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我們為什麼要睡覺?

2020-09-25 小安said


來源:生物探索

人的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對於任何一種動物來說,睡眠都是其生存所必須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動物在醒著的時候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神經系統損害,由此產生的受損基因和蛋白質,會在腦部堆積並引起疾病,而睡眠有助於修復這種損害並清除這些垃圾。

也有研究發現,睡眠可以促進與學習和記憶鞏固相關的神經塑性重組及突觸的生長。但目前人們對於神經修復和重組在睡眠期間的相對作用,以及其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是否會發生變化仍不清楚。

近日,由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以及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Unraveling why we sleep: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veals abrupt transition from neural reorganization to repair in early development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個體系統發育過程中睡眠的變化,發現神經塑性重組主要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REM)中,而睡眠的主要功能會在約2歲半時發生變化,由神經重組及學習轉為功能修復和垃圾清除。

DOI: 10.1126/sciadv.aba0398

研究人員利用來自60多項包括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睡眠研究的數據,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睡眠統計分析。檢查了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整個發育過程中的睡眠數據,包括總睡眠時間,REM睡眠時間,大腦大小、體重,腦代謝率、身體代謝率和睡眠代謝率(SMR),以及個體發育數據等,並建立了獨特的定量理論和數學模型來分析突觸密度、睡眠時間、大腦大小與腦代謝率之間的聯繫,解釋個體發育中睡眠如何隨大腦和體重變化而變化。

發育早期的不同睡眠時間比例

發育後期的不同睡眠時間比例

數據分析發現,REM睡眠會隨著大腦的增大而減少。新生兒的睡眠時間中有50%為REM睡眠,但到10歲時其佔比會下降到25%左右,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減少。50歲以上的成年人的REM睡眠時間僅佔15%。REM睡眠時間的減少大概是從2歲半開始發生的。而且當所有物種達到相當於人類約兩歲半的年齡時,其REM睡眠時間也會開始急劇下降,無論是小鼠、兔子還是豬。

功能轉化前的腦代謝及與腦質量和年齡的關係

REM睡眠佔比的顯著下降,也代表睡眠功能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研究發現2歲半前的睡眠主要功能是進行大腦的構建、神經重組和學習,而2歲半後,睡眠的主要功能逐漸轉化為大腦的維護和修復,即神經系統損害的功能修復和代謝物等垃圾的清除。且後期幾乎所有的大腦修復都是在睡眠中進行的。

睡眠功能從重組到修復的轉變

該研究的作者Gina Poe說,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每晚七個半小時的睡眠是正常且需要的,嬰兒和兒童需要更多甚於兩倍的睡眠。長期缺乏睡眠可能會導致產生痴呆症、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健康問題,而睡個好覺,是免費的良藥。

End

參考資料:

[1] Unraveling why we sleep: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veals abrupt transition from neural reorganization to repair in early development.

相關焦點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這也是為什麼CNS系列期刊影響因子高的原因。實際上,他們真正科研論文的影響因子是要遠遠低於所公布的影響因子。當然最終非學術文章算不算分子和分母,還要看出版社和科睿唯安談判的結果。歷史上也有一些期刊和科睿唯安交涉後,科睿唯安修正了其影響因子,得到大幅度增長。不過像iscience這種期刊EDITORIAL佔比非常小,所以一般來說對影響因子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RoBeetle」在不同坡度上的爬行速度這篇論文題為《由催化人工肌肉驅動的88毫克昆蟲級自主爬行機器人(An 88-milligram insect-scale autonomous crawling robot driven by a catalytic artificial muscle)》,楊秀峰說:「我們想創造一種重量和大小都可以與真正的昆蟲相媲美的機器人
  • 《自然》子刊:好好睡覺太重要了!別讓大腦裡的「修理工」罷工
    大部分人要花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做一件事:睡覺。比如前不久,我們介紹過關於缺覺為什麼會導致「智力下降」的兩項新研究。最近,紐約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的一支研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首次發現腦中的免疫細胞在睡眠時起著重要的「網絡修護」作用,加強說明了睡眠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重要關係,同時有助於我們理解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睡眠障礙的關係。
  • 期刊鑑賞-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這也是為什麼CNS系列期刊影響因子高的原因。實際上,他們真正科研論文的影響因子是要遠遠低於所公布的影響因子。 當然最終非學術文章算不算分子和分母,還要看出版社和科睿唯安談判的結果。歷史上也有一些期刊和科睿唯安交涉後,科睿唯安修正了其影響因子,得到大幅度增長。不過像iscience這種期刊EDITORIAL佔比非常小,所以一般來說對影響因子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人為什麼要分男女?為什麼要睡覺?-人類,男女,性別,睡覺 ——快科技...
    Q1:人為什麼一定要睡覺呢?人一生中大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當中度過的。關於人為什麼要睡覺,科學家們還沒有得出明確的答案。但人不睡覺會怎麼樣,倒是有不少研究。
  • 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2020-09-02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Science子刊」新發現:巴西人獨有的基因變異,會增加其患癌風險
    一旦臨床醫生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變體,他們就能更好的管理那些更高癌症風險的患者。參考:【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inherited-mutation-brazilians-cancer.html 【2】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6/eaba3231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參考資料:【1】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uom-r3p100920.php【2】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1/eabc9846
  • 海大學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標題:海大學者在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6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楊氏雙縫路徑測量中動量擾動的實驗觀測」(Observing momentum disturbance in double-slit 「which-way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腫瘤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性的分子機制。自噬(Autophagy)是一種進化上非常保守的溶酶體介導的生物降解過程,是對細胞自身廢物的回收再利用,對細胞內穩態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因此,細胞自噬與多種疾病有密切關係。
  • Science子刊:外泌體破壞皮膚的機制
    2020年12月17日,第四軍醫大學西京皮膚醫院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lasma exosomal miR-375-3p regulates mitochondria-dependent keratinocyte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近日,Sciecne 子刊 Sciecne Signaling 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Daily alcohol intake 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 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的封面論文。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Science子刊:喝酒為何會上癮?酒精會改變腦細胞外空間形狀及大腦中...
    近日,西班牙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了題為: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alters extracellular space geometry and transmitter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
    然而,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晝夜節律信號會被關閉,從而使動物保持清醒,這樣,即使在原本應該睡覺的時候,它們也可以隨時逃離危險。雖然睡眠-清醒周期的暫時關閉對生存來說是必要的,但由這類危險引起的過度或長時間壓力會引發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