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參加過清軍、北洋軍、國軍、八路,解放後授銜的軍人,他是誰

2021-01-08 騰訊網

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騖的人。 ———— 波特萊爾

中國地大物博,數千年來,奇人異事層出不窮,有人年少出名、贏得生前身後名;有人大器晚成,到老年才取的成就。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不俗之事、聲名遠揚、功成名就。

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個男子,他跌宕起伏、充滿曲折的人生堪稱奇蹟。他可勇可醫:打得起仗、醫得起人,能打槍能打指揮,是不可多得的多才之人。他是唯一參加過清軍、北洋軍、國軍、八路軍,解放後授銜的軍人,他是誰?有著怎樣的經歷

一、蔣維平:命運多舛,學習醫藥

時勢造英雄。在戰火四起的年代,有人在沉默中滅亡,有人在沉默中爆發,這個男子自然是屬於後者,他的「爆發」並非是毫無計劃地去到戰場送死,而是步步努力、步步成長。

首先,來介紹一下這個與眾不同、多重身份的男子:他叫蔣維平,於1878年出生於河北省房山縣的一個貧困家庭中,清末民初,物質匱乏、時局動蕩,原本貧困的家庭在戰亂年代更是艱苦,蔣維平的父母幾乎舉步維艱,食不果腹的平為了活下去,小小年紀就外出謀生

然而,和平年代都未必可以找到生存之道,更何況是生死未卜的戰爭年代,蔣維平風餐露宿,蓬頭垢面的他做過學徒、做過童工,在黑暗中求生的蔣維平幾乎奄奄一息,或許是命不該絕,沒有一技之長的他隨後時來運轉。

隨後,蔣維平好被一個懂醫術的人好心人收留,看他實在可憐,便將他留在藥店當學徒,無形之中傳授給了蔣維平很多藥理知識,機靈聰慧的蔣維平在當學徒期間學會了不少的醫學、藥學知識。

後來,四處漂泊、深受生活之苦的蔣維平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存機會,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諾多知識不足為奇,別人看來,這只是一些醫學知識,但在蔣維平看來,這是他的生存之道。

二、蔣維平:棄醫從戎,加入清軍

因歷經過死亡的恐懼,所以蔣維平痛恨侵略者。他所處的近代史黑暗至極,中國的近代史乃是一部充滿血淚的漫長屈辱史:從清朝滅亡到全國解放,數百年的時間,外來侵略者在華夏熱土燒殺搶掠、作惡多端,許多無辜人士慘遭殺害,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曾經雄居一方、傲視一切的國家,在西方列強的窮追猛打下變得羸弱不堪,若不是愛國人士的挺身而出、無懼犧牲,恐怕很難換得今天的和平生活。

在這段特別的歷史中,蔣維平便是能人異士中的一員,放棄安穩的學醫生活,窮盡所有發揮著自己的光熱,加入了清朝的軍隊。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生死乃是一念之間,誰都無法預料下一秒是意外還是死亡。

似乎,蔣維平的一生都註定要和戰爭密不可分,他的求生欲讓他在眾多顛沛中九死一生,他的責任感讓他不願安於現狀、無視國難。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蔣維平看著同胞被外來侵略者殘忍傷害時,義憤填膺的他在20多歲時應軍入伍,希望能夠親臨一線、殺敵報國。可惜,清軍隊伍並非蔣維平想像的那般團結,清朝統治者腐敗無能、剋扣軍餉、軍力懶散。

在潰不成軍中,蔣維平對清軍失望至極,這支隊伍無法救國救民,那蔣維平該何去何從?

三、蔣維平:渴望報國,投入軍閥

由於清軍組織渙散、蔣維平無法說服自己與其為伍,憤而離去。軍閥勢力割據的年代,北洋軍在當時勢力較大。蔣維平經人推薦去到了段祺瑞麾下當兵。

雖然沒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但蔣維平格局高、醫術好、膽識強,很快就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青睞,在部隊得到重用,從一個默默無聞、不被關注的小兵,逐漸當上了北洋軍的副團長。

1930年,52歲的蔣維平對北洋軍的「胡作非為、欺壓百姓」愈發不滿,看多了北洋軍的毫不講理,蔣維平索性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功名、離開北洋軍另闢出路年過半百的他看不到其他可以救國的希望,便帶著行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想要歸隱田園、安享晚年。

然而,上天並沒有放過這個「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老人,尤其是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後,全國上下一致抗日,熱血澎湃的蔣維平也不例外,雖然年齡大,但熱血仍在

