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時間管理三部曲,打造高效率團隊

2021-01-11 騰訊網

分享主題: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系統在內部管理中的應用

分享嘉賓:于振坤,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校友,方雲科技董事長、前隨行付CTO。

數字科技

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數字經濟到底是什麼?

數字科技將會給傳統企業帶來什麼幫助?

數位化管理的痛點與模型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系統在內部管理中的應用

研發管理的五個痛點

有一家科技公司,老闆直接管理150人的研發團隊。

他說:團隊的活特別多,中層管理天天要招人,同時,他號召管理層帶頭加班,但是公司就是不見起色。

這個案例很普遍,研發團隊基本都有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研發過程不透明、效能說不清。

我原來當CTO時,老闆問我:效率怎麼樣?我說:挺好。但事實上能幹多少活、產出是多少,如何支持業務團隊,我也說不太清楚。

第二,員工缺少自驅力,需求總延期。

第三,中層腰部力量軟,總是要求加人。

第四,業務技術總打架、責任互相推,出點事,技術和業務就互相甩鍋。

第五,成本算不準,花錢如流水。

數位化研發管理成熟度模型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數位化管理轉型。

數位化分為五個階段成熟度:第一,有制度;第二,有工具;第三,產生數據畫像;第四,用數據推動團隊的改進;第五,人工智慧提升效率。

時間管理三部曲:打造高績效組織

我們給這家公司團隊做了現狀體檢,通過數據發現,老闆一天在公司待12.5小時,5個總監都在11.5小時以上,然而,排名後10的員工都是下班就走。

進行數位化轉型以後,員工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我開的藥方就是時間管理三部曲:第一,出工,把活堆上來;第二,出力,儘量把時間用在幹活上;第三,出活,提高工作效率,多幹點活。

出工:巧用數據,實現團隊自驅動

第一步,要研究如何把時間堆上來,讓員工出工。

數位化實現自驅動,塑造奮鬥者文化

我們出了一個部門考勤排行榜。每個部門加班不一樣,均值以上的才有招聘名額和評優資格。

這樣,部門經理的狀態、團隊的驅動性都不一樣了,形成一種競爭型、自驅型的文化。

對於企業文化,奈飛有句話,「公司真正的價值觀是通過哪些人被獎勵、被提升和被解僱體來體現的」。也就是企業文化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處理不好會阻礙員工。

比如,新員工本來想努力幹活,加加班,過兩天就有人說他為何如此積極,是想反襯別人都沒加班。也有人說,趕快給他多找點活,千萬別讓他閒著。

這種企業文化下的團隊風氣基本上留不住好人才。

我們要打造奮鬥者文化,用數據告訴大家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用顯性的、官方的價值觀直接覆蓋掉不好的潛規則。

共贏飛輪促增長,讓奮鬥者得到實惠

公司和員工不是壓榨關係,是共生共贏的關係。過去作為員工,我認為獎金是我幹得好,公司就該給我的。

後來,我成為管理者,往外發獎金時,發現績效獎金是個獎金包,公司把利潤分出一個百分比給我這個團隊,我要解決的是把獎金包分給誰的問題。

我們當員工的時候都想多得點獎金,但我拿到獎金包時,我想的是給誰少一點。這時就需要一套公平的評價標準。

數據風控抓造假,不讓老實人吃虧

績效造假本質上沒帶來增量,獎金包沒擴大。

假設有人在績效上造假,他坑的並不是老闆,他幹的是把周圍同事的錢從兜裡掏出來揣自己兜裡,所以對績效造假的人絕對不能姑息。

比如,前面提到的這家公司的研發團隊真有兩個人作假了。5月份,A同學、B同學的工作時間排名都是第二、第三,我們通過打卡考勤補記次數指標發現有問題。一個月22天上班,他能補24次。後來我們通過其他數據交叉驗證,發現他們根本沒那麼大工作量,就勸退了他們。

這對我們數位化管理有個啟示,對於績效作假的人,發現有問題,調查清楚了就勸退,這樣才能保證價值觀不損害。

我們弄了一套大數據分析系統來發現異常行為。

過去,做這套系統是為了發現流程節點的瓶頸。後來,我們發現這套系統在員工行為分析上能產生奇效,檢測出誰在造假。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數據的相關性。

