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左側附近鼓起一個硬包,也不知道怎麼突然出現的。」4個月前,27歲小夥李銘(化名)摸到脖子上有個大包,左胳膊上半部分還出現酸痛、麻脹,但因為並不是很影響日常生活,剛開始他也就沒怎麼在意。
過了1個月,李銘發現自己左側鎖骨區域出現一個硬塊,而且逐漸長大至雞蛋大小,他的左手開始出現持續的麻木疼痛,他這才有點害怕開始就醫。「去了好幾家醫院看過,都沒起啥作用。」
李銘一開始做了很多檢查,但卻搞不清楚看哪個專業對症。他先是住進了普外兩腺科病房,懷疑是甲狀腺或淋巴結腫瘤,可又都不像。做了MRI以及穿刺病理檢查,MRI提示「腫瘤」位於鎖骨上臂叢神經區域,來源於臂叢神經的可能性較大;穿刺病理則提示沒有神經來源腫瘤證據,也不是來自甲狀腺和淋巴結的腫瘤。
這下子,診治陷入尷尬的僵局,該去找哪個專業科室看病都成了問題,這讓他發愁不已。今年4月,李銘最後找到山東省立醫院東院手足外一科官士兵主任,也就此迎來轉機……
據了解,山東省立東院手足外一科擅長周圍神經傷病和手足先天畸形的診治,而科室的官士兵主任和團隊,在以臂叢神經為代表的周圍神經傷病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官士兵本人更是在臂叢神經傷病診治方面深耕20年,並曾在世界級臂叢神經損傷診治中心之一的上海華山醫院手外科專業研究5年之久。目前在這一領域,官士兵主任堪稱全省翹楚。
官士兵了解李銘的情況並為其進行了檢查,感覺情況確實比較複雜,決定先以「左頸部腫瘤」收治住院。經過反覆檢查,審視李銘的每個體徵,官士兵和團隊不放過一塊肌肉、一條神經、一片感覺支配區域。
李銘術前磁共振圖片
在磁共振室,官士兵與影像科專家一幀一幀研究圖像,反覆推敲;在超聲室,與肌骨超聲專家亓恆濤主任從各個方向仔細探究、分析。通過在MRI與超聲檢查之間相互對照、印證,官士兵最後推斷「腫瘤」位於左側前斜角肌,主要應該在臂叢神經的外面。
鑑於「腫瘤」邊界不清楚,可能與周圍組織粘連,極易在手術剝離過程中傷及周圍組織,比如鎖骨下靜脈、鎖骨下動脈、臂叢神經、胸膜頂、頸動脈鞘、膈神經等。
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不可預知性大。官士兵帶領團隊,認真準備,專門請教胸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兄弟科室,對多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做好預案。憑著在臂叢神經傷病領域20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官士兵制定出周密的手術方案,同時鼓勵李銘、安慰溝通家屬。可謂事無巨細,樣樣不落。
手術過程一波三折。首先,切皮暴露後幾乎沒有深入的縫隙,「腫瘤」似魚肉樣,給人感覺有點悲觀。這個時候是放棄還是前行,任何人都不免出現思想鬥爭。對醫生而言,一想到跟自己一樣的患者的生命,選擇就只有一個——堅持繼續。
幾經試探,手術團隊終於沿胸鎖乳突肌、頸動脈鞘、鎖骨下靜脈等組織之間艱難闢出通路,卻又發現「腫瘤」包繞鎖骨下動脈、後方與臂叢神經緊密粘連。不得已只好進行分塊切除,各個擊破,一毫米一毫米的爭取。
「腫瘤」切除後,發現鎖骨下動脈、臂叢神經連續性均予以保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村。更讓人欣喜的是,術後病理結果顯示「左前斜角肌結節性筋膜炎」,而不是讓人擔心的「惡性腫瘤」。
這下子,不但去除了看得見的硬塊塊,也搬走了壓在李銘心頭的大石頭。目前,李銘身體恢復良好,左手的麻木疼痛症狀也在好轉,運動功能基本無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小蒙 通訊員 趙雁 劉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