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 黃昆:聲子物理第一人、2002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2020-11-22 浙江在線

2020-07-06 17:48 |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員會

  黃昆(1919年-2005年),浙江嘉興人。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年獲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2005年7月6日,

  黃昆先生逝世,

  2020年7月6日

  是黃昆先生逝世15周年紀念日。

  大師已去,

  但他的風範長存,

  他的精神不朽,

  讓我們共同懷念他。

  開啟物理求學之路

  1919年9月,

  黃昆出生於北京,

  父親當時是銀行高級職員,

  母親也在銀行工作。

  1937年,

  黃昆通過潞河中學向燕京大學

  的保送考試,

  並根據自己的優勢和興趣,

  選定物理為學習專業。

  1941年秋,

  黃昆在獲得燕京大學學士學位後,

  來到西南聯大任助教。

  1941年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時留影

  在西南聯大,

  他半做研究生半做助教,

  很快結識了楊振寧、張守廉。

  三人學習思考風格迥異,

  但都絕頂聰明,

  通過一起上吳大猷和其他先生的課、

  課後討論,

  他們彼此加深了人品學問的了解。

  楊振寧在獲得諾貝爾獎後說:

  自己的研究方法就是與黃昆同住一室時

  爭論出來的。

  聲子物理第一人

  1944年,

  黃昆西南聯大研究生畢業,

  被「庚子賠款」留英公費生錄取,

  1945年10月,

  黃昆在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師從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

  後來榮獲諾貝爾獎的莫特教授,

  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選定為固體物理學,

  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莫特招收的

  第一個博士生。

  黃昆在英國布列斯託大學讀博士

  幾個月後,

  初出茅廬的黃昆就完成了題為

  《稀固溶體的X光漫散射》論文,

  大膽提出了關於雜質和缺陷X光的

  散射理論模型。

  20年後,

  德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證實了

  黃昆的理論預言,

  國際界隨即稱之為X光「黃散射」。

  在完成博士論文後,

  1947年,

  黃昆到愛丁堡大學玻恩教授處工作,

  玻恩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

  也是晶體原子運動系統理論的開創者,

  工作中,

  玻恩發現黃昆熟悉這門學科,

  且有深邃見解,

  便將完成量子力學闡述晶格動力學理論的

  《晶格動力學》專著的重任交給了黃昆。

  在與黃昆合著的

  《晶格動力學理論》出版後,

  玻恩寫給愛因斯坦一封信,說:

  「書稿的內容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論,

  我能懂得年輕的黃昆以我們兩人的名義

  所寫的東西就很滿足了。「

  這段時間,

  黃昆還連續完成了兩項開拓性的學術貢獻:

  一項是提出著名的「黃方程」和

  「聲子極化激元」概念,

  另一項是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裡斯(中文名李愛扶)

  共同提出的「黃-裡斯理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

  曾這樣概括黃昆的科學貢獻:

  「在聲子物理學科的開拓方面,

  黃昆是最主要的開創人,

  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

  ——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

  熱忱回國,投身教育

  1951年,

  他懷著振興中華、報效祖國的殷切心情,

  放棄在個人生涯中獲得重大成就的機遇

  和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

  滿腔熱忱地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

  任教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1956年,

  北京大學、復旦大學、

  廈門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

  和南京大學聯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

  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

  黃昆任半導體教研室主任、

  謝希德任副主任。

  該專業培養的學生,

  大多數成為我國半導體和集成電路

  的科研骨幹,

  因此學界也將這個專業稱為

  「半導體的黃埔軍校第一期」。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正是

  半導體專業的第一批學生,

  他說:

