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做的3000項實驗都有啥

2020-11-06 光明網

太空人克裡斯蒂娜·科赫2019 年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太空行走。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

本報訊2000年11月,國際空間站(ISS)大門敞開,3名太空人飄浮著進入其中,拉開了人類在軌道前哨站工作和生活的序幕。時至今日,ISS已成立20周年,太空人進行了約3000項科學實驗,實驗方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等。

起初,一些在ISS開展的研究被評價為「微不足道」「與地球上的人類無關」,但現在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在太空進行,人們對動物和人類如何適應長期太空飛行、材料在太空中的表現有更好了解,研究人員也在圍繞人類健康開展更多研究。

比如今年6月,人們在ISS上的冷原子實驗室製造出宇宙最冷的物質——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這種超流體對磁場和外來力非常敏感,人們可以利用它尋找一些非常難探測到的粒子。而通過固定在ISS上的宇宙射線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人們可以搜尋暗物質粒子。

在動植物研究方面,已經有許多實驗小鼠登上了太空。日本研究者曾在2019年報告,在ISS的籠中飄浮35天的雄性小鼠仍可以留下健康後代。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斯蒂娜·科赫曾在ISS上記錄太空西葫蘆的生長壽命——這對太空中的人而言很重要,他們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需要蔬菜等食物改善飲食。

現如今,ISS配備了更現代化的研究設備,比如近期安裝的頂級共聚焦顯微鏡。目前,ISS中的研究人員正在利用這臺顯微鏡研究植物生長,並通過物理實驗測試液滴如何與微重力作用下的表面相互作用。

實際上,ISS上的大多數實驗都在研究微重力下的工作狀態有何不同,並探討這之中的發現能否用於新技術,或是對地球上的藥物研發是否有幫助。比如一直以來,太空人的健康狀況都是科學家關心的問題,在ISS上,研究已經擴展到重力如何影響T細胞的激活等內容。

另外一些實驗則利用ISS在低地球軌道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觀測地球或太空。安裝在ISS外的軌道碳觀測衛星3號面向地球,可在繞地球旋轉時跟蹤記錄二氧化碳的排放情況。

