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半導體:三合一MEMS晶片實現更高性價比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美新半導體:三合一MEMS晶片實現更高性價比

發表於 2018-01-17 09:42:02

美新半導體在世界上首次將傳感器、模擬信號以及數位訊號處理三者整合在一塊晶片上,可以測量X,Y兩個獨立方向的加速度變化。不僅實現了質量更優、尺寸更小,也把每片晶片的成本降低了60%。

美新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是1999年由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辦的企業,主要從事微電子機械集成電路(MEMS)和模擬、混合信號集成電路及應用系統的研發、製造與銷售,是全球首家將微機械系統(MEMS)和混合信號處理電路用標準的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兼容工藝有效、高質地集成於單一晶片的慣性傳感器公司。美新在慣性傳感器、地磁傳感器、應用系統、基於MEMS流量傳感器的氣體質量流量儀表以及算法和軟體產業化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專注MEMS保持技術領先

美新於2007年12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純MEMS產品上市公司。作為一家高速成長的國際化高科技半導體 MEMS企業,美新原創開發了基於標準CMOS流程的集成微機械系統和全球領先的製造工藝和測試技術,並成功研發出20多種型號的加速度傳感器集成電路、流量傳感器、地磁場傳感器以及多種基於MEMS傳感器的氣體流量儀表系統產品,形成大規模生產,月生產能力達1000萬隻。美新在美國波士頓的總部設有 MEMS研發中心,在芝加哥的設計中心設有高精度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及研發團隊,在上海設有傳感器應用算法和軟體開發團隊,在無錫的分部設有產品設計及全球生產基地。其電子微機電及微加工單片集成技術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也是全球消費類電子市場最大的加速度計生產商之一。

美新獨家擁有基於標準CMOS流程的集成微機械加速度計的全部自主專利。隨著研發、規模生產的發展,產品的應用領域和市場不斷擴大。從汽車電子產品的汽車安全氣囊傳感器到消費產品的手機、娛樂、電視便捷遙控器,再到工業系統和儀器以及遊戲操控手柄,美新都有不同的產品來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在過去的幾年裡,美新產品一直保持著同行業中最好的質量紀錄。

因其產品有極高的性價比和低於10ppm的失效率,使美新成為眾多世界知名廠商的首選供應商,如 Lenovo-IBM、SONY、Panasonic、Sharp、EPSON、NEC、Omron、 MITSUBISHI、 Autoliv、INFOCUS等。

微型傳感器將大顯身手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在計算機、信息通信設備、汽車電子和消費類電子等設備中,小型和輕量化、智能化產品的發展非常迅速。在設備信息輸入部分、信息記錄部分、控制部分等,眾多的傳感器起著主要作用。為了能夠與資訊時代信息量激增、要求捕獲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強的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對於傳感器性能指標 (包括精確性、可靠性、靈敏性等)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傳統的大體積弱功能傳感器往往很難滿足上述要求,所以它們已逐步被各種不同類型的高性能微型傳感器所取代。後者主要由矽材料構成,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反應快、靈敏度高以及成本低等優點。國內傳感器技術起步晚、發展較慢,尤其是在微型傳感器領域,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美新公司的產品在國內消費類市場佔有50%的市場份額,在汽車領域,則早在2002年12月就通過了TS16949質量體系的審核,並且在2003年 1月進入汽車領域,大規模供應世界市場。到目前為止,美新一直與汽車製造業的大供應商Autoliv等公司保持著良好的項目合作關係。

三合一MEMS晶片實現更高性價比

美新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是一家非常獨特的公司,特別專注於傳感器類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所生產的傳感器可以測量加速度、振動、衝擊、運動和重力加速度等,並且在世界上首次將傳感器、模擬信號以及數位訊號處理三者整合在一塊晶片上,可以測量X、Y兩個獨立方向的加速度變化。

這種晶片被稱作微電子機械系統,採用熱力學原理來測量速度的變化。晶片中的測量媒質是空氣,被密封在晶片中。晶片的中間有一個熱源,當被檢測物體受到外力作用產生運動或者加速度的時候,空氣因為慣性的原因,在一瞬間仍然保持靜止,熱源的移動將改變空氣的溫度、密度以及壓強,通過對空氣熱力學參數的計算,可以測量出當前物體的加速度改變。美新現在可以提供兩類傳感器產品:MEMS加速度傳感器和新型磁傳感器。美新的MEMS加速度傳感器採用了其獨特的氣體熱感的原理,具有以下獨特的性能特點:1.可靠性高,抗衝擊能力強(>50000g);2.低的共振頻率和頻響(<100Hz);3.零點偏差小;4.抗幹擾能力強(相比於同類產品);5.產品的一致性、重複性好。

