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從1940~1990年的半個世紀中,全世界農藥使用量增加了10倍以上,但作物因害蟲的危害損失反而由7%增至13%。抗藥性害蟲種數從1954年的10種上升到1985年的432種,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失衡。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各種不必使用農藥的害蟲防治方法受到重視,其中又以生物防治中的天敵利用為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來臺灣農政當局為謀求植物保護技術的完善以配合永續農業的貫徹執行,大力推動害蟲生物防治的研究應用,期望能夠以害蟲天敵來配合或取代部分農藥,使害蟲的防治更為有效而且安全可靠。臺灣省農作物害蟲天敵的研究單位主要是臺灣省農試所,20多年的天敵昆蟲研究應用取得了較好的進展。該所不僅在引進外來天敵進行研究利用上取得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在對本土天敵昆蟲資源的調查開發上也做了不少工作。
一、臺灣本土農作物天敵昆蟲資源
20多年來,臺灣省農試所先後完成臺灣省範圍內糧食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及甘薯等)、蔬菜、果樹(包括柑桔、龍眼、荔枝、芒果、梨、葡萄、釋迦等)及其他經濟作物(茶、菸草、桑等)的重要天敵昆蟲資源的調查研究。研究發現稻蝨類寄生天敵有22種,其中以魅小蜂科的Anagrus 與Gonatocerus屬的卵寄生蜂以及螯蜂與頭虻等若蟲與成蟲寄生天敵較重要;捕食性天敵有17種,其中以六點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裂頭小盤珠(Oedothorasinsecticeps)、綠盲椿象(Cytorhinus lividipennis)及黑盲椿象(Tytlhus mundulus)等最重要;縱卷葉蟲的天敵共有25種,其中以赤眼卵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與小繭蜂(Apanteles cypris) 最普遍。玉米螟的主要天敵有兩種赤眼卵蜂(T.chilonnis 和T.ostriniae)。臺灣省大豆害蟲種類很多,天敵種類也不少,其中以三紋螟蛾絨繭蜂(Apanteles inquisitlor)及黃斑粗喙椿象 (Eocanthecona fuscellata)最為重要。甘薯的主要害蟲是鳥羽蛾與白鳥羽蛾,其寄生天敵以雙溝小繭蜂(A.bisulcata)最常見。在蔬菜害蟲中小菜蛾的主要寄生性天敵是小繭蜂 (A.plutellae)、而捕食性天敵為黃斑粗喙椿象;白粉蝶的寄生性天敵主要有蛹金小蜂(Ptesomalus puparun);斜紋夜蛾寄生天敵多達15種,但其中以馬尼拉小繭蜂 (Snellenius manilae)最重要,捕食性天敵有12種,其中仍以黃斑粗喙椿象較重要;甘藍擬尺蠖的寄生天敵主要有赤眼蜂(T.chilonis) 、小繭蜂 (Apanteles sp. 與A.ruficrus)及大腿小蜂(Brachumeria lasus);桃蚜有6種寄生蜂,其中以岐阜蚜繭蜂(Aphiolius gifuensis)最重要;捕食性天敵有37種,其中以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臺灣草蛉(Chrysopa formosana)、安平草蛉(C.boninensis)及黑色食蚜虻(Syrphus serarius)等最具潛力。柑桔的害蟲與天敵種類最多,其中以褐園介殼蟲的好勞黃金小蜂(Aphytis holoxanthus)、刺粉蝨的黃小蜂(Prospaltella smithi) 與粉蝨蠅(Acleloxenussp.)、球粉介殼蟲的蒙氏瓢蟲(Cryptolaemus montrougieri)與廣角跳小蜂(Anagyrus sawadai)、柑桔木蝨的跳小蜂(Diaphorencyrtes aligarhanris)。鳳蝶的赤眼卵蜂(T.chilonis)、潛葉蛾的串繭跳小蜂 (Ageniarpis citricola)、吹綿介殼蟲的澳洲瓢蟲(Rodolia cardinalis)、柑桔葉蟎的羅氏小黑瓢蟲(Stethorus loi)、長尾捕植蟎(Amblyreius herbicolur)等最常見而且重要。
近年來,臺灣省農試所在對果樹害蟲及其寄生性天敵資源調查工作中發現,在芒果樹、荔枝樹、楊桃樹及梨樹上收集到的害蟲分別為35、31、13及21種,天敵昆蟲則分別有28、20、8及5種。此外該所從1993年~1995年間,在全省範圍內調查了430種植物,共採到165種粉蝨,並從110種粉蝨體內查獲80種寄生蜂天敵。
二、外來天敵昆蟲的引進利用
