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54個全國「學雷鋒紀念日」。最近媒體連發與「學雷鋒」、「志願者」有關的報導,讀來令人感動,並再度引出一個並不新鮮的話題:好人好事如何才能綿延長久?
行善分兩種,一種是非常態的,偶然對陷入困境之人施以援手;還有一種是日常的,細水長流的奉獻與生活融為一體,於平淡中見真章。後者或許不像前者那般轟轟烈烈,但於和諧社會而言,後者的重要性絕對不遑多讓;好人好事的綿延長久,在多數情況下也更仰賴於此。
日前刊發了兩篇報導:一是棲霞區志願者喻小萍,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跟十多名志願者在小區裡晨跑,左繞右繞六七圈跑下來,身體活動開了,對小區的巡查也到位了;二是雨花臺區寧南生鮮市場辦了個「農貿市場早點名」微信群,集合了管理人員、攤販和居民等,通過曬圖挑刺領紅包來監督市場環境,如今市場變得異常整潔。
十幾名晨跑者,就能完成整個小區的巡查;幾十名攤販居民,就能幫一個市場管好環境,以小微資金節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這不禁令人想像,我們在舉手之勞間蘊藏著多少與社會為善的效率潛能;當這些潛能被釋放出來,我們的生活環境又會發生何等變化?而要釋放這些潛能,往往並不需要我們「能為人所不能為」,甚至也不必與我們追求自身利益相衝突。
這樣說,絕非否定雷鋒的榜樣作用。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雷鋒的很多事跡一般人做不到,人人捨己為人的境界或許「不能至」,但有此「高山」在前,讓大多數人在不必過於「舍己」的情況下樂於助人,應是個不太遙遠的目標。只要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無論有沒有「舍己」,都可稱得上是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了一份力量。
找到個人生活與對外行善的結合點,人人都能做好事,讓兩者不相衝突。這樣,行善帶給人的滿足感不會被「舍己」可能帶來的不平感所消解,助人真正成為一件樂事。就像在那兩篇報導中,喻小萍和其他十多名志願者,就算不巡邏,也是要晨跑的;一邊跑一邊提供巡邏的「舉手之勞」,她說,「能幫到左鄰右舍,是一種錢都買不來的幸福」。寧南生鮮市場的攤販和居民們,就算不參與「早點名」,也是該出攤出攤、該買菜買菜的;忙自己的事,同時順便監督,能領到3元錢的微信紅包,還有「出了力」的成就感和愉悅感,何樂而不為呢?
既不影響自己原本的安排,又能在舉手之勞間為他人、為社會貢獻美好點滴,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吝於行善。惟其容易,所以個人的善行更可能持續,行善的群體更可能不斷檔,乃至生生不息,從而讓身邊的好人好事綿延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