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蝸牛,先出犄角後出頭」「給我一個小小的家,一個蝸牛的家」,提起蝸牛,大家都會覺得這小東西實在可愛。一隻小小的蝸牛,有著硬硬的外殼,與柔軟無比的內心。它雖然弱小,內心卻很強大,它不斷地爬啊爬,失敗了,繼續爬,從來沒有疲憊和放棄,很久以來,它都是勵志的代名詞。
可是,曾幾何時,那不常見的蝸牛多起來了。記得小的時候,幾乎見不到蝸牛,我是北方人,覺得蝸牛應該多在南方吧。今年春天,我在一樓的小院子開闢了幾平米的土地,種花種菜。一場雨過後,發現葉子上、莖杆上、地上,到處都是漫爬的蝸牛,有的正在啃食葉子。我趕快撿拾,一會兒工夫就撿到幾十隻。走到院子外面,小區綠化帶裡,發現一棵樹的溼漉漉枝幹上竟然爬滿了蝸牛。這一刻,才明白,小小的勵志蝸牛,原來它的頑強與執著,它的大量出現,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是無比巨大的傷害。
近些年,蝸牛越來越多,只要是雨過之後,潮溼地帶隨處可見。它們以植物的葉子、莖稈、果實等為食。不少農作物受到蝸牛泛濫的影響,出現減產、農產品賣相不好等,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危害。
蝸牛之所以在短短幾年就越來越多,原因在於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
其頑強表現在:
1.蝸牛的殼是它的強力保護傘。
蝸牛有堅硬的殼,而且殼隨著蝸牛的長大而不斷長大。堅硬的質地躲避了自然界很多傷害。並且,只要它感覺到危險,立刻縮進殼裡,免受外界傷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蝸牛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
2.蝸牛分泌的黏液對自身的保護。
我們知道,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道痕跡,原因是它一邊爬一邊釋放黏液,避免了柔軟的身體受到摩擦和損傷,有助於行走。據有人做過實驗,證明蝸牛即使爬過鋒利的刀片,身體也不會有任何損傷,原因即是這種黏液保護了它。足底分泌黏液還能讓它躲避螞蟻等的傷害。
3.蝸牛可以很久不吃不喝依然存活。
我們人類幾天不吃飯不喝水就會引發死亡,但是蝸牛不一樣,如果周圍環境乾燥了,它會縮進殼中,在殼口分泌一層幹膜隔絕外界,幾個月不吃東西,依然能活著。只要外界溫度合適了,空氣溼潤了,下過雨了,它就能隨時爬出來,尋找食物吃。
4.食物範圍廣,不挑食。
蝸牛吃的東西很廣,植物的葉子莖杆果實花朵都可作為它的食物。我小院裡種的蔬菜,像黃瓜、絲瓜、南瓜、根達菜、葡萄葉子,南瓜花,小白菜,都是它的美食。
5.繁殖能力強。蝸牛的繁殖很有意思。蝸牛是雌雄同體的,大部分種類的蝸牛需要兩個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蝸牛將卵產在潮溼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一隻蝸牛一次可產100~200個卵。每隻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
近些年來,由於禁止農作物莖杆等焚燒,小麥秸稈直接還田,土地沒有經過高溫灼燒,蝸牛的卵也就沒有被燒死。另外就是現在的鳥類和青蛙等蝸牛的天敵也相對少了,加上蝸牛繁殖能力強,因此,蝸牛越來越泛濫。
如何滅蝸牛呢?
應該最好選擇春末夏初,尤其5~6月份蝸牛繁殖高峰期之前,及時消滅長大的蝸牛。可以放養雞鴨吃它們。還可以人工捕捉蝸牛。田間勞作時,見到就捕捉,可以起到很好的滅蝸牛效果。
石灰粉,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在菜的根部周圍撒一些石灰粉,蝸牛在晚上出來時經過,就會失水或燒死。 但要注意石灰不能灑得太多,否則會影響土壤,不利於蔬菜的生長。
還可以撒鹽,因為蝸牛身體表面(除了殼)有一層黏液,當撒上鹽後,蝸牛運動和呼吸能力降低,黏液滲到體外,使蝸牛身體萎縮,細胞因缺水最後死去。
另外就是採用化學藥物防治了,這是不得已的做法,因為畢竟有化學危害。我這不再多寫了。
誰也沒有想到,小小的土蝸牛會給農業和人們生活帶來如此的麻煩和危害。
其實,很多蝸牛品種是可食的,營養豐富,還有藥用價值。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較詳細地記述了蝸牛的形態及藥用價值。
蝸牛肉中的蛋白質、香豆精、生物鹼、有機酸等元素都比甲魚、豬肉和一切蛋類食品中的含量還要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居世界動物之首。蝸牛身上的高蛋白、高鈣質、低脂肪、低膽固醇對人類健康很有好處,其體內有20多種胺基酸和30多種酶素,都是人最為需要而從其它食物中又難以攝取的。從蝸牛蛋白腺中提取出的凝集素對血液研究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每一克凝集素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格,所以蝸牛素有"軟黃金"之稱。
白玉蝸牛就是被人們大量飼養的,它色澤鮮美如玉,風靡於全世界。
我們文章裡所說的是,那些小蝸牛,灰色的外殼,一般大小在1-2釐米。
小小蝸牛,不再只是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頑強、執著與堅持的代名詞,它還是會給人類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的「小強」,眼看著它們繁殖得越來越多,需要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