  「黃昆先生講課的特點就是

  物理概念清晰,語言精練、邏輯嚴密,

  我們聽課就是一種享受。」

  在與黃昆熟悉後,

  王陽元才得知,

  黃昆講一堂1.5小時的課,

  備課時間需要10小時。

  黃昆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

  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

  他對新中國高等院校物理專業的發展

  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普通物理課程體系、半導體物理教育體系

  以及固體物理等課程的教學建設方面,

  黃昆做了一系列奠基性工作,

  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

  1977年-1983年,

  黃昆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

  1983年以後,

  任名譽所長。

  黃昆認為既然身在研究所,

  自己就必須在科研第一線工作,

  他在「晶體中電子非輻射躍遷理論」、

  「半導體量子阱和超晶格理論」的研究上

  取得了新成就,

  發表論文20餘篇。

  他十分重視全所學術水平的提高

  在組織全所科研工作完成國家任務的同時,

  他親自給研究人員講課,

  組織全所學術交流。

  在黃昆所長的主持下,

  針對國際上在多聲子無輻射躍遷理論中

  出現的疑難問題重新開展了研究,

  「黃-朱模型」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成果。

  半導體所建成了我國半導體超晶格

  國家重點實驗室,

  開創了我國在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學中

  嶄新領域的研究工作,

  這一新興領域目前已經在世界上

  佔據一席之地。

  黃昆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給研究生講課

  治學之道

  黃昆在科學上的成就

  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也得到祖國和人民的承認。

  黃昆曾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他本人也於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研究教學60載,

  黃昆形成了自己獨特而鮮明的治學風格,

  他喜歡「從第一原理出發」,

  獨立地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思考;

  他認為,

  對做科學研究工作的人來講,

  歸根結底在於創造知識。

  他說:

  「創造知識,

  就是要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為,

  真正做出點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為此,要做到三個『善於』,

  即要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

  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學上有意義的問題;

  要善於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決問題,

  因為只提出問題而不去解決問題,

  所提問題就失去實際意義;

  還要善於作出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結論。」

  「一代宗師」

  黃昆一直是一個極其低調的人,

  他早就在國際物理學界「大名鼎鼎」,

  卻一直「怕見記者」;

  他的夫人李愛扶則學會了

  「黃昆是黃昆,我是我,

  他的問題請不要來問我」這一招

  來對付媒體。

  黃昆院士第一次為公眾所廣泛關注是

  在2002年,

  83歲高齡的他,

  獲得了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國家最高科技獎。

  在獲獎後,

  面對媒體採訪時他經常說:

  「我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

  沒有什麼神奇和驚人的地方。

  我這一路走過來是非常幸運的,

  每個時期都有著機遇,

  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

  不管有多有少,

  總是能夠把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來,

  做點有用的工作。」

  為了鼓勵後代的崛起,

  在生命的盡頭,

  黃昆傾儘自己的所有積蓄,

  創立了「黃昆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

  科學研究獎。

  去年,

  在黃昆先生百年誕辰之日,

  97歲的楊振寧為這位大師獻上了

  這樣的讚詞:

  「黃方程,黃玻書,引領聲子物理;

  律己嚴,誨人勤,堪稱一代宗師。」

  黃昆先生,

  對祖國無限忠誠,

  對真理執著追求,

  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為科學事業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們永遠懷念他。

