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燒腦反直覺的量子真空,負能量,負質量,引力變斥力!

2020-10-18 博科園

能量是一個必須始終為正的量,至少這是直覺告訴我們的。如果每個單個粒子都從一定體積中移除,直到沒有剩下任何可能攜帶能量的物質,那麼就達到了極限是嗎?或者即使是從真空空間中也能提出取能量嗎?量子物理學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它與我們的直覺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也是如此。在某些條件下,負能量是允許存在的,至少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是允許的。

維也納科技大學、比利時布魯塞勒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現在已經研究了負能量的可能程度。事實證明,無論考慮哪種量子理論,無論假設宇宙中的對稱性如何,「借用」能量總是有一定的限制。能量可以小於零,但就像向銀行借錢一樣,這種能量最終必須「還清」。維也納科技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Daniel Grumiller教授說:在廣義相對論中,通常假設能量在宇宙中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大於零。

這對引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能量通過公式E=MC²與質量相關聯,因此,負能量也意味著負質量。正質量相互吸引,但質量為負時,引力可能突然變成一種斥力。然而,量子理論允許負能量存在,根據量子物理,在特定位置從真空中借用能量是可能的,就像從銀行借錢一樣。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現在不知道這種「能量信貸的最高金額以及必須支付的可能利率」。關於這種」利息「(在文獻中稱為」量子利益「)的各種假設已經發表,但還沒有達成全面的結果。

2017年證明所謂的「量子零能量條件」(QNEC),通過將相對論和量子物理聯繫起來,為能量的「借用」規定了一定限制:因此允許小於零的能量,但只能在一定範圍內,並且只在一定時間內。能有多少能量在能量信用極限耗盡之前,從真空中借來的依賴於一個量子物理量,即所謂的糾纏熵。在某種意義上,糾纏熵是衡量一個系統行為受量子物理控制的程度,如果量子糾纏在空間的某個點起到關鍵作用。例如接近黑洞邊緣,那麼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出現負能量流動,並且該區域中的負能量成為可能。

Grumiller現在能夠和Max Riegler和Pulastya Parekh一起推廣這些特殊計算。Max Riegler在維也納科技大學的Daniel Grumiller研究小組完成了論文,現在哈佛擔任博士後。來自坎普爾(印度)IIT的Pulastya Parekh是Erwin Schrödinger研究所和TU Wien的客人。Grumiller表示:之前所有考慮都是指遵循狹義相對論對稱性的量子理論。但現在已經能夠證明,負能量和量子糾纏之間這種聯繫是一種更普遍的現象。

不意味著違反能量守恆定律

明確禁止從真空中提取無限能量的能量條件,對於非常不同的量子理論是有效的,無論對稱性如何。能量守恆定律是不能被智取的,當然,這與神秘的「超越統一機器」無關,據說它們無中生有地產生能量,因為它們在神秘的圈子裡反覆出現。

自然界允許能量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小於零的事實並不意味著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為了在某個位置啟用負能量流,必須在緊鄰的位置有補償性的正能量流。即使事情比以前想像的要複雜一些,能量也不能從無中獲得,即使它可以變成負能量。新研究結果現在對負能量設置了嚴格的界限,從而將其與量子力學的典型屬性聯繫起來。

