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鳥類新紀錄:白喉斑秧雞

2021-01-15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11月14日,成都野保部門發布了《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隻,其中白喉斑秧雞(Rallina eurizonoides)為成都鳥類新記錄,白喉斑秧雞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截至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

2020年7月1日-10月31日,成都觀鳥會於實施了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夏秋季工作。

共有132人參與調查監測及與之相關的工作,累計超過560人次。成都觀鳥會和鄉野走廊等機構還組織吸引了超過300人次的公眾參加猛禽觀察等活動。調查監測覆蓋成都各區、市、縣,調查點位在一、二季度的基礎上擴展到82處,涵蓋成都市域的所有生境類型。

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隻,相較一、二季度261種(二季度報告原數值為266種,經核實修訂為261種)不重複記錄56種。其中白喉斑秧雞(Rallina eurizonoides)為成都鳥類新記錄,白喉斑秧雞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一、二、三季度(截止2020年你10月31日)本項工作累計記錄鳥類達到317種,佔成都鳥類記錄的63.91%(317/496)。

從監測數據來看,成都地區鳥類繁殖、度夏和秋季遷徙等情況穩定正常,由於監測相對較為系統,覆蓋面也較大,所記錄鳥種持續增加,記錄鳥類數量也為今年之最。

從10月底鳥市售賣的鳥類種類來看,仍存在一定捕捉遷徙候鳥的情況。監測中未發現野生鳥類禽流感疫情,未發現新冠病毒對鳥類等野生動物產生影響情況。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白喉斑秧雞首現四川,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
    本時段內,成都觀鳥會開展了鳥類繁殖及度夏調查、秋季鳥類遷徙調查、野生鳥類疫源疫病監測、鳥類巡護及疫源疫病防護預警等重點活動。報告顯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隻,相較一、二季度261種不重複記錄56種。其中白喉斑秧雞為成都鳥類新記錄,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
  •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496種 白喉斑秧雞首現四川
    白喉斑秧雞  攝影 袁開放鴛鴦寶興歌鶇11月14日,記者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獲悉,《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報告(夏秋季2020.07.01—10.31)》(以下簡稱《報告》)出爐。
  •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496種 白喉斑秧雞首現四川
    11月14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獲悉,《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報告(夏秋季2020.07.01—10.31)》(以下簡稱《報告》)出爐。  本時段內,成都觀鳥會開展了鳥類繁殖及度夏調查、秋季鳥類遷徙調查、野生鳥類疫源疫病監測、鳥類巡護及疫源疫病防護預警等重點活動。
  •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達496種!你能猜出這些都是什麼鳥?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達496種!你能猜出這些都是什麼鳥?報告顯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隻,相較一、二季度261種不重複記錄56種。其中,鳥友袁開放10月22日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記錄到的白喉斑秧雞,系成都鳥類新記錄,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進入秋季,候鳥進入遷徙期。成都觀鳥會重點對猛禽、雀形目鳥類和水鳥等展開調查監測。
  • 一年新增13種,泰山野生鳥類增至346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薛瑞2020年泰山新增野生鳥類13種,其中2種為山東省新紀錄,泰山野生鳥類增至346種。泰山新增13種鳥類分別是白喉斑秧雞、酒紅朱雀、小濱鷸、大杓鷸、蒙古沙鴴、小嘴烏鴉、灰卷尾、北短翅蝗鶯、斑背大尾鶯、蘆鵐、灰斑鴴、紅腹紅尾鴝、禿鷲。
  • 秧雞,鶴形目秧雞科的13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
    秧雞鶴形目秧雞科的13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翅短圓,尾短,腳大,趾長。除高緯度地區外,遍布全球。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小者如麻雀,體長約11釐米;大者如小雞,體長約45釐米。棲於稠密的草叢中,鳴聲響亮,夜間尤然。
