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愛爾眼科:商業化30%增長考核或催生醫患糾紛

2021-01-18 中國經濟網

  在武漢抗擊疫情的艾芬,躲過了疫情卻沒有躲過視網膜脫離,右眼近乎失明。

  在艾芬與愛爾眼科的糾紛中,核心之一在於愛爾眼科在醫療活動中是否存在過錯,是否「過度醫療」。

  一名曾經在愛爾眼科工作過6年的醫護人員表示,白內障手術是目前國內外收費最高的(眼科手術),也是各個私立醫院最喜歡推的項目。這個手術最好是有白內障再去做,但是現在的醫療機構往往鼓吹40歲左右老花患者換三焦點晶體。

  另一名眼科醫生楊琪則認為,愛爾眼科主要問題是,「為了賺手術費用,在和患者的溝通中誇大了手術的好處,而對手術風險一言帶過。」

  究其根本,還是愛爾眼科做為一家上市公司,對於其旗下醫院「30%增長的業績考核」,導致醫院、醫生為了完成業績,「使勁商業化,多多少少做些出格的事情」。

  愛爾眼科:艾芬視網膜脫離與手術無關

  2020年12月31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在微博上表示,她稱自己在愛爾眼科醫院接受治療後,右眼近乎失明。愛爾眼科當日就回應,「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

  1月4日,愛爾眼科發布關於艾芬女士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表明,「艾芬女士右眼視網膜脫離與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報告稱,第一,艾芬女士手術過程順利,無併發症;第二,視網膜脫離發生在白內障手術5個月後;第三,術眼眼軸29.06mm,屬超高度近視,是視網膜脫離的高危因素。經核實,艾芬女士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愛爾眼科還表示,希望竭盡所能幫助艾芬女士解決眼部疾病問題,組織專家力量為艾芬女士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希望與艾芬女士一道申請醫學會和相關部門的檢查和鑑定,給艾芬女士一個更加客觀和公正的答覆。

  受本次事件影響,元旦後首個交易日,愛爾眼科開盤大跌逾6.9%,盤中一度跌超9%。截至收盤,愛爾眼科跌8.91%,3000億市值的愛爾眼科,市值已跌至2812億。

  艾芬回應:愛爾避重就輕、推卸責任 將維權到底

  對於愛爾眼科的報告結果,艾芬1月4日在其微博中指出,「看了愛爾眼科集團的核查報告後的直覺:避重就輕,混淆視聽,管理混亂,推卸責任。」

  艾芬對治療過程提出的質疑包括:一,很輕的白內障沒必要進行晶體更換手術。二,就診時醫生沒有將其眼底視網膜情況查清楚,以致延誤發現及治療視網膜脫落的時機。三,術後她反映視物非常黯淡,院方未重視,等發生視網膜脫落之後,把她推到別的醫院治療。四,她索要術前相關資料,院方不提供,給她的是一份虛假資料。

  「眼底是否變性,很難檢查出來嗎?一點也不難,是眼科一項常規檢查,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一項常規操作,到了愛爾那為什麼不徹底?我有理由懷疑:愛爾在趨利。因為眼底變性治療很便宜,白內障手術花了兩萬九千元。」艾芬說。

  她表示,在2020年12月29日,其曾就眼部病情與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王勇通過電話,王勇先在電話中說,在給我做白內障手術前,檢查了我的眼底,但只檢查了眼底中央,沒有檢查眼底周邊,未發現眼底變性。這屬於檢查不夠徹底,對此深表遺憾,願意道歉。王勇還表示,如果檢查徹底,發現了眼底變性,要不要、能不能做白內障手術,要看眼底變性的治療情況。

  艾芬說,以上通話均有50多分鐘的錄音作為證據,她將維權到底。「我不是醫鬧,我是一名醫生,不是為了錢,是為了真相,為了防微杜漸。」

  對於愛爾眼科的回應,艾芬表示很不滿意,她說,「愛爾眼科的兩份通報,我絲毫看不出任何認錯的態度,接下來,我會一一公布,用證據說話,用證據合理提出問題。」

  誰該承擔相應責任?或許是30%增長的KPI考核

  對於艾芬醫生視網膜脫落事件,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錢陳表示,「艾醫生可通過訴訟解決問題,向法院主張其合法權益,並由法院委託的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鑑定,經鑑定,可判斷是否構成醫療事故,或者是否存在過度治療等情況,並要求醫療機構承擔其由此支出的醫療費等各項費用。」