博科園|研究/來自:維也納科技大學

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DOI: 10.1103/PhysRevLett.123.121602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重磅研究:燒腦反直覺的量子真空,負能量,負質量,引力變斥力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能量是一個必須始終為正的量,至少這是直覺告訴我們的。如果每個單個粒子都從一定體積中移除,直到沒有剩下任何可能攜帶能量的物質,那麼就達到了極限是嗎?或者即使是從真空空間中也能提出取能量嗎?
  • 重磅研究:燒腦反直覺的量子真空,負能量,負質量,引力變斥力!
    或者即使是從真空空間中也能提出取能量嗎?量子物理學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它與我們的直覺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也是如此。在某些條件下,負能量是允許存在的,至少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是允許的。維也納科技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Daniel Grumiller教授說:在廣義相對論中,通常假設能量在宇宙中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大於零。這對引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能量通過公式E=MC²與質量相關聯,因此,負能量也意味著負質量。正質量相互吸引,但質量為負時,引力可能突然變成一種斥力。然
  • 質能轉化時的物質波粒二象性:質量表現引力收縮,能量表現斥力膨脹
    真空中能量漲落物質表現出引力和斥力的內在機制,原來是真空零點能在調節起作用,真空在「基本態與激發態兩種存在狀態之間質能轉化時」的必然表現。代入萬有引力公式中,得到如下公式:公式左邊Fy是質量表現出的引力,右邊Fc是能量表現出的斥力。由物質的波粒二象性可以知道,物質本身內在有一定的頻率在空間能量波動,使得物質會不同地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變易無常、生生不息才是世界永恆的主題。
  • 反物質、暗物質、負物質,都是什麼鬼?
    emm,蟲洞嘛,要來個太陽質量的負物質,倒也能撐開一個一公裡大小的蟲洞了。好吧,這胡言亂語都是些啥啊?反物質?暗物質?負物質?都是些什麼鬼?為了跟人吹牛不被當小白,咱還是講講清楚,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一種是觀測星系的運動速度,用牛頓力學來計算引力,從而估算質量,稱為引力質量。另一種是通過星系的亮度來估算質量,亮度越高則質量越大,這種方法算得的質量稱為光度質量。
  • 迪拉克之海:量子真空負能量的粒子海
    迪拉克之海簡單說就是量子真空的零點能組成的負能量的粒子海。
  • 真空質心場源:引力還是斥力,取決於真空零點能調節基本態與激發態
    使物質保持成形始終處於「成、住」的狀態,抵抗拒絕融化返回無形的能量,避免被真空吸收融化消散。微觀真空中各粒子微塵作為隨機不確定的「散兵遊勇」,被收編整合統一成平衡有序的宏觀「集團軍」,具有宏觀世界的結構功能系統。
  • 真空裡有什麼?眾說紛紜,答案莫衷一是?
    1927年,狄拉克提出了滿足相對論協變性的量子力學方程——狄拉克方程,希望把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協調在一起。狄拉克的相對論量子力學認為:「真空不空」。真空可以看成是填滿了負能量狀態的電子的大海。不過,負能量狀態的電子海與「以太」一樣,依然是物質。20世紀中葉,施溫格、費曼和朝永振一郎分別建立了電子與電磁場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論——量子電動力學。量子電動力學認為:電子發射出的虛光子可以變成一對虛的正負電子,然後這對虛的正負電子又湮滅重新變成一個虛光子,這個虛過程被稱為真空極化。
  • 正能量和負能量是存在的
    而負能量在物理學上解釋是指低於真空零點能的能量。真空中的量子漲落具有能量(零點能),如果某物質的能量低於周圍空間的量子漲落能量就說這個物質具有負能量。以真空中量子漲落能量為零點,高於的叫正能量,低於的叫負能量。在中的兩平行金屬板之間的真空具有負能量。「負能量」這個概念體現在量子場論、引力場論等比較高深的物理方向。
  • 英國科學家用「負質量」取而代之
    這個矛盾就是:按照牛頓力學,我們觀測到的星系旋轉反推出的星系總質量要遠小於星系的真實質量。這個道理就相當,利用萬有引力公式,可以從兩個天體的距離和質量推算出引力大小。但反向推理時,從引力數值和天體之間的距離卻不能自洽地推算出星體的質量。即便用上更精確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也不行。星系的旋轉和質量的推算依舊不能在廣義相對論中自洽。
