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十幾個時區的限制,包括60餘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40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過去的三天裡,通過線上線下交融的方式,在上海呈現了一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雲端會議」。
11月1日,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圓滿落幕。論壇期間舉行了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並向公眾直播,無論從場次數量還是參與人數來看,此次論壇都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教授表示:「今年的國際會議幾乎全部在線上舉行,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能夠在線上和線下同時舉行,這是各方共同努力協調的結果。」
科恩伯格表示,全球合作的需求在新冠疫情的形勢下變得更加迫切,來自大學、研究所和行業各界以及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探索,頂尖科學家論壇也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交流平臺。
他說道:「全球的很多團隊都希望儘早開發出新冠疫苗和藥物,我們只有通過全球科研合作,才能讓這一天早日到來。」
為期三天的70餘場峰會全方位覆蓋了包括天文物理、生物化學、轉化醫學、人工智慧、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在內的多個基礎和應用技術相關領域。受疫情影響,病毒和醫學方面的話題尤其受關注。
2020年新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病毒捕手」哈維·阿爾特(Harvey Alter)在論壇首日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冠疫苗最早有望明年2月上市。」
阿爾特教授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認為,C肝疫苗至今尚未問世,一方面是存在技術的壁壘,另一方面是研發投入風險太大。他還呼籲,加強對C肝感染者的檢測力度。
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阿爾巴尼醫學獎得主、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謝曉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的新療法。」他的團隊首次把高通量單細胞技術用於人源中和抗體篩選的團隊,目前正在全球進行早期臨床試驗。
對於基礎科研的投入和青年科學家的支持,也是頂尖科學家論壇關注的重點。論壇一方面強調基礎科研對醫學轉化等領域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基礎科研投入面臨的挑戰。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認為,在歐洲基礎科研的融資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他說道:「要使得官員們支持持續的研究,就要不遺餘力地向他們解釋投入長期研究的重要性,不能朝令夕改,我正在利用自己在領域中的影響力,讓我的聲音被他們聽到。」
中國近年來加強了基礎科研的投入,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大型科學裝置的投入。2016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在論壇上回應了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他表示:「超級對撞機的項目雖然造價高,但是中國已經到了應該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了。」
王貽芳認為,科研裝置量級的提升是必經之路。如果中國要成為一個科技領先的國家,在基礎科學、技術領域引領國際,擁有若干大型的百億量級科技項目是必然的。
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還舉行了多場包括天文物理、腦科學和生物醫藥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峰會。青年科學家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平臺非常有意義,能夠促進青年科學家之間,以及青年科學家和諾獎得主之間的直接交流。
主持了青年腦科學論壇的上海科技大學副教授胡霽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由於疫情等因素的影響,科研人員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會受到限制,但是各國的科研工作者正在通過網絡進行技術和科研成果的溝通,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平臺,將促進科學信息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