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的領導人的執政風格,日本首相菅義偉講究嚴謹、韓國總統城府深沉,「商人」川普又即將離開白宮……但要說到強硬,卻不得不提到鐵腕普京。
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統20餘年,20年間可謂熱度不減。近些年來,普京還以其強硬的處事風格和極具探險精神的興趣愛好屢屢登上微博熱搜榜,一躍成為中國的「網紅」。
他的一句「領土問題沒有談判,只有戰爭。」足以彰顯他強硬的處事態度。普京還極愛運動,遊泳跆拳道冰球等樣樣精通,年近70的他經常在社交網絡展示自己強健的體魄。
這樣的普京很難不在世界範圍收割一眾粉絲,更不要說他在俄羅斯聯邦內部的吸粉程度了。不過在他的眾多迷弟中,最出名且最忠實的當屬車臣總統—卡德羅夫。
卡德羅夫和普京可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其強硬程度如出一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曾放話要美國跪下,誓與俄羅斯共存亡。
深受戰亂苦與難,車臣的前世今生
車臣共和國——作為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下轄的一個共和國。地處於北高加索山區,首府格羅茲尼。
有關它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7世紀以前,原本車臣只是一個小村莊,但隨著人口的壯大逐漸變成了車臣族。
但其發展極其坎坷,13世紀受到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又被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
到了16世紀,車臣人開始從山區遷到平原,逐漸與周邊國家建立聯繫。
但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聯結外高加索的生命線」之稱,誰控制了車臣誰就等於掌握了整個高加索山區的控制權,並進一步對整個中東地區進行掌控。
所以好日子沒過太久,到了17世紀車臣又開始被動的陷入戰亂,成為了當時波斯、奧斯曼以及沙俄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淪為了博弈的旗子。
連續的奔波與戰亂讓車臣人苦不堪言,也正是因為這樣,在16世紀後接受伊斯蘭教傳入的時候,車臣人接受了「蘇菲派」,這一派別宗教功修方式指節食、苦行、禁慾等。
再通過精神修煉達到與真主合一的境界。和車臣人受盡苦難與折磨的經歷不謀而合。
最終,經過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爭後,沙俄贏得了這處「咽喉地帶」,並於1859年將車臣併入帝國版圖。不過車臣的「好日子」並沒有到來。
它首先隸屬於俄國,但在1922年蘇聯成立後又變成自治州與其他自治州合併在了一起。
經歷過那麼多戰亂奔波的車臣人早已經在骨子裡埋下了剛強堅韌的品格,它才不願被合併、被統治。
所以在二戰時期,它鋌而走險去找德國尋求合作以達到獨立的目的,但命運多舛,反被德國利用。
蘇聯在得知這一事情後,當時的領導人史達林在1944年,以車臣「通敵」為理由,將整個民族流放。這些車臣人民幾乎都被發配到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流放過程中,由於天氣惡劣等因素造成近14萬車臣人的死亡。
史達林的這一舉動,讓極注重領土和家族關係的車臣人直接把對蘇聯的仇恨值拉至滿格。
雖然1957年赫魯雪夫上臺後清算了史達林的錯誤,為車臣人進行了平反,讓他們從流放地返回了家鄉,但經過十多年的流放,故土早已物是人非。
以前屬於自己的土地被別人佔有,世事變遷也讓他們很難再重新融入新的生活方式,至此,矛盾與衝突已經不可避免。
蘇聯解體的前兩年,局勢開始動蕩,車臣人「臥薪嘗膽」數十年後,決定放手一搏,爭取獨立,所以蘇聯一經解體,他們就宣布了「獨立」,但俄羅斯拒絕承認,並於1994年以「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為由發動了第一次車臣之戰。
但車臣拒絕「繳械投降」,並開始不擇手段,採用恐怖襲擊的方式作為抗爭的手段。這次車臣之戰最終以兩方達成的哈薩維尤爾特協定」而告終,俄羅斯軍隊也在1997年全部撤出車臣。
同年,馬斯哈多夫當選車臣總統,但仍堅持自己是獨立國家,不履行籤署的任何條約。而且這一時期,車臣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開始聯合周邊地區頻繁活動。
俄羅斯已經忍無可忍,於1999年8月再次出兵車臣,打響了第二次車臣之戰。
1999年12月,普京接替葉爾欽擔任成為了俄羅斯代理總統,就任當晚即駕駛飛機前往車臣,對正在浴血奮戰的戰士表達慰問。
並在21世紀到來的第一天,堅決表示第二次車臣之戰勢必會堅持到底,徹底剿滅分裂勢力,普京也就從這時開始了鐵腕般的政治生涯。
出身世家卻意外喪父,普京助小卡強硬回擊
卡德羅夫的父親也就是在這第二次車臣之戰中,因站到了普京這一邊,並以其雄厚的軍事背景成為了根據新選舉法選舉的第一位車臣總統。
但曾經的那位「非法」總統馬斯哈多夫怎能善罷甘休?他在第二次車臣之戰後開始四處逃竄,成為了非法武裝的頭目,開始發動各種恐怖襲擊。