四、蔣維平:加入國軍,卻再度離去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拖著不再健壯的身體去往沙場,礙於身體原因,不能親臨一線、浴血奮戰,只能在宋哲元的29擔任管馬處的主任委員,成為了國軍。

其實,這個職位是一個閒職,對抗日並不能起到實際性的作用,看著很多年輕的將士慘死沙場,蔣維平心痛無奈。已經成為國軍的他,看著這支軍隊毫無作為、又急又憤。後來,傲嬌的他直接離開了國軍,回到自己的村子中。

動亂年代,註定走到哪裡都不得安寧,蔣維平這次憤而離去,是因為對國軍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回到村子後的蔣維平又急又惱,難道自己一生就要如此度過?奈何能力有限,不能在戰場上與侵略者決一生死,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想:「年紀尚大,為何不能安穩一些?」沒有國,哪有家?蔣維平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對國家形勢看得非常透徹,一直在等待機會報效祖國份心願來自於「實際能力貢獻而非「袖手旁觀的侃侃而談」,國家危難之際,需要的是真英雄,而非假義士。

五、蔣維平:塵埃落定,加入八路軍

1938年12月,曾經當過清軍、北洋軍、國軍的蔣維平對戰場依然心存芥蒂,在這一年,60歲的蔣維平遇到了八路軍120359旅。八路軍軍隊在路過平西時,蔣維平沉寂已久的心再次有了波瀾,無論八路軍的精神狀態還是紀律要求,完美地符合了蔣偉平對軍隊的想像。

蔣維平始終認為:一支軍隊只有紀律嚴明心懷國家才能走得長遠無論是段祺瑞的北洋軍、還是國軍,軍風不正、紀律散漫,很難在對抗中走的長遠。

後來,60歲的蔣維平不顧自己苦心經營的藥鋪,帶上自己的義子申請加入八路軍這個做法令很多人意外:好好的開個藥店不香嗎?賺點錢、衣食無憂不行嗎?非要去到生死未卜的戰場上?

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只有經歷過貧困的人才知道安穩的代價。蔣維平出生起就歷經戰亂之苦,因戰亂,全國各地的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希望能窮盡一生的努力為後世創造和平安定。

加入八路軍之後,蔣維平開始以「大器晚成」的姿態厚積薄發,在此後人生中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

六、蔣維平:救死扶傷,解放後授銜中校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他在軍隊的表現:由於年齡較大,蔣維平自然不能和血氣方剛的年輕小夥相媲美,既然不能到前線作戰,他就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後線奉獻自己的力量

當時,八路軍物資匱乏、武器落後,很多傷員因缺少醫療物資非死即傷、疼痛難忍。蔣維平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趕到傷員的身邊,對其進行緊急救治,即使物資最為短缺的情況下,他也會想盡辦法用最原始的土方法製造藥物來緩解這些傷員的病痛

而在此期間,他所創造的很多神奇秘方,像治療毒瘡的蜂蜜豬油膏,這種方法至今都頗為適用。蔣維平用一雙長滿皺紋的手,把很多傷員從死神的邊緣中拉回來,「救死扶傷」說的大概就是這種人吧!作為很多人的救命恩人,蔣維平始終不卑不亢沉默少言他在部隊中聲望極高被很多人稱為蔣老師」。

在部隊中發展得風生水起,在農業上做的也毫不遜色

1942年62歲的蔣維平臨危受命帶領年輕小夥開始開荒種植。這對於其他20多歲、心比天高的小夥來說就是大材小用,但蔣維平耐住性子說服了他們。

來,蔣維平擔任南泥灣九龍泉719農場團團長,帶領這群年輕人不怕辛累地開荒種植,這片荒地很快實現了糧食大豐收。

一生奉獻光和熱,他值得稱讚

蔣維平是一個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毫無生機的荒地長出了大片糧食,並且他還循環利用土地資源,創造出了許多編織、種植產業。