目前,美新的加速度傳感器在不同的領域都被使用,如汽車電子領域的側翻保護,商務電子領域的投影儀自動梯形校正,消費類電子領域的手機中的動作、位置識別,遊戲控制,測量工具中的數字水平尺,數位相機中的水平測量等。針對消費電子產品要求元件尺寸小、低成本、高產量的特點,美新將微機械和半導體微電子技術合二為一,把傳感器、模擬信號以及數位訊號處理三者整合在一片晶片上。這不僅實現了質量更優、尺寸更小,也把每片晶片的成本降低了60%。現有產品的平均失效率約3ppm(百萬分之三),而競爭對手們的產品平均失效率汽車類在10ppm左右,非汽車類在10-100ppm。

美新在美國和無錫擁有近百人的強大技術開發團隊,每年創新的技術源源不斷地從美國移植到無錫。公司非常專注於人才的後續培養,博士後工作站已合作多年,院士工作站正在積極地籌備中。美新公司在趙陽博士的帶領下將致力於為帶動江蘇省、乃至中國IC產業的升級轉型,促進微納製造產業技術升級,引領更多的企業參與到MEMS傳感器產業鏈來作出自己的貢獻,並為推動下遊消費電子、工業控制和汽車電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作出持續不斷的貢獻。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半導體mems企業有哪些_國內十大半導體mems企業排行榜
    打開APP 半導體mems企業有哪些_國內十大半導體mems企業排行榜 發表於 2018-04-08 11:08:28   國內十大半導體mems企業排行榜——歌爾聲學股份有限公司   歌爾聲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屬於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與中科院聲學所、北京郵電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致力於電聲領域前沿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
  • 科創板半導體晶片領域再添黑馬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上市
    來源:壹財信萬眾矚目的科創板開市一年多以來,得到了眾多優秀的半導體企業的青睞,目前已有包括中芯國際、中微公司、滬矽產業在內的20多家半導體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這些企業無不是擁有業內領先的半導體技術,投資者也願意給予這些高成長企業更高的估值。
  • mems器件,我國唯一與國外差距較小的晶片領域
    是一種與晶片採用相同工藝,蝕刻,光刻工藝生產的產品。其主要產品有MEMS麥克風,微馬達,mems光學傳感器,MEMS壓力傳感器、MEMS陀螺儀等。現在在電子產品,醫學,汽車和航天領域擁有廣泛的應用。像現在手機中就有數量不等的mems傳感器,iphone4擁有4個mems傳感器,三星note系列旗艦則擁有8個傳感器。
  • memsstar 推出新一代微機電系統 (MEMS) 蝕刻與沉積設備
    為眾多半導體與微機電系統 (MEMS) 廠商提供所需的解決方案,蝕刻與沉積設備及技術的領先供應商,memsstar Limited今日推出用於生產微機電系統 (MEMS)的蝕刻與沉積工藝工具 ORBIS™ 平臺。
  • 十三年專「芯」致志,敏芯股份實現MEMS晶片中國造!
    專注MEMS:進入華為等品牌供應鏈MEMS傳感器晶片,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半導體製造技術,在矽片上製造能夠採集外界信號的電子機械系統。隨著5G技術和物聯網的發展,MEMS 產品已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醫療電子等領域。
  • memsstar談MEMS刻蝕與沉積工藝的挑戰
    雖然它不是標準的半導體工藝,但現在已應用於三維裸片堆疊中,通過矽通孔(TSV)技術進行蝕刻。此外,表面微加工蝕刻的釋放蝕刻是另外一種需要釋放材料的受控化學蝕刻的特定MEMS工藝。  2 將舊CMOS轉換為MEMS生產線  儘管歐美國家多年來一直在推動MEMS創新,但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家建立MEMS專用工廠。
  •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打造MEMS全產業鏈國產化平臺
    集微網消息,萬眾矚目的科創板開市一年多以來,得到了眾多優秀的半導體企業的青睞,目前已有包括中芯國際、中微公司、滬矽產業在內的20多家半導體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這些企業無不是擁有業內領先的半導體技術,投資者也願意給予這些高成長企業更高的估值。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取得新突破,或將終結矽時代,實現晶片全面領先
    近日,北京大學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半導體晶片為什麼重要 半導體晶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晶片用的電子級高純矽要求99.999999999%(別數了,11個9),幾乎全賴進口,直到2018年江蘇的鑫華公司才實現量產,目前年產0.5萬噸,而中國一年進口15萬噸。  難得的是,鑫華的高純矽出口到了半導體強國韓國,品質應該還不錯。不過,30%的製造設備還得進口……  高純矽的傳統霸主依然是德國Wacker和美國Hemlock(美日合資),中國任重而道遠。
  • 我國量子計算新成果!全新半導體量子晶片架構有望實現多量子比特...
    近日,本源量子與中科大郭光燦團隊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並初步探索了利用片上微波光子耦合多量子比特的半導體量子晶片架構。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產綜合性旗艦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 mems傳感器有啥優點
