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190億!愛爾眼科悄悄創新高!醫療糾紛中的「白內障手術」有多少明與暗?
1月7日,愛爾眼科股價大漲8.27%至77.40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達3190億元,位於創業板第四位,僅次於寧德時代、金龍魚和邁瑞醫療。
近日,國內眼科連鎖醫療行業龍頭愛爾眼科(300015,SZ),深陷一場白內障手術引發的醫療糾紛之中,因當事一方是知名抗疫醫生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而受到市場廣泛關注。雖然雙方已就爭議問題隔空多次論戰,但至今尚無定論。
其中,艾芬曾公開質疑,愛爾眼科是否為了推銷高端人工晶體的白內障手術逐利,而忽視了對患者採用合理治療方案,從而導致後續其視網膜脫落。
對此,1月5日,愛爾眼科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艾芬具備做白內障手術的適應症,且無手術禁忌症,且白內障手術的施行與視網膜脫落間隔時間達5個月,二者並無直接關聯。但針對這一說法,艾芬並不認可,並稱愛爾眼科混淆視聽,並對外展示其病歷中與愛爾眼科核查報告有出入的證據。
為何一個常規的白內障手術會鬧出這般風波?作為市值達3000億的行業龍頭上市企業,愛爾眼科到底有沒有「逐利」的內在驅動?白內障手術在愛爾眼科的服務業務體系中又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對於此次醫療糾紛中,愛爾眼科是否存在「過度醫療」的行為尚無法判斷,但是透過這個非常常規的白內障手術卻可一窺民營眼科醫療服務行業的生存擴張邏輯。
儘管愛爾眼科與艾芬的糾紛尚未達成共識,但二級市場上,看多一方已迅速集結出手。
1月7日,愛爾眼科股價大漲8.27%至77.40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達3190億元,位於創業板第四位,僅次於寧德時代、金龍魚和邁瑞醫療。
白內障手術背後的「藍海」
白內障是一種很常見的眼科疾病,常發於中老年人,並且致盲率高。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白內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全球有35%的盲症、25%的中重度視力損傷來自未及時治療的白內障。中國則是全球白內障患者人數最多也是白內障治
盲人數最多的國家。據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統計,我國 60-89歲人群白內障發病率是80%,9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達到90%以上,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抽查人口比例及2019年全人口數測算,白內障的患病人數預計達到1.7億人。
為此,國家推出白內障「掃盲」計劃,並將白內障手術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報銷比例根據不同醫保類型有所調整,一般自付比例在0%-20%之間。以廣州市為例,白內障採用 DRGs 付費方式,所需醫療費用歸屬於乙類藥品和診療項目,自付比例調整為零,住院相關費用按照醫保類型比例支付,而其中人工晶體的統籌支付最高標準限額為1800元/個。
目前白內障手術植入人工晶狀體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根據行業企業招股書披露,人工晶體的價格根據不同的材質、設計和附加功能具有不同的選擇,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款平均價格300元,低端產品的平均價格1200元,中端產品的平均價格3000元,高端產品的平均價格12000元。
此次愛爾眼科醫療風波中,根據艾芬的自述,她的白內障手術植入了昂貴的晶體,治療花費達29000元。
由於我國防盲治盲工作的積極開展和眼科服務能力的提高,我國白內障手術實施例數保持持續增長趨勢,由2012年145萬例增加至2018年的370萬例。有數據顯示,中國白內障手術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約人民幣83.9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約人民幣175.9億元,期間年化複合增長率達到20.3%。
