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奧藝術:中國白酒的生物活性成分,仍是世界難題

2021-01-08 酒中工匠館

中國白酒是一門深奧的藝術。

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中國白酒中有98%左右的成分是水和乙醇,2%左右為呈香呈味的微量成分。而正是這2%左右的微量成分,種類多達上千種,是它們決定了白酒的風格與品位,也決定了白酒健康養生的特性和功效。

在上千種微量成分中,有幾百種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功能性物質,這非其他酒類所能比。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江南大學教授徐巖等多位業內專家研究發現,從健康角度講,中國白酒是所有蒸餾酒中對人體健康最有益的。

微量物質豐富

國際上的蒸餾酒,白蘭地、威士忌和勞姆酒都採用液態發酵、壺式蒸餾、橡木桶貯存,而伏特加酒採用食用酒精的生產工藝,金酒是將發酵蒸餾得到的食用酒基加入杜松子配以芳香性植物進行提香。這些蒸餾酒中獨特的風味物質主要來自後續貯存、浸提工序,是從植物原料、貯存容器中通過浸漬萃取得到的。

與國外蒸餾酒不同,中國白酒傳統釀造工藝採集了窖池、多糧、環境多維微生物、固態發酵、固態蒸餾等一系列策略,通過自然而科學的釀造體系來實現。酒體中的風味物質來源於複雜的原料體系、微生物自然發酵代謝體系、後期貯存體系,使得酒體成分豐富、風味和諧統一。

可以說,中國白酒釀造體系的獨特性,以及品質優勢是國際上純種液態發酵工藝難以達到的,中國白酒中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也讓世界上其他蒸餾酒望塵莫及。

不過,多年來,人們把葡萄酒當成是最潔淨、最保健的飲料,葡萄酒已得到全世界消費者青睞,這是由於大家對中國白酒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所致。

江南大學教授徐巖、範文來等人將中國傳統白酒和葡萄酒酒體中的3種功能性成分進行比較,他們研究發現,中國白酒中的萜烯類和吡嗪類化合物含量遠遠高於葡萄酒,而葡萄酒中的多酚類物質含量較高。

數據來源:徐巖,範文來.科學認識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J].釀酒科技,2013(9)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白酒是採用多菌系自然堆積固態方式制曲、多維微生物固態發酵釀造和高溫蒸餾工藝,而葡萄酒為釀造酒,更多的風味物質來自於葡萄原料和後期橡木桶陳釀。

更主要的是,中國傳統白酒在固態蒸餾過程中,將產品中的風味物質進行了選擇與純化,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傳統白酒更具潔淨、保健特性。

有益物質多

目前業內研究一致認為,中國白酒最重要的功能性物質來自吡嗪類、萜烯類化合物,其中吡嗪類物質是中國白酒中特有的風味成分。

目前,在中國白酒中檢測出吡嗪類化合物已有26種,其中醬香型和兼香型酒中吡嗪的種類和含量最高,大約在3000~6000μg/L;濃香型次之,其濃度範圍500~1500μg/L,個別濃香型白酒吡嗪類化合物總量也能達到醬香型酒的水平。

吡嗪具有顯著的保健功效,其中四甲基吡嗪是從傳統中藥傘形科藻本屬植物川芎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活性成分,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國際上的研究表明,四甲基吡嗪對中樞神經有影響,能改善學習障礙,還可防止由無水乙醇引起的胃黏膜損傷、腎中毒,以及由硫代乙醯胺引起的急性肝中毒,還可以降低腦萎縮的傷害。

與此同時,中國白酒中萜類化合物已發現69種,其中藥香型白酒中萜類化合物最豐富。萜烯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應激物,是次級代謝產物。國外研究結果表明,萜烯類化合物具有如下特性:

1、抗菌能力,如香芹酚和麝香草酚具有廣譜抗菌功能;肉桂醛可以高效抑制一些細菌和黴菌的生長;2、抗病毒能力;3、抗氧化力;4、止痛作用;5、消化活力;6、防癌抗癌能力,如茴香腦,為升高白細胞藥,可促進骨髓中成熟白細胞至周圍血液,由於機體自身的反饋作用而促進骨髓細胞加速成熟和釋放,用於因腫瘤化療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醫學上還作為矯味劑及合成雌性激素已烯雌酚的主要原料;7、具有化學信息力。

非功能性物質少

中國白酒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奧秘,仍是一大世界科學難題。在豐富的微量物質中,除了對身體有益的功能性物質,也有微量非功能性物質。目前已經檢測到的2個非功能性物質是氨基甲酸乙酯(EC)和生物胺(BA)。需要指出的是,這2個化合物在國外的飲料酒中也已檢測到。

EC是一種天然產生於發酵食品(如麵包、酸奶、醬油等)和飲料酒中的化合物,主要是在發酵、加熱和儲存時形成。飲料酒中的EC首先由加拿大在葡萄酒和烈性酒中發現,198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分析了1200個飲料酒樣品,發現波旁威士忌在所有分析樣品中EC含量最高,其次是白蘭地(200~12000μg/L)、甜葡萄酒(4到幾百個μg/L)。但近年來,通過對菌種、發酵過程、蒸餾過程等的研究,EC的含量已經在顯著下降。

