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到底等於1還是9?

2021-01-15 中科院物理所

科學無國界

我們是知識的搬運工

福利時間

今天我們將送出由圖靈新知提供的優質科普書籍《引力波?》。

本書詳細記錄了參與LIGO科學合作團並成功引領引力波探測實驗的前線科學家在過去55年間的科研歷程,生動再現了他們獲得這一科研成果的全部過程。作者真實記錄了引力波探測成功前後幾周內的幕後故事,根據時間脈絡生動還原了這一歷史發現的詳細經過,講述了這些先驅者們在漫長而孤寂的挑戰之路上的點點滴滴,是非常珍貴的紀念。

只要你認真閱讀下面的這篇文章,思考文末提出的問題,嚴格按照 互動:你的答案 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獎品!

作者:David Linkletter翻譯:loulou審校:Nothing

當您計算時會得到什麼結果?它看起來只是個簡單的算術,但在社交媒體上關於它的討論卻在不斷傳播。這個問題已經傳遍了社交媒體的每個角落,數百萬人給出了兩個常見的答案:1和9。

你可能認為其中一半人是對的,另一半人需要再好好學習算術。雙方的受訪者都信心十足地為自己的答案辯護。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正式的論文或者書籍給出答案,但是越來越多的數學家出面解釋為什麼會這樣:6÷2(1+2)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表達式。

良定義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它本質上意味著某個輸入總是產生相同的輸出。所有數學老師都同意

以及

額外的括號(方括號)消除了歧義,這些表達式定義明確。大多數其他的常見的數學問題,比如

都有明確的定義,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和一個(或多個)常見的錯誤答案。但是計算算式 6÷2(1+2)的值是一種習慣問題。答案1和9都不對:這取決於你從數學老師那裡學到的是什麼。

數值運算的順序由各種四則混合運算法則PEMDAS、BODMAS、BIDMAS和BEDMAS給出:

P(或B):先計算括號(方括號)內表達式的值;

E(或O或I):接下來計算指數(階/指數);

MD(或DM):下一步進行乘法和除法,從左到右計算;

AS:最後進行加法和減法,從左到右計算

世界各地對四則混合運算法則有兩種稍微不同的解釋,而四則混合運算法則悖論凸顯了它們之間的差異。兩者都同樣流行,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公認的標準。因此,你們可以停止在微博朋友圈上的辯論了,放心吧,你們每個人都可能正確地記住了所學到的東西——只是你們所學到的東西不同而已。

兩種答案

站在「9」這一邊的人,如在這個問題上最受歡迎的YouTube視頻中所回答的運算過程——他們傾向於這麼計算:

或者:

這些人認為,任何時候a(b)都可以替換成a×b。可以歸結為:「a(b)總是等同於a×b」的這一認知決定了四則混合運算法則悖論的答案是9。

而從「答案1」這一方的陣營看,有些人是這麼計算 的:

而另一些人指出按照分配律:

這麼計算的原則是,並列的算式中隱藏乘法優先。這應該在世界各地的數學課堂上教授過了,而且在一些編程中也是一種約定俗成。所以這裡,「a(b)總是等同於 (ab)」這一認知決定了四則混合運算法則悖論的答案是1。

從數學上講,「a(b)總是等同於a×b」,並且「a(b)總是等同於 (ab)」,這是矛盾的。因為通過前面的計算,會得出1 = 9。產生這樣的矛盾是合乎邏輯的,只是說明我們不可能同時擁有兩個答案。它還說明,這兩種解釋都不是四則混合運算法則固有的。它們都附帶了一些微妙的附加規則,這些規則決定了如何處理語法上的奇怪之處,比如6÷2(1+2),因此,如果接受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就會得到一個正式的數學結論,也就是說6÷2(1+2)沒有得到明確定義。這也是為什麼你們不能以一種令人滿意的方式「糾正」對方:因為你們的方法在邏輯上是不兼容的。