參與ISS建設和運行的人員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ISS將至少運行到2024年,目前,人們正在討論延長ISS的運行時間至2028年。(袁柳)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上做了什麼研究。   在此期間,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了大約3000次科學實驗,研究涵蓋一系列學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研究(見「在軌研究」)。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一度被批評為意義相對不大,與地球上人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隨著太空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已經開花結果。
  •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的每一天都是咋過的?
    曾在國際空間站駐站的美國華裔太空人焦立中和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給出了答案。  問:如何在國際空間站度過一天,周末能休息嗎?  焦立中:正常情況下,每一天的開始是和地面任務控制中心開一個短會。短會主要是討論當天的活動。
  • 空間站裡的太空人都在幹什麼?
    「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工作的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用眼睛就能看見它。為什麼我們要花費巨資將國際空間站送入太空,還讓太空人長期駐留呢?也許下面這些關於國際空間站太空人的日常工作能讓你對國際空間站的價值有所了解。
  • NASA回顧2020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關鍵實驗
    NASA回顧2020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關鍵實驗2021-01-05 11:1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在任何時候,國際空間站上都有幾十項實驗正在進行。隨著2020年的完結,美國航天局談到了其中的一些實驗。
  • 龍飛船太空人將從國際空間站返回,他們這兩個月在那幹了什麼
    現在是時候讓他們回到地球了,NASA計劃8月2日讓他們重返地球,結束他們在國際空間站的停留,這兩個月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中做了些什麼,在回家的路上又會做些什麼。本文將解答這些問題。兩位太空人在空間站做了些什麼
  • 國際空間站已步入晚年,問題不斷湧現,馬桶破損,又是氧氣洩漏
    ·謝潑德,尤裡·吉登科,謝爾蓋·克裡卡列夫成功登上了國際空間站,成為世界上首批入住國際空間站的人,從那時開始,截至2020年,人類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3000項科學實驗,蔬菜種植,動物微重力反應,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實驗等。
  • 「不明生物」入侵國際空間站,影響太空人安全,科學家無計可施!
    「不明生物」入侵國際空間站,影響太空人安全,科學家無計可施!很多人都比較好奇空間站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為什麼對於人類來說國際空間站如此的重要呢?它其實是為人類提供實驗數據的一個平臺空間,可以在空間站當中進行工作和生活,隨著我們科技發展越來越完善,很多在地球上進行的實驗都已經轉移到了國際空間站當中,因為在那裡所做出的實驗數據更加的精準。
  • 2020年十大太空飛行故事|SpaceX|太空人|國際空間站
    今年5月份,SpaceX公司龍飛船Demo-2任務成功將兩名太空人運送至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3個月的載人測試飛行。  執行此次任務的太空人還進行了美國45年來首次海上濺落(自阿波羅任務以來),在接下來的11月,龍飛船載人進行首次飛行,搭載著4位太空人發射升空。  2、「嫦娥5號」採集月球樣本返回
  • 除了互堵馬桶,美俄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還有哪些明爭暗鬥
    ,操作過108個國家的2700多項實驗,堪稱國際合作的典範。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國際空間站實際主導權在俄羅斯和美國手中,地緣政治、文化習俗、價值觀差異帶來的矛盾衝突,並不會因為離開地面而消失。
  • 國際空間站壽命將至,未來人類去哪裡,NASA或有準備
    20年前正值西方人狂歡的節日,在哈薩克斯坦一艘太空梭由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發射升空,歷經兩天的時間,這艘載有1名美國太空人和2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太空梭抵達國際空間站(ISS),從此開始了人們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從那時開始,太空人已經在那裡生活和工作了20年,目前已經超過240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
  • SpaceX龍飛船發射升空,送4名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
    NASA太空人麥可·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維克多·格洛弗(Victor Glover)、香農·沃克(Shannon Walker)以及日本太空人Soichi Noguchi(野口聰一)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為期6個月的空間站任務後返回地球。由於天氣原因以及為了方便火箭回收,原定於美東時間11月14日的發射推遲一天。
  • 太空人: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 國際空間站又漏了!
    2018年國際空間站出現了一次洩露事件,這一天裡美國的太空人告訴他們的俄羅斯同僚說他們發現艙體內的壓力正在緩慢下降,雙方猜測國際空間站發生了洩露。於是雙方除了聯繫兩國的地面控制中心之外,在國際空間站裡裡外外找了一個遍,終於發現了一個因為細小的太空塵埃撞擊所形成的直徑僅有2毫米的小洞口。
  • 20年了,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做了很多科學實驗,是人類的太空實驗室
    SpaceX即將進行一次貨物補給任務,SpaceX新升級的載貨龍飛船將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各種關鍵研究和技術演示,什麼叫做新升級的龍飛船呢?就是可以運載更多科學有效載荷往返空間站,那麼本次載人龍飛船將運載什麼科學載荷呢?一起來看看,看了之後就明白國際空間站為什麼被稱為軌道實驗室了,因為要做的實驗確實太多了。
  • 兩名美國太空人結束國際空間站任務
    今年5月30日,貝肯和赫爾利搭載由SpaceX建造的「龍飛船」,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歷經19個小時的飛行後,抵達國際空間站,他們在那裡度過了兩個月的時間「龍飛船」也將執行下一次太空任務,將更多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這是歷史上首次由一家私人公司將兩名太空人送往太空。這也是美國9年前終止載人航天項目後的首次重啟。
  • 2020年國際空間站最佳科學圖片
    去年11月,我們慶祝了人類在空間站上持續生活和工作的第20個年頭,截止2020年底,國際空間站已經接待了242名太空人,進行了超過3000個科學實驗。在過去的一年中,空間站的研究範圍從微重力下的蘿蔔生長,到360度全方位的空間站生活攝影,再到監測我們的地球。
  •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戴口罩 為返回地球生活做準備
    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Chris Cassidy早在4月初就離開了地球,前往國際空間站。從那時起,新冠大流行在美國變得更糟, 所以他認為他應該開始練習應對回家的艱難現實。 Cassidy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6個月後,將於本周返回地球。
  • NASA太空人首次收穫國際空間站上種植的蘿蔔作物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太空人Kate Rubins加入了太空「園丁」的行列。 她於11月30日收穫了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第一次種植的蘿蔔作物。NASA稱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收穫」。太空人此前已經種植了各種蔬菜,包括生菜、捲心菜、芥菜和甘藍。雖然其中一些最終出現在菜單上,但許多被送回地球進行分析。這就是Rubins收集的20個蘿蔔的情況。
  • 空間站都吃啥?太空人:絕對禁酒,食物口味多
    中新網4月12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太空人根納季·帕達爾卡介紹了國際空間站的飲食,稱「絕對禁止」帶酒,而食物的口味則是混合的。帕達爾卡表示:「酒在國際空間站上是絕對被禁止的。絕不可能。這是所有夥伴在空間站尚在建設時就一致同意的。」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了人體組織
    來源:cnBeta.COM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剛剛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 3D 列印。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科學家們表示,這項工作有助於開發出在長期太空飛行中製造再生組織的新技術。
  • 太空人在空間站並不安全,他們面臨多種潛在危險,微生物就在其中
    去年我國對外宣布正式完成了空間實驗室階段的航天任務,接下來將進行空間站的建設任務,並且預計在2025年之前完成。在中國完成空間站建設之前,已經存在由多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建造了一個國際空間站,參與其中的國家就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加拿大和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