中國白酒中EC含量較低,徐巖等人通過檢測不同香型成品白酒發現,白酒中平均EC含量在100μg/L,低於國際上公認的150μg/L的限量標準。

微量的生物胺(BA)是生物體內的正常活性成分,但當人體攝入過量時,則會引起諸如頭痛、噁心、心悸、血壓變化等過敏反應。在出口貿易中歐美國家對水產品中的組胺含量提出嚴格要求:美國限量標準為50mg/kg,歐盟限量標準為100mg/kg。

乙醇發酵可以產生BA,科學研究發現,中國白酒中的BA總量在1~2.5mg/L,低於國際上歐洲國家規定的葡萄酒標準,其中,德國葡萄酒中限量標準2mg/L,比利時5~6mg/L,法國8mg/L,瑞士10mg/L。

可以說,白酒中存在一定濃度的有益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國際上已經被證明具有生理活性,對身體健康有益。國外經常檢測和控制的是EC和BA,從目前檢測結果看,白酒中這兩種物質的濃度,均低於國際上發酵酒、蒸餾酒標準限量值,因此是安全的。

註:本文素材來自江南大學教授徐巖、範文來等人的科研成果。

相關焦點

  • 白酒在科學上的未解之謎:含量極少的生物活性成分,仍是世界難題
    中國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中國白酒具有豐富的不可比擬的獨特風味,其中水和乙醇佔98%左右,呈香呈味物質和微量成分佔2%左右。其中這2%的呈香呈味物質和微量成分,目前有據可查的就達到了上千種,仍然有1%左右的物質,未被發現,成為中國白酒的不解之謎。
  • 傳統白酒研究重大突破:脂肽類化合物董酒含量居全球首位
    這是繼在中國傳統白酒中發現萜烯類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成分後又一重要科研發現,這一科研發現不僅揭示了脂肽化合物具有抗癌,平衡的獨特而豐富的生物活性作用,也從現代科學手段證實了董酒獨特的健康價值。江南大學的重大研究突破,對整個中國白酒產業未來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多年來,關於董酒的成分和功能的傳聞不絕於耳,但感性的描述終究不如科學的論證。
  • 【中國科學報】石松生物鹼具抗愛滋病毒等活性成分
    同時,他們發現了新型抗愛滋病毒、抗流感病毒、抗乙醯膽鹼酯酶化合物和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其中若干活性成分正進行全合成、結構修飾及成藥性研究。  據介紹,蕨類植物又稱羊齒植物,起源於4億年前的志留紀末期至泥盆紀初期,在植物系統中介於苔蘚和種子植物之間。  我國是世界上蕨類植物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約有2600多種。
  • 特醫食品原料選擇須知--生物活性成分名單
    我怎麼不知道》,裡面多次提到了生物活性成分,並且《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申請材料項目與要求(試行)》(2017修訂版)規定,特醫食品中「不得添加標準中規定的營養素和可選擇成分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那麼什麼是生物活性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有哪些呢?
  • 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glass,BAG)是一類能對機體組織進行修復、替代與再生、具有能使組織和材料之間形成鍵合作用的材料。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是在生物活性玻璃的基礎上,控制晶化得到的多晶體。與傳統鈉鈣矽體系玻璃相比,具有三大組成特徵:SiO2含量低;Na2O、CaO含量高;CaO / P2O5比例高。製備工藝:生物活性玻璃的製備工藝與傳統的玻璃製備工藝基本相同,包括稱重、混合、熔合、熔化、均勻化、玻璃形成等。玻璃陶瓷則還需在一定的熱處理制度下控制玻璃成核與晶粒生長。
  • 一文看懂白酒的化學成分!
    這些決定酒的質量的成分往往含量很低,約佔1%~2%,但種類很多,同時其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對白酒的質量與風味卻有著極大的影響。 酒精 酒精的學名是乙醇,乙醇是白酒中除水之外含量最多的成分,微呈甜味。乙醇含量的高低決定了酒的度數,含量越高,酒度越高,酒性越烈。
  • 低度白酒活性炭吸附法除濁技術與酒質的關係
    因此,高度酒向低度酒的成功轉化適應了一代人的需求;中國白酒的低度化、健康化也適應了當前世界酒類發展的趨勢,實現了中國白酒與世界的接軌。但是,低度白酒生產中會產生白色渾濁、失光、絮狀沉澱等問題。同時,當氣溫降低時,成品低度酒會出現白色絮狀懸浮物,嚴重影響白酒外觀質量。因此,解決低度白酒加漿後出現渾濁,沉澱及風格變化和成品酒低溫復濁的問題,成為各酒廠生產低度白酒的技術難題。
  • 李滋星生物:專做「有毒」的生意
    5月初,《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重慶見到了這位專做「有毒」生意的傳奇人物——李滋星,北京靈丹有毒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會高級研究員。記者眼前的李滋星博士,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10多歲,「沒有想到吧!我都66周歲了,這樣的身體,也得益於我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哦!」李滋星笑著說。
  • 白酒的味道:酸甜苦辣,由這些成分決定
    更多文章請關注彥弘品酒白酒中的這些成分決定了白酒的味道白酒相當於98%+2%, 98%指的是酒精和水, 2%指白酒中的微量成分,主要包括高級醇、有機酸、酯類、多元醇、酚類及其他族化學物質。2%含量儘管非常少,但他們對白酒品質卻有極大影響,決定白酒的香味和口味,進一步組成白酒的不同風格。
  • 洋河 網際網路思維下的健康白酒
    健康白酒除了注重網際網路思維,洋河對於健康白酒的執著從未間斷。繼2016年10月17日,在福州舉辦的全國秋季糖酒會洋河微分子備受矚目之後,同一天在酒都宿遷舉行的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蘇酒集團(洋河股份)科技成果及產品鑑定新聞發布會上,洋河」健康白酒「再次引人注目。
