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文藝復興,一個沒有軍權的教皇為什麼能輕易控制歐洲

2020-12-07 觀文殿大學士

提起中世紀,對西方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會首先想到「黑暗」。中世紀起源於羅馬帝國的覆滅,結束的標誌一般認為是從14到16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但鮮有人知,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上,一共發生過三次文藝復興。

查理曼大帝(撲克牌紅桃K人物原型)

其中,第一次是由查理曼大帝所主導的加洛林文藝復興,第三次是14到16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而今天所要介紹的,是三次文藝復興中的第二次,也就是所謂的12世紀文藝復興。這場文藝復興可以說是黑暗的中世紀歷史上難得的一縷光明,也為後面的第三次文藝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世紀文藝復興實際上來源於根植中世紀歐洲的一個根本矛盾,也就是教權與世俗政權之間的矛盾。在中世紀,教權屬於羅馬教廷,由教皇直接統治。教皇通過向各國派駐主教來實現對於政權的控制。這侵犯了各王國封建君主的利益,政權與教權之間的分歧與鬥爭也持續了數百年,其間,教權一直佔據上風。

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

問題出現了,一個沒有軍隊軍權的教皇,為什麼能夠控制世俗政權?這主要是因為世俗政權沒有和文化結合,而文化一直掌握在基督教教會的手中。通過控制教會,教廷就可以去制約封建君主。

為了擺脫教權的控制,世俗政權希望通過引入文化的方式去打破教會對文化的壟斷。但是一切與基督教掛鈎的文化和教育,其最終解釋權都掌握在教皇手中。為了突破這個限制,世俗政權最終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這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回歸,因此,12世紀文藝復興也被稱為亞里斯多德革命。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的三賢之一,與他的老師柏拉圖以及老師的老師蘇格拉底不同,亞里斯多德是西方歷史上難得的全才,他不僅精通哲學和邏輯學,更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方面有著非常深的造詣。但由於他對於世界本源的認識與《聖經》的教義不同,因此在中世紀的前500年,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幾乎失傳,僅有的一少部分也基本上是以古希臘文進行書寫。但當時由於基督教會欽定的官方語言是拉丁文,因此很少有人懂得如何閱讀希臘文,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和相關的著作也就沒能流傳。

但歐洲人無疑是幸運的,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好鄰居」,這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一直在研究亞里斯多德的相關學說,他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也流傳甚廣。

於是,歐洲人通過翻譯阿拉伯文,重新將亞里斯多德引回了歐洲,後來又嫌不過癮,直接去讀希臘文原文,這也間接引發了其他古希臘學者著作的回歸。西方人重新讀亞里斯多德的書,似乎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無論是哲學。天文學、物理學,動物學,植物學等等亞里斯多德都有所涉獵。

在對世界的解釋方面,相對於《聖經》以及歷代教皇對聖經的解釋,亞里斯多德的這一系列著作更為深刻與全面。而真理的魅力是無限的,尤其對於人類而言,許多知識分子甚至宗教人士都開始反思基督教對於世界的解釋,並與亞里斯多德的解釋進行對比。因此,亞里斯多德的回歸對於基督教信仰和神學造成了全面的衝擊和挑戰,基督教會也開始全面禁絕亞里斯多德。

但此時一種新的學術組織形式已經形成,世俗政權通過資助這些組織,來延續亞里斯多德的研究,並與基督教會進行對抗,這些組織就是大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是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認為博洛尼亞大學所宣傳的法學教育有利于于擺脫教皇對文化的控制,於是在1154年給博洛尼亞大學頒發了特許狀,承認大學是一個法人,擁有各種特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術自由。

博洛尼亞大學(歐洲最古老的大學)

最初的教授和學生們就可以在大學的範圍內對亞里斯多德的學說進行思辨和擴展。當然,後來羅馬教廷也收編了一些大學,包括今天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巴黎大學,在其中開展神學的研究,但這不僅沒有壓倒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反而使得很多信仰基督教的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如何將基督教神學與亞里斯多德的學說進行結合。最終在阿奎那的努力下,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和基督教的教義終於實現了第一次融合。

但一臺機器上零件越多,它就越容易壞掉,神學吞掉了亞里斯多德這樣一個龐大的學問體系,為了用基督教教義解釋這個體系,就不得不建立一個更大的體系。而更大的體系則意味著更多的解釋空間,於是就有很多人開始利用這些空間強化世俗權力,弱化宗教權力,比較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但丁。

