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主題: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系統在內部管理中的應用
分享嘉賓:于振坤,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校友,方雲科技董事長、前隨行付CTO。
數字科技
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數字經濟到底是什麼?
數字科技將會給傳統企業帶來什麼幫助?
數位化管理的痛點與模型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系統在內部管理中的應用」。
●研發管理的五個痛點
有一家科技公司,老闆直接管理150人的研發團隊。
他說:團隊的活特別多,中層管理天天要招人,同時,他號召管理層帶頭加班,但是公司就是不見起色。
這個案例很普遍,研發團隊基本都有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研發過程不透明、效能說不清。
我原來當CTO時,老闆問我:效率怎麼樣?我說:挺好。但事實上能幹多少活、產出是多少,如何支持業務團隊,我也說不太清楚。
第二,員工缺少自驅力,需求總延期。
第三,中層腰部力量軟,總是要求加人。
第四,業務技術總打架、責任互相推,出點事,技術和業務就互相甩鍋。
第五,成本算不準,花錢如流水。
●數位化研發管理成熟度模型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數位化管理轉型。
數位化分為五個階段成熟度:第一,有制度;第二,有工具;第三,產生數據畫像;第四,用數據推動團隊的改進;第五,人工智慧提升效率。
時間管理三部曲:打造高績效組織
我們給這家公司團隊做了現狀體檢,通過數據發現,老闆一天在公司待12.5小時,5個總監都在11.5小時以上,然而,排名後10的員工都是下班就走。
進行數位化轉型以後,員工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我開的藥方就是時間管理三部曲:第一,出工,把活堆上來;第二,出力,儘量把時間用在幹活上;第三,出活,提高工作效率,多幹點活。
●出工:巧用數據,實現團隊自驅動
第一步,要研究如何把時間堆上來,讓員工出工。
數位化實現自驅動,塑造奮鬥者文化
我們出了一個部門考勤排行榜。每個部門加班不一樣,均值以上的才有招聘名額和評優資格。
這樣,部門經理的狀態、團隊的驅動性都不一樣了,形成一種競爭型、自驅型的文化。
對於企業文化,奈飛有句話,「公司真正的價值觀是通過哪些人被獎勵、被提升和被解僱體來體現的」。也就是企業文化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處理不好會阻礙員工。
比如,新員工本來想努力幹活,加加班,過兩天就有人說他為何如此積極,是想反襯別人都沒加班。也有人說,趕快給他多找點活,千萬別讓他閒著。
這種企業文化下的團隊風氣基本上留不住好人才。
我們要打造奮鬥者文化,用數據告訴大家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用顯性的、官方的價值觀直接覆蓋掉不好的潛規則。
共贏飛輪促增長,讓奮鬥者得到實惠
公司和員工不是壓榨關係,是共生共贏的關係。過去作為員工,我認為獎金是我幹得好,公司就該給我的。
後來,我成為管理者,往外發獎金時,發現績效獎金是個獎金包,公司把利潤分出一個百分比給我這個團隊,我要解決的是把獎金包分給誰的問題。
我們當員工的時候都想多得點獎金,但我拿到獎金包時,我想的是給誰少一點。這時就需要一套公平的評價標準。