他們劫持飛機、傷害人質,屢屢以自殺式的恐怖襲擊造成大量無辜群眾的傷亡,卡德羅夫的父親就是意外喪身於這些已經發瘋著魔的恐怖主義分子手中。
他於剛就任總統一年後,參加格羅茲尼勝利日慶祝活動時,在車臣非法武裝製造的恐怖爆炸事件中遇害身亡。
此時的卡德羅夫年僅27歲,出身政治世家,正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滿腔的熱血準備投身政治事業。但父親的遇害打破了一切的平靜,讓他對恐怖主義恨到了極點。
作為一個高加索山民,對伊斯蘭教的虔誠和對部族血緣關係的看重,不允許他看著父親就這樣白白死去,他有為父親復仇的責任和義務。
卡德羅夫當時雖年輕,但普京依舊對他委以重任,這對正血氣方剛又剛經歷喪父之痛的青年男人來說是極大的鼓勵,普京如「雪中送炭」般的伸出了「上帝之手」拉了他一把。
此刻的他太需要普京的支持來幫助他完成內心的抱負,普京對他而言,像朋友,像老師,也像父親。
2007年卡德羅夫年滿30歲,依據車臣憲法,小卡已經達到了成為總統的年齡,並在普京的助力下順利成為了車臣的新總統,且一直持續到今天。
這期間普京給予了卡德羅夫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政治幫助。雖然普京對外「強硬」,但對車臣,特別是第二次車臣之戰後,他對車臣的態度用「鐵漢柔情」形容最合適不過了。
普京一改「以暴制暴」的態度,採用「以車治車」的懷柔政策,積極開展車臣的戰後重建工作,振興車臣的經濟,解決因戰爭出現的難民問題,犯罪問題。
為此直接讓俄聯邦撥出二百多億盧布(合人民幣17億)給車臣重建學校、醫院銀行等民生基礎設施;恢復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方式,發放兒童、老人弱勢群體補助金,讓大批的車臣難民回到了故土。
聯邦政府還向車臣轉讓了一批原屬於自己的國家聯合企業、國家機構、醫療衛生和文教措施,讓車臣的500多所中學、3所大學和45所醫療機構都恢復了正常,也幫助卡德羅夫贏得了民心。
而後普京還對車臣採取「大赦」政策。即使2002年車臣的極端恐怖分子對莫斯科採取恐怖襲擊,發動人質事件,人員傷亡慘重,且2003年期間也沒有停止作惡,連續發動自殺式爆炸案,造成了7000多人次的傷亡。
但普京還是向俄議會杜馬提交了議案,申請對車臣地區的「叛亂分子」進行「大赦,只要他們在2003年的8月1日前放下武器、停止攻擊。
普京的這一做法旨在給車臣的和平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對車臣的用心良苦車臣人民看得見,卡德羅夫也記在心中。
直至今天,車臣財政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還是來自俄羅斯聯邦政府的支援,並且在天然氣、電力等方面也依靠莫斯科給予的幫助。
正是這一系列的支持,讓卡德羅夫對普京極為崇拜和感激,變成了普京的「鐵桿粉絲」對於普京下達的命令和任務都盡數完成,不僅在車臣教材中讚美普京,在國內的公共場所,還懸掛有普京的畫像,其地位能與旁邊掛的真主安拉和默罕默德等同。
鐵腕執政,不懼美國,誓與俄羅斯共存亡
小卡德羅夫在普京的支持下,執政後強硬手段盡顯,特別是對於恐怖主義,小卡毫不手軟,就任總統前就對其進行了沉重的打擊和制裁。
當年殺害他父親的叛軍頭目於2006年被擊斃,那些還在鬧獨立的激進分子,小卡直接趕盡殺絕,毫不手軟。
對於境外恐怖主義就更不用說了,小卡德羅夫曾表示「要讓敘利亞變成恐怖主義的墳墓」。作為車臣總統,卡德羅夫還表示願意幫助普京打贏敘利亞內戰。
幫助協調敘利亞國內局勢,維護敘利亞領土的完整,並對美國介入敘利亞戰爭的目的與做法「嗤之以鼻」。
顯然,小卡強人政治下的治理效果顯著,如今的車臣已然從昔日世界最危險的地區之一變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恐怖主義被徹底擊敗的地方」,雖然這是小卡自己說的。
不過近年來,特別是2006年「車臣之心」這個俄羅斯十大標誌性建築的清真寺建成以後,車臣已經成為了俄羅斯乃至世界上的旅遊勝地,2019年,車臣的人均GDP已達6200美元以上。
對於美國,與卡德羅夫的恩怨更是淵源已久,最重要的原因當屬俄羅斯和美國從冷戰就開始的明爭暗鬥結下的「梁子」。
雖然蘇聯解體,但俄羅斯完全可以被看作蘇聯的代名詞。美蘇兩方長達40餘年的冷戰可沒那麼容易破冰。而卡德羅夫對於普京又極其崇拜和尊重,面對美國對俄羅斯的種種挑釁,小卡當然要全力維護偶像。
早在2014年俄羅斯被西方國家採取經濟制裁措施後,卡德羅夫就公開擁護普京和俄羅斯,宣稱「我們與克裡米亞同在,決不能允許任何人欺負俄羅斯人」,公開叫板美國。
卡德羅夫本人也極端仇視美國,甚至說過俄羅斯的核武器能隨時讓美國從地球上消失。美國也對卡德羅夫的親俄態度也極為反感,於去年公開宣布制裁卡德羅夫和他全家以及一眾和其相關的人,這就代表著他們無法在美國開展任何實質性的活動和業務,資金也將被凍結。
但強硬的卡德羅夫不以為然,作為回應,他還在社交網站上放出一張自己手握槍枝的照片來諷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達自己對他和他背後所代表的的美國的不屑一顧。
這位70後的車臣山民,執政期間將高加索人的粗狂、勇敢、強硬發揮的淋漓盡致,不以自身條件的不足「妄自菲薄」,擔起了身為車臣總統的責任,帶領車臣人同恐怖主義做鬥爭,積極開展經濟建設,以後,這位比普京還要強硬的小卡德羅夫還將繼續發揮他的鐵腕手段,與俄羅斯共同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