外來天敵的引進篩選一旦成功,往往可獲得意想不到的害蟲防治效果。臺灣20世紀初就由紐西蘭引進澳洲瓢蟲防治吹綿介殼蟲,引進蒙氏瓢蟲配合本地的跳小蜂、小黑瓢蟲防治球粉介殼蟲和桔粉介殼蟲。30年代和50年代先後引進東京赤星瓢蟲和十三星大瓢蟲來防治甘蔗綿蚜蟲等,均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近百年來臺灣共引進天敵昆蟲約60種,完全成功的7項,立足且有顯著效果的14項,合計佔35%;失敗的20項佔33%;尚待驗證的19項,佔32%。臺灣近年外來天敵引進成功的有紅胸葉蟲釉小蜂 、亮腹釉小蜂、法拉斯捕植蟎、智利捕植蟎等。如可可椰子紅胸葉蟲曾使臺灣南部的10萬餘株椰子枯死。1983年,臺灣省農試所從美國關島引進紅胸葉蟲釉小蜂(Brontispa longissima)進行大量繁殖釋放,效果很好。1985年區試結果,防治區每株害蟲由100隻迅速下降至非危害級的3~6隻,充分發揮了對紅胸葉蟲的防治潛能。紅胸葉蟲釉小蜂的引進是臺灣省害蟲生物防治史上的一個最成功的範例。再如柑桔木蝨是臺灣省常見的一種媒體昆蟲 ,為減少木蝨的傳病機會,臺灣農試所於1983年11月從法屬留尼旺島引進亮腹釉小蜂,於1984年~1987年 先後在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以及屏東等地釋放76次,1萬餘只。追蹤調查時發現,釉小蜂已自行分散到臺灣西部和東部的宜蘭,臺東地區並逐漸擴散到全省。而且引進的亮腹釉小蜂釋放田間後和本地木蝨跳小蜂間的族群消長比較,發現前者佔有很大的優勢,最高的約有87~89%。
三、天敵昆蟲的工廠化生產及應用
臺灣「行政院農委會」為推廣天敵的工廠化生產和應用,於1987年制定了「害蟲生物防治技術開發和利用」計劃,先後扶持興建害蟲天敵檢疫室,害蟲生物防治研究室及蟎類研究溫室,分別於1985年、1987年及1988年建成啟用。還在臺南的新營、嘉義的樸子、花蓮的光復等地設立了天敵昆蟲供應站。
省農試所在天敵昆蟲的工廠化生產研究方面,相繼完成「赤眼卵蜂寄主卵片機的研究」、「外米綴蛾大量生產技術的改進」、「蒙氏瓢蟲大量生產」,「捕植蟎大量生產」、「草蛉大量繁殖」的開發研究。近年又完成「草蛉人工飼料膠囊生產技術」、「捕植蟎商品化生產技術」 、「小黑花椿的生產技術」及「瓢蟲大量生產技術」的開發研究。隨著天敵生產試驗研究的發展,臺灣已經可以對多種天敵進行人工大量繁殖。例如溫氏捕植蟎,及自國外引進的法拉斯捕植蟎,智利捕植蟎等;麗草蛉、安平草蛉、基徵草蛉、東方蚜小蜂等。除天敵的工廠化生產外,臺灣對天敵的運送、包裝、儲存和釋放的研究和應用工作也有一定的經驗。
臺灣對天敵昆蟲的保護工作也很重視,省農試所針對重要的天敵昆蟲做了藥劑敏感度測試,篩選出對其比較安全的選擇性藥劑。同時也培育出了對有機磷劑、氨基甲酸鹽劑及合成除蟲菊劑有抗性的溫氏捕植蟎。除了紅胸葉蟲釉小蜂防治紅胸葉蟲、亮腹釉小蜂防治柑桔木蝨獲得廣泛的應用外,臺灣對以下作物也普遍應用天敵防治害蟲,均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桑樹:桑樹神澤葉蟎在臺灣普遍發生,即危害了桑葉,也防礙了蠶的正常生長。臺灣選用捕植蟎(加州捕植蟎、法拉斯捕植蟎、智利捕植蟎和溫氏捕植蟎)為天敵,成效很好,每葉葉蟎數由20隻下降到2.7隻。
甘蔗:危害甘蔗的常見螟蟲有5種,即黃螟、二點螟、條螟、白螟、紫螟;偶發性有水稻二化螟、亞洲玉米螟、還有棉蚜蟲等。臺灣每年因蔗螟造成的糖量損失約有1.5萬噸以上。目前,臺灣蔗田裡已知的蔗螟天敵多達80餘種,人工繁殖和利用的有:蔗螟赤眼卵蜂、玉米螟赤眼蜂 、白螟卵寄生蜂、棘姬小蜂、黃腳絨繭蜂。此外,臺糖公司還從美國、印度、馬來西亞以及西印度群島引進了15種天敵,包括古巴蠅、亞馬遜蠅、秘魯蠅、幾內亞蠅、西印度小繭蜂、印度蟻蜂、印度白螟小繭蜂、印尼姬蜂、條斑螟小繭蜂、紫螟寄生蠅、印度紫螟蛹寄生蜂、蔗螟姬赤眼卵蜂等。
茶葉:臺灣茶葉改良場利用外米綴蛾卵大量繁殖草蛉,以供應茶農防治茶園中的小型害蟲,如蚜蟲類、葉蟎類、粉蝨類、介殼蟲類、以及茶蠶、捲葉蛾類、毒蛾類、尺蠖蛾類的幼蟲,草蛤可說是一種多功能的捕食性天敵。此外,臺灣還利用赤眼卵蜂防治茶捲葉蛾,利用溫氏捕植蟎防治神澤氏葉蟎。
木瓜、草莓:木瓜與草莓的害蟲主要是葉蟎。木瓜對神澤氏葉蟎的危害相當敏感。且對殺蟎劑也相當敏感,而神澤氏葉蟎卻已對殺蟎劑產生抗性,所以臺灣從國外引進智利捕植蟎與法拉斯捕植蟎用以防治葉蟎。另外,近年臺灣還利用基徵草蛉防治危害網室木瓜的葉蟎。為了避免鮮果農藥殘毒,臺灣草莓生產也主要採用以上天敵防治二點葉蟎、上神澤蟎等蟎類。
參考文獻
1 章加寶,草蛉在農業害蟲防治上的利用,農政與農情,1997.61(7):97~98
2 羅幹成,臺灣農作物害蟲生物防治之進展和展望,農業世界,1999(187):10~12
3 楊輝、曾玉榮,臺灣農業,福建科學出版社,1994年76~78
(福建省臺灣農業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