  據《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條「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和責任承擔主體」的相關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需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錢陳律師的回應,問題的核心在於「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事醫療活動中是否存在過錯」。

  「視網膜脫落,本身就是屈光矯正手術的手術風險之一。」眼科醫生楊琪則表示,「站在患者視角,失明與手術無直接關聯,就是玩文字遊戲、在狡辯;站在醫生視角,手術本來就不是保證百分百成功的,總會有失敗者。如果讓醫生來承擔手術風險,那麼將不會再有醫生願意冒風險手術。」

  因此楊琪認為,愛爾眼科的問題在於,「為了賺手術費用,在和患者的溝通中誇大了手術的好處,而對手術風險一言帶過。」

  那麼醫院、醫生為什麼要誇大效果,對風險一筆帶過?

  「每年集團對醫院的業績考核是增長30%。」一名在愛爾眼科工作過六年的醫護人員孫羽表示,愛爾眼科作為上市公司,需要業績增長,導致了旗下的醫院,為了完成業績,多多少少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使了勁來醫療商業化」。

  比如,愛爾眼科重點盈利項目屈光科(近視手術),醫學名稱叫做個性化半飛秒的,愛爾取名叫精雕;醫學名詞稱叫做全準分子雷射(smart)的,愛爾取名叫晴逸。「這樣的好處在於,不懂眼科知識的人,會以為愛爾眼科有獨立技術,收費貴一些是應該的。」孫羽說。

  孫羽表示,目前國內外收費最高的(眼科手術)是白內障手術,雙焦點晶體在4-5萬雙眼,三焦點晶體在8-9萬雙眼,加上飛秒撕囊,收費再加1萬雙眼,是各個私立醫院最喜歡推的項目之一。這個手術是最好有白內障的情況下,再去選擇。而現在國內有些機構,為了利益鼓吹40歲,甚至38歲就可以把人體自由的透明晶體置換掉,換上三焦點晶體。

  「一些醫療糾紛的處理,不在於如何預防和處置手術之後的併發症,而是這個手術本身有沒有必要做的問題。」醫療行業業內人士莊先生表示。

  據了解,愛爾眼科2009年10月30日上市的公司,主營業務是向患者提供各種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醫學驗光配鏡等眼科醫療服務。(來源:新浪財經 劉娜)

(責任編輯:馬先震)