  (轉載自公眾號團結報團結網,略有刪改)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

1594028930000

相關焦點

  • 懷念| 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楊振寧贊他「一代...
    懷念 | 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楊振寧贊他「一代宗師」 黨外精英
  • 懷念 | 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楊振寧贊他「一代宗師」
    1937年,黃昆通過潞河中學向燕京大學的保送考試,並根據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選定物理為學習專業。1941年秋,黃昆在獲得燕京大學學士學位後,來到西南聯大任助教。聲子物理第一人1944年,黃昆西南聯大研究生畢業,被「庚子賠款」留英公費生錄取,1945年10月,黃昆在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師從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後來榮獲諾貝爾獎的莫特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選定為固體物理學,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莫特招收的
  • 資料:黃昆靠什麼取得最高獎
    南方網訊  除去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之外,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一般都有卓越的學術成就,黃昆是靠什麼問鼎這一最高科技獎的呢?  黃昆對固體物理學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貢獻。
  • 黃昆先生之風——紀念中國半導體物理及固體物理奠基人黃昆先生
    圖2 1951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做ICI博士後期間的黃昆上述黃昆8項主要的科學貢獻,除X光漫散射理論和「Friedel振蕩」外,都與量子化的晶格振動格波,即與聲子有關,主要研究對象是聲子和聲子參與的固體光學或電學等物理過程。即使X光漫散射理論,也與晶格的非完整性有關。因此,黃昆曾多次談起,他一生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聲子物理。
  • 【科學向日葵】快樂的物理巨人-黃昆
    年出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45年赴英國留學,成為布列斯託大學研究生,並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歷任英國愛丁堡大學玻恩教授的訪問學者和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1951年年底,黃昆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等單位工作,1987年—1991年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2002年,黃昆榮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昆的一生是輝煌的,他的研究更是卓越的。
  • 紀念黃昆百年誕辰——CNCLS20物理材料儀器分會場報告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11月2日,由中國物理學會光散射專業委員會主辦,蘇州大學、廈門大學承辦的第二十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CNCLS20)在蘇州同裡湖大飯店隆重召開。
  • 從黃昆方程到極化激元——黃昆方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黃昆先生生前多次說過,他自己最滿意的工作有兩件,第一件就是1950年對離子晶體中的長波光學聲子和宏觀電磁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即黃昆方程(有時也稱Born-Huang方程,即玻恩-黃方程[1]),另一件則是與晶格弛豫有關的多聲子光躍遷[Huang-Rhys參數,是黃昆與妻子A. Rhys(中文名李愛扶)合作的成果]和無輻射躍遷理論。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本科很多出自於這所頂級高校
    提到我國的科技獎項,除了眾所周知的國家三大獎、國家科技創新爭先獎以及省部級的科技獎以外,還有一個最具含金量的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從獎項設置就可以看出,這裡含有一個最字,所以含金量不言而喻!國家最高科技獎是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一向是我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象徵著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最頂峰,同時也是對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重大貢獻的人。
  • 歷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畢業於何高校?幾乎全為名牌大學!
    從2001年開始,每年年初國家都會頒發上一年度的「最高科學技術獎」,截止到目前已經頒發了19個年度,在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發前,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20個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他們的本科畢業院校,本文我們先來了解2000到2009年度(頒獎時間2001年到2010年),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慶存: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開創者
    來源標題: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慶存: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開創者曾慶存出生年月:1935年5月出生地:廣東省陽江市主要成就:曾慶存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 中國科大6位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化學會-贏創化學創新獎、第十屆「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青年獎」、安徽省青年五四獎章。2012年入選國家創新人才計劃青年項目,2015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2018年獲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礦物和巖石Early Career Award,2019年選為美國礦物學會會士。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黃昆:西南聯大物理系3劍客之一,他為何多次勸楊振寧回國?
    這裡鄧爺爺說的這一位科學家,名字叫「黃昆」。黃昆先生,在全球物理學領域,聞名遐邇。他是聲子物理的一個開創者,他在世界固體物理界堪稱第一流的專家,又是半導體在中國的先驅者之一,被人們譽為「中國半導體物理之父」。另外,在留學期間,他曾和著名大師合著《晶格動力學》一書。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出生家庭、年齡、地域、教育背景
    (將其劃分為5個時間段,見表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始設於2000年,每年最多僅有2位獲得者,因此當他們獲得該獎時年齡普遍偏高,平均年齡為83歲。獲獎時86歲以上者有14位。(見表2)截至目前,獲獎者中已有14位離世。
  • 中國植物活詞典吳徵鎰逝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資深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6月20日在昆明逝世,享年97歲。  吳徵鎰於2008年1月8日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北大六人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舉行,共有100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該獎前身為1987年由錢學森、朱光亞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設立的「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1994年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是面向全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旨在表彰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奮發有為砥礪建功,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
  • 東陽籍教授陸朝陽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有關使領館代表、國際科技組織代表、國內外知名高校代表等來自12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加。開幕式上,陸朝陽還被授予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並上臺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