關於數據相關性。沃爾瑪有個案例,通過購物小票發現,買啤酒的人和買紙尿褲的人是一批人。後來試著把紙尿褲擺在啤酒的貨架附近,結果紙尿褲銷量大漲。

我們也利用了相同的道理。如果某些指標高了,另外一些和它相關的指標沒高,那就是問題。

數位化的考勤管理,塑造了奮鬥者文化。

2019年,每個員工月均工作時間22天,每天超過10小時。遲到比例高達40%多,整個團隊的工作狀態非常不好。

但是,從2020年5月份開始,到6月份就降到5%以下了。

出力:員工自管理,提升工作飽和度

第二步,我們要研究如何讓員工在有價值的事情上工作。

用排行榜激發意願,用數據風控發現問題

我們做了一個時間利用率專題,讓員工每天盤點自己的工作,記錄時間花在哪兒。但有些員工不願意記,甚至到周五那天記一周的,胡亂往上填,這樣數據完全失真了。

我們弄了個排行榜公示,老闆規定第一名要當眾做伏地挺身。有位員工有次開會做了伏地挺身,第二個月大幅改觀,6月份降到18%,7月份已經是零了,完全按照公司的制度來做。

我的時間我管理,實現員工自管理

我們在員工座談會上訪談了最優秀的員工這一個月的變化、感受。他說:感覺不迷茫了。過去幹活是拿一個任務就幹,幹完一個又接到一個,一天到晚上就在幹任務,卻不知道在幹什麼。

現在每天復盤自己做的事情,找到和公司業務價值之間的關係,感覺很有成就感。時間記錄實現了員工對自己時間的管理,形成了一種自管理。

培養員工自管理,提升團隊的效能

過去,基層等著被分配活,被管理;中層天天拿鞭子催大家,有些事情幹催催不動;高層有異常的問題就救火,每天開不完的會,也沒有時間思考戰略和團隊進一步的發展。

實現員工自管理以後,員工自己就能搞定日常的事;中層關注員工搞不定的事,培養員工進一步成長;高層可以用時間思考戰略。這就把過去70%沉默的大多數員工激活了,團隊效能大幅提升。

出活:數位化計劃管理,提升協作效率

第三步,我們要研究如何讓員工把活交上來。

提升協作效率,保障業務開展

這家公司過去有一半任務是延期的,落實數位化管理後,按期率從不到50%提升到93%。研發內部任務數量增長20倍,管理精細程度大幅提升。

AI規劃員工每日工作,守住按期完成率

效率的提升,一方面離不開第二階段的員工自管理;另一方面,我們通過人工智慧做了一個智能規劃,對預計工作時間、實際工作到期日做自動的任務編排,及時預警延期風險。員工每天只需按照清單工作,整個按期率就能大幅提升。

按期率提升以後,團隊對新活、項目成本預算、對外報價都能報準了,這樣一環扣一環,團隊整體的預算能力也大幅加強。

總結下來,就是用成就感打造高素質團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我們用最簡單的考勤數據線切入,讓公司成員初步了解數位化管理,接下來再做相對難一點的,一步步提高。

時間管理三部曲的原理簡單,成功率較高,容易落地。

三個月以後,這家公司盤點效果,第一個月提效30%以上,三個月提效超過100%,其中需求數量提升超過140%,人均工作時長增加41%,工作飽和度增加60%,研發團隊的代碼量增加85%,全面大幅提升。

制度保障:文化和思維的迭代

管理體系的升級,制度的設計和頒布實際只佔10%的工作量,90%要保證制度落地。但是,制度落地我們用產品化的方式,通過技術做支持,減少了公司管理的工作量。

前面介紹的數位化轉型,其實還只是個入門,需要AI+BI+風控,才能保障數位化轉型落地。

反熵增:避免社會惰化,防止腐蝕企業文化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一開始,建立數位化管理衝一波比較容易,但我們要保證它長期不被腐蝕。

任正非老先生提過「熵」這個概念:團隊有天然墮化的傾向。管理學中也有一個「社會墮化」理論,一群人一起幹一件事時,隨著人數的增多,每個人付出的努力就減少,類似「三個和尚沒水吃」。

心理學家拉特納和達利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在面臨緊急事件的時候,現場的人越多,願意出手的人越少,叫責任擴散。

美國有個案例。1964年,美國曼哈頓一名叫吉諾維斯的女性被歹徒追殺,有38個人聽到呼救,甚至有人在窗上看到,但沒人幹預,直到有個人30分鐘以後電話報警,警察2分鐘後來到,歹徒跑了。

