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Zn-Mg合金的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14 特鑄雜誌

由於具有較為適宜的生物降解速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鋅合金作為一種極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可降解金屬材料,受到研究者廣泛關注。然而,鋅是六方晶型,室溫下滑移係數量較少,這使得純鋅的力學性能不高,難以滿足臨床實際要求。大量研究表明,通過添加合金元素能夠有效改善合金的力學性能。作為人體中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Mg能夠參與很多的人體生理過程,有利於人體組織器官的生長及發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對Zn-Mg合金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發現,Mg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但同時發現合金在人體模擬體液中的降解速率相對較慢,不能很好滿足臨床醫學的實際需求。

作為工程用鋅合金的主要合金化元素,Cu的添加能夠顯著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同時,作為人體健康必須的微量營養元素之一,Cu能夠參與許多人體的代謝過程,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再者,銅離子還具有較好的殺菌功能,能夠顯著降低細菌的活性,因此銅被廣泛添加到消毒材料和牙膏中作為抗菌劑使用。目前關於Cu對Zn-Mg合金凝固組織和生物降解行為的研究還未見報導。

本試驗使用高純鋅(99.999%,質量分數,下同)、高純鎂(99.996 %)和電解銅(99.95 %)作為原材料,製備4組Zn-0.8Mg-xCu(x=0,0.2,0.4,和0.8)合金。在井式坩堝電阻爐中,使用高純石墨坩堝熔煉合金,待合金料全部熔清後,進行充分攪拌,靜置15 min使熔體成分混合均勻後扒渣,然後將合金澆注到預熱250 ℃的金屬模具(φ50 mm × 80 mm)中。


1 試驗分析

Zn-0.8Mg合金主要由η-Zn相和Mg2Zn11相組成。添加不同含量的Cu,並沒有改變合金的相組成,其仍然主要由η-Zn和Mg2Zn11兩相組成,見圖1。

圖1 鑄態Zn-0.8Mg-xCu合金的XRD圖譜


四種合金顯微組織中的初生η-Zn相均主要呈花瓣狀,隨著Cu含量的增加,其晶粒尺寸逐漸減小。經統計,未添加Cu時,合金中初生η-Zn的平均晶粒尺寸為106 μm。添加0.8%的Cu後,合金中初生η-Zn的平均晶粒尺寸減小到43 μm,相比未合金化的合金降低了59.4%。由圖2還可以看出,隨著Cu含量的增加,晶間第二相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經統計,當添加0.8 %的Cu後,第二相的體積分數增加到19%,相比未合金化的合金提高了35.7%。可見,添加Cu促進了合金中第二相的析出,見圖2。

圖2鑄態Zn-0.8Mg-xCu合金的金相顯微組織照片


由SEM組織照片(圖3)可見,合金凝固組織中的第二相為典型的層片狀共晶組織,對其進行EDS能譜分析,結果見圖3b。由EDS分析結果可知,微區「A」處第二相中主要含有Mg元素和Zn元素,結合XRD分析結果,可以確定該層片狀第二相為Zn和Mg2Zn11的共晶體組織。

(a)SEM圖 (b)微區「A」的EDS能譜分析

圖3 鑄態Zn-0.8Mg-0.4Cu合金的SEM照片和微區「A」的EDS能譜分析

未添加Cu時,Zn-0.8Mg合金的失重降解速率值最小,僅為35.1 μm/year。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失重降解速率逐漸增大。當Cu含量增加到0.8 wt.%時,合金的失重降解速率增大到59.3 μm/year,相比未合金化合金提高了68.9%。可見,通過向合金中添加微量Cu,可以顯著提高合金的降解速率,且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降解速率逐漸增大。


圖4為鑄態Zn-0.8Mg-xCu合金在37 ℃的Hank’s溶液中浸泡15天後的腐蝕表面形貌。可以看出,4種合金的腐蝕表面均覆蓋著不同數量的白色腐蝕產物。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腐蝕表面的白色腐蝕產物數量逐漸增多,其形貌也由顆粒狀逐漸變為顆粒狀與團絮狀共存,這表明合金的降解速度逐漸增大。由圖4還可以看出,四種合金在Hank’s溶液中浸泡15天後,腐蝕表面均生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固態網狀膜層,表明其均發生了鈍化現象[3],由此可見4種合金均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

