翻越四座大山,其中東貢拉(也叫丹達山)山高路險,終年積雪,行走極為艱難……由於山上寸草不生,領導動員全體人員背柴上山。原來每人都背著槍枝、被服和乾糧,負重已達到七十多斤,後來再加上一捆柴,就是八九十斤重了。爬到第三峰時,由於氣壓低,高山缺氧,使人感到胸悶、頭暈、手臉發麻。臉和手指甲均呈現絳紫色。人馬呼吸急促,心臟好像要跳出軀體,走上十步、二十步,就得停下來喘幾口粗氣,稍事休息。回頭一望,四周山頭盡在眼下,覺得頭暈眼花,心跳不止,許多同志幾乎是在爬行了。就連平時習慣高原氣候的騾馬,也急喘起來。缺乏高原行軍經驗的漢族同志建議王其梅政委坐下休息,幸虧有熟悉高原氣候的平措旺階同志同行,他們知道,在空氣稀薄的山頂,一坐下來就有生命危險。」

  「當年十八軍到達這裡時,周圍的群眾很快就圍攏來了,有的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來賣東西的,看到他們雖然穿得破破爛爛的,但衣服很整潔,紀律也很嚴。他們在這裡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翻山了。」 羅布次仁回憶起當年見到十八軍官兵的情形時如是說。

  次旺貢覺老人深有感觸地說,以前翻越丹達山非常的困難。在翻山之前,必須要先在丹達塘住宿一晚,儲備好體力和乾糧,第二天早上6點多就要開始翻山,如果天氣好的話,下午3點多才能到達山那邊的查蘭松多,如果天氣不好,或者是冬天的話,至少也得12個小時才能到達。

  說起丹達山的艱險,羅布次仁老人補充說道,時間長不是問題的關鍵,山上道路也非常的危險,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墜入懸崖,此外,山上還有狗熊經常出沒,所以,以前要想翻山還必須得結伴而行,不然就有被狗熊襲擊的危險。因此,那個時候,我們村雖然與查蘭松多只有一山之隔,但村民們之間的聯繫非常少。

  是啊,丹達山因為難以翻越而出名,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村裡的這座僅保留了殘垣斷壁的小廟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切。

  在丹達村舊址,有一座僅剩殘垣斷壁的小廟。據有關史料記載,這座小廟裡面供奉著一個死在丹達山的漢人。相傳此人姓彭,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個參軍,在從四川往拉薩押運駐藏大臣衙門官員的薪俸餉銀過丹達山時,因雪太大,糧餉和人一起墜落雪窟之中,來年冰雪融化,才被人發現。他的屍體被移到丹達塘安葬,並修廟堂一所,內塑參軍像,當地人奉參軍為山神。自此以後,入藏清軍和群眾翻越夏貢拉(丹達山)時,都要到丹達廟求山神保佑,平安過山。據傳乾隆年間,清軍入藏反擊廓爾喀軍入侵,翻越夏貢拉山時,也到丹達廟祈禱,部隊順利通過。後來清軍將領奏請乾隆皇帝撥出專款,春秋致祭,乾隆還御書「教禪假柔」匾額懸於廟堂。

  正當記者沉浸在對歷史的回憶中時,兩位老人竟不約而同地問了一個相同的問題:「你說當年解放軍吃得那麼少,穿得那麼爛,也沒有去廟裡拜佛燒香,可他們就那麼順利地翻越過去了。難道解放軍真的是神仙,身上有特異功能嗎?」

  實際上,解放軍不是神仙,身上也沒有特異功能。可他們就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又是在「正二三、雪封山」的季節翻越了此山。他們能夠把丹達山踩在腳下,靠的不是神的力量,也不是他們身上有特異的功能,他們靠的是科學及時地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官兵團結互助和高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從四川樂山到甘孜,再從甘孜到昌都,十八軍官兵跨越了無數的高山,並在翻山越嶺的過程中,及時總結了經驗。比如,他們發現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不宜多停留休息,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儘快通過「死亡地帶」,不會過多停留;據王貴在其《十八軍先遣偵察科進藏紀實》一書中回憶,從丹達山底爬到最高的一個埡口,他們共走了7個小時。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仍然豪氣滿懷,高唱「不怕那風來吹呀,不怕那雪花飄」,表明他們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

  正在沉思之際,有人突然拍了拍記者的肩膀。原來是次旺貢覺老人。

  「我們現在再也不走這條騾馬驛道了。因為我們有了新的路,這條新路從我們的新村直接通向山的那一邊。現在大家的生活好了,道路也平坦寬闊了許多。村裡家家戶戶都有摩託車,到山那邊一個小時左右就到了。而且我們進城都是坐汽車或者騎摩託車,再也不用走路了。」說這些話的時候,老人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採訪結束的時候,我們依然注目著那條古老的騾馬驛道,想像著那些堅毅、樂觀的十八軍官兵勇攀丹達山的情景。在他們翻越這座大山60年後,西藏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還有他們留下的後來被稱為「老西藏精神」的寶貴財富……

