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北京天氣明顯急轉直下,特別女性和老人大量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
西醫認為,手腳冰涼這種病症主要是由心血管系統障礙和體寒導致的,最初症狀為肢端發涼、手如握冰、麻癢如蟻行感,然後是疼痛,慢慢的痛如針刺、入夜加劇,需捂在被窩中取暖,反覆揉搓,稍能舒緩。
而中醫認為,手腳冰涼是一種「閉症」,所謂的「閉」即是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不能溫煦到四肢末端,因此容易手腳冰涼。中醫還常說「不通則痛」,因此久而久之還會出現上述疼痛的症狀。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多屬陽氣不足。又或者本身陽氣並不虛衰,但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陽氣瘀滯在體內,不能到達手腳。
特別是在冬季,由於氣溫降低,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就比較弱,使得指尖、腳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末梢神經循環不好,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秋冬出現手腳冰涼,可以試試艾灸的方法。
簡單來說,灸就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中醫認為艾之藥性屬辛苦溫,歸肝、脾、腎經。主要的功效是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合;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針對手腳冰涼,我們可以艾灸大椎穴、風門穴
大椎穴,它相當於我們身體裡自備的「小太陽」。
如《針灸甲乙經》中稱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即手足三陽經和督脈在此匯聚。
大椎是督脈上的穴位,督脈具有統帥和督促全身陽經的作用,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之稱,而手足三陽經,都匯聚在督脈大椎上,因此,大椎又被稱為「陽中之陽」。艾灸大椎可以疏通六陽經,使陽氣運行通暢。
風門穴,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又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別名熱府。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疾病有感冒、頸椎痛、肩膀酸痛等。
如《針灸甲乙經》中記載:「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會元針灸學》記載:「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
艾灸風門穴可以選擇懸灸,將點燃的艾條懸於距離施灸部位一定高度進行燻烤,一般距皮膚約3釐米,每次灸10-15分鐘,使皮膚出現紅暈為度,但避免灼傷。
對於寒性疾病,艾灸頗為有效,所以對於冬季容易手腳冰涼的人來說,可以經常做做艾灸,以提升體內的陽氣。
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應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要循序漸進,堅持就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