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茶館》作為老舍的巔峰戲劇之作,被稱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20世紀50年代,人民藝術家老舍,創作完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話劇名著《茶館》——一幅濃縮的歷史風雲變幻的畫卷。
劇作以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的中國社會風雲變化為背景,通過聚焦「裕泰茶館」,揭示出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還有社會的眾生芸芸。
小小的茶館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於此。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秦四爺;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仲義;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打算去娶老婆的龐太監……儼然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演繹世間的滄桑與悽涼。
茶館掌柜王利發,人情練達,處事圓滑,嘔心瀝血一生可還是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第一幕發生在晚清時期。裕泰茶館隆重開業,館內四處高懸著「莫談國事」的紙條,紅火之下卻籠罩著一股壓抑的、慘澹的氣息。
王利發在全劇中起到了重要的串聯作用,按照早逝父親的處世哲學: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作為掌柜的他謹小慎微,精明世故,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剛出場時,他只有20多歲,當秦仲義前來告訴他要增加房租時,王利發心裡不樂意,嘴上卻畢恭畢敬,說:「二爺,您說得太對了!可是,這點小事用不著您分心,您派管事的來一趟,我跟他商量,該長多少租錢,我一定照辦!」一句話,便將這個掌柜身上的圓滑機靈、見機行事體現得淋漓盡致。
唐鐵嘴是吸食鴉片以看相算命混飯吃的二流子,雖然經常賒欠茶錢,王利發嘴上讓他出去,可還是讓夥計送茶給他,為的是不讓他打攪茶館的清靜和安寧。
他喚二德子為「德爺,」他說:「哥兒們,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話好說。德爺,您後邊坐!」典型的委曲求全,討好人的形象,為茶館的秩序著想,為討好他的主顧著想,為著大家的「太平」著想。他知道馬五爺是誰,知道哪些人不能得罪。對大兵、警察、特務,他說:「您聖明、」「您多給美言幾句,我感恩不盡!」一副生意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躍然紙上。
第二幕中,時間從之前的清末來到了辛亥革命,經濟更加蕭條,局勢更加混亂,此時王利發已步入中年了,閱歷無數,他開始在茶館的後院開公寓,只把房子租給大學生住,這是仔細推敲過的。他說:「這年月,做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職,做買賣的今天開市,明天關門,都不可靠!只有學生有錢,能夠按月交租,沒錢的,就上不了大學啊!」
開公寓租給學生,體現了他的精明能幹,但他的精明能幹是被社會逼出來的,他身上有著買賣人的自私,可骨子裡仍有一副好心腸。
常四爺被不義之人誣陷為義和團時,他冒死給常四爺通風報信,讓他躲躲;他租給學生公寓口口聲聲說賺錢,卻悄悄挖起了菜窖,以防出事的時候有個避難的地方;對待進茶館的乞丐,他雖說不要再來了,可也還吩咐夥計給他們倒杯水。
第三幕中,茶館蕭條衰敗,王利發已是老態龍鍾,舊社會吞噬了他的祖傳家業,他只能絕望沉痛的呼喊:「改良,我老沒忘了改良……我變盡了辦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不叫我活著呢?那些狗男狗女活著有滋有味,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
他這麼精明能幹,小茶館最終還是處在搖搖欲墜中破產了,被人霸佔了,他無奈失望,縱使心有不甘,還是一把熊熊大火火燒了茶館,也燃燒了自己。
王利發,一個處在 社會底層的 小市民,一個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的老實本分的生意人,在那個 動亂的時代裡,調動自己的 聰明才智,竭力地維護著祖宗留下來的老字號茶館,竭力維護著自己的飯碗,他沒有過多要求,只想有口飯吃,只想能把茶館開下去。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又遭到了多少的阻力!
