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馬恩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

2020-12-05 求是網

  當前,一些對歷史研究持虛無主義觀的人對唯物史觀展開新一輪攻擊,妄圖否定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為了更好地辨識歷史虛無主義,有必要扼要回顧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

  唯物史觀不是階級鬥爭決定論

  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邏輯體系中,階級鬥爭隸屬於上層建築的政治範疇。當生產力發展受到生產關係的嚴重束縛,以致不改變生產關係就無法繼續推進生產力發展時,通過階級鬥爭來改變生產關係能夠發揮提升生產力的作用。為此,馬克思將階級鬥爭所能發揮的作用界定為「助產婆」。他對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闡述稱:「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縮短過渡時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

  馬克思在談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也明確指出,「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個別條件,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麼,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儘管這種變革的觀念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試問依據什麼說馬克思是階級鬥爭決定論者?又怎麼會視唯物史觀為「革命史觀」呢?!

  唯物史觀不是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

  「經濟」的概念既可以指生產力,也可以指生產關係。首先需要釐清所謂的「經濟決定論」是指「生產力決定論」還是「生產關係決定論」。很明顯,據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來理解,它講的是「生產力決定論」。生產能力的提高本身是發揮主體能動性的結果。為什麼自然和人文條件大體相當的社會卻屢屢出現生產力發展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是「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所無法解釋的。

  恩格斯曾直擊攻訐者的荒謬。他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鬥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鬥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鬥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鬥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

  可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唯物史觀怎麼會成為「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呢?!

  唯物史觀不是「歷史終結論」

  歷史虛無主義強加於唯物史觀的又一罪名是所謂「歷史終結論」。恩格斯在回答法國《費加羅報》記者提問時指出:「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於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裡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唯物主義辯證法強調歷史發展的永恆性,馬克思認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恩格斯承認每個社會形態存在的必然性和它相對於前一個社會形態的進步性。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了解古代奴隸主,中世紀封建主等等的歷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們的歷史正當性,承認他們在一定限度的歷史時期內是人類發展的槓桿」。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也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當然,馬克思也有很多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嚴厲譴責的論述。可見,馬克思對每一種社會制度的評價都不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而是既肯定它的進步性,同時也指出它的退步性,這也是該社會制度必然被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的根本緣由。那麼,又何來「歷史的終結論」之說呢?

  唯物史觀不是抽象的社會學公式

  對歷史的演進持虛無主義觀點的人從來不承認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在宏觀上有其特定演化規律。他們對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唯物史觀持根本否定態度。馬克思恩格斯則予以回擊。

  馬克思恩格斯多次強調唯物史觀是實證科學,他們對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既不是先驗的抽象規定,也不是宿命論式的公式。馬克思對俄國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論證,突出證明了他反對把歷史發展規律的觀點變成抽象公式的科學態度。

  俄國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面臨走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當時米海洛夫斯基發表文章斷言,根據馬克思提出的發展圖式,俄國應該走資本主義道路。馬克思憤怒地回答:「他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後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馬克思強調人的主體能動作用,認為,俄國當時具備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一些條件,但能否跨越則取決於俄國人民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他指出,「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