數據風控抓造假,不讓老實人吃虧
績效造假本質上沒帶來增量,獎金包沒擴大。
假設有人在績效上造假,他坑的並不是老闆,他幹的是把周圍同事的錢從兜裡掏出來揣自己兜裡,所以對績效造假的人絕對不能姑息。
比如,前面提到的這家公司的研發團隊真有兩個人作假了。5月份,A同學、B同學的工作時間排名都是第二、第三,我們通過打卡考勤補記次數指標發現有問題。一個月22天上班,他能補24次。後來我們通過其他數據交叉驗證,發現他們根本沒那麼大工作量,就勸退了他們。
這對我們數位化管理有個啟示,對於績效作假的人,發現有問題,調查清楚了就勸退,這樣才能保證價值觀不損害。
我們弄了一套大數據分析系統來發現異常行為。
過去,做這套系統是為了發現流程節點的瓶頸。後來,我們發現這套系統在員工行為分析上能產生奇效,檢測出誰在造假。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數據的相關性。
關於數據相關性。沃爾瑪有個案例,通過購物小票發現,買啤酒的人和買紙尿褲的人是一批人。後來試著把紙尿褲擺在啤酒的貨架附近,結果紙尿褲銷量大漲。
我們也利用了相同的道理。如果某些指標高了,另外一些和它相關的指標沒高,那就是問題。
數位化的考勤管理,塑造了奮鬥者文化。
2019年,每個員工月均工作時間22天,每天超過10小時。遲到比例高達40%多,整個團隊的工作狀態非常不好。
但是,從2020年5月份開始,到6月份就降到5%以下了。
●出力:員工自管理,提升工作飽和度
第二步,我們要研究如何讓員工在有價值的事情上工作。
用排行榜激發意願,用數據風控發現問題
我們做了一個時間利用率專題,讓員工每天盤點自己的工作,記錄時間花在哪兒。但有些員工不願意記,甚至到周五那天記一周的,胡亂往上填,這樣數據完全失真了。
我們弄了個排行榜公示,老闆規定第一名要當眾做伏地挺身。有位員工有次開會做了伏地挺身,第二個月大幅改觀,6月份降到18%,7月份已經是零了,完全按照公司的制度來做。
我的時間我管理,實現員工自管理
我們在員工座談會上訪談了最優秀的員工這一個月的變化、感受。他說:感覺不迷茫了。過去幹活是拿一個任務就幹,幹完一個又接到一個,一天到晚上就在幹任務,卻不知道在幹什麼。
現在每天復盤自己做的事情,找到和公司業務價值之間的關係,感覺很有成就感。時間記錄實現了員工對自己時間的管理,形成了一種自管理。
培養員工自管理,提升團隊的效能
過去,基層等著被分配活,被管理;中層天天拿鞭子催大家,有些事情幹催催不動;高層有異常的問題就救火,每天開不完的會,也沒有時間思考戰略和團隊進一步的發展。
實現員工自管理以後,員工自己就能搞定日常的事;中層關注員工搞不定的事,培養員工進一步成長;高層可以用時間思考戰略。這就把過去70%沉默的大多數員工激活了,團隊效能大幅提升。
●出活:數位化計劃管理,提升協作效率
第三步,我們要研究如何讓員工把活交上來。
提升協作效率,保障業務開展
這家公司過去有一半任務是延期的,落實數位化管理後,按期率從不到50%提升到93%。研發內部任務數量增長20倍,管理精細程度大幅提升。
AI規劃員工每日工作,守住按期完成率
效率的提升,一方面離不開第二階段的員工自管理;另一方面,我們通過人工智慧做了一個智能規劃,對預計工作時間、實際工作到期日做自動的任務編排,及時預警延期風險。員工每天只需按照清單工作,整個按期率就能大幅提升。
按期率提升以後,團隊對新活、項目成本預算、對外報價都能報準了,這樣一環扣一環,團隊整體的預算能力也大幅加強。
總結下來,就是用成就感打造高素質團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我們用最簡單的考勤數據線切入,讓公司成員初步了解數位化管理,接下來再做相對難一點的,一步步提高。
時間管理三部曲的原理簡單,成功率較高,容易落地。
