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騖的人。 ———— 波特萊爾
中國地大物博,數千年來,奇人異事層出不窮,有人年少出名、贏得生前身後名;有人大器晚成,到老年才取的成就。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不俗之事、聲名遠揚、功成名就。
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個男子,他跌宕起伏、充滿曲折的人生堪稱奇蹟。他可勇可醫:打得起仗、醫得起人,能打槍能打指揮,是不可多得的多才之人。他是唯一參加過清軍、北洋軍、國軍、八路軍,解放後授銜的軍人,他是誰?有著怎樣的經歷?
一、蔣維平:命運多舛,學習醫藥
時勢造英雄。在戰火四起的年代,有人在沉默中滅亡,有人在沉默中爆發,這個男子自然是屬於後者,他的「爆發」並非是毫無計劃地去到戰場送死,而是步步努力、步步成長。
首先,來介紹一下這個與眾不同、多重身份的男子:他叫蔣維平,於1878年出生於河北省房山縣的一個貧困家庭中,清末民初,物質匱乏、時局動蕩,原本貧困的家庭在戰亂年代更是艱苦,蔣維平的父母幾乎舉步維艱,食不果腹的蔣維平為了活下去,小小年紀就外出謀生。
然而,和平年代都未必可以找到生存之道,更何況是生死未卜的戰爭年代,蔣維平風餐露宿,蓬頭垢面的他做過學徒、做過童工,在黑暗中求生的蔣維平幾乎奄奄一息,或許是命不該絕,沒有一技之長的他隨後時來運轉。
隨後,蔣維平好被一個懂醫術的人好心人收留,看他實在可憐,便將他留在藥店當學徒,無形之中傳授給了蔣維平很多藥理知識,機靈聰慧的蔣維平在當學徒期間學會了不少的醫學、藥學知識。
後來,四處漂泊、深受生活之苦的蔣維平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存機會,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諾多知識不足為奇,別人看來,這只是一些醫學知識,但在蔣維平看來,這是他的生存之道。
二、蔣維平:棄醫從戎,加入清軍
因歷經過死亡的恐懼,所以蔣維平痛恨侵略者。他所處的近代史黑暗至極,中國的近代史乃是一部充滿血淚的漫長屈辱史:從清朝滅亡到全國解放,數百年的時間,外來侵略者在華夏熱土燒殺搶掠、作惡多端,許多無辜人士慘遭殺害,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曾經雄居一方、傲視一切的國家,在西方列強的窮追猛打下變得羸弱不堪,若不是愛國人士的挺身而出、無懼犧牲,恐怕很難換得今天的和平生活。
在這段特別的歷史中,蔣維平便是能人異士中的一員,他放棄安穩的學醫生活,窮盡所有、發揮著自己的光熱,加入了清朝的軍隊。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生死乃是一念之間,誰都無法預料下一秒是意外還是死亡。
似乎,蔣維平的一生都註定要和戰爭密不可分,他的求生欲讓他在眾多顛沛中九死一生,他的責任感讓他不願安於現狀、無視國難。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蔣維平看著同胞被外來侵略者殘忍傷害時,義憤填膺的他在20多歲時應軍入伍,希望能夠親臨一線、殺敵報國。可惜,清軍隊伍並非蔣維平想像的那般團結,清朝統治者腐敗無能、剋扣軍餉、軍力懶散。
在潰不成軍中,蔣維平對清軍失望至極,這支隊伍無法救國救民,那蔣維平該何去何從?