同理,一個團隊隨著人數規模的增加,惰化和責任擴散就越來越明顯

避免責任擴散的傳統方式是塑造企業文化,極端點說,叫道德綁架,就是大家都這樣,你不這樣就和別人不一樣了,綁架你。比如之前舉的加班的例子。

更好的方式是單獨評價,單獨把每個人的貢獻、責任、權利用數位化來落地,這樣每個人就不一樣,多幹的人和少幹的人不一樣。

有人認為現在主要靠文化管理,擔心數位化會把團隊文化搞壞了。

事實上,要視情況而定,「讓金子發光也是一種正義。讓被埋沒的金子發光是另一個版本的『正義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數位化時代的創新思維,打破計劃思維的枷鎖

工業時代的計劃思維

德魯克先生說「動蕩的時代,動蕩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延續過去的邏輯」。

過去我們做事情都是遵循PDCA循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工業時代的日本遵循PDCA,搞定了美國市場,但錯失了網際網路創新的機會;東北老工業也曾輝煌過,但是錯失了這一輪網際網路的發展。

PDCA是計劃、執行、檢查、處理,以計劃為起點,檢查、管控大家按沒按照計劃幹,也就是所有都是圍繞計劃的,但計劃本身是想像的,是領導腦子裡的東西。

尤其在這個VUCA(vuca是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的縮寫,不穩定、變幻莫測的)時代,變化這麼快,我們無法保證計劃是對的。

數位化時代的創新思維

我們建議採用度量驅動循環體系,從客觀測量出發,從測量結果看目標、結果和現狀之間的差距,進行分析,針對分析結果制定標準,指導行為改進。

兩個時代做事的思想是不一樣的:過去計劃時代,追求穩定不變,厭惡變化;而現在,是歡迎變化,你變我也不怕,因為制度可以變化,可以根據數據進行迭代。

數位化時代的創新方法論:盯住效能、測評驅動

為更好地單獨評價且保正奮鬥者文化長期不被腐蝕,我們提出了一個公式(方法論):效能=目標×(底線+上限)。

AI績效評價

AI績效評價解決效能和目標問題。

效能

我們方雲團隊的聯合創始人譚健老師,和敏捷宣言的聯合發起人Aria做過一次交流,如何從公司經營的角度度量一個敏捷團隊的產能。

Aria答覆「我不在乎敏捷團隊從外部度量的效應,我們還是要關注自己的指標,關注內部效應」。

效率優化的標準是什麼?

脫離業務的管理優化都是自嗨的,在商業組織內部,不以多賺錢為標準的優化都是耍流氓。

公司曾有人力資源管理的同事問馮玉強老師: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是什麼?馮老師說:人力資源管理沒價值,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就是給業務提供價值。

效率提升千萬不要弄成內卷,追求增量才是研發提效的正確姿勢。

增量,用一個比較粗糙的標準來評判,就是能給團隊帶來獎金和話語權。

團隊因為做了某件事拿了獎金和話語權,說明這件事對公司有價值。

比如,疫情期間騰訊會議快速迭代,搶佔市場的地位,這是技術驅動了業務;再比如我們的一位客戶做數位化轉型後研發團隊的效率提升100%,有力支持了公司6 18、雙11這些大活動,這也是增量。

這些都是和戰略同頻,老闆認可的,要數據有數據,要結果有結果,價值一目了然。

目標

如何保證企業戰略落實到每個員工的行為上,這是個複雜、重要的過程。

我們要通過自上而下的層層分解,打通戰略到員工行為的全鏈條體系,保證每一個員工、每一份工作都能給企業帶來服務。

以某研發團隊為例。

研發評價是一個複雜的腦力勞動,很難用一個單獨的指標來評價,但是我們可以總結出「好」的標準:幹得多、幹得快、質量高、按時交活、工作價值高、節省資源,根據這些維度,再用人工智慧做綜合評價,引導員工做正確的行為。

瞄準戰略,設置了智能評價,通過比較,團隊員工可以看到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差別,找到提升方向。

好的評價本身自帶著告訴員工如何提升,員工拿優秀員工和自己的數據來做對比,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努力成為優秀員工了。

