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大質量恆星突然粉身碎骨,科學家稱亮度、光譜、位置都有異

2021-01-14 有趣探索


趣味探索訊 理論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氫燃料後,會發生科學所說的超新星爆發。其核心開始融合較重元素,坍縮成黑洞或中子星,而外層開始爆炸噴入太空。然而在離地球54000光年遠的一個以前從未被發現的矮星系中,一顆超大質量恆星被自身超新星爆炸變得粉身碎骨,出現戲劇性消亡。科學家都稱該恆星本身不應存在。

這顆超大質量恆星被科學家取名為SN 2016iet,這個名字其中還包含了一層含義,代表科學家從未見過此類極端爆炸事件,被稱為極不穩定超新星爆炸,它不像科學家之前觀察的成千上萬次超新星爆炸,SN 2016iet相對持續時間更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出更多的光,並且含有與常規超新星不同的化學物質。

天文學家Berger表示,SN 2016iet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不同,它的亮度,它的光譜,甚至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所以SN 2016iet是宇宙中最獨一無二的恆星。研究數據顯示出SN 2016iet最初可能是我們太陽質量的200倍,按照以前理論,它超新星爆發後會變成一個黑洞,然而現在卻粉身碎骨。

另一位天文學家表示,當我們第一次探測到SN 2016iet時,發現它是那麼的與眾不同,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儀器本身或數據上出了什麼問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才確定SN 2016iet確實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超新星,因為它爆炸特徵完全超出所有天文學家的認知,所以科學家一致認為該恆星本身不應該存在。

據了解,SN 2016iet在2016年11月首次被歐洲航天局的蓋亞望遠鏡發現,由於表現出來的特徵非常奇怪,他們也不太確定看到的到底是什麼天體。然後在在2016年至2019年間,天文學家使用了多種望遠鏡對它進行了觀察,其中包括夏威夷的莫納克亞和智利的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

