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超級計算機或可預測氣候變化

2020-12-01 騰訊網

一個世紀前,科學家通過手工計算了解了大氣吸收和發射能的量;如今,他們使用超級計算機,可以對地球氣候變化進行日益精準的預測。

氣候相關的問題無處不在:南水北調、修建防波堤、推廣以色列水源存儲和管理模式、未來夏季氣溫超過38度的天數增多等。

喬治梅森大學氣候動力學博士項目的教授、海洋-陸地-大氣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肯特(James Kinter)表示:「以我們目前的能力還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使用超級計算機來拓展我們的理解能力和預測能力。」

《邁阿密先驅報》稱,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海洋、大氣、陸地和冰的相互作用,以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氣候。肯特說,目前的氣候模型顯示的是大陸尺度上的變化,但超級計算機將能夠在區域尺度上做出更好的預測。

超級計算機還能夠解決與雲相關的氣候問題。肯特說,雲通過兩種方式幹擾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能量循環。雲會將一部分太陽能量反射回太空,產生冷卻效果;但同時雲也吸收太陽能量,並將地球發出的能量反射回去,具有暖化效應。

肯特表示,過去之前的模型一般通過為地球設計出織一張虛擬的網格來進行考察,每個小格的面積都超過4.9萬平方公裡。計算機將每個小格中的一切都視為是相同。而現在,模型得到了很大的改進,科學家們希望到這個年代末,計算機能比如今強大1000倍。

計算機不僅可以用於模擬不同類型的粒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散射或者吸收熱量,而且還能研究粒子與雲之間的相互作用。肯特說:「要將所有這些定量地表現在模型中是一個真正的挑戰。」肯特的團隊重點研究如何隨氣候變化預測洪水、乾旱和熱浪等極端事件。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氣候科學和應用項目主管勞倫斯 布亞(Lawrence Buja)表示,氣候模型已經從「氣候1.0」迅速升級為了「氣候2.0」。「氣候1.0」模型的主要事項是證明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布亞說:「為此,我們需要開發40年以上的模型,來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年表示,氣候變暖是「明確的」,而且主要是由人類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活動導致的結果。由此迎來了「氣候2.0」模型。布亞說:「幾乎在一夜之間,問題變成了氣候變化對人類和自然系統的影響是什麼。」他表示,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改進,氣候科學家可以開發越來越好的模型。「利用更強大的計算機,我們能夠在更精密的尺度上建模並解決氣候2.0問題。」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目前擁有一臺用於建立氣候模型的世界頂級計算機,肯特團隊和很多其他科學家正在使用它。