清晰、有挑戰的目標可以有效激勵團隊。行業目標線對內凝聚共識,對外可以體現團隊的價值。

行業目標線的背後是過程激勵理論的應用,包括公平理論、期望理論、目標激勵理論。

管理水平高的團隊,組與組之間的實力接近,而管理水平低的團隊,明顯會有員工掉隊的,需要支持。因此,精準的評價,就等於解決方案,Leader能夠針對不同的員工採取提升措施。

關於評價與文化的關係,心理學上有個「烏比岡湖效應」,說每個人都傾向於高估自己。此外,還有一個「杜寧—克魯格效應」。杜寧和克魯格在1999年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越是基層員工對自己高估更厲害,高層高估的還輕一點。

通過這兩個理論我們可以得知,員工基本上都是高估自己的,所以我們要用數據告訴大家現狀是怎麼樣的,別站在愚昧山峰,到了絕望之谷之後才能真正提升。

AI績效提升

人工智慧績效提升,起於數據測評,終於行為優化,解決底線和上限問題。

底線

底線提升講的是團隊執行力問題。

在團隊執行力上,關注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保障大家更好地執行,然後通過數據手段分析誰落後了,給他提供具體的指導,幫助改進行為。

要守住底線,需要大數據風控,保障數位化制度落地。

上限

上限談的是團隊戰鬥力問題。分析先進的員工為什麼先進,然後總結最佳實踐,複製給團隊。

通過以指導行為為核心的「管理改進循環+績效提升循環」雙循環,讓團隊無限地進行提升。做這些排名、分析,不是為了懲罰落後員工,而是為了找到問題。

實踐證明,落後的員工不是不想好,而是不知道怎麼好,告訴他們打法和套路後,他們的提升是非常快的。

促進上限,可以採取人工智慧做任務排期或做自動化測試。

底層邏輯:自管理、自驅動需要制度體系的支撐

文化模型的重要

管理者都有一個夢想,想打造自管理、自驅動團隊,結果很多弄成烏託邦。

2002年,谷歌推行「氧氣計劃」,提出向沒有任何管理者的組織過渡。幾個月後,證明這是一場災難,員工們連基本的問題和需求都沒有方向和指導。

某個車企的員工,會自發排隊走廠區內的斑馬線過馬路。這個團隊基本已經實現了自管理,而且這種氛圍能帶動其他人一起排隊過馬路。同樣,大學裡也有馬路和斑馬線,但沒有誰會繞路走斑馬線。

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發現自管理、自驅動和員工的知識高低沒有關係。自管理、自驅動是能實現的,但又不是憑空實現的。

歷代王朝都講外儒內法,表面上我們是文化驅動了大家自管理,實際上底層一定要有一套制度體系來支撐它。

過去可能是靠人力資源的體系、培訓、罰款、企業文化這些東西,現在我們用數位化同樣可以實現。

做出文化模型,大家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如何避免錯誤的行為,如何通過績效體系防止團隊惰化實現。

數位化經營,挖掘團隊價值

我們通過數位化管理實現了打鐵自身硬,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要用數位化經營來挖掘團隊的價值。

年終匯報時,銷售團隊一定是要用數據說話的。

現在是增長黑客時代,運營團隊也要用數據說話,但是很多後端、職能部門往往還是事項的羅列,不直觀。

實際上,當我們用與經營相關的數據把事情說清楚後,情況就改觀了。

數位化轉型系統,就是把企業績效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用數位化的方式來實現。績效不單單是績效考核,還涉及到績效計劃、實施、提升和結果應用等等。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 于振坤