最近,科學家們才確定SN 2016iet是一顆孤立的大質量恆星,它的生命只有幾百萬年,相對於能活100億多年的太陽系來說,其生命太過短暫,所以它的形成對於我們來說仍是個謎。更讓科學家不解的是,這顆恆星形成於矮星系中,一個不應該產生大型恆星的地方,這使得SN 2016iet變得更加離奇。更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是太陽質量200倍!一顆恆星突然粉身碎骨,科學家稱本身不應存在
    趣味探索訊 理論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氫燃料後,會發生科學所說的超新星爆發。其核心開始融合較重元素,坍縮成黑洞或中子星,而外層開始爆炸噴入太空。然而在離地球54000光年遠的一個以前從未被發現的矮星系中,一顆超大質量恆星被自身超新星爆炸變得粉身碎骨,出現戲劇性消亡。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新超新星,其亮度、能量和質量創人類宇宙紀錄
    成為白矮星的恆星,如果白矮星吸收了足夠多的物質或與另一白矮星合併,則也有「第二次機會」成為超新星。圖註:在這種巨大的恆星物質噴射中心發生的大災難,它都會產生足夠的能量,匹配觀察到的光譜,並重現超發光超新星的光曲線。超新星可以以多種方式出現,但是可觀察到的性質因類型而異。
  • 一顆大質量恆星消失得無影無蹤
    金曼矮星系坐落在離地球7500萬光年的位置,所以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它都離地球很遠。由於距離太遠,天文學家無法分辨單個恆星,但是在假設中的恆星是一個發光的藍色變量(LBV),在極度遙遠的距離下也可以被檢測到。LBV是生命即將結束的大質量且不可預測的恆星。人們通過它在光譜和亮度上的劇烈變化,可以從地球上觀測到它的變化特性。令人震驚的是,這顆疑似恆星可能至少比我們的太陽還要亮250萬倍。
  • 距地1.95萬光年處,突然爆亮,科學家:恆星也有「連體嬰兒」
    拿這次發現的WRAY 15-136來說,它就是雙星,分別由一顆炙熱的白矮星,和一顆M巨星組成。白矮星我們都知道,它是太陽之類的中小質量恆星,在完成生命尾聲演化後,在宇宙中所呈現的一種生命形式。那麼,M巨星又是什麼呢?M巨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30倍,金屬豐度也很高,亮度更是達到了太陽的7400倍。
  • 距地7500光年神秘現象,一顆恆星突然消失,在宇宙中憑空消失
    比方說小質量的恆星會變成白矮星,中質量的恆星會變成中子星,而大質量的恆星則會變成黑洞。在宇宙中,恆星也是科學家們最關注的天體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宇宙中尋找系外恆星,並且在它們的周圍尋找可能存在著生命的行星。當然,除了尋找未知的地外生命之外,科學家們觀測恆星,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地方,就是可以通過研究恆星,來梳理宇宙的演化史。
  • 距地7500光年的神秘現象,大質量恆星突然消失,在宇宙中找不到
    不過在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就發現這顆恆星黯淡了不少,這意味著它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尾聲,當時它就已經很難辨別了,不過按理說,像它這般大質量的恆星,生命的尾聲都會經過超新星爆發,可是它卻沒有,它似乎直接坍縮成為了一顆黑洞。
  • 海山二是一顆超高亮度恆星,如果放在地球100光年外有多亮?
    海山二是一顆亮度非常高的恆星,絕對亮度是太陽的500萬倍,如果把海山二放在地球100光年處,基本就是一個小月亮。
  • 閃耀著250萬倍太陽光的恆星 可能已經消失了
    這個星系的金屬含量特別低,在2001年至2011年間,多個研究組都在觀測它的光譜。這個星系很小而且距離地球很遠,科學家無法直接觀測裡面具體的各個恆星,但是從星系散發的整體光譜,可以推測裡面是否含有散發特定光譜線的恆星。
  • 英文外刊,科學家發現,極其罕見的大質量恆星爆發事件
    科學家稱,這次爆炸可能代表了一種在理論上直到現在才為人所知的超新星。他告訴路透社,兩顆非常大的恆星一每顆質量約為太陽的50倍一可能結合形成了一顆巨星。He thinks this took place about 1,000 years before the explosion.他認為這發生在爆炸前1000年左右。
  • 科學家怎麼知道遙遠恆星的質量和體積?難道靠猜?
    有了太陽做參照,天文學家們就可以更進一步,去測量遙遠恆星的體積與質量。因為有些恆星看起來十分巨大,但它已近暮年,處於紅巨星階段,紅巨星很大,但大部分都是稀薄的高溫氣體,這時候就不能簡單地以太陽的質量乘以體積的倍數去計算恆星的質量。換個說法也許更加容易理解:當我們的太陽50億年後即將走完它的生命歷程,它會變成一顆紅巨星,屆時太陽的直徑將比現在大200到250倍。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
    我六歲的女兒總是有特別多的問題。幾天前我們從學校開車回家的途中,她就在追問我宇宙的本質。她有一句有趣的話是這樣:「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呢?」對此我有一個簡單的回答,我說:「宇宙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