三、蔣維平:渴望報國,投入軍閥
由於清軍組織渙散、蔣維平無法說服自己與其為伍,憤而離去。軍閥勢力割據的年代,北洋軍在當時勢力較大。蔣維平經人推薦去到了段祺瑞麾下當兵。
雖然沒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但蔣維平格局高、醫術好、膽識強,很快就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青睞,在部隊得到重用,從一個默默無聞、不被關注的小兵,逐漸當上了北洋軍的副團長。
1930年,52歲的蔣維平對北洋軍的「胡作非為、欺壓百姓」愈發不滿,看多了北洋軍的毫不講理,蔣維平索性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功名、離開北洋軍、另闢出路。年過半百的他看不到其他可以救國的希望,便帶著行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想要歸隱田園、安享晚年。
然而,上天並沒有放過這個「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老人,尤其是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後,全國上下一致抗日,熱血澎湃的蔣維平也不例外,雖然年齡尚大,但熱血仍在。
四、蔣維平:加入國軍,卻再度離去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拖著不再健壯的身體去往沙場,礙於身體原因,不能親臨一線、浴血奮戰,只能在宋哲元的29師擔任管馬處的主任委員,成為了國軍。
其實,這個職位是一個閒職,對抗日並不能起到實際性的作用,看著很多年輕的將士慘死沙場,蔣維平心痛無奈。已經成為國軍的他,看著這支軍隊毫無作為、又急又憤。後來,傲嬌的他直接離開了國軍,回到自己的村子中。
動亂年代,註定走到哪裡都不得安寧,蔣維平這次憤而離去,是因為對國軍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回到村子後的蔣維平又急又惱,難道自己一生就要如此度過?奈何能力有限,不能在戰場上與侵略者決一生死,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想:「年紀尚大,為何不能安穩一些?」沒有國,哪有家?蔣維平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對國家形勢看得非常透徹,一直在等待機會報效祖國。這份心願來自於「實際能力的貢獻」而非「袖手旁觀的侃侃而談」,國家危難之際,需要的是真英雄,而非假義士。
五、蔣維平:塵埃落定,加入八路軍
1938年12月,曾經當過清軍、北洋軍、國軍的蔣維平對戰場依然心存芥蒂,在這一年,60歲的蔣維平遇到了八路軍120師359旅。八路軍軍隊在路過平西時,蔣維平沉寂已久的心再次有了波瀾,無論八路軍的精神狀態還是紀律要求,完美地符合了蔣偉平對軍隊的想像。
蔣維平始終認為:一支軍隊只有紀律嚴明、心懷國家才能走得長遠。無論是段祺瑞的北洋軍、還是國軍,軍風不正、紀律散漫,很難在對抗中走的長遠。
後來,60歲的蔣維平不顧自己苦心經營的藥鋪,帶上自己的義子申請加入八路軍。這個做法令很多人意外:好好的開個藥店不香嗎?賺點錢、衣食無憂不行嗎?非要去到生死未卜的戰場上?
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只有經歷過貧困的人,才知道安穩的代價。蔣維平出生起就歷經戰亂之苦,因戰亂,全國各地的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希望能窮盡一生的努力為後世創造和平安定。
加入八路軍之後,蔣維平開始以「大器晚成」的姿態厚積薄發,在此後人生中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
六、蔣維平:救死扶傷,解放後授銜中校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他在軍隊的表現:由於年齡較大,蔣維平自然不能和血氣方剛的年輕小夥相媲美,既然不能到前線作戰,他就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後線奉獻自己的力量。
當時,八路軍物資匱乏、武器落後,很多傷員因缺少醫療物資非死即傷、疼痛難忍。蔣維平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趕到傷員的身邊,對其進行緊急救治,即使在物資最為短缺的情況下,他也會想盡辦法用最原始的「土方法」製造藥物來緩解這些傷員的病痛。
而在此期間,他所創造的很多神奇秘方,像治療毒瘡的「蜂蜜豬油膏」,這種方法至今都頗為適用。蔣維平用一雙長滿皺紋的手,把很多傷員從死神的邊緣中拉回來,「救死扶傷」說的大概就是這種人吧!作為很多人的救命恩人,蔣維平始終不卑不亢、沉默少言,他在部隊中聲望極高,被很多人稱為「蔣老師」。
在部隊中發展得風生水起,在農業上做的也毫不遜色。
1942年,62歲的蔣維平臨危受命,帶領年輕小夥開始開荒種植。這對於其他20多歲、心比天高的小夥來說就是大材小用,但蔣維平耐住性子說服了他們。
再後來,蔣維平擔任南泥灣九龍泉719農場團團長,帶領這群年輕人不怕辛累地開荒種植,這片荒地很快實現了糧食大豐收。
一生奉獻光和熱,他值得稱讚!
蔣維平是一個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毫無生機的荒地長出了大片糧食,並且他還循環利用土地資源,創造出了許多編織、種植產業。
解放之後,77歲的蔣維平被授予軍銜,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年長的中校,他堅決不退休,被分配到各大醫院進行工作,直到1946年7月12日病逝,享年86歲。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