責任編輯 | 君莫笑

審校 | 君莫笑

值班編輯 | 君莫笑

編輯 | 中大商業評論小編

相關焦點

  • 封神三部曲是哪幾部系列電影名 封神三部曲上映時間
    封神三部曲是哪幾部系列電影名 封神三部曲上映時間  烏爾善的電影一向都是很有特點的,這一次「封神」系列的電影還是很讓人期待的,有老搭檔陳坤加盟,電影品質還是不低的。  封神三部曲為哪幾部  《封神三部曲之妖亂國殤》、《封神三部曲之魔道爭鋒》、《封神三部曲之封神天下》。
  • 寶媽的時間管理,掌握這三個原則,更容易有效率
    「每天都很忙,但又不知道做了什麼,時間都去哪兒了?」是的,寶媽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似乎每個寶媽都經歷過每天忙得昏天暗地,除了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留給自己的時間竟然一點沒有。養育孩子,是我們做父母的職責所在。
  • 華納翻拍《星際之門》 艾默裡奇打造新三部曲
    華納翻拍《星際之門》,艾默裡奇打造新三部曲在這次重新啟動的翻拍計劃中,艾默裡奇有望將它打造成一個新的三部曲,為華納創造新的持續性的贏利點。  《星際之門》從1928年考古學家在埃及發現巨大圓圈物開始說起。該圓圈物被美國秘密轉移到軍事基地。因該圓圈物的物質元素為地球上所沒有,軍方相信這是某種先進科技。
  • 社區決定未來,極光社區打造高精度、全覆蓋、高效率區塊鏈社區
    極光社區作為一個區塊鏈孵化器,致力於加速區塊鏈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創新和應用,將科技、加密經濟和商業管理知識融合在一起,用於解決區塊鏈技術相關的現實問題。極光社區的核心團隊是由來自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印度、立陶宛、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著名天使投資人、經驗豐富的企業家、跨國公司背景的高層和區塊鏈專家組成。
  • 張應春談管理:六個核心動作打造團隊向心力
    如何打造團隊的向心力呢?打造團隊的向心力需要機制,需要規則,需要流程等做保障。本文主要從「理人心」的角度與你分享打造團隊向心力的3個指導思想和6個方法。有了這三個指導思想和方向以後,我們具體怎麼樣去打造團隊的向心力呢?6點建議:二、打造團隊向心力的6點建議1、建立員工的履歷表打造團隊的向心力切忌從心態、責任心入手,而是要以事情為基礎,否則也會變成空談向心力。如何從事情入手呢?
  • 時間管理高手到底做對了什麼?只因掌握了這三大基本原則
    我們也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人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做多件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對需要做的事情,有良好的分類和時間規劃,真正的時間管理高手究竟做對了什麼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揭開這層神秘面紗,如果你也能理解透徹並堅決落實以下的三個原則,你也完全可以成為自己羨慕的高效率人士。
  • 關於時間管理,你需要掌握的兩個核心方法
    上周末,舵舟到廈門給一家億級企業高管做輔導,主題就是時間管理。看上去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卻在管理層中引起極大共鳴,而且管理的團隊規模越大,leadr的時間越不夠用,時間管理的痛點也就越大。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籍和方法有很多,為什麼管理者的時間還是一塌糊塗呢?每天都在重複著同樣的場景:一天好像還沒幹什麼事呢就過去了!
  • 銷售團隊用總管家CRM系統管理公海客戶
    大家都知道電話營銷行業,主要是通過使用電話,來實現有計劃、有組織並且高效率地擴大顧客群、提高顧客滿意度、維護老顧客的行業。這類企業需要大量開發新客戶,業務員只有充分利用客戶資源,才能滿足企業的正常發展。但是業務員經常會遇到客戶資源不足的情況,利用總管家CRM系統(客戶管理軟體)中的團隊共享池,管理企業公海客戶,可以快速幫助業務員解決客戶資源不足的問題。
  • 團隊管理中的木桶長板理論
    但在今天的這種經濟和社會環境下,團隊管理中木桶的短板理論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企業管理,物競天擇、成王敗寇逐漸成立主流,決定團隊水平的將是那塊最長的木板。2、團隊管理中的木桶短板理論是讓公司及公司的管理者投入大量的精力放在普通的員工身上,這將會消耗公司巨大的資源,同時也會消耗管理者巨大的精力,在當今社會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比如:房租、通訊等以時間為單位的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投入大產出低,同時也會損耗那些優秀員工的資源,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 如何打造高績效團隊?做好這3招「平衡」管理,讓員工更加聽話
