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蟄:70年代前期全民精神已經「溜號」

2021-01-11 騰訊網

運動還在繼續,還在殺人,還在整人和挨整,但似乎全民的精神都溜了號,大夥都成了逍遙派。李曉斌/CFP  

老蟄:作家

幾年前,偶然在網際網路上看到安東尼奧尼拍於1972年的電影《中國》,覺得又陌生又熟悉。在他的鏡頭中,北京荒涼破敗,像個大村落;北京人土得掉渣,加上那些大標語、政治宣傳和政治學習,真是又窮又土又左。

  但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首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究其原因,安導作為一名西方遊客兼左派,懷著鄉愁,用攝影機在中國尋找一個失落的世界。而中國人民矚目的,正是他的鏡頭所省略的與他的世界趨同的地方。

  不卑不亢的外交與民眾的精神溜號

  話說1973年秋,北京王府井的西北角,一座嶄新的建築拔地而起(100米的方案被腰斬,只起了50米高),那是北京飯店新東樓。

  之所以驚豔,是因為與大躍進時期的北京「十大建築」不同。它免除了50年代的象徵主義和60年代的因陋就簡,不誇飾也不寒酸,坦然地展示出功能主義的現代風格,充分體現了那一時期不卑不亢的外交路線。所謂「不卑不亢」,就是與別國周旋時的態度。當時需要周旋的是美歐。在多年不斷地痛罵它們後,要親熱得矜持些,就像阿慶嫂對刁德一,不能一變臉像沒事人似的。

  這種不卑不亢的板框結構風格很快沿長安街蔓延開來,先是國際俱樂部、外交公寓、復興飯店(後改為燕京飯店)這類涉外建築,然後是各機關新建的禮堂、辦公大樓,一直到家裡新打的各類家具,就像一個模子裡扣出來的。新的事物還有,長安街上開始出現一些塑料玩具一樣鮮豔精緻的小汽車,混雜在老式汽車的行列裡,格外搶眼。

  在那段日子裡,生活的跡象開始復甦。女孩們仍舊穿著藍灰綠色的衣服,但下擺卻故意露出花棉襖,俗稱「雙眼皮」。一種叫「糞箕子」的半高跟皮鞋取代了帶袢的圓口布鞋。如果進入那一時期的典型家庭,會看到全套自製家具,有木製扶手的沙發、酒櫃、五鬥櫥、大衣櫃……都向客人擺出一副不卑不亢的神情。它們的前身大多是公家發的舊家具。還有,在向陽的窗臺上,必定擺著一盆叫做「玻璃翠」或蟹爪蓮的植物……

  運動還在繼續,還在殺人,還在整人和挨整,但似乎全民的精神都溜了號,大夥都成了逍遙派。

  50年代初嬰兒高峰期的一代進入戀愛期,每逢華燈初上,戀人們沿十裡長街款款而行(上海叫「軋馬路」)。這一浪漫景觀大多是因住房緊張造成的。在街上溜達的還有回城探親的插隊知青,他們可沒那麼氣定神閒,天天提心弔膽,既要忍受家人白眼,還要隨時應對「小腳偵緝隊」帶著片兒警上門來查戶口。

  文藝界西風東漸

  一陣看片風颳遍了機關大院。從中央首長到普通工作人員連同家屬小孩都在看,上邊似乎有意推波助瀾,大有與民同樂的意思。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有關於這種場面逼真的再現。

  看片的歷史是從批判開始的。《武訓傳》《清宮秘史》《劉少奇訪問印尼》《早春二月》《兵臨城下》等,每當觀眾看到入迷,總有畫外音大呼革命口號,以提醒你這部電影是供批判用的,就像一些出版物,在封底用小字寫著「僅供批判」。不知什麼時候,批判片成了參考片,參考片成了內部片,最後成了生活片。

  內部片和生活片的範圍很寬,從日片到40年代的好萊塢,再到歐洲國家的現代片。最先開始的是一批日本電影,《日本海大海戰》《啊海軍》《山本五十六》《虎虎虎》……說是批判日本軍國主義,但從林立果們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來看,什麼「小艦隊」「聯合艦隊」「江田島精神」,就知道人們一般是從什麼角度觀看這些電影的。

  美國電影,有《春閨淚痕》《鴛夢重溫》,一水兒的四字片名,都是港臺翻譯版。還有什麼《女人比男人更兇殘》《沉默的人》等,其中鏡頭的尺度,就是用現在的標準看也很過分。不要說「經過文化大革命洗禮的革命群眾」,就連久經考驗的老革命也被弄得血壓升高手冰涼。

  記得一部惡搞革命的義大利影片《前進,前進》,講的是處於低潮期的革命黨無所事事,陷入無聊內鬥和桃色糾紛,小團夥瀕於解體。正當此時,發生了嚴重的官民對立,革命形勢一觸即發。黨人大喜過望,重新收拾傢伙踏上了輸出革命之途。在齊唱《馬賽曲》之後,黨首問:「我為什麼40歲了還在革命?」接著自問自答:「那是因為到了這個歲數,再改行幹別的已經來不及了。」同聲翻譯的效果很差,黑暗中仍能聽到稀稀落落會意的笑聲。革命的邏輯在挖苦聲中被消解掉了。其實當時中國的問題跟那位義大利黨首的問題差不多:是繼續革命,還是改行過日子?

