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3年10月5日晚,香港拍賣公司2013秋拍,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最終以1.8044億港元落錘成交,成為首件過億元的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公司沒有透露最後的「勝利者」的身份,但有業內人士猜測,這位出手闊綽的神秘人士可能是卡達公主,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某些當代藝術收藏者在做局,拉高出貨,而在業界,更有激進的評論家表示,這種外國雜誌插畫水平的東西能賣一個多億簡直是在侮辱中國人的智商。
鳳凰衛視12月7日《文化大觀園》,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拍賣會上1.8億的天價,《最後的晚餐》是否就是最後的價格狂歡,當代藝術是迎來了億元時代,還是遭遇著更大的泡沫,《1.8億的面具背後》,《文化大觀園》正在播出。
王魯湘:那麼大家知道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是北京著名的798,798過去是一個工廠,這個工廠廢棄多年以後,一批前衛的當代的藝術家和畫廊開始進駐這個地方,於是這裡就成為了一個北京乃至世界上著名的一個當代藝術空間,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
解說:2013年10月5日晚,香港拍賣公司2013秋拍,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最終以1.8044億港元落錘成交,成為首件過億元的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公司沒有透露最後的「勝利者」的身份,但有業內人士猜測,這位出手闊綽的神秘人士可能是卡達公主,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某些當代藝術收藏者在做局,拉高出貨,而在業界,更有激進的評論家表示,這種外國雜誌插畫水平的東西能賣一個多億簡直是在侮辱中國人的智商。
《最後的晚餐》天價拍賣是藝術品最後的價格狂歡?
曾梵志這幅《最後的晚餐》創作於2001年,原畫中的耶穌及12個門徒被換成戴上面具吃著西瓜,及系紅領巾的少先隊員,一個宗教空間變成了教室場景,產生出一種荒誕的遊戲感,那麼這幅1.8億的面具背後到底能看到什麼呢?
王魯湘:說到中國的這個當代藝術啊,我們不能不提到最近在這個香港拍賣上頭出現的這樣一個天價,被拍到了1.8億港幣,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引起了一場輿論的軒然大波,對這個事情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和說法,那麼我想先聽聽您對這件事情的一個解讀。
費大為(當代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這件事情有很多媒體來問我,我想也會媒體也會問我的同行提出同樣的問題,因為媒體和大多數的這個社會的一般的公眾都會把最好認的東西就是價格這個東西記得很清楚。
王魯湘:對,它是所有人都聽的懂的話語。
費大為:對,但是這個也是一個好像似乎是大家不太願意去談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可能會把這個錢和價格作為一個前提來討論,但是藝術界恰恰是不願意把這個價格和這個錢的問題來作為一個討論問題的開始。
解說:但是不得不承認,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熱鬧的天價,才把當代藝術引入大眾的視野,人們或許不能確切地說出這些作品的作者,也不能理解畫家到底想用這些奇怪的形象傳達什麼,但這也引得人們更為好奇,這些畫到底好在哪兒,它的下一個天價又會是多少。
費大為:所謂天價它也是相對的,它是一個市場的問題,不是藝術的問題,實際上在1990年代初,在西方它有一個藝術市場的一個滑坡,這個滑坡通過很緩慢的一個復甦的一個時期,慢慢到了2000年以後,開始進入了一個比較黃金的一個階段,那麼這個階段到了2005年的時候,開始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肯定到了一個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那麼這時候藝術市場作為投資方的一個肥肉一個對象,我們來看投黃金好還是投股市好還是投房子好,還是投藝術市場,這時候大家看得很清楚,藝術市場是升值最快的,所以呢所有的眼光都看到藝術市場都投到藝術市場上來,那麼藝術市場裡邊哪個板塊是升值最快的,那全世界的投機商都看到有一個板塊正在迅速地可以被炒起來的,那就是中國板塊。
王魯湘:就是中國板塊。
解說:如果回過頭對2005年前後的藝術品市場稍加梳理便不難發現,那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可謂是「市場化」、「明星化」甚至「娛樂化」的紅火年代,方力鈞、嶽敏君、王廣義、張曉剛的作品屢次刷新拍賣記錄,價格從幾十萬增長到幾千萬都不算稀奇,他們也用價格叫響了「當代藝術F4」的稱號,總而言之,當代藝術確實越來越受關注,儘管並不是在藝術的層面上,但在那樣的一個時間點,中國當代藝術為什麼會突然具備這樣的炒作價值,這個中國板塊的幕後推手又到底是誰呢。