圖4 鑄態Zn-0.8Mg-xCu合金在Hank’s溶液中浸泡15天後的腐蝕表面形貌


圖5為鑄態Zn-0.8Mg-xCu合金在37 ℃的Hank’s溶液中的動電位極化曲線。通過塔菲爾外推法計算出合金的電化學極化參數見表2,其中Ecorr表示自腐蝕電位,jcorr表示自腐蝕電流密度,在相同的腐蝕條件下,自腐蝕電流密度越大表明合金的降解速率越大。由動電位極化曲線可見,在-0.75 V~-0.25 V之間,所有合金的陽極曲線均出現了拐點,這表明其均發生了陽極鈍化現象。合金的陽極鈍化能夠顯著阻礙電化學反應的進行,表明四種合金都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由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未添加Cu的Zn-0.8Mg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最小,其值為2.581 μA/cm2。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逐漸增大。當Cu含量增加到0.8 wt%時,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達到最大,其值為5.113 μA/cm2。由以上電化學測試結果可知,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逐漸增大,這表明其降解速率也在逐漸增大,這與腐蝕浸泡測試結果相一致。從降解速率的角度考慮,本研究中Zn-0.8Mg-0.8Cu合金作為可降解生物醫用材料更為適宜。

圖5 鑄態Zn-0.8Mg-xCu合金在37 ℃的Hank’s溶液中的極化曲線


表2 鑄態Zn-0.8Mg-xCu合金的電化學數據

楊滌心等研究發現Cu在Zn合金中最大固溶度為1.5%。本試驗中Cu的添加量最大為0.8 %,因此Cu元素全部固溶到了Zn基體中。在合金凝固過程中,Cu元素會富集在固/液界面前沿引起溶質再分配,從而導致成分過冷,這促進了基體晶粒的均勻形核,使得合金中的初生η-Zn得到顯著細化。同時,Cu元素固/液界面界面前沿的富集使得更多的Mg元素被推向晶界,從而促進了第二相的析出。因為Mg2Zn11相的電極電位低於鋅基體[3],因此其會與鋅基體構成原電池,產生電偶腐蝕,從而提高合金的降解速率。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中第二相的數量逐漸增加,從而導致微電偶的數量也隨之逐漸增多,這使得合金的降解速率逐漸提高。


2 結論

(1)微量Cu的添加並不會改變Zn-0.8Mg合金的相組成,其仍然主要由η-Zn和Mg2Zn11兩相組成。

(2)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中的初生η-Zn相逐漸細化,其平均晶粒尺寸由106 μm逐漸減小到43 μm,同時,第二相的體積分數也逐漸增加。

(3)腐蝕浸泡和電化學測試結果均表明,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在Hank’s溶液中的失重降解速率和自腐蝕電流密度均逐漸增大,表明合金的降解速率逐漸提高。