因此,分歧可以歸結為:「a(b)總是等同於a×b?」,還是「a(b)總是等同於 (ab)?」你不能兩者都說。

在實際操作中,許多數學家和科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語法不清楚,需要更多的括號」,並解釋為什麼它是模糊的,這基本上才是正確的答案。一張圖片顯示了兩個不同的卡西歐計算器同樣輸入6÷2(1+2),並顯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雖然「語法錯誤」可能是計算器對這個問題給出的最佳答案,但他們試圖調和歧義也是正常的,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在注意到世界上很多人分別遵循這兩種約定之後,我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6÷2(1+2)目前還沒有定義好。

對兩者的支持

事實上,谷歌、Wolfram和許多計算器的答案都是9。這裡計算器的答案當然是由他們的輸入法決定的。顯然,計算器並不是四則混合運算法則悖論的最佳判斷工具。它們只是反映了當前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計算器程式設計師在很可能意識到了這個確切的問題,並且已經知道它在世界範圍內尚無標準化,所以如果數學老師都統一給出一個答案,那麼這些程式設計師就會跟進。

考慮Wolfram Alpha,它是一個提供答案引擎的網站(類似於搜尋引擎,但它不提供網頁連結,而是提供查詢的問題的答案,尤其是數學查詢)。它對6÷2(1+2)查詢結果為9,對6÷2x的查詢結果是3x,並將y=1/3x解釋為穿過原點斜率為1/3的直線。從編程的角度來看,這三種方法都是一致的,但是對於許多觀察者來說,後兩種方法有點奇怪。通常,如果有人寫下1/3x,他們的意思是

,如果他們的意思是

,他們會寫下x/3

相反,在Wolfram Alpha中輸入y=sin 3x,得到的是正弦函數y=sin (3x),而不是斜率為sin 3的直線。這個例子與前面的例子不同,它遵循了「3x等同於3乘以x」的規則,以便更好地捕捉輸入的明顯意圖。Wolfram只是一種算法,無法搞清楚憑人類感覺輸入的東西的意義。有點像我們的大腦。無論如何,6/x3的輸入被理解為「6/ x」,因此Wolfram顯然不是糾正醜陋語法的權威。

在「1」方面,擁有物理學學位的數學教師珍妮戈漢姆(Jenni Gorham)最近製作了一段優秀的視頻,解釋了幾個支持這種解釋的真實例子。她指出,在許多情況下,科學家把a/bc寫成

的意思。事實上,你會在化學、物理和數學課本上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戈漢姆女士和我曾就四則混合運算法則悖論進行過討論,她正式表示這個問題定義不明確,同時還指出,為了計算器編程,需要達成一致約定。她認為,一致的答案應該是1,因為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這些正式語境中,並列算式中隱含乘法的優先級一直是慣例。

總結

應該指出的是,約定不需要統一。如果我的兩個學生爭論最小自然數是0還是1,我不會說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是錯的,也不會對全球在這個問題上缺乏共識表示異議。Wolfram知道這個慣例被分成兩個答案,生活還在繼續。如果每個關心這個問題的人都知道四則混合運算法則悖論也有兩個流行的答案(因此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數學問題),那麼這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希望在閱讀了本文之後,您能夠滿意地理解一個看起來如此基礎的問題是如何遺留下來的。在現實生活中,你應該使用更多的括號,避免歧義。希望世界各地的數學老師在這個慣例上出現分歧不會給大家帶來太大麻煩,因為這並不罕見,也不是真正的問題,除了計算器程式設計師。

原文來源:

https://plus.maths.org/content/pemdas-paradox

互動問題

【互動問題:你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有哪些因為沒說清楚產生的趣事?】

請大家嚴格按照 互動:問題答案的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參與互動,格式不符合要求者無效。

