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面臨的最新挑戰,居然是氣候變暖?

2020-12-06 健康界

2020年2月13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哈佛醫學院、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和哈佛氣候、健康與全球環境中心(Harvard C-CHANGE)聯合主辦了首屆氣候危機臨床實踐研討會。會上多位專家呼籲,對於一線臨床醫生來說,應對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已刻不容緩。哈佛C-CHANGE臨時主管、本次研討會的協辦人,同時也是兒科醫生的亞倫·伯恩斯坦(Aaron Bernstein)說,召開研討會的目標是讓大家知道,氣候變暖並非空中樓閣。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醫學院心臟病專家阿納格雷塔·亨特(Arnagretta Hunter)在接受採訪時分析:「整個夏天澳大利亞都在與山火鬥爭,導致澳大利亞一半的人口暴露於有害空氣中。持續的乾旱和水資源短缺,加上大火蔓延導致的空氣汙染,凸顯了環境對健康的制衡關係。」

儘管類似的極端天氣已不罕見,但這類事件發生的強度和頻率卻仍然令人震驚,由此遭受健康危害的人數也在不斷攀升。面對不可預測的氣候異動,如何才能繼續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保障公共衛生系統平穩運行,成為臨床醫生不得不關注的重點。

推動運用「氣候視角」

本次研討會吸引了超過100位臨床醫生和醫療機構的負責人。會上,大家談到了氣候變化對患者,尤其是兒童、老年人和經濟弱勢群體健康方面的影響:花粉濃度上升使得過敏時期延長、極端高溫讓貯存的一些藥物提早失效、自然災害會破壞醫療用品和必要藥物的供應鏈……任何地區和醫療專業都無法避免氣候變化對臨床實踐的破壞。

鑑於此,哈佛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助理教授蕾妮·薩拉斯(Renee Salas)提出使用「氣候視角」(Climate Lens)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改善健康狀況,提高醫療系統的彈性。

她在該研討會上發布的論文進一步闡述了氣候變化對健康和醫療系統的威脅:醫療專業人員需要作為跨學科團隊協同工作,才能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護理;急救人員和醫院及診所的醫護人員都有責任向患者提供諮詢服務,讓他們能在氣候變化之際保護好自己。

討論中,波士頓地區多家醫院的負責人都指出,為了實現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他們採取了不同措施讓「氣候視角」融入醫院部署。波士頓醫學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執行長凱特·沃爾什(Kate Walsh)更重視能源解決方案,通過利用太陽能發電,並升級了更為環保省電的供暖、通風和照明系統,為醫院節省了一大筆預算。這筆錢返還給了患者護理部門,也為她的員工注入了工作動力。

氣候危機與臨床實踐倡議

此次座談會是波士頓地區主要的教學醫院首次協同應對健康威脅。據悉,類似的研討會還將召開6次,華盛頓大學、埃默裡大學、史丹福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和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基金會都將舉辦專題討論,並持續與波士頓小組合作,因地制宜地整理出最合適的做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則是第一個響應舉辦本地研討會的全球合作夥伴,希望通過研討活動,幫助澳大利亞所有醫學院開發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課程。

從不同的專業出發,醫院一線人員能做的也各有不同。比如,兒科醫生可以建議患者在高溫或空氣品質差的日子避免戶外活動。內科醫生可以針對室外工人或者使用SSRI等抗抑鬱藥物的人群,制定避免熱暴露的策略。傳染病專家不僅要關注媒介傳播疾病的治療,還要關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新問題,例如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加。如果發生高溫或與極端天氣有關的停電,則要求醫院後勤保障人員提前制定好應急計劃。

伯恩斯坦在採訪時說:「氣候變化加大了我們工作的難度,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對臨床醫生行而有效的方式來應對風險。倡議的核心不是給已經超負荷運轉的臨床醫生增加負擔,而是協助開發護理途徑,幫助全體醫護人員在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繼續提供安全護理。」

解決可以預測的危害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勒納醫學院的醫學生詹姆斯·沙利文(James Sullivan)說,他從小在麻薩諸塞州一個有毒廢物堆場旁長大,那裡的工業溶劑三氯乙烯汙染了飲用水,使他萌發了學習醫學保護患者的志向。沙利文的同學凱薩琳·勞恩(Katherine Lowe)在丹佛長大,那裡下雪的次數越來越少,人們不得不忍受乾旱帶來的種種不便。

他們的親身經歷證明,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威脅迫在眉睫。他們都希望能將氣候變化和環境健康教育納入到學校課程中,許多學生也很想了解氣候危機對健康的挑戰。

內科醫師、NEJM編輯凱倫·所羅門(Caren Solomon)在研討會結束時,號召醫學界成員以身作則,減少個人的碳足跡,並與同事和患者討論氣候對健康的影響。NEJM還發起了題為「醫療保健和氣候危機:您能做什麼?」的在線討論,大家可以在線上專題裡探討適應氣候變化的臨床實踐問題,話題討論時間截止2月23日。

伯恩斯坦總結說:「必須防止可預見的危害。如果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將無法確保患者健康。」