布亞表示,他們為2014年的下一份國際氣候科學評估報告所建的模型即將完成。他說:「該項目將耗費巨大的經濟成本,因此我們必須儘可能確保我們的陳述有說服力。」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衝擊!科學家警告:海平面上升80%的預測是錯誤的
    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預測大大低估了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80%的影響。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9到63英寸。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擔心,這些影響將在未來200年變得明顯。
  • Nature:新冠流行難預測,超級計算機和氣象學家來幫忙
    最近的Nature官網的一篇報導,介紹了科學家怎樣藉助超級計算機和氣候模型來改善一個經典的流行病傳播模型。CovidSim 後,他們認為:如果希望對新冠流行趨勢的預測更加可靠,流行病學家可以嘗試使用氣候模型。
  • Nature:新冠流行難預測,超級計算機和氣象學家來幫忙
    最近的Nature官網的一篇報導,介紹了科學家怎樣藉助超級計算機和氣候模型來改善一個經典的流行病傳播模型。一個「失敗」的新冠傳播模型在一群計算機科學家耗時數月審核了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流行病傳播模型 CovidSim 後,他們認為:如果希望對新冠流行趨勢的預測更加可靠,流行病學家可以嘗試使用氣候模型。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數值模式直接關係預測準確性  劉驥平告訴記者,目前北極海冰季節預報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較為簡單的統計方法,另一種是複雜的數值模式。  每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出現最小值。傳統的統計方法是在不同變量間建立關係,即利用歷史海冰、大氣和海洋數據建立統計模型,然後將其應用到對海冰覆蓋面積最小值的預測。
  • 美國宇航局:2100年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圖
    這些氣候模擬使用了當前能夠獲得的最佳氣候系統物理模型,對兩類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模式下全球氣候未來走向進行了測算。這裡展示的是一份全球氣溫圖2015年6月11日據美國宇航局(NASA)網站報導,該機構近日發布了直到2100年全球氣溫與降水的變化預測情況。這是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趨勢做出的測算結果。
  • 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氣候變化預測更精確了,但「末日」可能來...
    關於氣候變化,科學家們近期得出了一喜一憂的結果。喜的是,他們將全球氣候變暖關鍵節點到來的時間計算得更清楚了;憂的是,這個節點可能比之前計算的更早到來。發表在《氣候動力學》上的一項研究中,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講述了一種比過往更加精確預測地球溫度的方法。它基於歷史數據,大大減少了不確定性。影響地球表面氣候的數學模型非常複雜,天空的、陸地的、海洋的成百上千種因素都存在相互作用,一個變動,全盤皆動。一方面,這對現在的超級計算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類對各種因素的了解也未必全面,因此預測未來時,仍存在不確定性。
  • 科學家能預測氣候變化對地表水溫度和生態的影響
    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將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湖泊變暖,以及對諸如鮭魚和鱒魚等冷水物種的潛在威脅。由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UKCEH)領導的開拓性研究已經設計出了第一個全球湖泊分類系統,將每個湖泊都放在九個「熱區」之一。
  • 氣候變化嚴重影響雪豹生存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科學家發表於《生物保護》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喜馬拉雅高海拔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氣候變化將給生活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雪豹造成嚴重威脅。報告認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樹木分布線的不斷上移將會導致喜馬拉雅山區30%的雪豹棲息地喪失。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導語中提及的初級生產是一個專業的生態術語,即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分解為有機物質。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的初級生產總量在38至42億噸碳,加上地區差異,沿海地區的產量高,遠洋的產量低。
  • 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出的最壞預測,本世紀末,地球表面溫度將上升4~5攝氏度。這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半米之多,洪水會淹沒大片沿海地區,其中包括許多大城市。與此同時,地球近三分之一地區可能成為沙漠,一半以上地區會出現乾旱,而地下水供給鹽鹼化將使情況變得更糟。
  • 德勤2019年預測之量子計算機:下一個超級計算機,但不是下一個...
    沒錯,某些有用且重要的計算問題會被量子計算機更好地解決,但這並不意味著量子計算機將優於全世界所有,大多數甚至10%的計算任務。2. 未來的量子計算機市場將達到當今超級計算機市場的規模 - 約500億美元。相比之下,預計2019年經典計算設備(從消費者智慧型手機到企業超級計算機)的市場價值將超過1萬億美元。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
  • 預測地球災難的超級科技
    人類到底該如何有效的預測地震等自然災害? 人類掌控地球和有效應對預測地質災難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地球模擬試驗。就是把地球的內部物質結構與山河外貌嚴格的按照一比一複製,石油開採,等對地質有明顯影響的變化要數計算進去,建立一個超級仿真的地球模擬運行狀態,這樣就能預測地球下一步發生的變化。對地球已經產生的運動軌跡的模擬,可以反過來推測確定地球的內核結構與運動規律,掌握地球內核構造與運動規律就可以對地震作出非常可靠的準確預警。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一種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氣候模型的開發中包括古氣候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未來氣候的情景並提出緩解策略。利茲大學的班傑明·米爾斯(Benjamin Mills)博士,建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型應在評估和模型性能陳述中包括對過去氣候的模擬。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一種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氣候模型的開發中包括古氣候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未來氣候的情景並提出緩解策略。 ▼ 一個國際氣候科學家團隊,包括來自利茲大學的班傑明·米爾斯(Benjamin Mills)博士,建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型應在評估和模型性能陳述中包括對過去氣候的模擬。
  • NASA超級計算機助力COVID-19研究
    來自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NASA總部的高端計算項目經理Tsengdar Lee表示:「這並非NASA的日常工作,但我們擁有超級計算機和專業知識,可以幫助COVID-19的研究人員充分利用超級計算能力。」超級計算機適合處理大量數據。對於NASA的常規項目而言,這意味著模擬地球周圍的空氣團和水的運動以研究地球的氣候,尋找系外行星,研究黑洞的行為或設計航空航天飛行器。
  • 地球6600萬年氣候變化首次呈現,地球氣候將會有更準確的預測
    這兩天小編發現大家對地球氣候的變化挺關注的。而對地球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變化爭議很大,有的相關方面的組織認為疫情期間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並沒有減緩「地球變暖」的步伐,形勢依舊嚴峻。同時也有相關研究氣候組織預測,目前氣候變化達到了一個拐點,接下來「地球變暖」將停止,隨之而來的是降溫,向著「冰河時期」進發。但是從有溫度記錄,到現在也才150年,這在地球演變的道路上微乎其微。參考價值有限。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的關聯也頗為困惑,至於能否將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建立必然聯繫,似乎還存在著巨大爭議。統計數據變化目前,氣象學家發現,全球範圍內,大火的發生率是40年前的四倍,火勢持續時間也比40年前要延長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