    打開APP mems傳感器有啥優點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19-12-25 10:21:25   mems傳感器有啥優點   MEMS是指可批量製作的,將微型機構、微型傳感器、微型執行器以及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直至接口、通信和電源等集成於一塊或多塊晶片上的微型器件或系統。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信息處理晶片包括CPU、GPU、張量處理器(TPU)、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NPU)等,通信晶片包括5G基帶晶片、核心網絡晶片、信號處理晶片等。兩者都是未來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和5G等前沿技術所必需的,對設計精度、工藝製程、集成度和產能都有更高的要求,短時間內難以製造出相應的碳基器件。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專業代工模式也以一種新分工形態,在臺灣地區落地生根。今天看來,臺積電的成功是內外合力的結果。外部,手機的發展需要將特定的工作交給專用晶片解決,而不是一塊CPU打天下,所以,北美湧現出一批新興的半導體公司,博通、英偉達、Marvell 陸續創立。
  • 【晶片】半導體材料三個高景氣方向
    2020年四季度,臺積電單季實現營業收入126.8億美元,環比增長4.45%,同比增長22.04%;2020年四季度存儲領軍企業美光實現營收61億美元,環比增長11%,同比增長24%。長江存儲一期項目於2020年擴產至5萬片/月以上,預計未來將達10萬片/月,二期土建已於2020年6月開工,兩期產能規劃共30萬片/月;華虹半導體(無錫)產能預計從2020年末2萬片/月擴張至2021年末4萬片/月,後續仍有4萬片/月擴產空間;合肥長鑫產能預計從2021年初4萬片/月擴張至2022-2023年的12.5萬片/月;中芯國際在北京即將新建10萬片/月新廠房。
  • 「紅光」前傳——用心做好大功率半導體雷射晶片 助力中國製造
    作為泵浦光源的核心部件---大功率雷射晶片領域也是競爭白熱化,在面對當前晶片市場的挑戰和機遇,深圳瑞波光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波光電)研發團隊以國際一流產品為標尺,全方位多角度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在出光功率、光束質量、可靠性、性價比等方面均做了巨大努力,為業界提供一流的半導體雷射晶片產品。
  • 半導體產業鏈日益完善 晶片設計是重要一環
    在多重利好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AI晶片、智能元件等也成為了企業爭相布局的重點對象。總體來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大致分為三塊:晶片設計、EDA/IP/設計服務、晶圓製造/封裝測試。
  • 分立器件行業專題報告:功率半導體和射頻晶片
    2020 年 Q2 以來新能源汽車、工控、家電、消費電子等多個市場需求表現出明 顯的增長態勢,一齊拉動對功率半導體的需求:工控方面,代表企業匯川技術在 Q2/Q3 實現營收和淨利潤同比高速增長,顯示強勁的行業需求;新能源汽車方面,我 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在 2020 年 7 月同比實現增長,並在 8-10 月維持高同比增速;家 電方面,2020Q3 以來主要空調、
  • 碳基晶片走出實驗室,不僅能改變半導體產業
    量子計算機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距離實際應用非常遙遠,而光晶片自身的性能優勢,也僅僅比矽晶片提高了10倍。如果未來沒有一個像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方向,人類的計算能力,難免會被鎖死。不過,碳基晶片的出現,將會給人類帶來新希望,不僅可以改變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還可以產生意外收益。
  • 中美科技脫鉤愈演愈烈,為什麼要更堅定投資中國半導體晶片
    1986年,日本通產省被迫與美國商務部籤訂《日美第一次半導體協議》,限制日本半導體對美出口、擴大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份額。  從此之後,日本基本退出半導體製造領域,戰略退縮到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韓國抓住機會搶佔日本半導體市場份額,趁勢崛起。美國仍然佔據半導體設計和製造高地,主導行業發展。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一)碳基半導體是晶片技術發展的必然嘗試近年來,國際上關於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判斷越來越頻繁。為維持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高速提升的勢頭,半導體領域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從結構、工藝和材料三個方面尋找破局之道,雖然推出電晶體3D結構、異構集成架構、應變矽技術、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等新成果,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提升效果逐漸下滑,即將達到物理和技術的「天花板」已是業界共識,尋找和轉向新材料替代的呼聲越發高漲。碳基半導體展現的優異性能,為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