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下)

2020-12-08 騰訊網

  導語

  1

  在上一課《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上)》中我們學到了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菌的四層基本結構非常類似於我們平時喜歡吃的雞蛋的結構,想想雞蛋殼、殼裡的膜、雞蛋清和雞蛋黃分別類比細菌基本結構的哪一層呢?所有細菌都有的結構就是基本結構(可以看做是細菌界的「公平結構」),但是也有極少數細菌總愛搞特殊,形成了一些特殊結構(也可以看做是細菌界的「不公平結構」),還有些細菌在一些特殊時期形成的結構也叫特殊結構。

  重點

  2

  細菌細胞結構模式圖

  設問:上圖中的特殊結構只有三種,為什麼沒有看到芽孢?

  (二)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孢。

  1、莢膜:某些細菌細胞壁外包饒的一層較厚的粘液性物質(像不像我們在冬天穿上了厚厚的棉襖?)。

  作用: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解釋:有莢膜的細菌表面會形成大量負電荷(原來所穿的這件厚厚的「棉襖」還是帶電的呢),而在我們體內有很多負責吞噬細菌的免疫細胞叫吞噬細胞,這些吞噬細胞表面也有大量負電荷,這樣當吞噬細胞想要靠近細菌進行吞噬時,就會產生「同性相斥」的排斥力,故無法吞噬細菌。細菌在與我們的免疫系統鬥智鬥勇,形成莢膜這一招,讓細菌暫時居於上風。不得不感嘆:細菌雖小,卻是大大地狡猾呀。

  2、鞭毛:某些細菌菌體上附著的細長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

  鞭毛類型模式圖:

  鞭毛菌照片:

  那麼,細菌的鞭毛有什麼作用呢?

  上圖是霍亂弧菌的單鞭毛,看起來像蝌蚪的尾巴,想一想蝌蚪的尾巴有什麼作用?宏觀世界的生物現象在微觀世界似乎也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故細菌的鞭毛也有相同的作用。

  作用:使細菌運動。單鞭毛細菌運動模擬動畫圖(放慢了一百倍的慢動作)。而真正的單鞭毛運動速度堪比流星,速度超快:

  想不到細菌也有個性,有的喜靜,有的喜動,而那些活潑好動的細菌只是因為它們比其他細菌多了鞭毛這個神器。

  當霍亂弧菌活著的時候,可以隨著人們喝的被汙染的水進入胃,憑藉鞭毛,以流星般的速度快速通過胃,逃避了胃酸的殺菌作用,堂而皇之地到達小腸並逐步引起霍亂。所以,跑得快,有時還可幫助細菌逃命呢。隨著細菌狡猾級數加大,不禁開始毛骨悚然……

  3、菌毛:許多革蘭陰性菌表面比鞭毛短、細、多、直的絲狀物。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鞭毛和普通菌毛圖:

  觀察分析:下圖左是普通菌毛,下圖右是蒼耳的果實,一個是電鏡下才能看到的細菌結構,一個是肉眼能直接看到的黃豆大小的植物果實,它們難道五百年前是一家嗎?怎麼長得如此相似?

  回憶:蒼耳最愛粘在動物的皮毛上,讓動物幫它們傳播種子,藉此繁衍後代。下圖是幼兒園課本中的插圖——蒼耳媽媽有辦法:

  那麼菌毛有沒有類似於蒼耳的作用呢?下圖是志賀菌(痢疾桿菌)粘附小腸黏膜的照片,有圖有真相,果然連作用都與蒼耳神似啊,不服不行:

  作用:普通菌毛通過粘附,與細菌致病性有關。

  解讀:細菌就是這麼狡猾,害怕我們的腸蠕動把它們趕出腸道,所以就形成了菌毛這個渺小但強大的抓手,牢牢地抓住我們的腸黏膜,死皮賴臉地在這裡住了下來……看來不是我們脆弱,而是敵人太強大了!在與我們的免疫系統鬥智鬥勇中,細菌憑藉著菌毛這個武器再勝一籌。

  4、芽孢(芽胞):某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細胞質脫水濃縮形成的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具有多層膜結構的休眠體。