  從以上馬克思恩格斯諸多觀點可見,現今歷史虛無主義對唯物史觀的攻訐毫無新意。這又一次警醒我們要提高識別能力,捍衛唯物史觀對歷史研究的科學指導地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歷史虛無主義的若干表象及其實質
    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要有更深入的學理分析與批判,推動通俗普及歷史讀物的撰寫與出版,充分發揮現代媒體在學術成果傳播上的作用,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歷史教育,整頓好領導幹部作風。實際上,歷史虛無主義的宣揚者主要還是一些非史學專業的知識分子,他們雖然有時冠以「著名歷史學家」的名銜,甚至自詡為執史壇牛耳,但其著述一般來說並不看重學術規範,其史料選擇帶有相當大的片面性與隨意性,對材料的使用也往往朝著片面化的方向加以解釋,著述的呈現形式大多類似於史學隨筆與評論,借歷史來抒發自己的政治見解、批判現實是其基本特徵,有的使用「影射史學」的手段,有的則是赤裸裸的攻擊,史學界對他們的著述、言論大多並不認可
  • 核心價值觀培育需廓清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西方文化傳統之現代流變的產物,可以說是一種國際性的思潮。在西方近現代的哲學與歷史思想家中內蘊歷史虛無主義特徵、傾向或因素的不乏其人,如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義大利思想家克羅齊、英國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等。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表現及其思維方法
    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發展史的「三種版本」  新時期,東西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這就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中的許多異化現象,引發了西方有覺悟的學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在哲學和文學方面,早期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潮,後來演化為「後現代主義」的思潮。
  • 《歷史評論》吳英:「貧困」二字應該還給波普爾——評《歷史決定論...
    作者:吳英 來源:《歷史評論》2020年第3期 令人不解的是,波普爾對唯物史觀的庸俗批判,竟然成為一些人對唯物史觀提出質疑甚至否定的依據。在「波普爾熱」的背景下,波普爾的幾乎所有著作,包括傳記、訪談等都先後譯成中文出版。這種現象在當代西方學者中是很少見的。 應該說,波普爾在自然科學哲學方面的研究還是有建樹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他對崇尚歸納方法的實證主義給予了致命一擊。
  • ...吳英:「貧困」二字應該還給波普爾——評《歷史決定論的貧困》
    作者:吳英 來源:《歷史評論》2020年第3期 沒有科學的方法論,沒有對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特性的深刻了解,沒有對所批判對象的全面深入研究,波普爾竟然想用幾條謬斷來否定社會科學發現規律的可能性,並斥責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貧困的,這只能證明波普爾自己的貧困。
  • 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內容摘要: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思想文化界的重新泛起,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歷史虛無主義藉口「重新評價」歷史,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造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在社會上導致嚴重的消極後果。我們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科學認識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 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與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面對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我們應當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科學剖析,深刻揭露其本質和危害。
  • 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實質是歷史觀問題
    歷史虛無主義以唯心史觀為認識基礎,對歷史特別是黨史國史做所謂「反思」「翻案」「解構」等「虛無」文章,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爭奪闡釋歷史的主導權、影響力和話語權,誤導甚至顛覆人們的歷史認知和政治與社會意識。從表象上看,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多以所謂史實、史料問題出現,但究其認識根源和動機,則是一個歷史觀問題。繁榮發展歷史研究、黨史國史研究,必須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還歷史本原,澄清歷史是非。
  • 警惕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新趨勢
    調查結果顯示:自認為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學生人數為15.7%,而「不大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數佔60.7%。在關於中國近現代以來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中國革命的必然性和歷史作用、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解放和復興的歷史貢獻等重要問題上,不同程度地認同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比例竟然大幅超過他們的自評比例。
  • 宋月紅:深入內部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原標題:深入內部 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打著「學術」的幌子,在各種媒體上造謠生事。要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就要深入它的內部剖析這一思潮。
  • 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極大危害性(資料)
    歷史虛無主義產生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由於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思想上是錯誤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即使在西方也未成氣候。它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催化腐蝕,後來又在中國大陸有所泛濫,雖然也已被人們識破,但造成很大危害。西方敵對勢力為什麼向蘇聯、向中國大量輸出歷史虛無主義呢?
  • 堅拒歷史虛無主義對文藝創作的襲擾與侵蝕
    文學和藝術常常是歷史變遷、時代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先聲。正因為如此,文學和藝術領域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深度切入的領域,歷史虛無主義也常常藉助文學藝術的影響力輻射力而四處滲透、多向擴張、深層渲染,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思想,襲擾與侵蝕文藝創作。因此,堅拒歷史虛無主義對文藝創作的襲擾與侵蝕,是文學藝術領域的重要任務。
  • 個人責任、社會正義與價值虛無主義的克服
    但另一方面,這種對傳統形上學的批判始終伴隨著一種不安、憂慮甚至恐懼的情緒,不少人擔憂形上學的批判以及形上學終結有可能導致價值失落與意義危機,一些學者甚至認為現當代哲學對形上學的質疑與否定是造成價值相對主義與價值虛無主義的罪魁禍首,常見的疑問是:如果沒有形上學來奠定終極意義,人們將到哪裡尋求價值的規範性基礎?人們將以什麼作為精神依託與歸宿?
  • 虛無主義是資本主義派生物——世俗時代的信仰何以可能
    事實上,自尼採以來,虛無主義就不斷地被規定和宣稱為現時代人類精神文化的根本處境。人的精神和信仰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這是馬克思對現時代信仰處境的深刻洞見。在馬克思看來,商品拜物教是信仰在現時代的異化形態。馬克思用異化這個哲學概念來表達信仰曾經出現的兩種特殊的歷史狀況:一種是在神聖形象中的異化,另一種是在非神聖形象中的異化。
  • 馬龍閃:虛無主義在俄國的發生和流變
    恰達耶夫對俄羅斯民族歷史的反思和檢討,帶有濃厚的民族虛無主義。他說:「看一眼我們,便可以說,人類的普遍規律並不適用於我們。一位俄國學者評價他時說道:「恰達耶夫的虛無主義,他對西方的直言不諱的讚頌,他對天主教的意識形態化言論,不僅為尼古拉專制的維護者所怒斥,而且也為А.И. 赫爾岑、А.С.普希金和其他批判當時俄國專制農奴制現實的思想家所不能接受。」有人認為,恰達耶夫是「俄國社會政治虛無主義的鼻祖」。然而,恰達耶夫的影響是巨大的。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生背景、主要特徵及其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在新中國興風作浪,是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情況。作為一種錯誤思潮,它屢遭批駁,聲名狼藉,但一直沒有歸於沉寂,仍不時掀起波瀾,混淆視聽,擾亂人心。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生與發展絕非偶然,與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有著緊密關聯。  從世情的變化看,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驟然陷入低谷。西方世界因「不戰而勝」而洋洋自得,有人甚至拋出「歷史終結論」。
  • 關於歷史決定論問題
    且看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典表述: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 人民日報:將「惡搞」當歷史真實,破壞政治認同
    不僅對孫中山等歷史偉人抹黑貶損、造謠中傷,還對革命英雄肆意攻擊謾罵。四是「虛無」馬克思主義學說。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在遭到批判之後,反誣馬克思主義是「極端的歷史虛無主義」。這不過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舊調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中的重彈。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社會思潮、政治思潮,儘管表現形式和內容不一,但都有明確的政治指向和政治訴求。
  • 中國強起來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指導
    歷史唯物主義是在批判舊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舊唯物主義,包括近代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人道唯物主義,使唯物主義成為一種「新的唯物主義」,我們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了歷史唯心主義,把歷史觀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因此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堅持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 馬恩沒用過「黨性」和「人民性」概念嗎
    原標題:馬恩沒用過「黨性」和「人民性」概念嗎   尹韻公研究員在《北京日報》發表的《一個經典觀念的邏輯起點和歷史起點——關於「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以下簡稱「尹文」)一文,拜讀之後,頗受啟發;但尹文對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黨性」和「人民性」概念的考察似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