文章來源:《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20年第40卷第07期 張帥傑 《微量Cu對生物Zn-Mg合金組織和生物降解行為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recisely Encoded Barcodes Using Tetrapod CdSe/CdS Quantum Dots with a Large Stokes Shift for Multiplexed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該研究結果對固氮菌突破銨的抑制、構建抗銨菌株及田間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增強教授團隊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三廢」對土壤的汙染日益嚴重,而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由於具有隱蔽性、累積性和難降解性而備受關注。目前針對土壤重金屬汙染修複方法有客土法、鈍化法和生物修復法等,其中生物修復法因具有環境友好、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而備受關注。
  • 日本東北大學《Science》:形狀記憶合金取得重要進展!
    形狀記憶合金在變形後可以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使得它們在各種特殊的應用中都很有用。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超彈性行為始於臨界應力,臨界應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溫度依賴性是其共同的特點,經常限制了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應用。
  • 日本東北大學《Science》:形狀記憶合金取得重要進展
    形狀記憶合金在變形後可以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使得它們在各種特殊的應用中都很有用。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超彈性行為始於臨界應力,臨界應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溫度依賴性是其共同的特點,經常限制了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應用。
  • 諾華、信達生物相繼取得新進展,PI3K抑制劑火熱研發背後...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導  近日,中國PI3K抑制劑研究領域迎來諸多新進展。不僅諾華的PI3K抑制劑BYL719在中國獲批三項針對乳腺癌的臨床試驗,信達生物的PI3Kδ特異性抑制劑parsaclisib也在惰性淋巴瘤患者中完成中國關鍵性註冊臨床試驗首例給藥。這些消息的到來再次引起了人們對PI3K這一靶點的關注。
  • 西南交大胥永剛團隊在高阻尼Fe-Cr-Mo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正磁致伸縮行為是Fe-Cr-Mo合金固有行為,這也使Fe-Cr-Mo合金的應用局限在拉應變性質的振動環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下,西南交通大學胥永剛教授課題組在高阻尼Fe-Cr-Mo合金的合金化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
  • 北理工《MSEA》:動態塑性變形對Al-Zn-Mg合金組織性能影響
    迄今為止,關於Al-Zn-Mg合金在不同應變速率下的微觀結構和力學行為報導較少。本研究中,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利用SHPB研究了動態塑性變形對Al-Zn-Mg合金的組織和力學行為影響。圖1原始應變和SS-DPD處理後的Al-Zn-Mg合金的真實應力-真實應變曲線 (a)1.0×10-3,(b)2.0×103和(c)4.0×103s-1在鋁合金的DPD處理過程中會動態形成細小η'和η的析出。在位錯附近或跨晶界形成粗大的T相和E相。可動位錯有助於析出相的成核和生長,這可以進一步導致析出相的聚集。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蘇州納米所在金屬合金晶體結構調控電催化性能方面取得進展
    >和100 mA/cm2時,hcp-NiFe@NC(催化劑負載量為0.25 mg/cm2)分別僅需要226 mV和263 mV這些優異的性能為其在未來推向實際工業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撐。這種通過對金屬合金晶體結構的調控,改變了合金固有的原子排布以及電子結構,進而實現其催化活性的優化,給未來設計合成新的高活性的電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
  • 大連理工大學膜科學與技術團隊取得新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膜科學與技術團隊非對稱膜電極材料用於高性能鋰電池儲能取得新進展鋰硫電池由於具有理論容量高(1675 mA h g-1)、能量密度大(2600 Wh kg-1)、硫資源豐富等特點,被廣泛地認為是未來大規模儲能領域應用發展的方向。
  • MG工程塑料合金介紹及性能
    中國工程塑料業發展現狀   中國工程塑料工業歷經10年發展,成果豐碩,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樹脂合成、塑料改性與合金、加工應用等相關配套能力的完整產業鏈。這是中國工程塑料工業協會理事長楊偉才在5月27日北京召開的中國工程塑料工業協會峰會上表示的。
  • 德美新冠疫苗研發項目取得進展
    2020-11-10 15:06:33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柏林記者張毅榮、駐華盛頓記者譚晶晶報導: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9日發表聯合聲明說,3期臨床試驗的中期分析數據顯示,兩家公司合作研發的一款候選新冠疫苗有效性超過
  • 小桐子生物柴油製備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柴油作為環境友好、可再生、優質清潔的生物燃料,不僅能夠增強我國石油安全,還有利於改善環境、促進農村發展。
  • Interfaces 青島科大張建明教授團隊在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張建明教授團隊基於氣泡模板法,將天然膠乳粒子成功地複合到了氣凝膠的孔壁中,形成了仿玫瑰花表面的石墨烯孔壁結構,顯著增加了材料的韌性,同時維持了超低的密度(4.6 mg cm-3)。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 生物醫藥 - 中國高新網 - 中國...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俄專家:中國科學家們在研發新冠疫苗方面取得長足進展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9月18日消息 俄羅斯「5-100計劃」項目專家們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科學家在研發COVID-19疫苗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全球可能對該疫苗都有需求。© Sputnik / Vladimir Pesnya俄外長:非洲國家對生產「衛星V」疫苗表現出興趣俄羅斯康德波羅的海聯邦大學醫學院研究教授普羅傑烏斯稱:「他們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
  •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取得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如何讓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在室溫下輸出更穩定,成為該研發領域的重要課題。針對這一重要課題,秦川江團隊與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團隊開展國際合作,歷時5年取得重要進展。團隊採用特殊設計的鈣鈦礦材料,製作出高效半導體雷射器。秦川江介紹,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只能在低溫條件下(零下153攝氏度附近)穩定工作,在室溫下工作數分鐘後,雷射便會消失,主要源於鈣鈦礦中存在一種名為「三重態激子」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