  細菌芽孢形態與位置模式圖

  芽孢一般是在高溫和乾燥等不適合細菌生存的條件下脫水濃縮形成的,在環境合適的時候芽孢又會吸水膨脹重新發育成繁殖體(未形成芽孢的細菌在合適條件下可繁殖故稱為繁殖體)。

  看到「脫水濃縮」這四個字,我們想一想在現實世界裡,也有脫水濃縮的現象。比如把葡萄曬乾的過程就是葡萄脫水濃縮,直到濃縮成小小的葡萄乾。

  芽孢的特點:

  對熱和乾燥抵抗力強。

  芽孢的遺傳物質和有效成分都被包在「核心部分」,外面有6層膜的保護,可以說是「裡三層外三層」,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銅牆鐵壁,故對外界抵抗力強,芽孢存活時間很長,最長的活了40多年呢!因此成為細菌界的「長壽」分子(想一想葡萄乾的保質時間也比葡萄長很多啊)。

  唉,細菌不僅狡猾,而且還能通過形成芽孢的方式抵抗外界不良環境,延長細菌壽命,在與人類的較量中又添加了一個勝利的砝碼。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會坐以待斃,在後面的免疫學部分我們會逐漸了解到它們調兵遣將智勇雙全奮勇殺敵的颯爽英姿……期待!

  由於細菌芽孢抵抗力很強,故殺滅芽孢難度極大,在滅菌(滅菌的概念和方法請看後面的課程)時應以殺滅芽孢為標準。

  課後練習

  3

  一、填空:

  1、細菌的特殊結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細菌運動有關的結構是______。

  3、與細菌抵抗力有關的結構是______。

  4、與細菌致病力有關的結構是______、______。

  二、單選題:

  1、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細菌特殊結構是

  A、菌毛

  B、莢膜

  C、芽孢

  D、鞭毛

  E、性菌毛

  2、可粘附細胞的細菌結構是

  A、菌毛

  B、莢膜

  C、芽孢

  D、鞭毛

  E、中介體

  3、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到的細菌結構是

  A、芽孢

  B、鞭毛

  C、莢膜

  D、中介體

  E、菌毛

  三、名詞解釋:

  1、莢膜2、鞭毛3、菌毛4、芽孢

  四、簡答題:

  細菌的特殊結構在醫學上各有何意義?

  打開腦洞——《三體》中的「芽孢人」

  4

  本次課的重點難點和考點「芽孢」是細菌的細胞質脫水濃縮形成的,在條件合適的時候芽孢又會吸水膨脹重新發育成繁殖體。本次課非常榮幸邀請到了著名科幻作家、陽泉人的驕傲——劉慈欣先生,請看他如何打開腦洞,為我們展示科幻作品中另類的「脫水濃縮」現象——「芽孢人(本小編命名)」。

  劉慈欣創作了多部科幻作品,其中的《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5年8月23日,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在三體世界裡,由於行星圍繞三顆恆星(相當於三顆太陽)運行,故其在季節乃至晝夜上出現不可預測的混沌,毫無規則可言,被稱為「亂紀元」。與「亂紀元」相對的是「恆紀元(地球只有一顆太陽,故地球文明始終是恆紀元)」。三體文明在亂紀元和恆紀元的無規律交替中一次次被毀滅,又一次次重新開始。

  在恆紀元的時候人們可以正常生活,但是在亂紀元,人們或者處於寒冷的「永夜」,或者處於炎熱的「永晝」,這時多數人就會在太陽下「脫水」變成「人幹」或者「軟皮」暫停生命,被其他人捲起來後堆放在地下「幹倉」裡貯存起來,只有極少數的統治者和士兵能在地下建築裡依靠提前儲存的糧食和水繼續生活。當恆紀元到來時,再把這些皮卷放到湖水裡浸泡,皮卷吸水膨脹後變成圓潤的肉體,恢復生命……世界獲得新生。

  劉慈欣先生對三體世界亂紀元的描述中,人們「脫水」成「人幹」不就是受到細菌脫水濃縮成芽孢的啟發嗎?小編認為這些「人幹」可以稱為「芽孢人」!網上好多人都在討論大劉這樣描述的現實依據是什麼,其實答案就在這裡!大劉不僅物理學的好,而且微生物學得更棒,關鍵是腦洞大的離譜,想像力豐富得驚人!