但丁·阿利基耶裡

而之前,我們一直有一個誤解,認為亞里斯多德的學說限制了歐洲科學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但回顧12世紀文藝復興不難發現,亞里斯多德其實一直沒有成為歐洲中世紀主流的學說,甚至他後來被基督教所接受,也是通過了複雜的解釋。

而恰恰是因為亞里斯多德的回歸使得現代大學誕生,從而使得人類科學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雖然亞里斯多德很多對於世界的解釋在今天看來謬誤百出,比如在物理學的解釋上,他曾說:「物體從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輕者下落慢」,此學說近2000年以來一直讓人們深信不疑,直到伽利略完成自由落體實驗後證明物體下落時間與物體質量無關,即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理論。

自由落體實驗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近代西方科學文明的啟蒙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而從亞里斯多德的回歸,我們更要看到,所謂黑暗的中世紀也並不是一團漆黑,其中仍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相關焦點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都是漸進的,只不過大體上要找出一個期限出來,不然的話歷史沒法研究的。這個時期,為什麼叫「文藝復興」是個大界碑。從文字意義上講,Renaissance是個法文,英國人也照這個念,中國把它翻成「文藝復興」,加了「文藝」兩個字,使得「文藝復興」的意義大大地被壓縮了,變小了。
  • 文藝復興對歐洲的意義
    馬可·波羅遊記讓歐洲人第一次聽說過中國,並根據遊記對遙遠神秘的東方展開了遐想。這個時期的中國不僅國力強盛,當時的明朝統治著跟整個歐洲差不多的領土,科技水平也遙遙領先,造紙術、印刷術等也相繼傳入歐洲。為什麼是歐洲,而不是阿拉伯或者中國這樣文明古國?答案可能是文藝復興。
  •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古典時代從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定居愛琴海為開端,到5世紀中後期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為止,前後延續1500多年。此時的西方,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中世紀從西羅馬滅亡為開端,到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為終結,前後延續將近1000年。此時,西方處在封建社會時期。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歐洲人如此劃分,將上千年的歷史統稱於此。寫下《光榮與夢想》的威廉·曼徹斯特曾如此評價中世紀:「這是統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漸分裂為不同文明體的時代,這是一個現代歐洲就此誕生的時代。」(引自《黎明破曉的世界,中世紀思潮與文藝復興》)對於歐洲歷史而言,中世紀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摘要】這本書中,作者自始至終都圍繞一個話題進行,那就是「自由」。回望歐洲近代風雲,歐洲人在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下的人文主義嚮導、新教改革的洗禮和啟蒙運動下的理性主義薰陶以後,歐洲人的民主自由意識得以空前提高,經濟和文化呈現出新張力,進一步的覺醒平民們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來捍衛自身應有的民主權利。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即便佔領了義大利半島,也沒有辦法進行直接管理,要麼扶持代理人,要麼直接放棄,如果強行控制,只會得不償失。對於羅馬教會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如果與法蘭克王國合作,可以藉助他的力量震懾一切來犯之敵。而阿爾卑斯山的存在,決定了法蘭克王國只能藉助於羅馬教會對這個地方進行管理,如此一來,羅馬教會就成了這個地方事實上的統治者。
  • 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一支促進歐洲歷史發展的「催化劑」
    前言:公元14世紀中期,一場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瘟疫「黑死病」在悄無聲息之間肆意席捲了整個歐洲。關於這場瘟疫,有不少學者至今仍認為它給當時人類所帶來的危害程度甚至不亞於一次大規模的現代核戰爭。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爆發於14世紀中期的瘟疫作為出發點,結合當時歐洲地區的民族宗教形式以及相關史料的記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來對這場瘟疫對歐洲歷史所帶來的推動作用(分三大部分)做一番詳實的探究。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為什麼哥白尼並沒有成為明星,而達·文西就可以呢?
