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再也不回來了。」
——她打包自己和行李的速度,和當初來深圳一樣迅速。
一
兩年前,從南方小城畢業後,大春隻身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城市。
安頓好住房和工作後,我們約著見面。那時的我們都相信,大城市裡有夢想;為了夢想,可以不顧一切。
收到她離別的簡訊,我堅持送她去車站。一路上,我想著該怎麼安慰她,彼此間的悲戚與夏末的陽光格格不入。
大春卻告訴我,擊垮她的,不是夢想,而是太過孤獨。
大春所在的網際網路公司,從九點半準時打卡,到五點半下班,忙的一刻都不得閒。
同事間偶爾的插科打諢,她剛想要張口說些什麼,就已經結束了。
—「嗨,要一起點外賣嗎?湊個單?」
—「我已經點過了。」
鼓足勇氣,想要主動和別人建立聯繫,卻被拒絕了。像一支剛剛點燃的蠟燭,風一吹就滅了。
除了日常的工作交接,都是知道姓名的點頭之交,熟悉卻陌生。
他們以公事公辦的態度告訴她,我們只是同事,只能共事。沒有人有義務在一天的工作之餘,還要傾聽同事的心聲。
忙碌了一天,回到出租房,室友躲在自己的房間裡,綜藝節目的嬉笑聲從門內傳來。門一關,就是兩個世界。
二
孤獨是一種狀態,在獨自面對新環境、新對象的時候,孤獨都是避無可避的過程。
一個人擠地鐵,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默默刷著手機掩飾尷尬,仿佛並不難忍受。
難以忍受的,是長時間內在陌生的環境裡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圈子;是看到什麼,發生了什麼,想要說什麼,卻發現周圍沒有一人可以分享的寂寞。
大春在家鄉找了份文職工作,回到熟悉的圈子後明朗了許多。小城的發展遠不如深圳,但她笑的很開心。
「我還是很愛深圳,但是我不想再做一顆沒有溫度的螺絲釘了。」
她用微信把她的心情斷斷續續的告訴我。最後,她問我:如果當初再勇敢一點,現在會不會不一樣?
三
有人說,社會是一個容器,我們互相擁抱以溫暖彼此。
對於很多人,孤獨是伸出雙臂渴望擁抱,卻害怕被拒絕;對於很多人,孤獨是走出人群,給自己取暖。
最近在看蕾秋·喬伊斯的小說《時間停止的那一天》。身為BBC著名編劇的她,用細膩的筆觸編織了一個說得上是絕望的故事。
作者:(英)蕾秋·喬伊斯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09月
書中有兩條故事線。一條是1972年,11歲的拜倫。當時他正在讀溫斯頓私立中學。他的未來就是進入牛津或劍橋,再之後,像自己的父親西摩一樣,過上上等人的生活。
一條是2014年,吉姆。他剛剛從精神病療養院出來,一個人孤零零地住在露營車裡,停泊在沼澤畔。大部分時間都很寂靜。他是一個單身漢,從未有過女性伴侶。他不停地向門、床墊、水龍頭、桌子床墊等問好。
這兩條線,一條是明亮的開頭,卻是毀滅的結局,一條是陰沉的開頭,卻有了希望的結局。而隨著蕾秋·喬伊斯細緩而精準的筆觸,也慢慢地明白了這兩條故事線的關係。
因為自轉原因地球時間將增加兩秒。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事聽完也就忘了;可對於故事的主人公拜倫來說,卻偏執地糾結於這多出的兩秒會怎樣地擾亂世界秩序,惶惶不可終日。這位身處上流社會、擁有前景大好的男孩,他的優越生活就在那多出的「2秒鐘」裡被撕裂。
他給母親看手錶而導致了一場車禍,他的母親撞到一個孩子,拜倫看見了,她卻沒有看見。雖然那不是她的錯,雖然沒人知道那次事故,但它必定會造成某種結果。他傾聽著整所房子裡時鐘走動的聲音,聽它們嘀嗒嘀嗒、叮叮咚咚地穿越時間。他意識到自己抵達了人生中的一個裡程碑,一個判然分明的時刻。
「總有一天,有人得付出代價——若非現在,必是將來。」一個個看似毫無道理的選擇串聯起了他的一生。「時間多了兩秒鐘」後的意外後,發生了母親自殺、父親自殺、最好的朋友離開等讓他的生活土崩瓦解的事情。
「過去的事情無法彌補,只剩下曾經犯下的錯誤。」敏感的拜倫直覺地感到所有發生的不幸都和關有關,他恨自己。他覺得換個身份就能與過去劃清界限,於是生活的苦難將拜倫變成了吉姆,住進了精神病院。小說的結構恍如一首賦格曲,16歲前家住豪宅的拜倫,56歲夜宿露營車的吉姆,兩個角色同步展開,最後終於融為一個人。
和生活無虞,內心卻充滿煎熬的拜倫相比,吉姆更多的困難出現在生活的窘迫上。他的精神狀態與常人稍有不同,雖不至於完全喪失行動能力,但一丁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他驚恐萬分。這使他在應對基本的生活時都會困窘不堪。他遊蕩在城市的邊緣,極力隱藏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生活與心思。他覺得為了彌補過錯而必須做些什麼,於是就有了我們無法理解的那一整套儀式;他怕傷害和自己親近的人,於是他五十多歲仍孑然一身,孤獨時刻侵蝕著他。
這本書描繪了生命的不可捉摸,甚至撕碎了一切「歲月靜好」,事件的發展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般。所幸還有最後剩下的一點光亮,吉姆遇到了艾琳,這會是希望嗎?
故事中有人告訴吉姆:「沒人知道怎樣才算正常,吉姆。我們所有人都不過是盡力而為罷了。有時我們根本不用考慮這一點,有時這又像追趕一輛已經順著大街開到半路上的公共汽車。對你來說還不算太晚。你才不過五十多歲。你可以重新開始生活。」
過去註定無法割裂,只有勇於面對生活 。
四
好像我們越長大,越習慣孤獨、學會把所有的情緒自我消化,與自己相處。
手機裡的好友越來越多,想要聊天時才發現能說話的沒有幾個;閒暇時想要打個電話回家,把所有的悲歡一吐而盡,話到嘴邊又變成了「我過得挺好」。
但不管是忙碌過後四顧無人的孤獨、人群鼎沸中無話可說的孤獨、失敗時的孤獨、成功後的孤獨……都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氣。
就像在《時間停止的那一天》中,蕾秋·喬伊斯寫道:「他們每個人都相信,在這個元旦的早晨,生活會稍微變得好點。」
我們始終要懷有希望,相信在孤獨中成長,一個人同樣可以活得精彩;也要堅信,孤獨是種狀態,它終究是暫時的。
我們會遇到給彼此取暖的人,陪我們走過這彷徨的歲月,或迎接新的曙光。
「別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氣,因為它一刻也未曾離開我們。」
每一個孤獨的個體,都要在孤獨中和自己和解,才能在孤獨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