    團隊的價值,其實大家都懂。不然怎麼總有人喊著團結合作的口號呢?生活中很多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到團隊合作的價值所在。在職場上,團隊價值意義更明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團隊,或者團隊不夠配合,那麼就會造成小公司無法發展壯大,大公司因此迅速衰敗的狀況。畢竟對於企業而言,團隊才是他的核心點。
  • 真正的有錢人,往往掌握8個時間管理方法,掌握一個,也要恭喜了
    對時間的認識和利用,是窮人與富人或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之一。一般來說,窮人基本上沒有時間管理的概念,他們很少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窮人最明顯的兩個缺點之一是他們喜歡浪費時間,另一個是他們認為金錢是有成本的,而時間是沒有成本的。富人和富人是不同的。
  • 如何高效率背單詞,其實沒必要背,掌握五個重點就能輕鬆掌握單詞
    今天我們談談怎樣高效率地背單詞,一提到背單詞,我們就會覺得非常枯燥乏味,機械式地記憶著實讓人崩潰,如果我們掌握以下五點,就會很快得到滿足感,比如先說一個,單詞大多都是有規律的,有前綴和後綴,還有詞根,我們只要記住一個詞根,那麼就能理解它的形容詞形式、名詞形式和動詞形式
  • 陳思誠打造「外太空三部曲」,首部定檔2021暑期
    據悉,這是陳思誠繼《唐人街探案》後打造的全新系列電影。這一次,陳思誠嘗試科幻喜劇題材,打造「外太空三部曲」,攜手黃渤、榮梓杉,還有外星朋友「莫扎特」,講述主人公從初中、高中到大學的成長,陪伴一代少年人一起長大。陳思誠透露:「這是一個跟藝術和科學有關的故事,運用了大量古典音樂、交響樂,還有很多非常浪漫的場景,一定會突破大家的想像力極限。」
  • 如何打造高效率、高價值的倉儲業務流程
    在高價值、高品質、高效率的物流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的影響下,原有的倉儲業務結構發生了變化,過去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倉儲業務需求,因此企業需要加快供應鏈管理的轉型升級,避免被同行甩在身後,降低收益。
  • 喜馬拉雅打造白夜劇場暑期檔,推理三部曲全收錄
    7月29日,由喜馬拉雅出品、音樂劇演員阿雲嘎與國內頂級配音團隊729聲工場共同演繹的音樂有聲大劇《歌劇魅影》正式上線。這是《歌劇魅影》首次以有聲劇的藝術形式呈現。用戶可以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歌劇魅影」收聽。喜馬拉雅同時宣布阿雲嘎成為「喜馬拉雅聲音大使」。
  • 除了《時間簡史》三部曲,霍金另一個三部曲也值得科學家們取鑑
    大部分公眾知道《霍金三部曲》,從《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到《大設計》;但只有相對少的人知道霍金主創的另一個三部曲——兒童科普三部曲。 後者似乎並未全部寫就,其首部曲《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十年前先在法國出版。
  • 荷爾蒙爆棚的《封神三部曲》質子旅是如何練成的?
    由烏爾善執導的神話史詩電影《封神三部曲》發布先導預告片,此次曝光的預告片中不僅帶出了主演和主線劇情,讓人期盼已久的新人演員在預告片中以「質子旅」的群像亮相,預告片中,血性、陽剛的他們雄姿英發的騎射,鏗鏘有力的戰舞,氣勢磅礴的衝鋒陷陣,無一不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滿屏的雄性荷爾蒙鋪面而來。
  • 美劇《黑暗物質三部曲》:CG特效其實是一種「人工合成」
    》(後簡稱「黑質三部曲」)改編自英國作家菲利普·普爾曼的同名小說,「黑暗物質三部曲」包括《黃金羅盤》、《魔法神刀》、《琥珀望遠鏡》,作為奇幻作品,與同樣產自英國的《魔戒》系列、《納尼亞傳奇》系列一樣,不僅在英國家喻戶曉,而且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風靡全世界。
  • 「無限猴子定理」為企業管理帶來的啟發
    對於企業員工,經過專業的職業培訓和專業技能學習之後,可以按照程序化過程,完成組織給定的任務,這體現了管理的科學性;而圍繞組織目標成立項目管理團隊,將企業中具有卓越才能的員工集合到一起,則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能夠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組織給定的任務,這體現了管理的藝術性。  1881年,「科學管理之父」泰勒進行了著名的「金屬切削試驗」,標誌著科學管理理論的誕生。
  • 結合「信控應用指導意見」再議|交通信號配時中心建設三部曲
    一、背景2020年3月,我們在賽文交通網發表了《欲速則不達|交通信號配時中心建設三部曲》一文(以下簡稱 「三部曲」)。其中提到,交通信號配時中心是一個交通信號控制管理的組織架構載體,其定位是打造一個交通信號優化服務常態化運行管理體系;交通信號配時中心以信號配時為核心,還包括交通組織優化、交通輿情處理、交通事故隱患排查及整治等一系列與城市道路緩堵保暢相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