三個月以後,這家公司盤點效果,第一個月提效30%以上,三個月提效超過100%,其中需求數量提升超過140%,人均工作時長增加41%,工作飽和度增加60%,研發團隊的代碼量增加85%,全面大幅提升。
制度保障:文化和思維的迭代
管理體系的升級,制度的設計和頒布實際只佔10%的工作量,90%要保證制度落地。但是,制度落地我們用產品化的方式,通過技術做支持,減少了公司管理的工作量。
前面介紹的數位化轉型,其實還只是個入門,需要AI+BI+風控,才能保障數位化轉型落地。
●反熵增:避免社會惰化,防止腐蝕企業文化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一開始,建立數位化管理衝一波比較容易,但我們要保證它長期不被腐蝕。
任正非老先生提過「熵」這個概念:團隊有天然墮化的傾向。管理學中也有一個「社會墮化」理論,一群人一起幹一件事時,隨著人數的增多,每個人付出的努力就減少,類似「三個和尚沒水吃」。
心理學家拉特納和達利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在面臨緊急事件的時候,現場的人越多,願意出手的人越少,叫責任擴散。
美國有個案例。1964年,美國曼哈頓一名叫吉諾維斯的女性被歹徒追殺,有38個人聽到呼救,甚至有人在窗上看到,但沒人幹預,直到有個人30分鐘以後電話報警,警察2分鐘後來到,歹徒跑了。
同理,一個團隊隨著人數規模的增加,惰化和責任擴散就越來越明顯。
避免責任擴散的傳統方式是塑造企業文化,極端點說,叫道德綁架,就是大家都這樣,你不這樣就和別人不一樣了,綁架你。比如之前舉的加班的例子。
更好的方式是單獨評價,單獨把每個人的貢獻、責任、權利用數位化來落地,這樣每個人就不一樣,多幹的人和少幹的人不一樣。
有人認為現在主要靠文化管理,擔心數位化會把團隊文化搞壞了。
事實上,要視情況而定,「讓金子發光也是一種正義。讓被埋沒的金子發光是另一個版本的『正義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數位化時代的創新思維,打破計劃思維的枷鎖
工業時代的計劃思維
德魯克先生說「動蕩的時代,動蕩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延續過去的邏輯」。
過去我們做事情都是遵循PDCA循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工業時代的日本遵循PDCA,搞定了美國市場,但錯失了網際網路創新的機會;東北老工業也曾輝煌過,但是錯失了這一輪網際網路的發展。
PDCA是計劃、執行、檢查、處理,以計劃為起點,檢查、管控大家按沒按照計劃幹,也就是所有都是圍繞計劃的,但計劃本身是想像的,是領導腦子裡的東西。
尤其在這個VUCA(vuca是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的縮寫,不穩定、變幻莫測的)時代,變化這麼快,我們無法保證計劃是對的。
數位化時代的創新思維
我們建議採用度量驅動循環體系,從客觀測量出發,從測量結果看目標、結果和現狀之間的差距,進行分析,針對分析結果制定標準,指導行為改進。
兩個時代做事的思想是不一樣的:過去計劃時代,追求穩定不變,厭惡變化;而現在,是歡迎變化,你變我也不怕,因為制度可以變化,可以根據數據進行迭代。
數位化時代的創新方法論:盯住效能、測評驅動
為更好地單獨評價且保正奮鬥者文化長期不被腐蝕,我們提出了一個公式(方法論):效能=目標×(底線+上限)。
●AI績效評價
AI績效評價解決效能和目標問題。
效能
我們方雲團隊的聯合創始人譚健老師,和敏捷宣言的聯合發起人Aria做過一次交流,如何從公司經營的角度度量一個敏捷團隊的產能。
Aria答覆「我不在乎敏捷團隊從外部度量的效應,我們還是要關注自己的指標,關注內部效應」。
效率優化的標準是什麼?