  建議大家利用業餘時間讀一讀《三體》三部曲,那是三部真正貨真價實的超一流硬科幻小說。劉慈欣,陽泉人的驕傲!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是他的粉絲呢!

  好吧,最後是給大家發放福利的環節,想快速了解《三體》梗概嗎?請看視頻《84分鐘讀完全集》:

相關焦點

  •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細菌很小,小到以微米為單位。細菌有球形、杆狀、螺形三種形態。有兩種分類方式,以形態分類,細菌可分為三種,分別是球菌、桿菌、螺形菌。用革蘭染色法可分為兩類,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基本結構是一般生存所必須的,是每個細菌細胞都有的(細菌L-型除外)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
  • 細菌的形態結構
    通過七年級生物課程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並且也學習了它們兩者之間的差異。那麼,你是否知道生活中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物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微生物中的一種——細菌。細菌的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
  • 【醫學微生物學重點】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第一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1、觀察細菌常採用光學顯微鏡,一般以微米為單位。2、按細菌外形可分為:①球菌(雙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四聯球菌、八疊球菌)              ②桿菌(鏈桿菌、棒狀桿菌、球桿菌、分枝桿菌、雙歧桿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桿菌) 第二節細菌的結構1、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細菌的形態和結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細菌的形態和結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有的細菌細胞除了細胞壁、細胞膜等基本結構以外,還具有芽孢、莢膜、鞭毛等特殊結構,是菌種分類鑑定的重要指標。由於細菌細胞既小又透明,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難以識別,故一般要經過染色才能做形態和結構的觀察。用於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鹼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類。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細菌細胞通常帶負電荷,而鹼性染料在電離時帶正電荷,所以很容易與細胞結合而使細菌著色,因此細菌染色多用鹼性染料。
  • 重點一:細菌的結構
    【上期內容】:重點十一:生殖一、細菌的基本結構1.細胞壁(維持菌體的固有形態4.核體(擬核):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圖片來源:澤成教育二、細菌的特殊結構1.1.屬於細菌基本結構的是(2009年真題102)A.鞭毛         B.莢膜   C.菌毛         D.核體    E.芽孢
  • 初二《生物》第十三章 第三節 原核生物界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生能夠說出細菌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徵。輕鬆一刻的遊戲可以安排在講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後,因為簡單列舉了有的細菌有莢膜、鞭毛和菌毛等結構,所以這時候做這個遊戲,既可以複習細菌有球狀和杆狀等,也可以放鬆一下;另外由於教室投影清晰度的影響,這個遊戲5班和6班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每個班都有同學正確說出了答案和解題思路,說明學生很聰明;2.
  • 原核細胞——細菌的表面結構
    細菌的結構分為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基本結構是各種細菌都具有的結構,包括細菌的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某些細菌特有的結構稱為特殊結構,包括細菌的中膜體、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1、細胞壁 細胞壁位於菌細胞的最外層,包繞在細胞膜的周圍,組成較複雜,是一層較厚、較堅韌並具有彈性的結構,隨細菌不同而異。
  • 飛秒雷射納米結構有效減少非晶合金上的細菌粘附
    本文評估了四種鋯基塊體金屬玻璃的飛秒雷射納米結構表面的細菌粘附特性。在不同能量強度(0.23和2.3 J/mm)下,飛秒雷射輻照製備了雷射誘導的周期性表面結構和納米粒子結構)。塊狀金屬玻璃(BMG),也稱為非晶態合金或液態金屬,由於其在醫療設備、傳感器和納米技術等領域的廣泛潛在應用,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細菌細胞壁的結構
    細菌是自然界一種微小的生物,常見的細菌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與人體細胞不同的是,細菌具有細胞壁,細胞壁位於細胞膜的外面,對細菌具有保護作用。圖中的紫色管子是肽聚糖,肽聚糖是革蘭式陽性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可多達五十多層,是高強度的3D空間結構,對菌體有保護作用。