  • 佛山新城驚現珍稀鳥類藍胸秧雞,大批攝影師出動了!
    2019年1月22日下午,來自廣佛地區的眾多鳥類攝影發燒友在佛山新城綠道拍攝珍稀鳥類——藍胸秧雞。記者在現場看到,十幾位攝影師手持「長槍短炮」不時緊張尋找鳥的蹤跡,不時相互交流拍攝經驗。來自廣佛地區的眾多鳥類攝影發燒友在佛山新城綠道拍攝珍稀鳥類——藍胸秧雞。
  • 13.6萬年前滅絕物種再現,白喉秧雞竟原地重新復活!
    地球上目前約有40種不會飛的鳥類,除了企鵝、鴕鳥及鷸鴕(奇異鳥)廣為人知之外,科學家又發現1種同樣不會飛、且在13.6萬年前就已滅絕的「白喉秧雞」(Dryolimnas cuvieri),它竟然又在印度洋的一座小島上重新被發現。
  • 為見它,各地鳥類攝影發燒友都來了!
    近日,中國鳥網籤約攝影師、德陽觀鳥愛鳥協會志願者羅義華在旌湖清晰拍攝到藍胸秧雞,他在朋友圈分享之後,受到了全國各地鳥類攝影發燒友的關注。9月1日,來自全省各地的眾多鳥類攝影發燒友們頂著烈日,齊聚在我市旌湖北公園邊拍攝珍稀鳥類——藍胸秧雞。
  • 農村常見的秧雞,過去都是怎麼捕捉的,你還記得嗎?
    別看秧雞的名字裡面有雞,就以為它是雞了,其實秧雞是一種鳥類。就像企鵝也屬於鳥類一樣。秧雞其實是一個統稱,它包括了一百多種的類似的鳥類。並且秧雞的分布非常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夠見到,在以前只要你那裡有水田,一般都能夠見到它的身影。秧雞很小,大概就有一個小雞仔那麼大,並且兩條腿細長。
  • 普通秧雞的平常事兒
    福州市郊的普通秧雞,觀鳥愛好者多有看到,但少有文字記之,或許是因為匆匆一瞥很難留下深刻印象。我數次探訪,有幸多次得見,趁著記憶還算新鮮,趕緊簡短記錄下。1. 初見印象,再尋難覓第一次碰到普通秧雞,純屬誤打誤撞。因為那天的主要目標是藍喉歌鴝。當時正要回去,沒走多遠恰好遇到一隻雌性藍喉歌鴝在草邊空地上活動,於是又駐足觀看。
  • 13.6萬年前白喉秧雞再現,滅絕物種為何頻繁出現?
    鳥類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大生物類群,它們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今天的鳥綱都可以追溯至鳥翼類,而鳥翼類是因為手盜龍下的分支,古生物學家發現的手盜龍化石最早出現在侏羅紀時期,經歷過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僥倖存活,經過6500萬年的發展演化,到今天進化出了將近1萬多種鳥類,在我國分布就有1400
  • 四川鳥類家底的最新盤點
    值此四川省第39屆愛鳥周開始之際,特作本文對四川鳥類的家底作一簡要介紹。在此基礎之上,李桂垣先生和張俊範先生分別對前人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先後組織編寫了《四川鳥類原色圖鑑》(1995,616種) 和《四川鳥類鑑定手冊》(1997,628種), 進一步豐富了對於四川鳥類區系分布的認識, 也是了解本省鳥類必不可少的兩部重要著作。
  • 3小時內觀察到42種鳥類,成都觀鳥賽新紀錄誕生!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記者10月26日從成都觀鳥會獲悉,昨日在成都錦城公園舉行的第七屆成都限時觀鳥賽誕生新紀錄:3小時內觀察記錄42種鳥類。賽事主辦方為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品,包括《遷徙猛禽觀察》和《成都150種常見鳥類手冊》。
  • 灰翅鶇種類刷新鳥類紀錄 專家解讀江西新增20種鳥類
    後經省內眾多專家並經查閱文獻認定,該鳥類屬灰翅鶇,成為江西省鳥類新紀錄。    灰翅鶇種群數量稀少遇見率不高    記者從採訪中獲悉,該鳥類在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東南部及廣西有分布,種群數量稀少。
  • 四川23年間新增135種野生鳥類 鳥類新分布記錄多由觀鳥者發現
    2015年2月,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荷花池,一隻翠鳥在休息。遊隼。觀鳥愛好者在野外觀鳥。可能是小區裡跳躍的斑鳩,可能是公園裡站立的白鷺,也可能是城市上空飛過的猛禽,在四川更廣袤的山野之中,至少有757種野生鳥類和我們生活在同一藍天下,並且23年間新增135種鳥類。
  • 白眉地鶇、棉鳧,壺瓶山鳥類又添新紀錄
    5月12日、13日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監測人員在進行鳥類監測時,分別發現了白眉地鶇、棉鳧兩種保護區鳥類新紀錄種。截至目前,壺瓶山自然保護區鳥類記錄已達到367種,這也意味著湖南省大約82%的鳥類都可在壺瓶山看到。
  • 「珠海」平沙發現鳥類新紀錄——短嘴豆雁
    近日,珠海市觀鳥協會在平沙發現鳥類新紀錄,發現三隻短嘴豆雁。據了解,短嘴豆雁是由豆雁(Anser fabalis)亞種提升為種。短嘴豆雁體色麻褐,與豆雁(80釐米)相近,但體型(75釐米)較小。短嘴豆雁在珠海屬於冬候鳥,根據《廣東省的鳥類及考察歷程》,廣東省最早記錄的短嘴豆雁追溯到1863年。近十年,短嘴豆雁絕大部分南下到鄱陽湖越冬,很少飛到廣東。本次雁落平沙,表明平沙處於候鳥的重要遷徙路線上。除了短嘴豆雁,珠海市觀鳥協會在平沙已經記錄到野生鳥類100餘種。
  • 中國鳥類新紀錄:色彩豔麗,靈動可愛的長尾鸚雀
    群居鳥類,多食籽,其喙短厚而尖利。主要食物是種子,特別是草籽。長尾鸚雀會建造較大的半圓形鳥巢,每次可產5至10枚白色鳥蛋。長尾鸚雀對寒冷極為敏感,性喜溫暖。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緬甸和泰國。其全球活動範圍有10,000,000平方千米。分布於亞熱帶或熱帶的山地及低地溼潤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