不過,未來白內障手術市場增長空間依然巨大。2018年我國每百萬人口手術實施例數(CSR)僅2262,遠低於發達國家10000,也低於WHO組織設立的消除白內障致盲所必須的CSR閾值3000。
龐大的患者規模,不斷釋放的市場需求,為愛爾眼科等民營眼科醫療服務企業高速崛起提供了持久市場驅動力。
北京一券商研究員指出,以眼科疾病為主營業務的眼科醫院中,白內障手術業務的佔比能達到20%左右,部分眼科醫院更是專業從白內障手術業務起家,快速在行業內崛起。
根據愛爾眼科公司年報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9年,愛爾眼科白內障醫療服務營收分別為2.36億元、3.33億元、3.72億元、4.83億元、8.01億元、9.81億元、14.17億元、15.44億元、17.60億元,在公司營收佔比分別達18%、20.32%、18.74%、20.12%、25.33%、24.53%、23.77%、19.29%、17.62%,成為公司營收的支柱之一。
目前愛爾眼科營收構成中有產品和醫療服務兩大板塊,如果僅算醫療服務業務營收佔比,白內障手術的比重還會更高。
一位曾做過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白內障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費用、藥物費用、住院費用和採用的耗材費用等,如果採用常規治療手段,治療費用在幾千元不等,如果採用人工晶體,則根據晶體的進口與否和中高低端產品不同價格不等,其中,高端晶體價格一般超過2萬元。普通人工晶體醫保可納入報銷範圍,但絕大部分高端人工晶體都不屬於報銷範圍。
但是自2017年開始,隨著新一輪醫改的推進,醫保控費開始落地,國家降低了對白內障篩查業務的醫保補貼,民營眼科醫療服務市場上的白內障手術增幅隨之放緩。
2017年,愛爾眼科的白內障業務收入同比增速34.36%,但在2018年降為9.01%。這對一直保持年均營收增20%,淨利潤增30%左右的愛爾眼科來說,影響顯而易見,業績承壓也是自然。
好在醫保僅能滿足基本人工晶體需求,隨著人均壽命延長、消費能力提升,白內障患者的選擇開始逐漸向中高端、高端遷移,這為愛爾眼科們打開了另一扇大門。
愛爾眼科則在2018年推出白內障「煥晶(屈光性)」手術,公司官方資料解釋,這一手術是指針對患有白內障和(或)老視眼的人群,根據其在白內障術後有脫鏡訴求,為患者個性化定製,通過飛秒雷射或微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及屈光性人工晶狀體來矯正病人的散光,或恢復術後近、中和遠距離的全程視力。公司客服表示其售價不包括術前術後一般在3-4萬元。
武漢一眼科專家指出,對比常規白內障手術,其價格高出一倍以上,且高端技術服務不受醫保控費影響,主要由患者自費,通過高端業務的拓展,提高企業利潤率,是一種常規的商業手法。國元證券一份研報中指出,受益於高端項目的推進,2018年,愛爾眼科白內障業務客單價增幅提高10%以上。
通過高端業務的發展提高企業利潤率,也一直是愛爾眼科保持高速增長的方法之一。
從2010年上市至今,愛爾眼科在眼科醫療服務領域一路狂奔,市值從70億元暴漲到3000億元,同時通過不斷併購,門店也從1家增長到近400家,並且業務布局也從中國走向了全球,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眼科連鎖醫療機構。
高速增長的愛爾眼科也成為資本競逐火熱的對象,而愛爾眼科也沒讓資本市場失望,自上市後,愛爾眼科的營收和毛利增幅一直保持在兩位數。
不過,隨著多省開始探索將人工晶體納入帶量採購,以及國產人工晶體替代步伐的加快,高端人工晶體降價大勢所趨,這將是對愛爾眼科們的真正考驗。
眼科服務行業的高毛利
按照臨床常見眼科疾病分類,中國眼科醫療服務市場主要可分為醫學視光、 白內障、眼底疾病、屈光、眼表疾病、青光眼及其他眼病診療服務。
2020年,相對而言,眼科服務行業的向好態勢並未受疫情太大影響。成都普瑞眼科醫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廈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遼寧何氏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先後遞交或更新其上市招股說明書,資本市場迎來一波眼科專業公司衝擊上市潮。