截止到本周四中午12點,點讚數前三名的朋友將獲得我們送出的圖書一本。

編輯:loulou

相關焦點

  • 6÷2(1+2) 到底等於 1 還是 9 ?
    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正式的論文或者書籍給出答案,不過越來越多的數學家出面解釋了為什麼會這樣:6÷2(1+2) 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表達式。良定義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它本質上意味著某個輸入總是產生相同的輸出。比如,所有數學老師都同意
  • 6÷2(1+2)到底等於1還是9?小學數學老師懵了,數學家這樣解釋
    6÷2(1+2)到底等於1還是9?這個問題,很多人咋一看肯定會覺得太小兒科了,完全是一道簡單的小學數學題。然後,簡單口算之後,報出了自己的答案。然而,這道題在社交媒體上卻吵翻了,因為數百萬人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1和9。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6÷2(1+2)等於幾?小學生題目引網友爭議,答案是1還是9
    6÷2(1+2)到底等於幾?小學生數學題目引網友爭議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按照自己的演算習慣輕鬆得出結果。  那麼到底是先算括號外的乘法,還是按順序從前往後進行乘除法運算?這道題的答案究竟是1還是9呢?對此網友們也是爭論不休,紛紛列出了自己的計算過程企圖說服對方,後來甚至還有網友開始自己表示:「我懷疑我自己可能是念了個假學。」  後來針對這個算式,老師給出的結論是出題者不嚴謹,認為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數字只有和X之間才能略掉乘號,像題目中這樣書寫根本就是不規範的。
  • (原創)1+1為什麼等於2?
    有一個科學家在念書的時候,就曾問過老師一個問題,1+1為什麼等於2,當時老師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班裡的同學也紛紛恥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可笑,很幼稚,但卻始終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而後來的事實證明,老師和這些同學確實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他們只能是平庸之輩,成不了科學家。
  • 搞錯了,0.9的循環是等於1,但不是恆等於1
    等於1很好證明。令X=0.999……,10倍的X即10X=9.999……。10X-X=9X,也等於9.999……-0.999……=9。由此可得9X=9,X=1,所以0.999……=1。但是曾經在抖音上看了嚴伯鈞老師的講解後,知道了這題還有不等於1的情況,所以有了後半句話:不恆等於1。
  • 1+2為什麼等於3?
    為什麼不少人總認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他證明的是什麼。那為何許多人以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許多文章都這麼寫的:陳景潤在1965年證明(1+2),並由師兄王元在1966年發表論文。
  • 1歐元等於多少元人民幣(2017年2月6日)
    1歐元折合多少人民幣,1歐元等於多少元人民幣(2017年2月6日)金投外匯網行情中心每日更新。 1歐元等於多少元人民幣(2017年2月6日)每日更新 貨幣名稱 比率 更新時間 歐元兌人民幣 7.3963
  • 1+1永遠不應該等於2!
    它們不停的轉圈,甚至瘋狂的做上幾千遍,但食物還是沒有掉下來!我們的很多人其實就是斯金納鴿子,其實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所有一切,都不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的思維足夠呆板和閉塞,那我們學到的知識,是固化的,是死的。那麼等我們進入社會,面對著劇烈變化的環境,我們勢必會茫然不知所從!什麼叫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呢?
  • 小學生數學題「8÷2(2+2)=?」1還是16?...
    小學生數學題「8÷2(2+2)=?」1還是16?...2+2)=?」1還是16?網友吵翻!》近日,國外社交媒體上一道數學題「8÷2(2+2)=?」引發爭議。熱心網友們分成了兩個陣營,一方堅持答案為1,一方堅持答案為16,有網友還認為是方法不同,兩種答案都正確,你咋看?網友:@迪杜章涵嫣:1,先乘除後加減,但有括號的先從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依次計算。
  • 2的0次方為什麼等於1?
    十進位就是逢10進1,每計滿10個數就向高位進1,使用0到9十個數字,從右往左分別表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各個位置上的數字代表有多少個該數位的值,整體表示的數就是把各個數位的值乘這個數位的數量,最後累加起來,比如2503代表的是2個1000、5個100、0個10、3個1累加的結果,即2503=2*1000+5*100+0*10+3*1,1000、100