  • 負質量、量子引力理論解開密碼
    但問題又來了:解決方案需要一種負質量的材料。負質量和正常質量類似,只不過質量小於零。如果你在一個地方收集到足夠多的負質量,就能創造排斥效應以防止蟲洞關閉。 但是據我們所知,負質量的物質並不存在。我們沒有證據證明它,如果它真的存在,它將違反宇宙的許多定律,比如慣性和動量守恆。例如,如果你踢一個負質量的球,它會向後飛。
  • 宇宙學常數:引斥並存,關注引力之時別忘了斥力的存在
    科學探索發現中,人們關注引力的同時也應關注斥力,如同了解物質時,關注質量也要關注能量,關注時間也要關注空間,關注低維位面的現象證據時,也有關注高維位面的現象證據。其實這個思想變化過程中,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普遍認為常數「恆常不變」,只關注引力較少關注斥力,包括愛因斯坦本人、哈勃等人,乃至之前的牛頓等,因為帶著這種「常數恆常不變」的思想,所以為了理論認知與現象相符,經得起事實證明以站得住腳,調整理論認知,進行數學演算。
  • 真空不空,為什麼不存在絕對真空呢?
    但是,狄拉克方程有一個非常詭異的解,就是可能存在「負能量」的電子(可不是電荷為負的電子)。如何理解負能量的電子呢?結合「泡利不相容」原理,狄拉克認為:真空可以看成是一片填滿了負能量狀態電子的大海,這就是狄拉克之海。
  • 地球具有靜止質量,是否存在負能量?若存在,那負能量在哪裡呢?
    事實上,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早在1928年就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大膽假設了「絕對真空」充滿負能量。同時,這一假設在1932年通過實驗也得到了證實,隨後發展成為一種普遍認可的科學理論,並以某種「世界能源海洋」的形式描繪了空間真空。
  • 反物質的質量是否負的嗎?
    反物質沒有負質量。在我們的宇宙中,沒有負質量這樣的東西。質量僅以正形式出現。相反,電荷可以是正或負。負質量的不存在具有深遠的影響。首先,引力總是有吸引力的,永遠不會排斥。據推測,如果存在負質量,它將被具有正質量的物體(例如地球或太陽)所排斥。
  • 量子力學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反直覺的理論
    愛因斯坦在1885年建議建立量子力學,這個理論跟經典力學觀點有不少矛盾之處,然而不管怎麼說,量子力學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反直覺的理論。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在重要性上的不同點在於量子力學通過測量來決定態的具體形態,經典力學通過測量來決定態的變化的大小。
  • 曲率引擎打破光速極限,負質量物質注入蟲洞,漫步到宇宙盡頭!
    經過理論物理學家的研究,這種奇異物質是存在的,即負能量或者負質量的物質。「負質量物質」和「反物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反物質粒子與其對應的正質量物質具有完全相同的質量,唯一不同點就是兩者所帶的電荷符號相反,兩者之間具有吸引力,一旦相遇就會發生湮滅,釋放巨大能量。而負質量物質就是指能產生負引力的物質,它和正質量物質之間存在的是互為排斥的力。
  • 黑洞引力雖大,有什麼斥力能與之平衡?斥力與基本粒子有關係嗎?
    當引力大於物體的動能時,各種物體就會凝聚成團,形成各種天體。隨著天體的收縮,其內部溫度會逐漸升高。當達到數千萬度時,就會產生核聚變,對外輻射能量,成為普通的恆星。此時,支撐恆星避免進一步塌縮的,是各種輕原子的熱運動。隨著核聚變的進行,當輕原子越來越少時,恆星的內部再也無法由核聚變提供能量以維持其體積。
  • 反物質的發現、製造和保存,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他在1928年的時候寫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狄拉克方程本質上是電子在高速運動下的薛丁格方程,但關鍵在於狄拉克方程有兩個可能的解,一個解表示電子擁有正能量,而另一個解則表示電子擁有負能量,而在經典物理學中,能量不可能為負值,所以對於狄拉克方程只能夠做出這樣的一個解釋,那就是每一種粒子都有與之對應的一個反粒子,而反粒子擁有負能量。
  • 經過研究,我終於找到了「瞬間移動」的方法,不過...
    也不一定,因為物理學家們發現,要維持一個蟲洞穩定,在這個蟲洞的中央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負能量物質(質量是負的,不是反物質,也不是暗物質)。負質量的物體有多奇怪呢?如果你開著一輛負質量的車,你會發現你越踩剎車,它反而跑得越快,這是因為負質量的物體總是會獲得與受力反方向的加速度(a=F/-m)。你把它往東推,它反而往西運動。如果一個負質量的物體出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