費大為:中國板塊是因為通過1990年代末以後所有的媒體都在炒作中國的變成強國這個事情,等於在給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做廣告,那麼中國當代藝術通過199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這樣一個炒作,通過1990年代整個慢慢在西方的這個美術館的這個鋪墊,已經基本完成了,那麼實際上缺的就是市場這塊,所以這個東西是可以大大提升的,所以呢,從2005年開始到2008年,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的這個瘋狂升值是一個可以非常簡單地來說是一個風投現象。
王魯湘:哦,風險投資。
費大為:風險投資的現象,那麼這個風險投資呢主要是在西方人的掌控之下,西方人的一些像美國和英國,這個大的風險投資計劃是有好幾個,那一個計劃下來它可以集合起非常大的一個資金來投下去,比如說我給每個客戶說銀行的利息才1%或者2%,那我說我給你10%吧,是吧,那這個集資就很容易,比如說在2005年的時候,就有一個很大的一個資金過來,這個過來就是他每個藝術家給100萬美金,我把所有的作品都拿走。
王魯湘:等於是原始的建倉。
費大為:對,原始建倉,那麼中國當時就選了大概三十多位藝術家,實際上這些作品他要在3年之內把這東西提高好幾百倍的話,他的盈利就很厲害,是吧,所以他把這個板塊是作為一個純粹的一個投資的現象來做的,所以他把它買進賣出,再買進再賣出,通過拍賣的方式來做,當時在2005年的時候我說就像我們看到這個二戰的這個片子,二戰的片子天空上密密麻麻全是飛機,黑白片子,就是西方的資金投向中國的市場,因為這是一個升值最快的一個板塊。
解說:各種畫廊、各式塗鴉、各類雕塑,還有各家的小攤小販都願意在這裡集聚,也由此可見798當代藝術的人氣,走在其間,一定不會錯過這裡,2007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在北京798藝術區落成,耗資上億元,迅速崛起,成為北京乃至全國最活躍的當代藝術場館,這裡的主人蓋伊·尤倫斯男爵,他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第一人」,1.8億的天價之作《最後的晚餐》在2001年創作完成後,就是被他直接收入囊中,他的一舉一動甚至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風向標。
王魯湘:那麼您作為一個和尤倫斯有過這麼深度合作的一個中國的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您對尤倫斯進入中國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這樣一種他的這樣一種關注,您是怎麼評價他?
費大為:我是2002年開始跟尤倫斯合作,到2008年為止,2002年的時候其實尤倫斯找我只是叫我給他負責收藏的問題,我之所以要接手這個事情,而且我當時還覺得蠻高興的一件事情,是因為尤倫斯先生跟我說過一些話,是讓我非常感動的,他說他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國家,非常偉大的國家,而且將來肯定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最重要的國家,那麼之所以成為一個重要的國家,它有一個轉變期,就是1980年代,1980年代這個轉變期對中國的未來是那麼的重要,但是中國政府沒有做一件事情就是在轉變期所出現的文化產物文化產品,就是說它的藝術品都沒有保護,所以全部都流散到國外去了,所以有一天中國政府要醒過來,要建立自己的當代美術館的時候,那它就會發現完全沒有作品,而且已經收不回來了,那麼我現在退休了,2002年的時候他說我現在退休了,我現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最好的這個階段的作品全集中起來,而且我不會找一個西方的評論家去做這件事情,因為我不希望用西方人的眼光去看這段歷史,而是要找一個中國的評論家來做這個事情,把最好的作品收集起來,我封存30年,將來是送給中國政府的。
王魯湘:呦,那尤倫斯這番話我覺得沒有一個中國的藝術家或者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可以拒絕,這話太讓人感動了。
解說:但市場是冷酷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圈內圈內都在喊著「狼來了」,很多拍賣現場那些司空見慣的收藏家團體幾乎都集體失蹤,各當代藝術大佬更是首當其衝從領漲變成領跌,流拍屢現,在一片唱衰之下,資本雄霸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8年」就此曲終人散。
費大為:經濟危機一到以後,實際上這幾個巨大的風投的項目正好完成,已經脫手了。
王魯湘:奧,已經脫手了,擊鼓傳花已經傳到下一棒了。
費大為:對,所以呢這個就轉不動了,轉不動以後就開始我們看到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的這個價格就開始滑坡。
《文化大觀園》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王魯湘【主持人專區】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