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用戶給我們留言,希望步步閱讀能夠換成真人講解。聽完後,我的內心大概是醬嬸兒的↓↓↓
哈哈,我日常都已經皮成這樣了,還不夠「真」麼?不過有一說一,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用戶一定有仔細研究過步步閱讀的產品設計,對於積極和我們互動反饋問題這件事,我一定要在這裡感謝您的用心。
首先,我們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是沒有資源~~
步步閱讀的兄弟產品葡萄英語,可是請來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等北美名校的外教擔任課程老師~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小朋友們學葡萄英語,使用的是英語學習教材,步步閱讀使用的是分級閱讀讀本,兩者的要求不同。步步閱讀基於孩子和讀本的特點,教學設計模式更注重互動,帶著孩子學習並逐步熟悉並掌握科學的閱讀模式,而非是由「可能存在偏見」的「市場趨勢」來決定的。
真人講解分散閱讀注意力,
「翻譯思維」影響「英語思維」 !
大部分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因為誇張、簡潔,同時色彩鮮豔飽滿的畫面,符合兒童的審美偏愛。真人形式上相對單調,但更重要的,是過程中難免帶出說教味道,孩子壓力大,也容易養成中文依賴,記得會快,但忘得更快。
以牛津樹Level 1階段的《Big Bad Bug》這本書為例,講的是BCK一家人在公園露營,孩子們在不同地方找到蟲子。爸爸也來湊熱鬧,告訴孩子自己找到一隻很大的蟲子,等到孩子們拿起來才發現,這隻「蟲子」原來是一隻土豆偽裝的,爸爸給孩子們開了個玩笑。
可以看到,為了幫助孩子們沉浸到英語環境中,牛津樹在編寫之初就很注重故事性,將高頻日常對話注入反轉情節。如果此時用真人老師來講解,很容易打破牛津樹官方刻意營造的閱讀學習情景,整體學習也是片段化的。
而動畫人物「淘淘」,也就是我的作用,在於串聯各個學習環節,是讀本互動的組成部分,孩子的注意力仍會聚焦在原版書本身。但更接近傳統課堂的真人教學則不同,孩子的視覺中心會向真人轉移,書變成課堂輔助道具,讀本就變成教材,背離了原版書閱讀的初衷。
原版書閱讀本有助孩子習得英語,將語言內化到行為習慣中,而注重講解,會將整個過程變得「更像學習」。這是成年人的學習方式,每個單詞都要尋找對應的中文含義,每次用英語表達都要先在腦中翻譯,養成這樣的習慣,就會離英語思維越來越遠。
大腦發育的特點,
決定孩子學語言不靠理解
網上有個段子「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相信80後、90後都懂,當年的年輕人如今成了父母,這個段子應該改成「奶奶覺得你冷」吧?但現實往往是由於身份的切換,曾經的孩子變成了曾經的媽媽。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大腦認知模式不同,因為沒辦法感同身受,家長很容易將自己當前的喜好,套用到孩子身上。
比如家長在選擇在線閱讀的材料時,聽到老師趣味性的講解、看到萌萌噠畫面,就覺得孩子更容易喜歡和理解書中內容。而看到需要探索的互動設計,會因為自己懶得動手去搞懂,而覺得孩子也會嫌麻煩。作用到孩子身上,可能效果恰恰相反。
對於前者,孩子可能短時間能夠被吸引,足夠家長掏了腰包。但即便真人隱於畫外,只要方式仍然是用讀本做單向輸出的講解,無論披上幾層「有趣」的外衣,都無法避免孩子對讀本的注意力向真人延伸的情況出現。
因為故事,不能用另一個故事來解釋。無論什麼樣的高人拿牛津樹要通過「講有趣的故事」來「學英語」,本質上仍然是在用中文的語言系統,分析「英語為什麼這麼說」的道理——自黑一下,就像本文寫得這麼像論文,可能很多成年人乍看都有點繞不過彎,但這是給家長看的。如果用真人講解牛津樹,恐怕對孩子來說也是難以理解的論文呢。
人類大腦中,負責邏輯推理、規則學習,並且控制人類動物本能的區域是「額葉區」,這一區域直到20歲才能發育完善。情緒波動、喜怒無常、缺乏注意力、觀察思考能力差這些常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現象,並不是孩子沒教育好,而是額葉區還沒完善的表現。
從大腦發育的特點看,「容易理解」的英語學習可能是個偽命題,只有內化成孩子的本能,才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在分級閱讀中,相比真人講解,反而互動更容易讓孩子堅持下來,因為那是被孩子本能的好奇心驅動,不斷向前探索。就像家長可能搞不明白、也覺得沒意思的樂高,孩子們摸索幾天就能溜得飛起。
步步閱讀的設計,
更接近家長伴讀牛津樹的效果
如果用教材,由於包含語法等知識點,並且需要拓展課本以外的內容,真人單向輸出的講解必不可少,但對孩子仍然要強調沉浸式的教學。而到了分級閱讀上,其設計初衷雖然都是為了學習,但場景卻是家庭而非課堂。
牛津樹的家長指導手冊中,強調家長與孩子互動,介紹的家長伴讀方式都可以囊括進「玩法」中,而非單向輸出的解釋。而且就算玩法也有講究,不會像給大人的遊戲那樣遍布機關追求刺激,簡單、直接、重複,看起來傻傻的,卻能讓孩子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步步閱讀的學習模式設計,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更尊重原版《牛津閱讀樹》的設計初衷。詞彙預習、看圖預測等環節完美對應牛津樹的家長指導手冊,「一本書讀八遍」,完成了敘述、檢索、記憶、應用語言的全過程。
孩子隨著進程一步步探索、互動,就像有家長在旁引導但又不硬性介入,不需要經歷漢語轉英語的翻譯,更容易養成內化的英語思維。