  從上至下,說與做成為兩張皮。「文藝女皇」江青也一邊指揮大批無標題音樂,一邊指示中央樂團排練貝多芬。於是人們有幸在民族宮禮 (微博)堂聆聽樂壇名宿李德倫指揮的《英雄》。在此之前,人們只能聚在某個朋友家裡拉上窗簾偷偷聽:一張膠木唱片,通過一臺手搖唱機播放,聲若遊絲,載沉載浮,怨而不怒。

  西洋文藝團體紛紛登上朝拜之旅。北京愛樂人士終於有機會欣賞費城、倫敦愛樂、維也納愛樂這些世界級樂團的演出。據說自任內行的江青,還為演出曲目同尤金·奧曼迪發生過爭執。劫後餘生的文藝牛鬼暗暗額手相慶。

  「革命」與「生產」的糾結

  「抓革命,促生產」,這口號一般被認為是一個關聯詞組,意謂「只有抓革命,才能促生產」。但也有另外一些矛盾詞組,比如「衛星上天,紅旗落地」,或者「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等。還有一種並列提法,叫做「革命生產兩不誤」。

  那時的情形是,一邊批判「唯生產力論」,一邊恢復生產秩序;一邊批判「電子中心論」,一邊悄然興起一股電子熱。所謂「電子中心論」,起於陳伯達1964年的一項建議。經他調查,世界上新興的經濟強國,諸如日本、西德、南朝鮮等都是靠電子工業起家的。毛主席聽了很感興趣,為此還開過一次會。但沒人響應,認為這破壞了毛主席自己提出的「以鋼為綱」的工業路線。

  陳伯達的建議無疾而終,九大後重提,仍舊沒有下文。陳伯達在《最後口述回憶》一書中說,如果毛「當時把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就不會去搞後來的文化大革命」。在九屆二中全會後的「批陳整風」運動中,《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說:「這個電子中心論在政治上是極端反動的,在理論上是十分荒謬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

  弔詭的是,一邊批一邊不事聲張地搞。除了老廠,許多國營廠被改造成電子設備廠。許多街道小廠紛紛轉產,還是大煉鋼鐵的路數,土法上馬,沒條件也上。不過這回煉的不是鋼鐵,而是多晶矽和單晶矽。簡陋的廠房裡散發著刺鼻的氣味,窗玻璃被強酸咬成了毛玻璃,成品則是狗屎撅一般粗細的矽棒。

  初露開放端倪

  毛主席說,「這樣的運動時間不能太長了,兩三年足矣。」(《張耀祠回憶錄》)但是,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從批陳整風到批林批孔批周公,評水滸,反擊右傾翻案風,一浪接著一浪,欲罷不能。人們得知,文化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但是「還要進行到底」。陳伯達說:運動該結束了,如果還不結束,就成了伯恩施坦的「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了。

  對於林彪們來說,運動到此收穫巨豐。當時的國務院各部委,通過「支左」和軍管,第一把手幾乎都是穿軍裝的。中央委員會裡也是槍桿子林立,佔了壓倒性多數。江山打了,該坐了。夜長夢多,再不「到底」,怕還要橫生枝節。但江青一夥折騰半天,除「六廠二校」「兩報一刊」,還是兩手攥空拳,且樹敵甚多。所以,革命尚未成功,還要「進行到底」。

  毛主席號召讀原著,於是有人從《共產黨宣言》裡摘出一段:「為了拉攏人民,貴族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作旗幟來揮舞。但是,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於是就哈哈大笑,一鬨而散。」「讀原著」固然重要,但這無疑是在最高指示之外添加了一個新權威,不知有多少人就是從這裡走上了懷疑和思考之路。「四五」事件之時,廣場上就有「秦皇」「呂后」「武則天」之類的比附。

  「文革」進行至此,正如《宣言》裡所說,人們「一鬨而散」。人民不信了,喊「萬歲」也開始討嫌了。除了林彪的「九一三」,最雷人的事情莫過於兩件事:一是起用中國的二號走資派,一是跟世界上最大的走資派握手。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文革」反的不就是這個嗎?蘇聯和中國的赫魯雪夫「走資」,為什麼到偉大領袖這裡就不是了呢?看來問題不在於「走資」或「走社」,而在於是誰在走。

