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爭議最大的一點,是愛爾眼科的「誤診動機」。
來源:紫金商業評論(ID:Zijin-BusinessReview)
作者:宮一 | 編輯:呂新蓓
2021年的首個交易日開盤前,愛爾眼科公布了一份「深夜」公告,內容就是回應元旦期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艾芬事件」。
坐享眼科醫療賽道紅利,走在高成長通道上的愛爾眼科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為投資人創下了十年80倍的收益。面臨此次的「誤診黑天鵝」,安撫市場情緒、給投資人一個交待,自然是管理層的當務之急。
上個交易日創下新高后,愛爾眼科4日早盤低開5.91%報71元/股,早間跌幅一度擴大逾9%。雖然盤中跌幅有所收窄,收盤仍擴大至8.91%,報68.22元/股。
從股價表現來看,可以說愛爾眼科「扛住」了這次危機,畢竟開盤前不少投資人認為其會在首個交易日打開跌停板。不過,有長期看多者表示,即使股價跌幅下探至10%-20%區間,也不改公司長期基本面,只是提供了買入的良機。這樣看來,愛爾眼科作為A股的「白馬龍頭」,似乎依然可以「有恃無恐」。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艾芬事件」的曝光在給愛爾眼科的品牌形象當頭一擊的同時,也揭發了這家明星公司在治理模式方面存在的漏洞。仔細分析愛爾眼科以往類似醫患糾紛案例中,最關鍵的一點,也是輿論爭議最大的一點,是愛爾眼科的「誤診動機」。
眼科醫療的賽道紅利與愛爾眼科的高成長預期,有多少規模是愛爾眼科通過獨特的診療模式「創造」出來的?在愛爾眼科高速增長的財務數據背後,隱藏了多少「誤診動機」,又埋葬了多少患者的財富與健康?資本市場不得而知。這更像一場愛爾眼科的高成長「悖論」。
01
愛爾眼科屢遭投訴
抗議醫生艾芬在新浪微博公開表示其在武漢愛爾眼科的遭遇後,很快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視頻中,艾芬自述在愛爾眼科做完眼科手術後,因愛爾眼科違背醫學流程,自己近乎正常的晶體被摘除,最終導致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視網膜脫落,右眼近乎失明。
2020年12月31日晚間,也是艾芬發布爆料視頻的當天,@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公布了針對此事的聲明,稱患者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院方不存在對患者病歷和檢查資料進行篡改和調換的情況,並願意積極聯絡患者,協助其開展後續治療。
面對回應,艾芬並不買帳,她很快發微博表示,愛爾眼科在「撒謊」,雙方顯然對術前檢查的流程及病變程度的認定存在極大爭議。
而在愛爾眼科4日早間的回應中,公司表示,艾芬女士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當然,愛爾眼科也給自己的這份聲明留下了充分的迴轉餘地,其在自查報告中提到,「對於我們的自查,或許有主觀因素,或者更需要深入了解。我們希望與艾芬女士一道申請醫學會和相關部門的檢查和鑑定,給艾芬女士一個更加客觀和公正的答覆。」
在進一步調查信息公示之前,孰是孰非難以定奪。但顯然,輿論的天平開始向艾芬傾斜。「事發」以來,對愛爾眼科醫術不精的指責、對公司股價暴跌的看空,在元旦放假期間持續發酵。
實際上,艾芬的爆料僅僅是愛爾眼科「醫患糾紛」的冰山一角。《紫金商業評論》梳理裁判文書網及黑貓投訴平臺的相關信息發現,大到眼部重疾患者的手術救治,小到用戶的近視驗光,愛爾眼科被投訴的案例非常多。其中,「診斷失誤」、「非首選治療方案」、「沒有做完整檢查」、「貽誤最佳治療時間」等描述成為主要的糾紛關鍵詞。
值得關注的是,艾芬醫生公開爆料投訴的武漢愛爾眼科醫院,2020年初剛因為一起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被判賠約12萬元,單起糾紛的涉案金額近20萬元。
02
「牟利」的危險邊界
在艾芬的爆料中,最關鍵的一點,也是輿論爭議最大的一點,是愛爾眼科的「誤診動機」。
她在視頻中表示,其白內障病情只需要通過雷射手術治療,成本只有幾百元,但愛爾眼科在忽視其真正病因的情況下,安排其花費2.9萬元做了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換下了原本近乎正常的器官,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就在這則爆料視頻下方的評論區中,有一些參與討論的醫療界人士聲稱,愛爾眼科的錯誤主要在於術後沒有及時檢查眼底。
