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陳賽娟院士獲法國醫學科學院夏邦克-杜博賽獎

2020-12-16 醫師報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近日法國醫學科學院決定將第三屆「夏邦克—杜博賽」 獎(2020)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賽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盧洪洲教授的跨界合作協同創新團隊,以表彰他們在新冠疫情暴發早期通過病原學和宿主免疫學雙重角度分析了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結局,為疾病的治療和下一步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2020年12月15日巴黎時間15時(北京時間22時)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舉行線上頒獎儀式。

陳賽娟院士團隊主要從新冠的病原學出發,通過不斷改進技術方法,團隊高質量得完成了112例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組裝和解析,發現SARS-CoV-2主要的兩個分支(Clade I 和Clade II)其傳播性、致病性和臨床表現等方面無顯著差異,未發現與COVID-19重症患者有顯著相關的病毒變異序列。


盧洪洲教授團隊主要從新冠感染後宿主的免疫學應答出發,重症患者CD4+ 和CD8+ T細胞呈顯著進行性下降趨勢,而炎性細胞因子IL-6和IL-8明顯增高;並通過康復者長期的隨訪研究,發現感染了6-7個月後康復者血液中持續存在針對新冠病毒的記憶性T細胞和中和抗體,緩解了人們對感染後免疫力及疫苗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時效的疑慮,增強了完全戰勝新冠疫情的信心。

相關合作論文發表在Nature 期刊。

據悉,法國醫學科學院設立「夏邦克—杜博賽」獎,以普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夏邦克教授與現代脊柱外科奠基人杜博賽教授的跨界創新精神,希望藉此向通過協同創新做出開創性成就的科學家致敬,並鼓勵更多的研究學者開展跨界交流,展開思想的碰撞與合作,為社會提供更先進的醫療科學技術和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96歲王振義院士喜獲生命科學獎,他讓"血癌"治癒率超93%
    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34;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為表彰他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騎士勳章。
  • 獲未來科學獎百萬獎金後,96歲王振義院士做出決定:全捐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1986年,運用這個發現,他帶領團隊治癒了第一例重危病人,標誌誘導分化治療的應用成功,這也是瑞金醫院血液科踐行「轉化醫學」領域的開端。
  • 陳竺院士獲瑞典舍貝裡獎
    人民網上海2月9日電 近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舍貝裡獎授予中國科學院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竺教授,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修格·德特,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發展了革命性治療」方面的貢獻
  • 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隨後他在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擔任住院醫師。1952年,他在著名內科專家鄺安堃的指導下,開始了血液學研究,並在2年後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1983年他用全反式維甲酸分解「急性早幼粒細胞」獲得成功,順利將之分解為正常細胞。
  • 王振義教授:獲「生命科學獎」後,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朱凡)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法國醫學科學院院士韓忠朝:幹細胞新藥有望三年後在國內面世
    廣東省在全國的幹細胞領域屬於第一方陣,新獲批文的幹細胞藥物有望在三到五年後上市……6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血液病醫院榮譽教授、原院長,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韓忠朝在參加2019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目前對科技研發非常重視,接下來應該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韓忠朝還是法國醫學科學院、法國技術科學院的院士。
  • 王振義院士: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
    1986年治癒第一例重危病人,標誌誘導分化治療的應用成功,也是瑞金醫院血液科踐行「轉化醫學」領域的開端。在此後使用全反式維甲酸進行治療的首批24例病人中,完全緩解率也達到了九成多。1988年,瑞金醫院血液科發表在《BLOOD》上的這篇論文獲年度最佳被引證論文獎,至2009年5月,其被引用達1713次。
  • 96歲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他說「這個獎為啥不給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朱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瑞金醫院趙任教授當選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日前,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在美國聖地牙哥召開的第103屆美國外科醫師學院臨床大會上被頒授為「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ACS,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Fellowship),以表彰他在外科醫學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
  • 香港城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
    香港城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   香港城市大學30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校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機械工程講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以表彰他在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以及力學研究等領域的貢獻。
  • 陳竺獲舍貝裡獎 用東方智慧「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上海血研所供圖  日前,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簡稱上海血研所)陳竺院士舍貝裡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德尚、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於克·德戴,以表彰他們在「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並開創了革命性療法」方面的貢獻。再一次,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中國方案」被世界醫學界所矚目。
  • 居裡夫人為什麼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
    一百多年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被法國科學院拒之門外。1910年底,居裡夫人參選法國科學院院士,這引起了公眾的極大興趣,因為這涉及到婦女能否進入科學院的問題。皮埃爾1906年去世,瑪麗亞1911年獲化學獎,1934年去世。次年,他們的女兒女婿獲獎。粗看上去他們一帆風順。可是,皮埃爾第一次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時落選,而瑪麗亞則終生未進法國科學院。是否當選院士,對一位科學家來說自然是有榮譽和認可的問題。另外,當時的科學結構中,法國科學院還是科學交流和研究經費掌管的主要機構。這樣一來,對法國科學家來說,當選院士又有更多一些意義。
  •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晚上,他又為他們講解國際上最新的醫學科技動態,同時指導他們學習專業英語。這兩位學生是王振義教授在1978年首期招收的研究生。一位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教授。另一位研究生就是後來成為陳竺妻子的陳賽娟。陳賽娟現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血液研究所所長。
  • 伉儷情深:盤點19對院士夫妻
    1945年4月,在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學院進修,獲藥理學博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酶化實驗室從事酶學研究。1949年,在美國波斯頓麻省醫院從事生物化學研究。回國後,先後在山東白求恩學院(現為山東醫科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職,一直從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 這場瑞金專屬畢業典禮上,390名醫學生...
    「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在題為《誰在改變世界》的致辭中拋出了令畢業生深思的問題……圖說: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致辭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據悉,2020年瑞金臨床醫學院共有畢業生390人,其中134名碩士研究生、84名博士研究生,臨床醫學八年一貫制博士生35名,臨床醫學4+4博士生7名,臨床醫學本科72名,醫學檢驗本科58名。
  • 為救白血病女孩他冒著名譽掃地風險用新藥,今獲未來科學大獎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王振義是中國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他經過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種藥,攻克了一種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