  多年以後,陳伯達的兒子陳曉農問父親:「中國要走資本主義道路,能走得通嗎?」老夫子先聲明不贊成走資,然後說,「既然其他國家能走通,中國當然也能走通。」(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

  運動既無法繼續,也無法停止;「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對於毛主席而言,「文革」的目的達到了,結局卻不是他想要的。當人們在報上看到他說「七八年又來一次」的時候,心都涼了。這個歷史循環論,也太折騰了。

  美國第一任駐京聯絡處主任回國,在機場看到一份中國的報紙,頭版是打倒美帝,二版是中美友好,一點過渡都沒有,不禁又羞又惱。他哪裡明白,中國正在夢裡邊翻身呢。

  改革開放從何時開始?標準答案是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事實上,改革開放的端倪更早些,它就隱藏在70年代初的那段時候。

相關焦點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電影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在這二十年裡,人們不再懼怕浩瀚的宇宙,而是選擇擁抱太空的神秘主義和存在於數光年之外的美麗。60年代的觀眾關注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力量的未來,而70年代隨著《星球大戰》的加入,科幻電影再度復興。
  • 70年代演《紅雨》成偶像 80年代只能跑龍套 後成市場管理員
    但在上個世紀70年代,這個名字曾經紅極一時,並且還與當時的當紅明星李秀明齊名,成為當時最紅的電影明星。而那時,他還只是一名中學生呢。那是1975年,北影廠籌拍電影《紅雨》,導演崔嵬四處尋找能夠出演男主角紅雨的演員,結果找來找去找到了曹秀山。在這之前曹秀山從沒拍過電影,但他的外形和氣質,卻與崔嵬心中的紅雨形象完全吻合。
  • 全民閱讀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
    全民閱讀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 2020-07-13 0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0、80、90年代:回不去的時光,帶不走的舊夢
    對於70、80、90年代的人來說,童年裡沒有迪士尼,沒有長隆歡樂世界。有糧票就有吃的,那個年代有公分沒糧票一樣買不到吃的70年代的香菸,你見過幾個?扎麻花辮的女學生們歡快地在操場上跳繩70年代,一個滿大街同志的年代一個80%中國人都還生活在農村的年代!
  • 蜜蜂蟄人的十大原因,蜜蜂什麼情況下最愛蟄人?
    蜜蜂蟄人,不僅僅是對路人,對養蜂人來說被蟄也是常有的事,雖說被蜜蜂偶爾蟄一下有益身體,但是被大量蟄還是會引起身體不適和過敏現象的。那麼蜜蜂一般什麼情況下最喜歡蟄人呢?我們又應該怎麼預防呢?聽蜂之語圖整理了十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 在農村被洋辣子蟄了,怎麼辦?老農說的這個土方法你試過嗎?
    老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經常去山裡、樹下玩耍,是免不了要被一些小昆蟲叮咬幾口的。而現在正是夏天,在農村裡有一種毛茸茸的昆蟲最讓人討厭,別看它是長得很可愛的樣子,但是卻是不少農村娃的噩夢。可以說,沒有被它蟄過的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而這種「妖孽」就是洋辣子。大家可不要小看了洋辣子,只要被它蟄一下,那是又痛又癢,實在是難受,絲毫不輸被馬蜂蜇人的疼痛感,而且情況嚴重的還會致死哦。
  • 男童上學路上遭遇一大群胡蜂襲擊,母親護子被蟄230多口身受重傷
    無奈之下,她逆向奔跑10多米,試圖把胡蜂引開,致使自己全身上下被蟄了230多口。經過她的保護,兩個兒子也被胡蜂蜇了30多口。幸虧醫院救治及時,昨日上午,黃彩霞母子3人在十堰市太和醫院痊癒回家。「我奔跑了10多米,回頭一看,發現兒子身邊已經沒有了胡蜂,我這才放心了下來。」黃彩霞穿著無袖連衣裙,頭上、脖子上、背上、胳膊上扒滿了胡蜂,胡蜂瘋狂地蜇,她疼得就地直打滾,無論怎麼怕打,胡蜂就是盯著她不放。 她忍著劇痛,從背包裡掏出手機給弟弟打電話求救。十多分鐘後,弟弟和弟媳趕過來,他們折下帶葉的樹枝,在她身上拍打,這才把胡蜂趕走。此時,她的臉上和身上腫得已判如兩人。
  • 山東90後小夥用蠍子「按摩」,被蟄過100多次……「麻麻的...
    今年29歲的孫立超養蠍子已經10年了,蠍房從最初的20平方擴大到了150平方,能容納30萬隻蠍子。在他的蠍房,孫立超向閃電新聞記者展示了他「百毒不侵」的神功:他把手伸進了裝著密密麻麻的蠍子的盆裡,看著十幾隻蠍子在手臂上爬來爬去,「麻麻的,像揪汗毛一樣舒服。」孫立超很享受地對記者說。
  • 智匯堂洋辣子蟄了***有效的方法
    智匯堂洋辣子蟄了***有效的方法 2021-01-09 10:41:29 來源:
  • 回顧古早動漫——70年代動漫(上)
