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強大的絕緣體!中國科技大學研究人員仿製了北極熊的皮毛

2020-12-05 星星知火

中國科技大學(USTC)的研究人員複製了個體北極熊結構,創造了一種強大、輕便的絕緣體。北極熊依靠它們的脂肪、皮膚和皮毛來抵禦北極刺骨的寒冷。對它們來說,保溫層的質量關係到它們的生死存亡,所以北極熊真的很擅長保溫層。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材料科學家複製了北極熊毛髮的結構,創造了一種用於建築和航天工業的絕緣材料。

北極熊的毛髮經過進化優化,有助於防止在寒冷和潮溼的環境中散熱,這使得它成為合成隔熱材料的絕佳模型,該研究的共同高級作者、北京科技大學化學教授Shu-Hong Yu說。「通過用碳管制作氣凝膠管,我們可以設計出一種類似的彈性輕質材料,在其使用壽命內不會顯著降低熱量。」

與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毛髮不同,北極熊的毛髮是中空的。在顯微鏡下看,它們看起來像長管子。除了賦予北極熊獨特的顏色,這些毛髮還非常、非常善於保溫、防水,而且還具有彈性和彎曲性。研究小組說,這些特性在隔熱材料中是非常理想的。

中國科技大學副教授JianWei Liu表示:「中空的中心限制了熱量的流動,同時也使得每根頭髮都很輕,這是材料科學領域最突出的優勢之一。」

該團隊由中國科技大學機械工程教授Yong Ni帶領,他們製造了數百萬個中空的碳納米管,每一個都相當於一根北極熊毛。然後他們把所有的東西都捆成一個氣凝膠塊。

研究小組說,與其他氣凝膠或絕緣體相比,他們的設計更輕,更能抑制熱量的流動(也就是說,它是更好的隔熱材料)。這種材料也非常防水,這是在潮溼環境中保持其性能的關鍵。最後,它還極具彈性,甚至比北極熊的毛髮本身更有彈性,研究小組解釋說,這使得它更具機械彈性和通用性。