  丹達山

  丹達山,藏語名為「夏貢拉」,是念青唐古拉大山脈的一個山口,海拔5900多米(號稱6000米),此山脈是怒江水系和雅魯藏布江水系的分水嶺。以東的河水經丹達塘流到邊壩河,最後匯入怒江;以西的河水則經恩朱格、阿蘭多流往波密地區,最後匯入雅魯藏布江。這座山也是整個十八軍進軍西藏途中最高的一座大山。(記者 高啟龍 崔士鑫 張曉明 溫凱)

相關焦點

  • 十八軍進藏女兵 為家為國為信仰(二)
    此時,第二野戰軍第十八軍部隊,為了解放祖國大陸最後一片土地,在雪山上跋涉,在荒野中行走,在激流中前進。   進藏路上,不僅僅只是行軍,還有修機場、修路等艱巨任務,這些可愛的女兵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巾幗不讓鬚眉」。  誰說女子不如男?  經過四天的奔波,母親她們終於到達了四川甘孜。
  • 比肩長徵艱難的進藏先遣連,創驚天地泣鬼神壯舉,遭人神共憤結局
    毛澤東不允許「臥榻之側容他人酣睡」,11月23日,致電西北局彭德懷,責成其擔負進藏主要任務。彭德懷實陳困難太多。毛澤東心急,1950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訪時又給西南局劉伯承、鄧小平發報:「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越早越有利,否則,夜長夢多。」劉、鄧研究後請示由二野18軍進藏,同是請示分四路從雲南、四川、青海、新疆向西藏進軍,「多路向心,解放西藏」。毛澤東同意此方案。
  • 從和田到阿里,自駕進藏探險再迎新線路
    自駕進藏遊,成為時下最熱門的旅遊線路。而對於那些喜歡刺激又不愛走尋常路的越野探險人士來說,太需要有一條難度係數大、路況更為複雜的線路來滿足他們的進藏需求。令人興奮的是,他們等到了這一天。進藏車隊將從和田出發,進入素有「最難進藏路」之稱的「第九線」,向「世界屋脊」進發,開啟為期近十天的長途穿越進藏之旅,並最終在西藏阿里收官。歷史上的「于田—阿里」線怎麼「難」?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用「進藏先遣英雄連」的事跡來描述「于田—阿里」線的「難」!
  • 這13座川藏線上的埡口,把最經典的川藏線定格在記憶之中
    關於川藏線的話題永遠是最津津樂道的談資皚皚的雪山、聖潔的湖泊虔誠的朝聖者、堅強的騎行人…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聊一聊川藏線上必須翻越的13個埡口他們各有各的故事也有著不同的命運甚至有些即將面臨被遺棄現在我們一起盤點這些著名的埡口把最經典的川藏線定格在記憶之中
  • 第二條史詩進藏「天路」即將誕生,自駕人與地質人聯手做了這件事
    01、川藏鐵路:第二條進藏天路你沒有看錯,這次我們出發的目的就是為了川藏鐵路!繼青藏鐵路之後的又一條進藏天路,建成後從成都到拉薩可以縮短到13個小時!驚不驚喜?川藏鐵路總體走向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東起成都,西至拉薩,從海拔500米的二級臺階,躍升到4000多米的一級臺階,穿越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川西高山高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地區5大地貌單元,跨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7條大江大河,翻越
  • 騎行進藏記三六:騎行在風景畫裡,蕩漾在愛情河裡,享日月星辰
    騎行進藏記三六:騎行在風景畫裡,蕩漾在愛情河裡,享日月星辰書接上回,說王子二人堅持不懈,經歷了許多跋涉,迎著狂風雨雹繼續前進,他們意志更緊,毅力更強,什麼艱難險阻都已經不放在心上了,感覺無所畏懼,一心只在奔向預定的目標上。
  • 人民代步車自駕進藏,挑戰不可能
    人民代步車自駕進藏,挑戰不可能 來自江蘇南通的鄭鴻博 他要挑戰開著宏光MINIEV進藏自駕遊
  • 中國脫貧傳奇③:翻越最後一座「高山」
    長徵路上,紅軍翻越了18座高山,最後一座是這裡的六盤山。   脫貧路上,中國攻克了無數「高山」,在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最後一座「高山」裡就有西海固。   人們說,西海固的山川連著中南海,西海固的貧困牽動著黨中央的目光。近日,記者走進固原5個區縣,在荒嶺、河流、梯田、果園、森林、廠房、牛棚與農戶家中,探尋當地人脫貧的密碼。
  • 為應對「超級冷冬」印軍改造營房,解放軍運送數千噸物資到邊防