眼科服務行業市場也從以往的一家獨秀變為百花齊放。根據各家披露的數據,以門店數量和營收規模市佔率兩個指標來衡量,當前,愛爾眼科約400家,市佔率約23.2%;華廈眼科約51家,市佔率5.6%;普瑞眼科18家,市佔率2.7%。
資本蜂擁而入的背後,是眼科民營醫院獨立於傳統藥品市場的發展速度。
自2010年起,國家頒布《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放寬社會資本辦醫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優先申辦醫療機構,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革。此後至今,關於鼓勵社會辦資本辦醫的政策陸續出臺,民營醫院的數量快速攀升。
眼科在其中表現亮眼。《中國衛生和健康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共有眼科專科醫院761家。其中,民營眼科專科醫院從2014年的347家增長至2018年的709家,期間年化複合增長率達到19.6%,並在眼科專科醫院的佔比達到 93.2%。
「眼科專科醫院進入門檻雖然高、但其通過專科連鎖方式發展,可複製性強規模效應和先發優勢強,且利潤率高,」北京一家券商機構研究員指出,其門檻主要包括資金實力和獲醫能力,其有標準化特性,可快速複製,具有規模優勢。而在利潤率表現方面,也高於其它專科。
根據《中國衛生和健康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在眾多專科醫院裡面,眼科醫院的盈利能力、獲客能力、營運能力都是比較強的,淨利率在眾多科室中排名第一,達13%,高出口腔科2個百分點;其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也高達19%,僅次於美容科。
根據愛爾眼科年報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9年間,公司毛利率分別達到55.33%、44.97%、45.89%、44.91%、46.59%、46.11%、46.28%、47.00%、49.03%。分企業來看,2019年愛爾眼科毛利率達49.30%,淨利率14.33%;華廈眼科毛利率40.19%,淨利率7.43%;普瑞眼科毛利率42.69%,淨利率4.11%;何氏眼科毛利率43.21%,淨利率10.81%。其中,多家眼科企業的大部分醫院還處於市場培育期,「這個行業還是屬於相對來說對政策利空最少的細分領域,而其行業潛力超過千億元,」上述研究員指出,多重因素下,推動了諸多資本蜂擁進場。
有了資本加持的企業,則加速擴張。
2010年起,華廈眼科有限開始探索連鎖化運營先後在福州市、泉州市開展眼科醫療業務,並在上海進行省外試水。2013年起開始全面連鎖化,至今已發展至51家醫院。
與此同時,上市後的愛爾眼科也啟動其擴張計劃,「PE+上市公司」模式的運作,檢索其過往資料發現,愛爾眼科經披露先後參與設立過6支產業投資基金,通過LP的身份,在體外培育新店,待其孵育成熟後裝入上市公司體內,提高公司業績能力的同時,推動市值上漲。
上述研究員指出,自2014年起,愛爾眼科開始成立併購基金,以LP出資的形式,在體外孵化新的專科醫院,一般佔股比例保持在9.89%-19%之間,其中以10%為主,培育3年左右後,再通過併購方式注入上市公司,這樣讓其可以較低風險和成本快速培育新醫院。
萬德數據顯示,自2010年上市後,愛爾眼科經披露的交易先後開展26項併購,交易總價值為42.48億元,併購標的範圍涉足國內及海外。這種模式讓愛爾眼科大步快跑。
數據顯示,中國眼科服務市場規模自2013年的546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07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4.4%。民營醫院增速超過公立醫院,2014年到2018年,民營眼科醫院市場規模迅速從約157.7 億元增長至約341.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1.3%。同期公立醫院眼科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年化複合增長率約為19.5%。
「市場火熱的同時,民營醫院機制靈活,並且通過合伙人制度的設立,讓其獲醫能力更強,」上述眼科專家指出,但在患者獲益的公益性和資本的逐利性上,民營醫院需通過更加專業、規範合理的診療流程和管理才能找到更好的平衡點,這樣才能避免更多的醫患糾紛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