  • 幾種很實用的新工藝白酒的調配處理方法!
    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利用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和色-質聯用對各種名優白酒的微量芳香成分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細緻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運用這些成果,用食用酒精經稀釋後,或者採用全液態法白酒作為酒基,添加不同的調香物質,可以成功地配製出色、香、味、風格堪與固態法白酒相媲美的新型白酒。調香用的酒基(酒精)是基礎,因此對其要有較高的質量要求。
  • 山東省白酒窖泥培養理論與技術培訓大會圓滿成功
    近日,山東省白酒窖泥培養理論與技術培訓大會召開。山東省白酒技術專家委員會成立以來,得到了山東白酒企業一致認可,各位專家解決了山東白酒釀造方面的很多難題,根據當前魯酒窖泥面臨的問題,特舉行窖泥方面技術研討會,共同解決當前企業面臨的難題。
  • 山玉蘭化學成分及其細胞毒活性研究
    木蘭屬植物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以及北美至南美的委內瑞拉東南部,亞洲約90種,廣泛分布於中國南北各省約有31種。
  • 中藥草果中發現新型降糖活性成分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發現了中藥草果具有新型降糖活性成分,不但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還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研究組以活性篩選和液相色譜質譜分析為導向,圍繞與糖尿病密切相關的靶點α-葡萄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等,系統開展了草果降血糖活性成分研究,從活性部位發現了2,6-環氧二芳基庚烷、鏈狀二芳基庚烷、黃烷醇-脂肪醇雜合體、黃烷醇-單萜雜合體、黃烷醇二聚體等5類結構類型多樣的化合物115個,其中新化合物66個,豐富了草果的化學成分。
  • 「健康白酒」真的有益健康嗎?適量飲酒需謹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全球每死亡25人就有1人與飲酒有關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而酒精對於肝臟的損傷有目共睹,酒精本身就是公認的人類致癌物。儘管部分酒類產品宣稱含有一些對健康有利的成分,但也遠不足以抵消酒精帶來的危害,因此所謂的『健康白酒』是不存在的。」
  • 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昆明植物所邱明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榮獲2008年度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該成果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基礎下,通過採用植物化學的分離提取、結構鑑定、活性篩選等研究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展開了對具有代表意義的葫蘆科植物的化學成分的結構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如下進展:發現了一系列葫蘆科化學成分新資源:首次,解析了藥物雪膽素的結構,並發現了中華雪膽、大籽雪膽、馬銅鈴雪膽、藤三七雪膽、肉花雪膽、多果雪膽、金佛山雪膽、大序雪膽、大序大花雪膽等九種高含量雪膽素的資源植物
  • Chinese Baijiu,中國白酒英文名改了
    一位網友認為,「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的龍頭,應該有個規範的英文名,為從中國範走向世界範,打個好底子。中國白酒獨特味道及其文化,也應該向國外進發。」中國白酒與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 和金酒(Gin)一起並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白酒是中國的國粹,有兩千多年的生產歷史,所採用的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天然多菌種固態發酵、固態蒸餾、全生物質轉化產品。目前科學研究精準表明參與白酒釀造的微生物有一百多種,風味物質有一千多種,其中定性的風味物質有三百多種,中國白酒消費量為約佔世界蒸餾酒的三分之一。
  • 張雪洪——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生物活性成分的分離與純化
    所在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微生物學 研究領域: 微生物代謝、生物活性成分的分離與純化
  • 【徵稿】生物活性蛋白質和生物活性肽 | BMC Journal
    生物活性蛋白質和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roteins and peptides)是功能食品和藥物中重要的成分。它們具有獨特的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菌、免疫調節、降血壓、抗血栓、鎮痛等。國內外研究的生物活性蛋白質和肽的主要來源是動植物,例如肉製品、蛋類、大豆、玉米等。近年來,生物活性蛋白和生物活性肽成為了食品領域熱門的研究課題。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特別開設新專輯,旨在發表能夠反映這一領域內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