  • 超新星爆發:銀河系千億顆恆星的總亮度,竟然趕不上它這一顆?
    前文提到過太陽在其一生的終點會從一顆白矮星變成鑽石星球,其實恆星的宿命有好幾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從紅巨星演變成白矮星。但是極少數的超大質量恆星會從超紅巨星演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而變成中子星和黑洞則需要經歷超新星爆發時期。首先什麼是超新星爆發?
  • 比太陽亮250萬倍的藍色恆星突然無故消失,科學家:十分離奇
    據英國《Metro》7月1日報導,天文學家觀測到在臨近銀河系的一顆號稱比太陽要亮250萬倍的「超級藍星」近日神秘的消失了,使得臨近的星系突然變得一片漆黑,科學家們表示十分離奇。這顆坐落在水瓶星座的 超級藍星距地大約7000萬光年,是金曼·多爾夫銀河的一部分。科學家並不確定這顆恆星為何突然消失了,對此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是被星塵的光所遮蔽。
  • 科學家發現一顆異常恆星,外星人在亂倒核廢料?
    在距離地球355光年的半人馬座裡,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成分異常的恆星,外星人可能在那裡活動。成分古怪的恆星恆星光譜類型較多恆星按照光譜類型來劃分,有M型星、K型星、G型星和A型星等等,太陽就是一顆中等質量的M型星。
  • 具有特殊亮度變化的恆星,與其他一般脈動恆星有何不同?
    我們都知道,有不少的恆星都會出現亮度略微波動的現象,包括我們的太陽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它們的外層出現收縮和膨脹這兩種情況的時候,但並不是所有的脈動恆星都具有完全一樣的特性。熱亞矮星的特殊亮度變化通過超大望遠鏡的觀測,科學家們從一顆垂死的亞微米O星的模糊遺骸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恆星類型,並且,研究人員無法將其和以前探索過的任何東西聯繫起來。就變星而言,在通常情況下,該恆星的亮度改變範圍會保持在1%到2%左右,包括我們太陽系中的太陽。
  • 有顆星星突然變暗、肉眼可察 引發全球關注
    去年冬天,參宿四的亮度突然急劇下降,引發全球天文愛好者關注。人們一度猜測,已經「年邁」的參宿四是否將要超新星爆發(或者說已經超新星爆發,因為我們在地球上看見的是700年前的參宿四)。如今,參宿四已經恢復正常亮度。
  • 銀河系發現最暗恆星 亮度為太陽百萬分之一
    這對褐矮星之所以被發現,也是因為它們突破了它們發光功率的上限,其亮度相當於太陽亮度的百萬分之一。」 天文學家們曾經認為,這對昏暗的「燈泡」僅僅是一顆單一的褐矮星。但是,在伯加瑟爾利用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紅外線太空望遠鏡觀測到這種褐矮星後,科學家們終於首次實現了對褐矮星的微弱光線和低溫的精確測量。
  • 7500光年外一顆明亮恆星突然消失,沒留下任何線索
    騰訊太空訊 2019年,科學家發現,一顆比太陽亮250萬倍的大質量恆星消失了 該論文第一作者、都柏林聖三一大學博士生安德魯·艾倫(Andrew Alla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該星真的直接塌縮成黑洞,這將是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大質量恆星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騰訊太空註:其實這個說法不太正確,早在2017年,天文學家發表論文稱,他們在2015年就發現過一顆類似方式消失不見的恆星)。
  • 有顆星星突然變暗、肉眼可察,引發全球關注
    幸運的是,從去年年初開始,哈勃太空望遠鏡就在監測這顆紅超巨型的紫外光譜,讓科學家們可以復盤始末。參宿四質量是太陽的十多倍,作為一顆紅超巨星,它已經處於恆星生涯的末期,因內核複雜的聚變過程而膨脹。如果放在太陽的位置上,它的外表面將伸到木星軌道之外。從2019年10月開始,參宿四持續變暗,連肉眼都可以察覺。到2020年中旬,它失去了近三分之二的光輝,達到近百年來最弱水平。當時,一些人猜測參宿四的異變是超新星爆炸的前兆,也有人認為。參宿四本身就是一顆變星,以420天為周期膨脹收縮,變暗只是一種周期性現象。
  • 有顆星星突然變暗、肉眼可察,引發全球關注
    如今,參宿四已經恢復正常亮度。幸運的是,從去年年初開始,哈勃太空望遠鏡就在監測這顆紅超巨型的紫外光譜,讓科學家們可以復盤始末。而參宿四(Betelgeuse)是四個角上的一顆,拜耳命名法稱作獵戶座 α。在中國古代天文中則屬於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即杜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中的「參」。參宿四是冬季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和大犬座的天狼星、小犬座的南河三一起構成了美麗的冬季大三角。參宿四質量是太陽的十多倍,作為一顆紅超巨星,它已經處於恆星生涯的末期,因內核複雜的聚變過程而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