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具有較為適宜的生物降解速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鋅合金作為一種極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可降解金屬材料,受到研究者廣泛關注。然而,鋅是六方晶型,室溫下滑移係數量較少,這使得純鋅的力學性能不高,難以滿足臨床實際要求。大量研究表明,通過添加合金元素能夠有效改善合金的力學性能。作為人體中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Mg能夠參與很多的人體生理過程,有利於人體組織器官的生長及發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對Zn-Mg合金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發現,Mg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但同時發現合金在人體模擬體液中的降解速率相對較慢,不能很好滿足臨床醫學的實際需求。
作為工程用鋅合金的主要合金化元素,Cu的添加能夠顯著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同時,作為人體健康必須的微量營養元素之一,Cu能夠參與許多人體的代謝過程,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再者,銅離子還具有較好的殺菌功能,能夠顯著降低細菌的活性,因此銅被廣泛添加到消毒材料和牙膏中作為抗菌劑使用。目前關於Cu對Zn-Mg合金凝固組織和生物降解行為的研究還未見報導。
本試驗使用高純鋅(99.999%,質量分數,下同)、高純鎂(99.996 %)和電解銅(99.95 %)作為原材料,製備4組Zn-0.8Mg-xCu(x=0,0.2,0.4,和0.8)合金。在井式坩堝電阻爐中,使用高純石墨坩堝熔煉合金,待合金料全部熔清後,進行充分攪拌,靜置15 min使熔體成分混合均勻後扒渣,然後將合金澆注到預熱250 ℃的金屬模具(φ50 mm × 80 mm)中。
1 試驗分析
Zn-0.8Mg合金主要由η-Zn相和Mg2Zn11相組成。添加不同含量的Cu,並沒有改變合金的相組成,其仍然主要由η-Zn和Mg2Zn11兩相組成,見圖1。
圖1 鑄態Zn-0.8Mg-xCu合金的XRD圖譜
四種合金顯微組織中的初生η-Zn相均主要呈花瓣狀,隨著Cu含量的增加,其晶粒尺寸逐漸減小。經統計,未添加Cu時,合金中初生η-Zn的平均晶粒尺寸為106 μm。添加0.8%的Cu後,合金中初生η-Zn的平均晶粒尺寸減小到43 μm,相比未合金化的合金降低了59.4%。由圖2還可以看出,隨著Cu含量的增加,晶間第二相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經統計,當添加0.8 %的Cu後,第二相的體積分數增加到19%,相比未合金化的合金提高了35.7%。可見,添加Cu促進了合金中第二相的析出,見圖2。
圖2鑄態Zn-0.8Mg-xCu合金的金相顯微組織照片
由SEM組織照片(圖3)可見,合金凝固組織中的第二相為典型的層片狀共晶組織,對其進行EDS能譜分析,結果見圖3b。由EDS分析結果可知,微區「A」處第二相中主要含有Mg元素和Zn元素,結合XRD分析結果,可以確定該層片狀第二相為Zn和Mg2Zn11的共晶體組織。
(a)SEM圖 (b)微區「A」的EDS能譜分析
圖3 鑄態Zn-0.8Mg-0.4Cu合金的SEM照片和微區「A」的EDS能譜分析
未添加Cu時,Zn-0.8Mg合金的失重降解速率值最小,僅為35.1 μm/year。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失重降解速率逐漸增大。當Cu含量增加到0.8 wt.%時,合金的失重降解速率增大到59.3 μm/year,相比未合金化合金提高了68.9%。可見,通過向合金中添加微量Cu,可以顯著提高合金的降解速率,且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降解速率逐漸增大。
圖4為鑄態Zn-0.8Mg-xCu合金在37 ℃的Hank’s溶液中浸泡15天後的腐蝕表面形貌。可以看出,4種合金的腐蝕表面均覆蓋著不同數量的白色腐蝕產物。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腐蝕表面的白色腐蝕產物數量逐漸增多,其形貌也由顆粒狀逐漸變為顆粒狀與團絮狀共存,這表明合金的降解速度逐漸增大。由圖4還可以看出,四種合金在Hank’s溶液中浸泡15天後,腐蝕表面均生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固態網狀膜層,表明其均發生了鈍化現象[3],由此可見4種合金均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
圖4 鑄態Zn-0.8Mg-xCu合金在Hank’s溶液中浸泡15天後的腐蝕表面形貌
圖5為鑄態Zn-0.8Mg-xCu合金在37 ℃的Hank’s溶液中的動電位極化曲線。通過塔菲爾外推法計算出合金的電化學極化參數見表2,其中Ecorr表示自腐蝕電位,jcorr表示自腐蝕電流密度,在相同的腐蝕條件下,自腐蝕電流密度越大表明合金的降解速率越大。由動電位極化曲線可見,在-0.75 V~-0.25 V之間,所有合金的陽極曲線均出現了拐點,這表明其均發生了陽極鈍化現象。合金的陽極鈍化能夠顯著阻礙電化學反應的進行,表明四種合金都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由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未添加Cu的Zn-0.8Mg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最小,其值為2.581 μA/cm2。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逐漸增大。當Cu含量增加到0.8 wt%時,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達到最大,其值為5.113 μA/cm2。由以上電化學測試結果可知,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自腐蝕電流密度逐漸增大,這表明其降解速率也在逐漸增大,這與腐蝕浸泡測試結果相一致。從降解速率的角度考慮,本研究中Zn-0.8Mg-0.8Cu合金作為可降解生物醫用材料更為適宜。
圖5 鑄態Zn-0.8Mg-xCu合金在37 ℃的Hank’s溶液中的極化曲線
表2 鑄態Zn-0.8Mg-xCu合金的電化學數據
楊滌心等研究發現Cu在Zn合金中最大固溶度為1.5%。本試驗中Cu的添加量最大為0.8 %,因此Cu元素全部固溶到了Zn基體中。在合金凝固過程中,Cu元素會富集在固/液界面前沿引起溶質再分配,從而導致成分過冷,這促進了基體晶粒的均勻形核,使得合金中的初生η-Zn得到顯著細化。同時,Cu元素固/液界面界面前沿的富集使得更多的Mg元素被推向晶界,從而促進了第二相的析出。因為Mg2Zn11相的電極電位低於鋅基體[3],因此其會與鋅基體構成原電池,產生電偶腐蝕,從而提高合金的降解速率。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中第二相的數量逐漸增加,從而導致微電偶的數量也隨之逐漸增多,這使得合金的降解速率逐漸提高。
2 結論
(1)微量Cu的添加並不會改變Zn-0.8Mg合金的相組成,其仍然主要由η-Zn和Mg2Zn11兩相組成。
(2)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中的初生η-Zn相逐漸細化,其平均晶粒尺寸由106 μm逐漸減小到43 μm,同時,第二相的體積分數也逐漸增加。
(3)腐蝕浸泡和電化學測試結果均表明,隨著Cu含量的增加,合金在Hank’s溶液中的失重降解速率和自腐蝕電流密度均逐漸增大,表明合金的降解速率逐漸提高。
文章來源:《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20年第40卷第07期 張帥傑 《微量Cu對生物Zn-Mg合金組織和生物降解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