解放之後,77歲的蔣維平被授予軍銜,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年長的中校,他堅決不退休,被分配到各大醫院進行工作直到1946年7月12日病逝,享年86歲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無錫市第一位開國將軍,也是江蘇唯一「朱姓」開國將軍,他是誰?
    無錫市第一位開國將軍,也是江蘇唯一「朱姓」開國將軍,因勞成疾被追認為烈士,葬在無錫革命烈士陵園,他是誰? 無錫南長街 無錫開國將軍中,只有一人是1964年授銜少將,他便是朱啟祥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然而,誰告訴你國軍的德械師跟二戰德軍長得一毛一樣的?鋼盔以下,通通都是影視劇魔改的。要是不說,誰能看出來這到底是南京還是史達林格勒……國軍當時的德械師,除了鋼盔和部分武器是德式的,其他都不是,制服還是中式立領的。
  • 辛亥革命燕晉聯軍,北洋軍進攻紫禁城,為何卻因袁世凱功虧一簣?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除了跟隨袁世凱南下的北洋軍外,還有大半兵力留在了灤州,而時任統制的張紹增和藍天蔚便決定發起兵諫,迫使清廷同意實行君主立憲制。段祺瑞在北洋初期曾負責籌辦軍官培訓一事,因此北洋軍中大半將領均為段祺瑞的學生,有段祺瑞出面,灤州北洋軍內部很快便開始產生裂縫。
  • 蔡鍔是誰?他在阻止袁世凱復闢上,起到什麼作用
    (蔡鍔畫像)那麼,蔡鍔究竟做過哪些事,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於1882年出生在湖南邵陽。蔡鍔幼年時期家境貧寒,但他讀書學習卻相當認真。1900年,蔡鍔回國參加了自立軍起義並遭遇失敗。在起義失敗後,蔡鍔正式將名字改為「鍔」,並立志「流血救民」。之後,蔡鍔再一次前往日本,並於1902年進入了東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知識。憑藉著活躍的思維和優異的成績,蔡鍔與蔣方震、張孝準一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從軍校中順利畢業。1904年,蔡鍔從士官學校學成歸國。
  • 這三位國軍將領,都擁有飛將軍的稱號,但是名聲卻都不怎麼好聽
    第一位是韓復渠,他是河北省霸州市人,早年投身北洋軍,因寫得一手好字,得到了馮玉祥的欣賞,就把他安排自己身邊當個司書生。就這樣,韓復渠從此就追隨了馮玉祥。後來因作戰勇猛,被提拔為西北軍13太保之一。在這13人中韓復渠,還是比較能打的將領,特別是第二次北伐戰爭時期,他一路過五關斬六將,並且成為北伐將領中第一個打到紫禁城下的將領,因此被稱其為「飛將軍」。
  • 國寶級人物,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僅剩三位健在,他們分別誰?
    ,誰會相信他的情報?因為他覺得這實在過於浪費了,他平時過慣了勤儉節約的日子,突然過上有暖氣的日子覺得心裡有愧。 老將軍詹大南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解放事業,他的心裡一直把國家放在最高的位置,即便年老退休了仍掛念著國家與人民。這樣的英雄人物,在2020年的11月21日,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這位為祖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英雄,我們應該永遠懷念。
  • 他是倉庫管理員,正在清點物資時接到授銜命令,後成開國少將
    1955年,新中國建成後表彰了一些在革命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立下戰功的將領,授予他們開國將帥的軍銜,其中有位人員身份比較特殊,他是一位倉庫保管員,正在清點物資時接到授銜命令,讓他參加授銜儀式,他就是開國上將蘇魯。
  • 1950年,解放軍抵達此地,國軍哭著說:你們怎麼現在才來換崗?
    不管是清軍還是國軍,兩支隊伍雖然不是同一個時代,但是卻有同一個志向,就是做好邊境駐防工作。國軍在這裡穩紮穩打,任憑外界風雨交加,他們依舊巋然不動,屹立在祖國邊陲兢兢業業。 令人意外的是,當解放軍隊伍艱難的登上賽圖拉後,竟然發現這裡還有另外一支隊伍在駐守,這支隊伍來自國軍老部隊,因為與外界隔絕,他們完全不知道外面世界和政治的變化,也不知道國軍已經失利。解放軍抵達此地後,看到解放軍隊伍前來,國軍將士還以為解放軍是來接替駐守的,國軍戰士竟哭著對著解放軍隊伍抱怨說:"你們怎麼現在才來換崗?"
  • 為什麼說黃百韜是國軍中的納爾遜
    堪稱軍人的典範他關心士兵,無微不至,一次納爾遜發現勝利號上一個小艇的軍士,忙於把郵件裝袋寄回英國,而忘記將自己的信件寄裝入時,立即指示「升掛信號,叫回郵船」。他說:「他說不定會在明天的戰鬥中犧牲。」
  • 詹大南將軍與世長辭,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僅剩三位,均已過百歲