原文來源:Medscape

原文標題:Clinicians' Challenge: 'Bring Climate Change to the Bedside'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強調 應對氣候變暖面臨更大挑戰
    人民日報駐比利時記者 張朋輝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最新氣候預測報告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新的「史上最熱年度」可能在5年內出現。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溫控目標面臨巨大挑戰。世界氣象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聯合國關於天氣、氣候和水文研究的權威機構。這份名為《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的報告旨在綜合世界各地氣象研究,提供高質量預測信息,為決策者提供參考。報告顯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迫在眉睫。
  • 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為代表的氣候變化是當今面臨最重要的挑戰之一
    以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為代表的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之一,我們經常在新聞中聽到這個詞,比如說環境組織警告我們所面臨的災難,一些公司也在宣傳他們如何努力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政治家也通過辯論和採取措施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儘管措施永遠不夠,我們被迫接觸到了很多信息,但我們很少談論科學方面的問題。
  • 外媒:全球變暖將擾亂人類環境 公眾健康面臨挑戰
    原標題:外媒:全球變暖將擾亂人類環境 公眾健康面臨挑戰   圖為2005年的三伏天中  據法國媒體報導,近日,法國公用衛生最高理事會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趨勢愈發嚴重,這將使全球各個生物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擾亂人類原本的正常居住環境,使疾病、災害發生機率升高,使公眾健康面臨挑戰,甚至還會危及人類的生命。   近年來,包括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霧霾天氣等在內的一系列氣候變化在全球各地均時常出現。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
  • 北美甲烷冰或將解凍 應對氣候變化面臨新挑戰
    圖片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原標題:北美東海岸甲烷冰或將解凍應對氣候變化面臨新挑戰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由於流經北美東海岸的墨西哥灣暖流發生了變化,沉睡在該地區約1萬平方公里海床上的冰凍甲烷已變得很不穩定。由於甲烷的溫室效應遠遠大於二氧化碳,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任何大規模的甲烷釋放都將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 《科學》報告稱二氧化碳對氣候變暖影響有限
    核心提示:《科學》期刊上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儘管比工業化前高出一倍,但其對氣候變暖的影響並不像此前估計的那樣嚴重。 網易探索12月1日報導 上周出版的《科學》雜誌刊載了一篇新的研究,這份研究是由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安德烈·施密特納與其同事共同完成,他們發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可能導致的氣候變暖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
  • 研究:全球變暖影響海洋生態 珍稀鯨魚面臨滅絕威脅
    中新網5月28日電 據外媒報導,近日,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稱,受海洋變暖影響,北大西洋露脊鯨的食物供應鏈發生改變,從而導致這種鯨魚開始面臨著日趨增加的滅絕風險。報導稱,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數量從2010年482頭已降至現在的411頭。
  • 北極冰川融化,發現4.6萬年前「屍體」,科學家:人類面臨挑戰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氣候的變化,導致了世界各處極端氣候頻頻發生,特別是全球變暖現象已經在地球的一些地區造成了極端高溫和極端乾旱北極地區因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大量冰川出現了融化的現象,原本在兩極地區都是有著非常厚的冰層,正因此導致了人們對冰川之下一無所知
  • 超11000名科學家警告全球面臨氣候變暖危機,六大領域急需改善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非常久的話題,然而今天又看到一則新聞「最新一項研究指出,全球正面臨氣候危機。超過11000名科學家認可這項研究」。這項研究基於40年來的數據,指各國政府都未能解決氣候危機。沒有持續深層次的改變,全球將面臨難以言說的人類苦難。
  • 2020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 地球正面臨「氣候緊急狀態」
    本報北京11月28日訊記者郭靜原報導:近日,第12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簡稱《綠皮書》)在京發布。《綠皮書》指出,目前地球正面臨「氣候緊急狀態」,提升氣候行動力要正確認識氣候風險,統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減排承諾,儘早明確實現以淨零碳排放為導向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路徑,提高適應「灰犀牛」氣候事件風險的社會經濟韌性。  《綠皮書》指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二暖年份,全球平均海平面再創歷史新高,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保持較低水平。
  • 隨著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夏天可能會「熱到讓人類難以生存」地步
    隨著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地球上數以百萬計的人將生活在危險的高溫環境中,熱到身體出現問題。許多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人,因為必須工作賴以維生,將面臨到對自己生命有潛在性威脅的狀況。氣候變化在熱帶氣候的醫院裡穿戴個人防護裝備的醫護人員自己也承受巨大身心壓力
  • 全球氣候變暖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想,大概率是——溫室效應,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會引發什麼呢?①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冰川融化,青冰川裡冰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古老病毒可能釋放傳播。②兩極地區冰川融化,兩極地區的生物失去了海上浮冰的「中轉休息站」,大概率在捕食過程中,往返岸邊時力竭而死。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全球氣候變暖沒有消失,還需要警惕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目前已有197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用受限的生活方式,減少熱量排放:工業服務於生活,生活用品受限,工業自然減少。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強調以生態持續作為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以經濟持續作為人類發展的核心動力,以社會持續作為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面臨的挑戰《巴黎協定》籤署生效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後巴黎時代」,展現了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但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原標題: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溼」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乾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溼。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有關「變暖變溼」現象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
  •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全球變暖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吧。,產生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人口越來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就逐漸變大了,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就會直接影響到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3、水汙染嚴重。全球有10%的河水收到了汙染,但是人們的用水量卻在急劇增加,汙染的水越來越多,需求量卻越來越大,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  4、有毒物品、廢料汙染。
  • 為什麼氣候在變暖,今年冬天仍寒潮不斷?氣候越暖,寒潮越多嗎?
    說好的氣候變暖呢?除了夏天的高溫不斷,冬天是完全感受不到氣候變暖的氣息。從前兩天開始,寒潮就已經開始影響我國的北方地區,中央氣象臺又一次發布了寒潮預警。今日(7號)到明晚,我國大部分地區將先後降溫6-8攝氏度,部分地區的降溫甚至可以達到10攝氏度。我國的南北方0℃等溫線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降溫過後我國的最低氣溫0℃線將向南移動到江南和華南北部。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最新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聯合對外發布了兩個報告《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和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其中提到,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呈現顯著變暖的趨勢,進而引發了高溫熱浪、乾旱洪水、森林火災等極端氣候事件,以及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對人群健康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