    這股振奮人類的新思潮發源於義大利,並迅速擴大至歐洲各國。身為時代的弄潮兒,藝術家們受萬眾愛戴。米開朗琪羅、達·文西的大名幾乎無人不曉,歐洲城際列車的名聲還在他們之下。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在其生前就在歐洲範圍內贏得了聲譽。是的,他們就如同人類史上的第一代流行明星。當然他們並沒有創作音樂,而是創造鼓舞人心的藝術瑰寶。
  • 教皇說十字弓是邪惡武器,結果卻讓歐洲騎士慘遭蒙古大軍瘋狂屠殺
    蒙古西徵給歐洲帶去了無盡的恐懼,甚至在幾百年後,西方文學和戲曲作品中仍將這些個頭不高、面部扁平、眼睛不大的蒙古人描繪成來自地獄的「半獸人」。其實這場劫難歐洲人原本是有機會避免的,只不過因為教皇下了一道愚蠢的命令。
  • 教皇烏爾邦八世和伽利略的友誼為什麼說沒就沒
    1633年6月22日,在聖瑪婭修女院的大廳上,10名樞機主教聯席宣判伽利略有罪,罪名是違背前任教皇保羅五世頒布的「1616禁令"和聖經教義。從此一代科學先驅伽利略失去了言論自由、也失去了人身自由,他被禁止參加結社活動,於此相對的是,新任教皇烏爾邦八世也失去了自己這位故交和密友。
  • 帝王攻略 《帝王世紀》大帝國復興時代
    帝王攻略 《帝王世紀》大帝國復興時代 作者:GM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6-09-16 11:56:12手機訂閱
  • 教皇方濟各的左傾和虛偽
    梵蒂岡每年從各地天主教徒那裡得到上億的資金奉獻,據梵蒂岡簡報,光是教皇選舉和就職典禮,就花了800萬美元(那能幫助多少窮人!)這次教皇訪美,那種史無前例的保安接待等,又要花掉美國人的多少納稅款?那能解救多少中東難民!而梵蒂岡迄今為止,(自己宣布)只收留了4個難民——做做樣子而已。梵蒂岡當然不可能把難民都接到他們的象牙塔裡,但可以出錢給歐洲各國讓他們安置呵。教皇不會做,但要求你們大家做。
  • 歐洲史:20世紀末的歐洲缺乏19世紀末所具有的同質性
    20世紀末, 歐洲形勢迅速變得複雜多樣: 其地緣、 國家和聯盟組成的格局瞬息萬變, 歐洲大陸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前景和心態對比鮮明, 歐洲大陸內外通訊和交流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 五花八門的錯誤劃分使得原本清晰的民族或社會分野變得模糊不清, 對過去的評判和對未來的預測仍無定論。 這些都讓人們更加難以認清何為集體經驗。
  •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軍隊只有110人,卻沒有任何一個強國敢去攻打
    ,為何那麼多年來沒有一個國家敢去攻打它? 隨著教皇勢力日益擴張,義大利中部的人民竟然將教皇當成君主,還形成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1377年,梵蒂岡宮成為教皇的主要住所,在當時非常有地位。
  • 書摘|吹散中世紀的迷霧:八百年前歐洲的宗教與社會
    身處這麼多的流血事件中,你就能理解為什麼12 世紀史書編纂者豪登的羅傑(Roger ofHoveden)會在書中寫道:「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自己流血,從來沒有被人打掉過牙齒,或從來沒有被敵手壓在身下過,那麼他就不適合上戰場。」這些人物和故事讓我們了解了那個時代:充滿了血腥、勇氣、固執、信心和激情。然而,這些人物和戰爭與那些最深刻的社會變化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 黑死病:14世紀那一場席捲歐洲的恐怖浩劫
    西方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鼠疫,如公元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14世紀中葉的歐洲「黑死病」、17世紀下半葉的英國鼠疫等,其中最嚴重、破壞最大的鼠疫當屬14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黑死病」。歐洲「黑死病」又叫淋巴腺鼠疫,屬於烈性傳染病,以攜帶鼠疫桿菌的老鼠為傳播媒介、傳播速度極快,據稱「一個病人就能傳播整個世界」。人從最初感染到最終死亡只需要數天時間,而且病人伴有高燒、嘔吐等痛苦症狀,淋巴結出現無法控制的膨脹並最終出現爆裂。
  • 歐洲原本18個國家,為何一戰翻2倍,二戰翻3倍?
    歐洲的總面積其實和中國差不多,但是歐洲卻有40多個國家,而且其中有一些國家被稱為國中國。不仔細看甚至都看不到這個國家。但是大家可能想像不到的事就在100多年之前。整個歐洲都沒多少國家,仔細數來數去也不過才18個國家,但是為什麼到100年之後的現在歐洲卻有將近50國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