到目前為止,研究小組一次只能生產幾釐米長的氣凝膠。他們的下一個挑戰是擴大生產工藝,一次生產一米長的絕緣體,這將使其在工業應用中可行。

Yu說:「雖然我們的碳管材料目前還不容易大規模生產,但我們希望在努力實現極端航空應用的過程中克服這些尺寸限制。」

論文《仿生碳管氣凝膠使超彈性和隔熱成為可能》已發表在《化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一種靈感來源於北極熊毛髮絕熱材料
    對於北極熊來說,它們的脂肪、皮膚和皮毛提供的保溫是寒冷的北極生存的問題。對於工程師來說,北極熊毛髮是合成材料的夢想模型,可以鎖定熱量。現在,中國的材料科學家開發出了這樣一種絕緣體,再現了單個北極熊毛的結構,同時縮放到由許多毛髮組成的材料,用於建築和航空航天領域的實際應用。
  • 港媒:受北極熊皮毛啟發 內地科學家研製出超級隔熱材料
    答案是中國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型合成皮毛。他們模仿並改進了北極熊皮毛獨一無二的特性。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17日報導,起初,俞書宏教授帶領的團隊只是好奇地想知道北極熊為什麼能在北極的冰天雪地裡安然生存。報導稱,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實驗室裡,他們用高清顯微鏡研究了北極熊毛髮,並發現它與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毛髮相比有著獨特差異——它是中空的。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摩爾定律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高一倍。隨著電晶體越小越密集,發熱問題也就會越突出,因此許多人預言摩爾定律將於2015年失效。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
  • 有一種新材料,它表面會導電,但內部卻是絕緣體!是不是很神奇?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創新材料,它在表面導電,但在內部卻是絕緣體。巴塞爾大學和伊斯坦堡技術大學的物理學家,已經開始研究拓撲絕緣體對摩擦的反應。實驗表明,摩擦產生的熱量明顯低於傳統材料,這是由於一種新的量子機制,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由於其獨特的電氣特性,拓撲絕緣體有望在電子和計算機行業以及量子計算機的開發中實現許多創新。
  • 激子絕緣體,研究證明了上世紀60年代的預測
    伍倫貢大學和莫納什大學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了證據,證明上世紀60年代預測的物質新階段——激子絕緣體,在銻銻(110)納米薄片中觀察到激子絕緣相的獨特特徵。這一發現為尋找可能攜帶激子超流體的激子絕緣體提供了一種新策略,進一步研究將需要充分理解這一物質新階段的豐富物理學。發現物質新相是凝聚態物理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 激子絕緣體,研究證明了上世紀60年代的預測
    伍倫貢大學和莫納什大學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了證據,證明上世紀60年代預測的物質新階段——激子絕緣體,在銻銻(110)納米薄片中觀察到激子絕緣相的獨特特徵。這一發現為尋找可能攜帶激子超流體的激子絕緣體提供了一種新策略,進一步研究將需要充分理解這一物質新階段的豐富物理學。發現物質新相是凝聚態物理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博士張海軍,研究員戴希、方忠所在的T03組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
  • 【科技日報】新型仿生隔熱材料結構類似北極熊毛髮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化學系俞書宏教授課題組仿照單根北極熊毛髮的中空結構  「中空的內核限制了熱對流,中空結構同樣也使單根毛髮變得輕質,這是材料科學中最突出的優勢之一,」中國科技大學副教授劉建偉說,他們模擬了數百萬根中空碳管,每根碳管相當於一根北極熊毛髮,並將它們纏繞成像通心粉一樣的氣凝膠。
  • 動物皮毛下的秘密令人驚奇
    為什麼斑馬皮毛有條紋呢?研究動物色彩模式的遺傳學家Barsh表示,這兩個系統由不同的基因、荷爾蒙和其他因素控制。「人們知道有時這些條紋在毛髮中非常明顯,但它們在皮膚中卻並不明顯。」Barsh通過被馴化的貓、狗、馬和斑馬以及印度豹舉例說。例如,斑馬黑白條紋的毛髮下面是黑色的皮膚。
  • 【中國科學報】何珂:探秘拓撲絕緣體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何珂博士在接受採訪時這樣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言語中既有對已取得成績的自豪,又有對當下嚴峻挑戰的充分認識,更有對未來研究成果的可喜展望。何珂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物理系和日本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近年來他一直探索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二維體系的生長、電子能帶和自旋結構的觀測及人工調控。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異具有大流行的潛力
    日前,丹麥政府宣布將在國內撲殺多達1700萬隻水貂,實際上摧毀了該國整個水貂皮毛產業,震驚了世界。官員們之所以選擇這種激進的方案,是因為新冠病毒在圈養的水貂體內發生了潛在的危險變異。來自丹麥媒體的報導稱,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已經感染了至少12人。研究人員擔心,新的病毒株可能非常危險,以至於可能有效地使目前的COVID-19候選疫苗失去作用。
  • 絕緣體發生量子振蕩現象,科學家:可能出現一種全新量子粒子
    有一個全新的量子世界,就隱藏在絕緣體中。最近科學家意外在絕緣體內發現了量子振蕩,這原本是屬於金屬的獨有現象,可能暗指其中有新的量子粒子存在。在金屬中,電子具高度移動性,電阻率(抗導電性)很弱,而約一個世紀前,研究人員觀察到當處於磁場與極低溫環境下,電子會從「經典」態轉變為量子狀態,從而引起金屬量子振蕩(quantum oscillation);相比之下,在絕緣體中電子無法移動,加上材料電阻率非常高,因此無論施加多少磁場強度,都不會發生量子振蕩。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近十幾年來,拓撲絕緣體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對於Z2拓撲絕緣體,其拓撲性質受到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如果將Z2拓撲絕緣體的時間反演對稱性破壞,會形成一類新的拓撲態,即磁性拓撲絕緣體。
  • 山東大學物理學院戴瑛教授團隊發表二維拓撲絕緣體研究重要進展
    近日,戴瑛教授團隊與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合作發現二維反鐵磁體可以實現絕緣拓撲量子態,從而發現了一類不同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二維體系磁性拓撲絕緣體,並預言了實現這一拓撲量子態較為理想的材料體系。相關研究成果以"Antiferro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with Nonsymmorphic Protection in Two Dimensions"為題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4,066401 (2020)。牛成旺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戴瑛教授為通訊作者,山東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 拓撲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高吞吐計算技術,依託海量電子結構資料庫(AFLOWLIB)發現多類拓撲絕緣體,相關研究成果5月13日以《A search model
  • 研究人員扮成北極熊探究麝牛生存狀況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3日報導,研究者為探究北極熊是否威脅到麝牛的生存,將自己裝扮成北極熊。雖然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可能會被刺傷,但出於對麝牛的保護,研究人員不能攜帶槍枝。而由於天氣太冷,製作的胡椒噴霧在遇到危險時也不能使用。但他可以在冰面上跳躍來迷惑麝牛,使其停止攻擊。 研究者稱,他的研究側重於保護生活在寒冷的地方的大型物種,這些物種大多分布在落基山脈北部、中亞、亞洲和阿拉斯加的終年凍土地帶。研究者表示到今年冬天,已經是他研究的第十一個年頭了,他又回到了北極。
  •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科研人員實現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的量子模擬
    最近,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劉雄軍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及王亞組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難以實現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量子模擬研究。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人們在尋找新奇拓撲物質方面取得了大量突破,發現了諸多新的拓撲相。儘管如此,在理論預言的眾多拓撲物態中,目前仍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凝聚態實驗中被觀察到。量子模擬作為一種前沿的技術,可以超越真實體系所受的限制,為探索和研究各種奇異的量子物相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手段。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阻止全球變暖拯救北極熊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法新社報導,「北極熊國際」研究人員以北極浮冰融化速度和北極熊可空腹存活時間為基礎推測,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發表於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人員分析12個種群北極熊生存境況,發現如果當前情況得不到改善,這些種群到2100年將滅絕。
  • 科學家研製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
    」,美國萊斯大學研究人員克尼茲在無塵室內度過了數百小時,不斷實驗半導體微型晶片。 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美國萊斯大學科學家近日研製出一種微型的「電子高速公路」--「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微型設備將來可用於製造量子計算機所需的量子比特,這一研究成果將大大促進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