    印軍發現,即使在和平時期,在冬季為部隊提供後勤保障都是具有挑戰性的。何況根據印度國家氣象局的預測,未來三個月印度可能會頻繁遭遇寒流的侵擾。消息人士說,隨著過去六個月印軍在所謂拉達克地區加強了部署,一些專門為抵禦嚴冬而儲備的必需品足以維持一年。
  • 十八軍的覆滅:淮海戰前胡璉離職,劉伯承說拼光中野也要打掉它
    1947年冬,國民黨為了扭轉軍事上的失利,將各整編師一律編為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十一師升為十八軍。作為軍長的胡璉此時成了國民黨的「救火隊長」,針對胡璉所部戰鬥力極強的特點,毛澤東提出了「拖死胡璉」的戰法,即不與之作面對面的硬拼,他在一份下發給部隊的文件中批示「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
  • 騎行318第十八天芒康城(翻越宗巴拉山 遊覽芒康維色寺)
    隊伍今天的通行目標是翻越宗巴拉山(海拔4170米),到達芒康城休息。早上8點從勝天溫泉出發(在勝天溫泉又增加了一個人,一行15人啦)!宗巴拉山這一路的風景真的是不錯,風光旖旎,景色各異,幽林蔽日,峭崖奇石。因為上遊剛下過雨,原來清澈的河流變得渾濁。
  • 夫婦進藏缺氧去世,去西藏旅遊除了高原反應還要注意這5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當然了,治療不如預防,要進入西藏旅遊的小夥伴要注意,在進藏前對於身體和心理的適應性鍛鍊是一定要做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阻氧口罩進行有氧運動以此適應基本缺氧條件。而上山最穩妥的辦法目前公認的是階梯式上山。階梯式上山:入高山如需進入四千米以上高原時,先在兩千米到三千米處停留2~3天適應其環境,每天上升高度不超過800米,並且避免飲酒、抽菸、服用催眠藥和重度體力活動等,並且注意保暖。尤其要注意的是,患有器質性疾病、嚴重神經衰弱或者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 6月進藏,才是最美最安全的時候
    不去西藏,不知道中國有多美~那你知道進藏的最佳時間是在什麼時候嗎?每一個想去西藏的人心中都會有這個疑問吧?在網上搜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會說7、8月份是進藏的最好的時間?中裕國旅告訴你 6月份才是進藏最美最安全的時候。
  • 我國四大進藏鐵路,每一條都是超級工程,輻射藏南與阿克賽欽地區
    要談進藏鐵路,三弟就要先聊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個頗為震撼的外號——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大面積凍土和頻頻爆發的地質災害,讓這片區域成為了工程禁區,但中國卻通過一個個超級工程讓內地與南亞通過西藏連通,交流 由此有了更為便捷的通道。
  • 川航成功備降背後:空軍緊急清理空域,叫停十餘架軍機
    鮮有人知道,5月14日清晨,正是因為這些「千裡眼」「空中交警」,發現了意味著飛機機械故障的「7700」代碼,並迅速叫停十餘架已滑上跑道的飛機,將進藏航線以北空域由民航調配,保證川航3U8633才得以最短航路、最少時間成功備降。英雄,不止劉傳健一個人。
  • 高山凍石上品珍罕(圖)
    高山凍石上品珍罕(圖) 2012年11月09日 15:1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最初,對壽山石中的高山石多少懷有偏見,認為質松、不夠堅結細膩,容易產生裂綹,色澤慢慢地變黝黯。  後來,見識稍廣,接觸多了,發覺不應「瞎子摸象」般以一概全;原來高山石中,同樣有些精品,可媲美水坑石凝靈瑩潤,但是並不容易遇見;蓋高山石從清代乾隆時期開始採掘以來,產量甚多,成為壽山石主要品類。由於產自高山地區不同洞坑,各產地石質差異較大,故優劣有別。
  • 哈弗H9牽手和田&阿里 升級「進藏攻略」
    「心無畏·敬英雄」哈弗H9進藏車隊正式開拔,從和田出發,沿著當年進藏英雄先遣連的足跡——有著最難進藏路之稱的「第九線」向「世界屋脊」進發,開啟為期近十天的長途穿越進藏之旅,並最終在西藏阿里收官。據了解本次活動中,哈弗SUV還與新疆和田地區、西藏阿里地區政府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哈弗SUV將以「進藏第九線」為契機,助力和田、阿里打造「夢想自駕遊目的地」,讓越來越多的哈弗車主及自駕遊愛好者深度領略新、藏兩地山河壯美、天地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