相關焦點

  • 醫患糾紛下,愛爾眼科的高成長「悖論」
    「艾芬事件」的曝光在給愛爾眼科的品牌形象當頭一擊的同時,也揭發了這家明星公司在治理模式方面存在的漏洞。仔細分析愛爾眼科以往類似醫患糾紛案例中,最關鍵的一點,也是輿論爭議最大的一點,是愛爾眼科的「誤診動機」。 眼科醫療的賽道紅利與愛爾眼科的高成長預期,有多少規模是愛爾眼科通過獨特的診療模式「創造」出來的?
  • 愛爾眼科悄悄創新高!醫療糾紛中的「白內障手術」有多少明與暗?
    愛爾眼科悄悄創新高!醫療糾紛中的「白內障手術」有多少明與暗?   1月7日,愛爾眼科股價大漲8.27%至77.40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達3190億元,位於創業板第四位,僅次於寧德時代、金龍魚和邁瑞醫療。
  • 一夜暴跌230億,是什麼遮住了愛爾眼科的眼?
    01、看此次「醫療事故」風波,醫患雙方各執一詞 2020年12月31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醫生在微博發布了一段視頻,稱自己在2020年5月,經愛爾眼科一名返聘醫生介紹前往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做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術後半年時間,自己的右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幾近失明,生活工作都受到嚴重影響。
  • [公告]愛爾眼科(300015)昆明愛爾眼科醫院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與其他眼科醫療機構相比,優質的服務是我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各連鎖醫院通過院內服務領導小組、市場部客戶服務組來加強院內服務的管理,通過優化診療流程、制定服務標準、加強培訓帶教、考核評估等方式來促進院內服務的提升。並建立良好的售後服務體系,實行客戶的ABC管理。
  • 愛爾眼科的艾芬之問 5個併購隱患 陳邦快慢經怎麼念
    2020年的最後一天,愛爾眼科在魔幻中度過:一邊,資本市場如魚得水,股價74.89元/股,再創新高,市值3087億元;另一邊,輿論場遭轟,一位艾芬患者的醫療糾紛,助其登上微博熱搜。01維權VS醫鬧 艾芬真相之問醫患糾紛,早已屢見不鮮。之所以強關注,在於患者的特別身份: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知名抗疫醫生。
  • 艾芬視網膜事件會讓愛爾眼科前途黯淡嗎?
    近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事件,將愛爾眼科推上了風口浪尖!而愛爾眼科1月4日對艾芬右眼事件的回覆,更是推動了輿論對這一事件的關注。愛爾眼科稱: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希望與艾芬一起申請醫學會和相關部門的鑑定和檢查,給出更客觀公正的答覆。愛爾眼科是一家上市公司,對於愛爾眼科的回覆,市場顯然是不予認可的。
  • 愛爾眼科陷醫療糾紛市值縮水275億,投資人拋售股票等待回調
    愛爾眼科1月4日凌晨5時許發布報告稱,艾芬右眼視網膜脫落與本次白內障手術並無直接關聯。  對此,艾芬4日下午在其微博帳號發文直指愛爾眼科「避重就輕,混淆視聽,管理混亂,推卸責任」。  在社交媒體上,愛爾眼科儼然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但資本市場似乎有不同看法——在不少投資人眼中,被稱為「超級大牛股」的愛爾眼科依然有投資空間。
  • 知名抗疫醫生術後視網膜脫落 愛爾眼科股價恐遭「開年劫」
    然而愛爾眼科的澄清並未讓事件平息,輿論持續發酵。  1月2日凌晨,愛爾眼科微信公眾號發布通告稱,對於艾芬女士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病診治事件,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高度重視,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已於2021年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  作為一隻機構抱團股,愛爾眼科一向被認為是A股白馬股的增長典範。上市以來,市值從69億元增長到3000億元。
  • 老周侃股:愛爾眼科黑天鵝事件如何影響股價
    來源:北京商報愛爾眼科手術糾紛引發投資者對未來經營的擔憂,股價也受到了明顯拖累。對於績優股而言,也可能出現黑天鵝事件,投資者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看事件對公司的衝擊和影響程度,是偶發還是確實有問題,會不會對公司的長久發展構成重大影響。
  •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榮獲2017年度全國誠信民營醫院
    全國共有3000餘家民營醫院參加此次創建活動,歷時10個月,經歷5大流程,最後447家醫院脫穎而出,長沙愛爾眼科醫院連同愛爾集團多家兄弟醫院獲此殊榮。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創立於2002年,擁有400多名員工,100多名註冊眼科醫師。累計眼科門診150餘萬人次,眼科手術20餘萬例,醫院集臨床、科研和教學於一體,是一家建制齊全的眼科專科診療機構。