    大家好,我是新人動漫老司姬,立志做最具個人特色的動漫評論自媒體。70年代,日本動漫的高速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經典的動漫,其中有許多影響了整個動漫歷史的發展,後代的許多動漫場景都有著想這個年代做致敬的場景,話不多說,開始盤點。1970年
  • 山東90後小夥用蠍子「按摩」,被蟄過100多次…「麻麻的...
    山東90後小夥用蠍子「按摩」,被蟄過100多次…「麻麻的,像揪汗毛一樣舒服」 2020-06-24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老照片:70年代繁華的臺灣
    亞洲四小龍指韓國、新加坡、香港和臺灣的總稱,這些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飛速成長,但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六七十年代的臺灣六七十年代的臺灣六七十年代的臺灣六七十年代的臺灣大樓外牆清晰可見"百事可樂"的廣告中國農民銀行六七十年代的臺灣70年代臺灣老照片-電影院大幅宣傳海報(演員:狄龍)
  • 不喜歡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們,如果穿越70年代,你願意不?
    你看哈,房價這麼高,一線城市上十萬的單位不是開玩笑的,工作也不好找,既然2020年這麼不好混,如果給你個機會,讓你穿越一下上世紀70年代,你願意嗎?前提是不要帶著現在的記憶。金手指什麼的,小說裡看看就得了,誰當真,誰腦子沒有發育完全。我們先來選個時間點吧,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讓25歲的你直接到改革開放最好時機。
  •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視頻來源:新華社遼寧分社、新華社中國搜索、新華社音視頻部聯合出品(02:58)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 告別的年代
    他的去世就像一個象徵與隱喻:老關係不會有了,一切都將是新問題。這一期節目,我們追溯了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現名為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成立、進化與演變,這個中心的創始人費正清與後來的繼任者傅高義、孔飛力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學術道路。費氏一門從邊緣研究一度成為美國東亞國際關係的頂級智囊。
  • 盤點下中國70年代動漫和日本70年代動漫的區別 :網友稱弱智才看 !
    在70年代時,國產動漫行業才剛剛起步。很多創作技術和畫風質量還不是很完善,但這卻是很多70後和八零後心目中的經典,同時也給他們帶去了無盡的歡樂。一 :哪吒鬧海,哪吒的父親是陳塘關李總兵,哪吒的母親在懷胎三年零6個月後才將哪吒生出來。
  •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又被稱為蒙古野馬,亞洲野馬。普氏野馬指的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野馬。20世紀70年代,中國宣稱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和家養馬相似。致使中國普氏野馬於20世紀70年代滅絕。可喜可賀的是:中國於1992年重新從國外引進普氏野馬。如今,普氏野馬已經放歸野外,獨自生存。
  • 亞洲拳擊巨無霸張君龍呼籲全民習武,尚武精神推動重現漢唐盛世
    張君龍動情地表示:「為國爭光不是場面話,對祖國的摯愛是我最大的動力,比衝擊世界冠軍更重要的使命,就是喚醒大家的尚武精神。」就像我們的偉大領袖所言:「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張君龍呼籲14億同胞「全民習武」,並不是說要大家都成為拳王和武術家,而是通過習武可以激發人民的積極進取精神,恢復強漢氣象、重塑盛唐精神。
  • 魔獸世界60年代防禦飾品排名,第一名甚至可以用到70級(下)
    4奧妮克希亞龍血護符被動太強悍了,光是一個1%的招架和增加防禦技能8點就已經令人瞪目結舌,很高的火焰抗性讓MT在熔火之心和黑翼之巢抵消掉不少傷害。安其拉之前的防禦最強飾品,不過等到公會團進度到安其拉和NAXX的話只能把它給換掉了,因為15的火炕已經沒用了。掉落:奧妮克希亞的頭3換1
  • 什麼時候不喜歡蟄人?
    因此人們在形容勤勞而且不思奉獻的時候,總會把這種勤勞不知疲憊的精神,用蜜蜂採蜜來形容。蜜蜂尾部有蟄針,尾部裡面有毒液,一旦蟄了人以後會出現鑽心的疼,並且伴有紅腫的現象發生。因此在農村有一句說法,有事無事千萬別去戳馬蜂窩,一旦出了馬蜂窩就有被挨蟄的風險,戳蜜蜂窩後果也是如此。寓意一個人要沒事的時候不要去招惹一些沒必要的麻煩,一旦招惹了麻煩,就會被麻煩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