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養到異養:植物界的「騙子」是如何養成的

2021-01-14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責編 | 奕梵

菌根(mycorrhizae)是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植物-真菌共生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植物從真菌處獲得礦質元素,作為回報,植物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機碳等回饋於真菌。這種共生關係被認為在植物從海洋拓展到陸地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隨後在植物的多樣性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研究植物-真菌互作的模式體系。

自然界中有一大類植物寄生於光合自養植物與真菌形成的共生體系之上(第三方欺騙者),它們從菌根真菌獲取有機營養物質但並不對真菌進行回報,以此形成了真菌異養(Mycoheterotrophy)的寄生生活方式。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以此類寄生植物為對象,持續開展其與真菌之間互作關係的研究,包括真菌異養植物的起源和進化,被寄生的真菌的種類、多樣性,植物-真菌之間的互作網絡關係等。然而,寄生植物與其真菌伴侶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互作關係,即這些植物究竟以什麼樣的模式選擇真菌始終是未解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張奠湘課題組在The ISME Journal 在線發表了題為Specificity of assemblage, not fungal partner species, explains mycorrhizal partnerships of mycoheterotrophic Burmannia plants的研究論文,以水玉簪屬植物為對象,揭示了真菌異養植物和菌根真菌之間的互作模式。

研究團隊採集了國內及東南亞分布的水玉簪屬中從光合自養、半異養到完全真菌異養(圖1)的十幾個種的居群樣品,以高通量測序的手段鑑定植物根內的真菌群落並進行了多樣性分析,發現完全真菌異養的植物種對真菌組成有特殊偏好性。這種偏好性表現出植物種內居群間的穩定性,並在不同植物種間存在差異(圖2),表明全真菌異養植物選擇目標真菌並非「就地招募」。與之相較,光合自養種沒有這種偏好性,而半自養種僅表現出居群內偏好性,暗示著全真菌異養植物對真菌的這種偏好性可能是逐漸進化而來。

圖1
圖2

全真菌異養植物為什麼會產生對真菌的偏好性?該研究認為,這種偏好性有利於植物個體高效地從真菌處獲得養分,以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同時又儘可能避免過度依賴特定真菌從而限制其傳播分布,因而是植物在真菌特異性和多樣性之間的一種平衡策略。研究還發現,一直以來備受期待的植物-真菌協同進化並沒有發生在真菌異養植物和其關聯的真菌之中(圖3)。

圖3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張奠湘研究員,第一作者為趙中濤助理研究員。合作者包括香港大學Richard M. K. Saunders教授和荷蘭生物多樣性中心的Vincent S. F. T. Merckx博士的團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6-020-00874-x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學團隊發現一株本地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 5543)具有營養模式的多樣性,不僅可進行光合自養,還可利用多種有機碳源進行異養和混合營養,該現象在高等植物中比較少見。研究團隊較系統地研究了該紫萍在3種營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 研究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研究表明,異養條件下,紫萍葉狀體變小且呈現黃白色,符合暗形態建成的特徵;混合營養條件下,紫萍葉綠素含量低於自養條件下葉綠素含量,推測碳源的添加抑制了紫萍的光合能力,需進一步的實驗驗證;培養25天之後,紫萍在混合營養條件下的生長速率分別是異養和自養的4.98倍和6.22倍。
  • 水生所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學團隊發現一株本地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 5543)具有營養模式的多樣性,不僅可進行光合自養,還可利用多種有機碳源進行異養和混合營養,該現象在高等植物中比較少見。研究團隊較系統地研究了該紫萍在3種營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 Cell: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消耗二氧化碳生長
    自養生物與異養生物生物分為自養生物(將有機碳轉化為生物質)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供應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和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至關重要。
  • 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吃」二氧化碳生存
    眾所周知,生物可分為自養生物和異養生物。自養生物能從無機物合成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有機物的生產者、食物鏈基礎。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與綠色植物樣為自養生物,以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
  • 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水生所等在微藻異養高密度培養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然而,相對於一般工業微生物(如細菌和酵母)而言,目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的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100 g/L),這也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 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受技術水平所限,當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制約了微藻的工業化應用。上述聯合團隊的科研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富油柵藻的超高密度培養。
  • 楊建明團隊微生物光能異養條件下生長關鍵基因研究取得突破
    楊建明團隊微生物光能異養條件下生長關鍵基因研究取得突破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團隊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美國科學院院士Caroline Stone Harwood課題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報導了光合微生物在厭氧光能異養型生長狀態下,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關鍵基因研究進展
  • 汙水低溫脫氮:硫自養反硝化法效果顯著
    硫自養反硝化法以運行成本低、效率高、工藝簡單等特性受關注,尤其是在低溫低碳氮比條件下的應用更是突出。本文以顆粒硫磺和黃鐵礦的硫自養反硝化反應器為研究對象,進行詳細數據記錄。汙水低溫脫氮:硫自養反硝化法效果顯著   由於冬季低溫的影響,中國北方汙水處理廠常面臨季節性TN超標的問題。
  • 汙水低溫脫氮:硫自養反硝化法效果顯著,汙水處理,汙泥處理,尾水脫...
    硫自養反硝化法以運行成本低、效率高、工藝簡單等特性受關注,尤其是在低溫低碳氮比條件下的應用更是突出。本文以顆粒硫磺和黃鐵礦的硫自養反硝化反應器為研究對象,進行詳細數據記錄。汙水低溫脫氮:硫自養反硝化法效果顯著   由於冬季低溫的影響,中國北方汙水處理廠常面臨季節性TN超標的問題。
  • 微藻培養:基礎生物學到工程技術(1)
    需要什麼的培養基,如何去培養,這樣一些問題的回答的都必須要了解它的遺傳特性。第二個方面的就是營養方式,營養方式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一個是能量。我們吃飯不僅是要提供物質基礎,同時也是在提供能量。對微藻來說有三個方面,一個人就是化能異養,化能異養是指在有有機物,沒有光的時候通過氧化呼吸作用來產生能量叫化能異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