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對歷史研究持虛無主義觀的人對唯物史觀展開新一輪攻擊,妄圖否定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為了更好地辨識歷史虛無主義,有必要扼要回顧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
唯物史觀不是階級鬥爭決定論
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邏輯體系中,階級鬥爭隸屬於上層建築的政治範疇。當生產力發展受到生產關係的嚴重束縛,以致不改變生產關係就無法繼續推進生產力發展時,通過階級鬥爭來改變生產關係能夠發揮提升生產力的作用。為此,馬克思將階級鬥爭所能發揮的作用界定為「助產婆」。他對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闡述稱:「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縮短過渡時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
馬克思在談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也明確指出,「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個別條件,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麼,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儘管這種變革的觀念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試問依據什麼說馬克思是階級鬥爭決定論者?又怎麼會視唯物史觀為「革命史觀」呢?!
唯物史觀不是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
「經濟」的概念既可以指生產力,也可以指生產關係。首先需要釐清所謂的「經濟決定論」是指「生產力決定論」還是「生產關係決定論」。很明顯,據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來理解,它講的是「生產力決定論」。生產能力的提高本身是發揮主體能動性的結果。為什麼自然和人文條件大體相當的社會卻屢屢出現生產力發展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是「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所無法解釋的。
恩格斯曾直擊攻訐者的荒謬。他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鬥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鬥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鬥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鬥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
可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唯物史觀怎麼會成為「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呢?!
唯物史觀不是「歷史終結論」
歷史虛無主義強加於唯物史觀的又一罪名是所謂「歷史終結論」。恩格斯在回答法國《費加羅報》記者提問時指出:「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於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裡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唯物主義辯證法強調歷史發展的永恆性,馬克思認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恩格斯承認每個社會形態存在的必然性和它相對於前一個社會形態的進步性。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了解古代奴隸主,中世紀封建主等等的歷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們的歷史正當性,承認他們在一定限度的歷史時期內是人類發展的槓桿」。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也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當然,馬克思也有很多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嚴厲譴責的論述。可見,馬克思對每一種社會制度的評價都不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而是既肯定它的進步性,同時也指出它的退步性,這也是該社會制度必然被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的根本緣由。那麼,又何來「歷史的終結論」之說呢?
唯物史觀不是抽象的社會學公式
對歷史的演進持虛無主義觀點的人從來不承認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在宏觀上有其特定演化規律。他們對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唯物史觀持根本否定態度。馬克思恩格斯則予以回擊。
馬克思恩格斯多次強調唯物史觀是實證科學,他們對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既不是先驗的抽象規定,也不是宿命論式的公式。馬克思對俄國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論證,突出證明了他反對把歷史發展規律的觀點變成抽象公式的科學態度。
俄國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面臨走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當時米海洛夫斯基發表文章斷言,根據馬克思提出的發展圖式,俄國應該走資本主義道路。馬克思憤怒地回答:「他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後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馬克思強調人的主體能動作用,認為,俄國當時具備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一些條件,但能否跨越則取決於俄國人民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他指出,「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
從以上馬克思恩格斯諸多觀點可見,現今歷史虛無主義對唯物史觀的攻訐毫無新意。這又一次警醒我們要提高識別能力,捍衛唯物史觀對歷史研究的科學指導地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