    他14歲參加少先隊,16歲參加紅軍,21歲入黨。先後經歷過鄂豫皖蘇區反「圍剿」、紅軍長徵,參加過百團大戰。 在抗日戰爭中,他曾經率領一個營全殲日軍140人;在抗美援朝中,他曾經扛著40架美國軍機,率部全殲美國一個加強團。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雖然清軍在近代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清軍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在政府滅亡以後,清軍人數都還有100多萬人。那麼剩下一百萬士兵都去了哪裡呢?結果誰都沒想到,其中一支撐到1987年成土皇帝,在地方上佔領一方,威嚴大得很。我們都知道清朝有八旗軍,還有綠營軍,這兩支是清朝最傳統的軍隊。
  • 豐縣趙莊鎮劉菜園有座「八路墳」,知者為數寥寥,真不該被忽略!
    圖文:張念柱前幾天,在荷塘垂釣時,遇到了原孔店小學校長孔凡運,他說說:「張老師,我看到你寫的東西,傳播了正能量,淨化了人們的思想,引導人們崇德向善,劉菜園南地裡有座『八路墳』你知道嗎?」關於「八路墳」來龍去脈你可找老書記孔慶恩了解。」對無名英烈頓起敬畏之情。收竿罷釣,打道回府。吃過午飯,到孔店自然村找到孔店村原支部書記孔慶恩。老書記告訴說「這個事你去找會計站長李志堯,他在劉菜園蹲過點。」
  • 時隔20年,偉人念念不忘「張瘋子」,授銜儀式上緊握住他的手
    這句話出自電視劇《亮劍》,其中爆脾氣、有血性的李雲龍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原型王近山也是出了名的打起仗不要命,人送外號「王瘋子」。但其實還有一位「瘋子」與王近山齊名,他就是「張瘋子」張仁初將軍。1955年授銜儀式,張仁初被授予中將軍銜,在給他授銜時偉人緊緊地握住他的手,說:「你就是張瘋子吧,我一直記得你,臘子口那一仗打得好啊!」
  • 錢學森曾被擬授中將軍銜,卻遭很多人質疑,他到底有沒有資格?
    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除了授予軍銜之後,還製作了很多肩章,其中就包括銀白色將軍肩章,這種肩章專門頒發給那些技術型人才,當時錢學森就原計劃要授予他空軍技術中將肩章。
  • 揭秘;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
    能夠贏得此稱號在國軍將領中可不多。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而能擁有如此威猛的稱號的國軍名將是;關麟徵,他是陝西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是國軍中難得的一位猛將,在北伐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時期,中原大戰時期因作戰勇猛,就獲得「關猛」的雅號。在抗戰全面爆發後,關麟徵任國民革命軍第52軍軍長,可能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52軍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戰鬥力也是很強悍的。
  • 《雪豹》周衛國的原型到底是誰,他竟然是新中國開國上將!
    各位讀者老爺們大家好,我是佳利略,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周衛國的原型是誰?周衛國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斷臂,然而在大掃蕩撤退期間,被迫擊炮紮上手臂,因為當時情況緊急,並沒有妥善的處理傷口導致感染,最後沒有辦法只能將左臂截肢,從而後來都是獨臂的軍人,這個形象正是開國上將賀柄炎將軍,只不過賀炳炎將軍當時斷的是右臂而不是左臂,但是和周衛國一樣都屬於120師管轄,但是賀炳炎將軍並沒有就讀過中央軍校甚至是德國柏林軍事學院,所以說只能算是在外貌形象和後半段經歷的原型
  • 唯一一位被厚葬立碑的日軍將領——中村正雄的「軍史錄」
    一個未滿30歲的年輕人能夠這麼快畢業,只能說明他能力格外突出。中村正雄曾在法國、義大利大使館擔任過保衛工作,抗戰爆發後,他被調回日本,36年跟隨師團長清水喜重抵達東北。中村正雄的軍旅生涯一帆風順,連續晉升,從步兵聯隊大隊長到師團參謀長,在39年即被授予少將軍銜,任職團長。
  • 九龍城寨:香港唯一沒被英國控制的土地,真的有清軍一直駐守嗎
    九龍城寨也是香港境內唯一從未被英國控制的土地,主權一直在中國手中,因此網上傳言該地一直有清軍駐守,直到1993年城寨拆除。那麼事實真如傳言中所說的那樣嗎,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九龍城寨建立卜力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英屬香港總督卜力派兵接受新界。
  • 石順義:他把軍人的「心裡話」寫進歌裡
    「……花好月圓的時刻,你不會留心我,我的紅帽徽在遠方默默閃爍……假如一天風雨來,風雨中會顯出我軍人的本色……」巨浪拍岸的長江畔,高音喇叭傳出的歌聲裡,一隊隊橄欖綠來回急速跑動、抗擊洪流的身影,讓人肅然起敬。響徹江岸的這首昂揚歌曲,正是軍旅詞作家石順義20多年前創作的《軍人本色》。數月前,當新冠疫情肆虐的時候,它就大大地火過一回;如今洪水滔天,再一次讓無數人感動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