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捕捉到微波背景輻射 助解大爆炸後天體形成過程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首幅整個宇宙微波輻射全景圖形似指紋

  法制晚報訊(實習記者 李志豪)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銀河系發射出的磁場以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新形象,第一次出現在科學家們眼前。這個「新形象」採集於由歐洲空間局(ESA)的普朗克衛星拍攝的,首幅整個宇宙微波輻射全景圖。

  一直以來,儘管光線是一個人們非常熟悉的能量形式,但它的許多屬性卻都被隱藏起來,科學家們無法知曉它的「體內」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據報導,一種去除了多種「雜質」的平面偏振光,對於科學家、天文學家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科學家能從其中得知該光線從發出到偏振的整個物理變化,對研究宇宙的形成、年齡都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而偏振之後,光線中的磁場也呈現了非同一般的圖像,它們由垂直於磁場方向的長軸優先排列,形成的圖像就像是整個銀河系的「指紋」。

  據悉,此前歐洲空間局公布了普朗克探測衛星拍攝的首幅宇宙微波輻射的全景圖。它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後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

  這幅圖的珍貴之處在於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形成於宇宙大爆炸時期,經過137億年的漫長旅行才到達地球,對研究人員而言,它就是研究星系起源的活化石。圖像正中是地球所在的銀河系,通過不同深度的顏色,還能判斷出冷塵埃不同部位溫度的差異,顏色越深,氣溫越低。銀河系的中央呈紅色,兩旁的黃色區域則不停地向外輻射宇宙微波。而周圍布滿了冷塵埃形成的纖維狀物質,研究人員分析說,這片區域正是恆星形成的地方,而普朗克探測衛星拍下正在誕生的星體以及尚處在萌芽狀的恆星。

  編譯/實習記者 李志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背景輻射  提供宇宙早期重要信息  作為現代宇宙學最有影響的學說之一,「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在非常年幼時,曾有一段由熱到冷的演化史,期間宇宙不斷膨脹,物質密度從密向稀,就像經歷了一次巨大爆炸。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夜幕降臨,當你抬頭看到繁星點點時,是否遐想到宇宙可能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甚至還居住著一群人?科學家通過捕捉微波背景輻射告訴你宇宙的秘密。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收「回聲」衛星的信號。
  •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發現圓環結構
    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亞美尼亞葉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讓人們能「透視」到大爆炸發生之前的宇宙。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具有各向異性,即在不同方向上溫度有著大約十萬分之一的微小差異,這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最有力的觀察證據。科學家認為,這種微小溫差衍生出了今天這個大尺度的宇宙結構。更重要的是,由於宇宙膨脹發生在大爆炸後1秒之內,溫度變化被認為是隨機的,這將導致宇宙輻射接近均勻的分布。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當我們說到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時候,總會有人問,你啥知道呢?怎麼算的,靠譜嗎?科學家們在計算宇宙中天體的年齡、距離、密度等數值時,並不是真的拿一個鐘錶或是一個尺子去量它,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去測量。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測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這種「間接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宇宙「第一縷曙光」
    越來越強大的望遠鏡讓天文學家在空間上觀察到了更加遙遠的天體,在時間上追溯回更深遠的過去。例如,哈勃望遠鏡已經觀測距離我們320億光年的星系,它存在於約134億年前,宇宙誕生4億年後。此外,通過源於大爆炸後僅38萬年的微波背景輻射,天文學家甚至還可以窺探到更早期的宇宙。不過,在最遙遠、最古老的星系,與微波背景輻射之間,存在一個天文觀測一度無法觸及的空白區域。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一般意義上,要問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並不科學,因為根據大爆炸理論,時間本身便產生於大爆炸的那一瞬間,在此之前時間概念尚不存在。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而在宇宙膨脹的過程中,附著在空間中的電磁波也隨之被拉長,目前的理論認為,宇宙在釋放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的溫度大約為3000K,而到了今天,溫度約3000K的物質所發出的波長較短的光,卻作為溫度大約為3K的物質發出的波長較長的無線電波被我們觀測到了。溫度降低到大約千分之一,相應的波長會被拉長大約1000倍,這就意味著,宇宙從發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到現在,大約擴大了1000倍。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編者註:經過精確測量,科學家們確定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K(0攝氏度就是絕對溫度273 K),約等於3K,因此微波背景輻射也被稱為「3K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高溫的光子與物質粒子劇烈碰撞。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是另一方面,迪克又感到有些沮喪,因為在科學研究上誰搶到第一,誰就能勝者通吃,迪克的團隊在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而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到的卻是別人,這樣他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價值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是另一方面,迪克又感到有些沮喪,因為在科學研究上誰搶到第一,誰就能勝者通吃,迪克的團隊在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而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到的卻是別人,這樣他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價值了。
  • 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導語: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是2019年5月20日,這一年的第140天。1964年的今天,美國的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用一臺精密校準的天線捕捉到了一種非常奇怪的訊號。這種奇怪的訊號,存在於各個方向,並且不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而變化。在排除了一系列的幹擾源之後,這兩位天文學家斷定,這個訊號就是科學界於早前的1940年代預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被稱為是「宇宙中最為古老的光」。
  • 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目前對於宇宙起源的認識主要來自於熱大爆炸宇宙理論。當宇宙年齡大到38萬年時,宇宙溫度就已降至3000 K了,等離子體中的自由電子被質子俘獲,形成中性氫原子,宇宙進入複合階段。宇宙中自由電子的數密度急劇減少,光子和自由電子的散射機率驟減,光子的平均自由程大幅度增加,宇宙變得透明起來。最後,完全失去與自由電子碰撞機會的光子便從熱平衡系統中退耦出來,開始自由傳播。這便是今天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最古老的輻射。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並不是Peebles。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與此同時,有一夥天文學家卻在苦苦追尋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所預言的宇宙背景輻射而求之不得。根據大爆炸學說,在創世大爆炸之初,尚未形成恆星與星系,宇宙中充斥著緻密、高溫的氫等離子體以及輻射。隨著宇宙膨脹、冷卻,離子和電子幾乎在瞬間複合形成中性粒子,從此光子開始在宇宙中暢通無阻,而不是不斷被等離子體散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而古代哲學家認為世界由一個被天體海洋或某種以太包圍的圓盤,金字塔或立方體組成,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使他們開始關注新的領域。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