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趙任獲頒「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他把更多患者「攔」在中晚期大門外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瑞金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被頒授為「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ACS),以表彰他在外科醫學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這位上海醫生,究竟憑藉在專業領域的何種技術與素養摘得這一殊榮?
開展「伺機性篩查」提高早期診斷率
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逐年攀高,2012年,全球結直腸癌發病130餘萬人,死亡近70萬人。而在國內,結直腸癌發病率已居惡性腫瘤第3位,每10萬人死亡率由2002年的8.6%上升至2009年的14.23%,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第5位。
趙任告訴記者,雖然近年來臨床診斷水平、外科手術技術不斷提高,但我國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仍舊維持在50%左右,「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理想。目前,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僅有10%,如何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是我們一直關注的焦點和應用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趙任始終認為,在用好手中這把「刀」之前,若能將更多患者「攔」在中晚期的大門外,不僅能大幅減少死亡率,更將有效為全社會的醫療支出減負。為此,他與團隊建立起結直腸癌早期規範化診斷體系:在門診就診患者中開展了簡便實用、可操作性強的篩查工作,通過「伺機性篩查」提高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
「我們對患者進行大便隱血試驗和結直腸腫瘤危險因素量表測試,如果是高危者,再通過腸鏡與病理等確診,確保精確的術前分期分級治療。」3年實踐以來,趙任的結直腸專病門診篩查率達90%以上,住院患者結直腸癌術前行精確分期率達100%。
「如今,美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正在明顯下降,這與早期篩查密切相關。」據介紹,上海市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項目目前已進入第二輪,「希望它未來能夠成為常規篩查,更多發現息肉與早期腸癌患者,讓他們真正獲得早診早治的實惠。」
從五孔到單孔,手術臺上不斷創新
作為外科醫生,手術臺依舊是趙任最愛的舞臺。從醫30餘年,從市區到嘉定、從五孔到三孔再到單孔,只要談及手術,他總是神採飛揚。
2012年,趙任完成了亞洲首例腹腔鏡聯合術中放療直腸癌根治術。55歲的男性患者因反覆便血,被確診為中晚期直腸癌。但是,單純的手術無法完全切除腫瘤,而患者又不願接受術前放化療。趙任團隊經過嚴謹評估,決定將手術與放療整合進行:第一步,分離、清掃、切斷直腸腫瘤遠端;第二步,藉助腹腔鏡確認照射部位,放療將腫瘤床周圍可能存在的癌細胞殺滅,最終大大降低了局部復發的可能性。
「最早的時候,一臺手術需要3個人配合完成:一人扶鏡、一人主刀、另一人做助手。鏡子需要一個孔,兩名術者左右手各需一孔,這也就是最初的腹腔鏡『五孔法』手術。」可趙任並不滿意,「這樣一來,置入腹腔內操作器械的數目多,容易造成鏡頭與器械間的相互幹擾,而且主刀與助手的配合若不熟練,甚至可能過分牽拉造成損傷。」趙任始終在探索創口更小、恢復更快、併發症更少的術式。
2013年,他成功開展了國際領先的單孔腹腔鏡輔助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創口只有一個小孔,「我們發現,它能達到傳統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並且為患者減省了耗材費用,術後恢復快,愈後效果也更顯著。」然而,若進行傳統腹腔鏡手術,趙任最多一天可以完成12臺;可單孔手術對術者要求更高,手腕需長時間保持在180度至270度的旋轉中,一天下來,只能進行2臺。
即便如此,趙任近年來已完成單孔手術150餘例,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目前日、韓等國的單孔手術量都在激增,我們相信它將成為未來手術的發展趨勢。」趙任說,下一步,他希望國內可以有自己的單孔手術診療指南,便於在全國各地進行規範化培訓與推廣。
把殊榮視作認可和鼓勵
這兩年,趙任又有了新的工作夥伴——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經過250餘例達文西機器人結直腸癌根治手術後,他對未來更為精準的治療充滿信心,「下一代機器人中,將引入單孔手術設置,解決目前大部分器械碰撞問題。」
他更希望將本次這份來自美國外科學院的殊榮稱為「高級資深會員」,「我會把它看作是對一名外科醫生專科手術技術與臨床綜合能力的認可,鼓勵我為更多病患提供令人放心、順心的治療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