  • 醫學資料筆記-2 細菌的結構
    脂多糖(LPS)的結構組成中,脂質A是其毒性的主要成分,無種屬特異性。革蘭陰性細菌有兩層生物膜,即內膜(胞質膜)和外膜。3.細菌細胞壁缺陷型菌(L型菌):無細胞壁的細菌在普通環境下會死亡,但在高滲環境下,少數細菌會存活,並具有一定的分裂和繁殖能力。那些在高滲環境下存活下來的無細胞壁的細菌被叫做L型菌。
  • 細菌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及核質
    細菌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及核質。(一)細胞壁(Cell wall)細胞壁為細菌表面比較複雜的結構。是一層較厚(5~80nm)、質量均勻的網狀結構,可承受細胞內強大的滲透壓而不破壞。細胞壁堅韌而有彈性。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狀--第一節 病毒的形態與結構
    微生物種類 在無活細胞的培養基中生長 二等分裂繁殖 核酸類型* 核糖體 敏感性 抗生素 幹擾素 細菌 第一節 病毒的形態與結構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病毒個體微小,測量病毒大小的單位是毫微米(nm),即1/1000微米。在型病毒(如牛痘苗病毒)約200~300nm;中型病毒(如流感病毒)約100nm;小型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僅20~30nm。
  • 現代包裝的結構形態!
    所謂人體工學就是在本質上減少人使用工具或者物體時候的疲勞感,其設計形態要儘可能的適應人體的自然形態。在包裝結構設計中首要考慮的就是關於人手的自然結構,使人在使用包裝時,達到手物一體的自然狀態。這是包裝結構形態的最高境界,也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體現,這種從人體工學角度來進行的包裝形態設計,一般來說都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造型形態設計。
  • 土壤中氮的形態和轉化
    一、土壤中氮的形態   土壤中的氮素形態分無機態及有機態兩大類 ,但以有機態為主,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難易分為3類:第一,水溶性有機氮;第二,水解性有機氮;第三,非水解性有機態氮;它們在一般酸鹼處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種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礦化。   土壤無機態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過全氮的1%-2%。
  • 古核細胞(古細菌):世界上最古老的細菌
    所以,可以通過直系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較來確定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而應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人們發現,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的原核生物並不是統一的類群,並且在及早地時候就已經演化為兩大類:古細菌(原細菌)和真細菌。
  • 類人腦神經形態微晶片
    30年前,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波託馬克河中發現了一種名為地細菌的原細菌,它可以產生導電的蛋白質納米線。去年,這些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裝置,利用一種屬於地細菌家族的微生物產生的天然蛋白質,從空氣中的水分中產生電力。
  • 古細菌與真細菌的區別
    在細胞結構和新陳代謝上,古細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轉錄這兩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過程上,它們並不明顯表現出細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細菌的轉譯使用真核的啟動和延伸因子,且轉譯過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結合蛋白和TFIIB。
  • 第三隻眼看細菌(連載一):醫學院裡後悔的師兄(成敗皆由細菌)!
    這時他就想到了在實驗室做實驗的細菌,平時做實驗時用細菌注入動物體內,就很容易引起動物發熱,如果照樣把一點細菌注入自己的體內,那肯定會造成發熱的症狀,就可以輕易地騙過老師了。   到了畢業分配的前一晚,師兄靜悄悄地跑到學校實驗室,從一瓶細菌溶液中抽出一點注入自己的體內。第二天,他如願地出現了發熱,也如願不必去邊遠地區支援,他為自己的小聰明得意了。
  • 古細菌,一種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目前,細菌存在於各處,但是卻沒有存在於單細胞微生物中。據專家介紹,單細胞微生物與真核生物一樣,沒有細菌,細胞中只包含了細胞核和細胞膜。目前,我國研究所所認知的古細菌,與細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簡單來說,他們都缺乏細胞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膜,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細菌可以到任何地方。目前,我們擁有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那就是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