  • 醫療風波後,愛爾眼科反創新高?
    但是,在愛爾眼科高增長的背後,也蘊藏著風險。深陷醫療事故風波愛爾眼科作為國內眼科龍頭股,最近幾日深陷醫療事故風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2020年12月31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女士在微博發布視頻稱,自己的右眼由於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不恰當診療導致幾乎失明。
  • 知名醫生在愛爾眼科治療後右眼近乎失明!醫療事故不斷,市值飆至...
    近年來醫療糾紛不斷愛爾眼科發生的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不止於此,瀋陽愛爾眼科醫院也曾發生過相似事件。2020年4月,投訴者「孫小夥」在投訴平臺表示,其奶奶花14942元在瀋陽愛爾眼科醫院接受了換晶體的手術治療,但換完晶體過去三個月後,他奶奶眼睛的視力不但沒有一點改善,反而加重了原先的情況。對此,愛爾眼科醫院卻告知,還需繼續接受治療,大概仍需要花費兩萬元。
  • 在愛爾眼科治療後右眼近乎失明!醫療事故不斷,市值飆至3000億
    近年來醫療糾紛不斷愛爾眼科發生的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不止於此,瀋陽愛爾眼科醫院也曾發生過相似事件。2020年4月,投訴者「孫小夥」在投訴平臺表示,其奶奶花14942元在瀋陽愛爾眼科醫院接受了換晶體的手術治療,但換完晶體過去三個月後,他奶奶眼睛的視力不但沒有一點改善,反而加重了原先的情況。對此,愛爾眼科醫院卻告知,還需繼續接受治療,大概仍需要花費兩萬元。
  • 愛爾眼科:抓大趨勢乘優質賽道!眼科龍頭股價10年40倍
    愛爾眼科已發展成行業龍頭10年40倍大牛股  眼科行業坐擁優質賽道,目前行業龍頭是愛爾眼科(300015,股吧),這家公司於2009年10月在創業板上市。  愛爾眼科是全球知名的連鎖眼科醫療機構。主要為患者提供各種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醫學驗光配鏡等眼科醫療服務,於2003年開始在長沙、成都、武漢等地成立醫院。
  • 愛爾眼科一家獨大 剛申請IPO的三家眼科連鎖如何進行區域突圍
    水大魚大,除了愛爾眼科這一帶頭大哥蠶食的市場外,還有近3/4的市場未被整合,對於其他眼科連鎖企業來講,能否成功複製愛爾眼科的發展路徑,並與愛爾眼科並駕齊驅,一直是行業關心的事情。其二,眼科連鎖企業是否會出現更多新的商業模式。眾所周知,愛爾眼科連鎖擴張的核心在於其制定的分級診療制度。
  • 【愛爾學院】美國南加州大學眼科專家何世坤教授與愛爾眼科學院開展學術交流
    2015年10月19日,應中國白內障第一人、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副院長郭海科教授邀請,世界著名眼科專家、海外華人眼科及視覺研究聯合會主席、美國南加州大學眼科研究所(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Eye Institute)教授何世坤先生參觀了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總部及長沙愛爾眼科醫院,高度讚揚了愛爾集團、科、教研三位一體的發展及規劃。
  • 愛爾眼科「優才計劃」正式啟動,全面培養視光行業綜合管理人才
    來源:時刻頭條愛爾眼科"優才計劃"首期開班儀式合影3月26日,愛爾眼科"優才計劃"人才培養項目首期開班儀式在長沙舉行。"優才計劃"首期入選學員代表,愛爾眼科重慶醫院視光科主任任仕為發言愛爾眼科重慶醫院視光科主任任仕為,加入愛爾眼科已13載。這次有幸入選"優才計劃"成為首批學員,他表示:"作為一名資深的視光從業者,我之前時常產生困惑,如何再進一步提升自己?而'優才計劃'的推出正讓我找到了答案。
  • 莆田系愛爾眼科?深陷醫療風波,靠白內障手術年入17億
    剛過去的2020年,愛爾眼科股價在當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創下74.89元的歷史新高,盤中最高觸及75.50元,全年漲幅高達147.04%,總市值達3086.60億元。業績方面,該公司三季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為15.46億元,同比增長25.60%,超過2019年全年13.79億元的歸母淨利潤。其中,白內障手術項目是愛爾眼科營收的前三大業務板塊。
  • 漩渦中的愛爾眼科:靠「院中院」模式起家 集權管控藏隱憂
    2021年1月4日,艾芬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多次強調,並指「他們(愛爾眼科)壓根不承認錯誤」。當天,愛爾眼科官方公眾號上發出最新核查報告,堅稱「艾芬右眼視網膜脫落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這讓艾芬無法接受。醫療糾紛迅速發酵,雙方各執一詞。對峙仍在持續,而在資本市場,身陷輿論漩渦的愛爾眼科在2021年首個交易日遭遇挫敗。
  • 法官工作前移 化解醫患糾紛
    2月28日,記者聯繫上道成公司的負責人徐志偉,他說,2010年後,公司已轉型,工作重點從「防糾紛」轉移到「防風險」中來,目前在解決糾紛上做的不多,主要是防範糾紛的發生,見證醫患溝通,看醫生給醫患的報資是否真實全面,看患者對牽扯的手術支出是否真正理解,監督是否違反了相關規則、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