  • 1+sin30°等於1還是1.5_今日螞蟻莊園答案
    1+sin30°等於1還是1.5_今日螞蟻莊園答案時間:2020-07-05 00: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sin30等於1還是1.5_今日螞蟻莊園答案 1+sin30等於1還是1.5,sin為三角函數中的正弦函數,小夥伴們今天螞蟻莊園的答案都選對了嗎?
  • 自然數之和1+2+3+……+n等於負1/12?蘊含著什麼秘密
    而在處理黎曼猜想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副產品,就是這個式子,1+2+3+……+n=-1/12,即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負的十二分之一。這個式子從出現到今天,一直都引起著人們廣泛的興趣和關注,因為人們都覺得這不尋常的式子後面,也許隱藏著數學裡的大秘密。按人們正常的邏輯,自然越往後加,越趨於無窮大,數學上確實也是這樣,無論是按數列去計算多項和還是按級數算,得到的都是一個發散的結果,無窮大。
  • 為什麼1加1等於2? 網友:這解釋沒毛病!
    搞笑段子:1、昨天跟媳婦吵架了,她讓我跪三個小時的鍵盤,我能聽她的嗎?哥硬是跪了一夜,沒辦法,脾氣不好,就是這麼任性!!!2、通過大家的年夜飯,我已經知道你們接下來這一周的夥食了!3、女:「親愛的,你非常愛我嗎?」男:「是的!」
  • 6÷2(1+2)=?數字與數字相乘乘號能省略嗎?
    6÷2(1+2)=?看似很簡單的一道題,你真的確定怎麼做嗎?最初看到這個題是在大概2年前的時候,在網上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一個視頻,是一個國外的視頻,講的就是這個題,甚至還專門請了數學家來解釋。A觀點:2與括號之間是相乘的關係,只是把乘號省略了而已,按照運算順序,應該先算括號,再算除法,最後算乘法。原式=6÷2×3=3×3=9.B觀點:2(1+2)同2x一樣,是一個整體,應先算2(1+2),原式=6÷6=1.C觀點:用計算器算一下就知道了!在百度中輸入算式,結果顯示是9。
  • 1英裡等於多少公裡 1英裡等於多少米
    原本,一邁等於1英裡每小時,後來,國際上通用公制。現在我們說的車速100碼等於100公裡每小時,那你們知道1一英裡到底等於多少公裡嗎?  1英裡等於多少公裡  公裡是公制的長度單位,等同於一千米,1 英寸等於 2.54 釐米是英制長度與米制長度換算的基本關係
  • 1公裡等於1千米嗎?螞蟻莊園9月11日答案 1公裡等於多少米換算
    1公裡等於1千米嗎?螞蟻莊園9月11日答案 1公裡等於多少米換算 2019年9月11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繁體
  •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正弦1+sin30°等於1還是1.5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正弦1+sin30°等於1還是1.5 2020年7月5日,在今天支付寶小課堂的問題很特別,沒想到出數學題了,雖然簡單,想必大家也忘光了,今天的問題是「算一算1
  • 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到底是8萬美元,還是6.1萬美元呢?
    前幾天,南生曾撰文介紹:按照美國普查局發布的信息,2018年美國人的平均年收入為3.6萬美元,家庭平均年收入正好超過9萬美元,而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8萬美元(具體為80663美元)。之後,又在文章中提到「美國住戶家庭」年收入中位數超過了6.1萬美元。
  •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1+1等於多少竟然也曾難倒清華學生,有人傳言提問的人正是溫家寶總理,試想這麼個大人物提出的問題,應該不簡單吧!此時數學系的大學生也是十分困惑於是默默無言,而總理溫和地回答道:「自然而然等於1,這是基本的原理,如果不等於1那麼將無法進行後面的計算,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講可能不等於1,但數學上的法則不能改變。」
  • 為何數學家花了200年時間,都無法證明1+1=2?它到底有多難?
    世界近代數學三大難題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從提出到現在已經經過278年的時間了,很多的數學家在此之上嘔心瀝血,不斷鑽研,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還是沒能真正始證明這一猜想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哥德巴赫寫給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的數學猜想「任何一個大於等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任何一個大於等於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舉例來說就是6 = 3 + 3,8 = 3 + 5,10 = 5 + 5 = 3 + 7,12 = 5 + 7等,理解起來很簡單,但哥德巴赫無法用數學定理證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