他安分守己,他謹言慎行,他勤勞本分,他對權貴也要卑躬屈膝,對自己的主顧不會得罪,他懂得陪笑臉,懂得和稀泥。處世圓滑,心思縝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對社會上每一種人的心理都揣測拿捏得相當準確。
他還有一顆向善的心,他雖然不能幫助窮苦人,但卻對難民有著同情,他是無奈的,是機靈的,也是悲哀的。在這樣一個亂世,他這樣一個人,想要力挽狂瀾,也是辦不到的。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扭轉不了歷史的乾坤。這是時代的結果,也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堅守氣節,愛打抱不平的常四爺,可還是最終沒能逃過時代的洪流
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八旗將士的多數人堅守的愛國情操。他是一個正直的旗人,關注國家和民族命運,雖不知道如何拯救國家,但是他是愛著大清,愛著祖國的。
他正義豪爽,見了乞討的母女,主動掏錢給她們買爛肉麵;他愛國無畏,面對信洋教的馬五爺,連官員都不敢惹,他卻敢直說:「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飯的。」
他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表現其對國家的衰敗痛心疾首,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白銀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社會現實。
甚至還敢在公共場合公然發聲「大清要完。」他為他的性子付出了代價,常四爺被宋恩子吳祥子兩個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說了這樣幾句話「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被關入大牢一年多,出獄後仍然本色不改,為了維護國權和洋人打仗,靠著強健的身板自食其力。
與其結伴而行的松二爺,則時常遊手好閒,膽小多話,繼承祖上的財產,過著悠閒的小日子。他心眼很好,只是貪圖享受,沒有謀生能力,甚至不願放下自尊心去幹活,最後當然會被活活餓死。老舍先生在這樣一個人物身上,更多傾注的是對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可是在第三幕中,他還為松二爺化緣買棺材。但最後自己也窮困潦倒,在街上賣花生,揀來別人撒剩的紙錢,好給自己準備下葬的紙錢。他絕望地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緒。卻落得一個老境頹唐的悽涼結局。
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鬥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
老舍先生是要借常四爺這個形象來告訴人們滿族文化精神中存在的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要反映從清末過來的滿人,並不是坐吃等死的「窩囊廢」,他們也堅守著自己的愛國情操,不向惡人低頭,不給命運讓步,即使在歲月飄搖裡依舊保持著正直和善良。
有遠大抱負的秦仲義,一心想靠實業救國,卻最後落個悽涼慘敗的收場
第一幕中,一個鄉婦拉著十來歲的小妞進來,小妞走到屋子中間,立住:「媽,我餓!我餓!」秦仲義的手伸到腰間是想掏錢給他們,可又立即縮了回來,對著王利發說:「轟出去!」秦仲義是自負自傲,自視清高的,他認為可以憑自己的實力,實業救中國,因此他並不在乎有人給窮人一碗麵吃,他想通過開工廠,頂大頂大的工廠,辦實業,救更多的人,救中國。
他確實做了,他不斷做大做強,辦工廠,開銀號,即將成功之時,卻被腐朽的惡勢力打壓。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
破產的秦仲義,對政府發出悲憤的呼號:「搶去我的工廠,好,我勢力小,幹不過他們!可倒好好辦啊,那是富國裕民的事業啊!結果,拆了,機器都當碎銅爛鐵賣了!全世界找得著這樣的政府不到?」
最後他無奈地說:「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他勵志救中國,可人生沒有逃脫世道的鉗制。他有愛國之心,並固執而驕傲地認為自己能夠救國救民,但是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裡單打獨鬥一輩子,最終慘敗收場,也是必然的。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在當時,靠實業救國是不可能的,況且秦仲義連自己都沒有救。
最後,王、秦、常三位老人看透了世態炎涼,聚在一起燒紙錢,為過往的人生送葬。想必這一幕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不同人物性格,在歷史的背景下落得同樣的結局,沒有出路,只能自己祭奠自己。
結語
茶館是三教九流各種社會人士匯集的地方,不同的角色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作者始終明確清晰地把握著「一人(茶館)一事(葬送某一個黑暗時代)」的主線和主題,用茶館的「小」來映射社會的「大」,這個茶館可以講就是一個小的社會。既表達了大時代的寫照,也滲透了小人物的悲哀。
他們悲劇的原因不是因為不努力,是在時代的車輪下個人力量根本無法扭轉,是歷史更迭的必然結果。
但黑暗的極致就會迎來光明,夜幕之下僅僅是魔鬼最後的歌舞。因為一旦太陽升起來,所有的一切黑暗最終都會煙消雲散。時代會變化,歷史會更迭,但我們始終相信,世道會越來越好,黑暗過去,陽光就會照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