《紫金商業評論》注意到,另一位與艾芬醫生有著類似遭遇的周某,已經獲得法院的判賠支持。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今年五月份公布的一份民事判決書顯示,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由於在周某的眼疾診治中存在過錯並造成損害,需承擔患者包括賠償金、精神損失費、醫療費等在內的共計約12萬元人身損害賠償。
在這起經專業第三方機構鑑定的糾紛中,愛爾眼科在臨床診斷依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將周某的病情認定為「甲狀腺相關眼病」,推薦了並非首選的有創治療方案,且未充分告知患者此類療法的醫療風險。
更嚴重的是,愛爾眼科未對患者眼病病情進行必要的評估,治療風險把控不周,在患者出現眶周注射併發症時急診搶救措施不到位。與此同時,不排除醫方在眶周注射治療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範的情況。
此外,在黑貓投訴平臺,關於愛爾眼科未對患者進行必要檢查就安排換晶體手術的投訴並非個例,投訴對象指向愛爾眼科在瀋陽、蘭州、武漢等多地分院。
如果以「牟利」為目的,盲目為患者推薦費用更為高昂的手術方案,已經成為愛爾眼科的經營「潛規則」,其作為眼科醫療賽道龍頭,所帶來的社會影響無疑是可怕的。其背後的代價不僅僅是患者的金錢損失,更是患者的生命健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將構成醫療事故罪。
一旦醫療從業人員的失職行為,被認定為嚴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有明確規定的診療技術規範、常規,或其他嚴重不負責任的情形,並且對患者造成法定客觀危害,那麼這種「牟利」主導下的失職行為,與犯罪行為之間,可能只差臨門一腳。
03
高成長「悖論」
作為資本的寵兒,醫療賽道細分龍頭的地位與高瓴資本的加持,讓愛爾眼科成為A股市場上當之無愧的的明星白馬。面對中國眼科服務未來十年的巨大市場,愛爾眼科坐享賽道紅利與龍頭優勢,獲得了資本市場的一致看多。
據估計,目前中國35歲以上人群中有57%的人被診斷患有老花眼,6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超過70%。隨著1970-8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逐漸步入老齡,白內障等眼病的治療需求將呈上升趨勢。
同時,有機構預計,到2030年,6-45歲年齡段的中國人中可能將有5.6億患有近視,這意味著屈光手術和角膜塑形鏡(OK鏡)銷售的市場潛力巨大。而愛爾眼科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眼科醫院集團,上市至今年均收入與利潤增速超過30%,未來無疑也將繼續坐享賽道紅利。
不過,多家券商也在研報中將「醫療事故風險」、「商譽風險」、「公司治理風險」列為愛爾眼科當前主要的風險提示。隨著艾芬事件的熱議,越來越多的愛爾眼科醫療糾紛浮出水面,愛爾眼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更為諷刺的是,眼科醫療的賽道紅利與愛爾眼科的高成長預期,有多少規模是愛爾眼科通過獨特的診療模式「創造」出來的呢?
愛爾眼科11月份發布的2020年三季報顯示,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85.65億元,同比增長11%,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8%至15.81億元。三季度的業績表現尤為亮眼,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8%至44.02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85%至10.02億元。
在愛爾眼科高速增長的財務數據背後,隱藏了多少「誤診動機」,又埋葬了多少患者的財富與健康?資本市場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