脫離業務的管理優化都是自嗨的,在商業組織內部,不以多賺錢為標準的優化都是耍流氓。
公司曾有人力資源管理的同事問馮玉強老師: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是什麼?馮老師說:人力資源管理沒價值,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就是給業務提供價值。
效率提升千萬不要弄成內卷,追求增量才是研發提效的正確姿勢。
增量,用一個比較粗糙的標準來評判,就是能給團隊帶來獎金和話語權。
團隊因為做了某件事拿了獎金和話語權,說明這件事對公司有價值。
比如,疫情期間騰訊會議快速迭代,搶佔市場的地位,這是技術驅動了業務;再比如我們的一位客戶做數位化轉型後研發團隊的效率提升100%,有力支持了公司6 18、雙11這些大活動,這也是增量。
這些都是和戰略同頻,老闆認可的,要數據有數據,要結果有結果,價值一目了然。
目標
如何保證企業戰略落實到每個員工的行為上,這是個複雜、重要的過程。
我們要通過自上而下的層層分解,打通戰略到員工行為的全鏈條體系,保證每一個員工、每一份工作都能給企業帶來服務。
以某研發團隊為例。
研發評價是一個複雜的腦力勞動,很難用一個單獨的指標來評價,但是我們可以總結出「好」的標準:幹得多、幹得快、質量高、按時交活、工作價值高、節省資源,根據這些維度,再用人工智慧做綜合評價,引導員工做正確的行為。
瞄準戰略,設置了智能評價,通過比較,團隊員工可以看到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差別,找到提升方向。
好的評價本身自帶著告訴員工如何提升,員工拿優秀員工和自己的數據來做對比,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努力成為優秀員工了。
清晰、有挑戰的目標可以有效激勵團隊。行業目標線對內凝聚共識,對外可以體現團隊的價值。
行業目標線的背後是過程激勵理論的應用,包括公平理論、期望理論、目標激勵理論。
管理水平高的團隊,組與組之間的實力接近,而管理水平低的團隊,明顯會有員工掉隊的,需要支持。因此,精準的評價,就等於解決方案,Leader能夠針對不同的員工採取提升措施。
關於評價與文化的關係,心理學上有個「烏比岡湖效應」,說每個人都傾向於高估自己。此外,還有一個「杜寧—克魯格效應」。杜寧和克魯格在1999年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越是基層員工對自己高估更厲害,高層高估的還輕一點。
通過這兩個理論我們可以得知,員工基本上都是高估自己的,所以我們要用數據告訴大家現狀是怎麼樣的,別站在愚昧山峰,到了絕望之谷之後才能真正提升。
●AI績效提升
人工智慧績效提升,起於數據測評,終於行為優化,解決底線和上限問題。
底線
底線提升講的是團隊執行力問題。
在團隊執行力上,關注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保障大家更好地執行,然後通過數據手段分析誰落後了,給他提供具體的指導,幫助改進行為。
要守住底線,需要大數據風控,保障數位化制度落地。
上限
上限談的是團隊戰鬥力問題。分析先進的員工為什麼先進,然後總結最佳實踐,複製給團隊。
通過以指導行為為核心的「管理改進循環+績效提升循環」雙循環,讓團隊無限地進行提升。做這些排名、分析,不是為了懲罰落後員工,而是為了找到問題。
實踐證明,落後的員工不是不想好,而是不知道怎麼好,告訴他們打法和套路後,他們的提升是非常快的。
促進上限,可以採取人工智慧做任務排期或做自動化測試。
底層邏輯:自管理、自驅動需要制度體系的支撐
●文化模型的重要
管理者都有一個夢想,想打造自管理、自驅動團隊,結果很多弄成烏託邦。
2002年,谷歌推行「氧氣計劃」,提出向沒有任何管理者的組織過渡。幾個月後,證明這是一場災難,員工們連基本的問題和需求都沒有方向和指導。
某個車企的員工,會自發排隊走廠區內的斑馬線過馬路。這個團隊基本已經實現了自管理,而且這種氛圍能帶動其他人一起排隊過馬路。同樣,大學裡也有馬路和斑馬線,但沒有誰會繞路走斑馬線。
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發現自管理、自驅動和員工的知識高低沒有關係。自管理、自驅動是能實現的,但又不是憑空實現的。
歷代王朝都講外儒內法,表面上我們是文化驅動了大家自管理,實際上底層一定要有一套制度體系來支撐它。
過去可能是靠人力資源的體系、培訓、罰款、企業文化這些東西,現在我們用數位化同樣可以實現。
做出文化模型,大家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如何避免錯誤的行為,如何通過績效體系防止團隊惰化實現。
●數位化經營,挖掘團隊價值
我們通過數位化管理實現了打鐵自身硬,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要用數位化經營來挖掘團隊的價值。
年終匯報時,銷售團隊一定是要用數據說話的。
現在是增長黑客時代,運營團隊也要用數據說話,但是很多後端、職能部門往往還是事項的羅列,不直觀。
實際上,當我們用與經營相關的數據把事情說清楚後,情況就改觀了。
數位化轉型系統,就是把企業績效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用數位化的方式來實現。績效不單單是績效考核,還涉及到績效計劃、實施、提升和結果應用等等。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 于振坤
責任編輯 | 君莫笑
審校 | 君莫笑
值班編輯 | 君莫笑
編輯 | 中大商業評論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